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八册)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三)称赞众生阶段的法界

1、总述法界本体

轮回三恶道,法界理凝然,

本来常清净,诸相不能迁。

无论从世俗谛的角度看来,轮回三恶道是如何痛苦、恐怖、无常、不净、变化莫测,但法界永远都是凝然不动、常住不灭、永不改变、清净无垢的。虽然从凡夫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相,但任何现象都不能使法界受到影响或迁移。

本来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但三恶趣的痛苦最剧烈,所以此处只强调了三恶趣。

本论中有很多“理”字,意即真理、胜义谛。

“相”:众生所见所闻,以及心里显现出来的一切有为法,比如:红、黄、白等颜色,圆、方、长等形状,痛、不痛,快乐等感受,都叫作“相”。

此偈颂的内容非常深,大圆满中很多大家认为非常了不起的词句,其内在真实含义也与此并无二致。但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故而始终感觉不到不变、不灭的法界。我们感觉到的,就是无常、痛苦、不清净、烦恼,但法界却是永远清净的。

就像天空中有乌云的时候,我们在地上既看不到蓝天,也感觉不到是乌云遮蔽了天空。当乌云慢慢消散,露出碧蓝通彻的天空以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天空是永恒不灭的,其中没有任何造作的有为法,它不会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永远都是如此。即使我们感觉不到它,但它依然存在。

同样,当我们心里生起粗大烦恼,并导致了极大痛苦的时候,心的本性也是岿然不动、光明无碍的。

譬如说,当我们做了噩梦,感到恐怖万状、悲恸欲绝的时候,如果能立即醒过来,则所有的现象与痛苦也一扫而空。同样,如果真正能证悟心的本性,则一切的痛苦和烦恼也能当下化解。这不是要把不清净的现象推翻,然后去另外证悟一个心的本性,而是在痛苦和烦恼存在的当下,一切就是本来清净的。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并非易事了。所以之前我们要做很多的功课——修加行、行持六度万行等等。

寂静如虚空,处处悉周遍,

体皆离彼此,非深复非浅。

“寂静如虚空”:如来藏的本性寂静得犹如虚空一般。

“寂静”并不是万籁俱寂、悄无声息的意思,而是指平等一体,没有任何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说:你一会儿又说没有任何清净不清净的现象,一会儿又说有光明的现象,这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二者是一回事。所谓光明,就是没有任何“相”——远离一切清净与不清净诸相,没有时间与空间,所以叫做寂静。

“如虚空”,我们经常会提到这个比喻——寂静光明的境界犹如藏地秋天的虚空。因为藏地冬天经常刮风,天空中虽然没有很多乌云,但还是会有一些灰尘,看起来不是很干净;春天的时候又因为地面升温,故而时常有气流,会影响虚空的纯净度。而夏天经常会下雨,天上随时会乌云密布,所以虚空看起来也不是那么澄净。秋日的虚空尤其纯净,不存在什么杂质、污垢,所以显得特别地清净、通透、澄然、明澈。

如果前行基础修得很扎实,任何证悟的条件都齐备了,则仅仅听到这么一句话,都会当下开悟,通达心的本性——一想想清净如虚空的感觉,当即就会恍如大悟。以前的禅宗祖师,与藏地修大圆满、大手印的上师们口耳相传的窍诀,往往就是几个字,再说就是多余的了。

但大多数人的条件都不成熟,故而感觉不到这些字面的真正含义。如果前行、信心等条件不成熟,即使熟读千经万论,最终也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已,其他一无所证。

能不能证悟还是靠自己,前行修了,出离心、菩提心足够了,通过金刚萨垛修法,把粗大的烦恼、罪业消除了,修曼扎罗积累的资粮也差不多了,修上师瑜伽修法,也对上师有了足够的信心,这样就可以不听很多法,仅仅到静处反反复复地思维、体会“寂静如虚空”这五个字,都会证悟的。

“处处悉周遍”,无论在轮回的任何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包括贪心、嗔心等等,都没有离开过寂静。寂静周遍于精神、物质等一切法,无论过去、未来还是当下,它始终都不会离开。

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在开悟以后,才有如来藏光明,现在的凡夫阶段没有,生起嗔恨心等烦恼的时候更没有。在任何一个时候,光明都是存在的。

“体皆离彼此,非深复非浅”:法界本体远离一切彼此,以及用“彼此”二字所代表的高低、左右、大小等所有分别。所以法界既不是深也不是浅,因为法界当中根本不存在深和浅的概念与分别。

如果想用人类的语言来形容法界光明,几乎只能借助于否定词——不是此、不是彼、不是深、不是浅、不是左、不是右、不是轮回、不是涅槃等等。想从正面的角度去描述它,就只能说空性、光明,另外再也找不出更恰当的词汇了。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空性、光明也是很含糊的概念,真正要体会其境界,只有通过修行而证悟。通过闻思智慧而从字面上大概了解的东西,还不是真正的证悟。

自空中观所讲的远离四边、八戏、三十二戏论等等,归纳而言,也就是远离了常、断二见或有、无二边,以及深和浅、彼和此等与有、无相关的所有二边。在否定以后,否定的边也不承认,就像中观应成派不承认任何见解一样,这就是如来藏的真实本体。

如来藏既是中观自空所讲的空性,也是中观他空所讲的光明,同时也是大手印里面讲的大手印,以及密宗讲的明空无别或空乐无别,大圆满所讲的自然智慧,只是名词不同而已。释迦牟尼佛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的时候,为了随顺听众的根基,就用了各种各样的词汇来表达,实际上都是如来藏。

要真正了解如来藏,首先要修加行,之后无论修大手印、大圆满或者禅宗都可以,但如果不修加行,那是很难如愿以偿的。

对利根者而言,讲如来藏只需这一句话。但因为听法者的根基、意乐不同,为了钝根的需要,所以后面会用各种比喻来反反复复地说明。

很多人非常希望听密法,但真正讲密法,最终也就是这些内容了,主要视我们自己理解的深浅程度而定。

但与显宗不同的是,密宗提供了很多方法,这是显宗经典所没有的。就像小乘经典中只讲了当初释迦牟尼佛怎样发菩提心、怎样作身体布施、怎样成佛等等,却没有提供相应的修法一样。虽然显宗提到了如来藏光明,并指出,心的本性是光明。但怎么去现证心的光明,他就只字不提了,显宗就只有空性修法,真正光明的修法,只有在密宗里面才有。

中观起到的作用,就是推翻我们的执著与错误见解,推翻了以后,真正的本来面目,它无法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去体会。

中观应成派之所以不建立任何观点,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是有执著、无明的,它建立的所有立场,都是不对的,所以什么都不建立,什么都不承认。

在没有学密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众生了解心的本性,因为这些都是凡夫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境界,根基低劣的人恐怕一下子不能接受,所以佛陀给我们准备了一个磨合阶段,让我们先锻炼一下,当我们基本上适应以后,最后释迦牟尼佛才宣讲了《时轮金刚》和《密集金刚》等密宗修法,这也是佛陀的悲心所在。

包括麦彭仁波切在内的很多高僧大德们也认为: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宣讲如来藏的十部经,以及《宝性论》、《赞法界颂》之类的论典,是连接显宗和密宗之间的桥梁。虽然这些经论收集在显宗经论当中,但其中的内容却属于半显半密的。

2、广说法界及其比喻

在《宝性论》里面,首先是用三种证据或逻辑,来推测心的本性是光明,所有众生心里都有如来藏,然后用了十种比喻来形容如来藏,其中多数最关键的内容,是用比喻来描述的。

《赞法界颂》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用大量的笔墨来比喻如来藏,因为在涉及到如来藏的真正本性之际,佛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论典中的逻辑,对真正证悟人而言,是站得住脚的;但对根本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这些逻辑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没有任何逻辑,可以真正让我们认识心的本性是光明如来藏。

如果真正想体悟如来藏,唯一的方法,就是修行,自己去证悟。在证悟以后,就会知道:哦!原来说了半天,心的本性光明就是这样的!

初步接触如来藏,是在资粮道之后的加行道早期。在大圆满中,这称为认识心的本性;在禅宗里面,这就是明心见性。此时还没有到菩萨一地,更不是佛地,所以还是凡夫,只是比较不错的凡夫而已。

在此之前,就只能讲一讲中观的修法,这对推翻我们的一些执著是有用的,但无法从正面去讲,心的本性光明是如何的,只能说光明没有污垢、没有烦恼、没有无明,心的本性如来藏是常住的。也就到此为止了。至于什么叫常住,我们的理解往往会有偏差。其实,只是因为如来藏不是生生灭灭的,所以才用“常住”来表达,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常住不灭的东西。倘若认为有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那又成了一种执著,根本不是如来藏。

第一个比喻:

乳未转变时,酥醍醐不见,

烦恼未伏除,法界无由显。

尽管牛奶里面本来有酥油,但如果不加提炼,我们的肉眼就无法看见酥油。同样,当烦恼还没有调伏、断除的时候,尽管法界存在于我们的心间,但它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显现出来。

如何理解心里存在如来藏,是很重要的问题。有人认为,众生的第九识,是如来藏。在一个人的心里,清净的如来藏和不清净的八识同时存在着。

但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心里面”实际上是指心的本性。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心或意识是无常、有漏的,不是如来藏光明,也不是常住不灭的。但从最究竟的胜义谛角度来说,心就是如来藏,它不是有漏、无常的有为法。换言之,从凡夫的立场来说,心不是如来藏,而是八识。从佛的角度来说,心就是如来藏,不是八识。

那如来藏什么时候能显现出来呢?下面讲道:

如酥处乳中,酥本妙光莹,

法界烦恼覆,圆满体清净。

“如酥处乳中,酥本妙光莹”,用打奶筒或现在的牛奶分离器,就能把牛奶当中的酥油分离出来,这样我们就能看出,原来牛奶里面是有酥油的,酥油的本体是美妙、干净、无垢、纯净的。

“法界烦恼覆,圆满体清净”,此偈颂的藏文版和汉文版意思有一点不一样。藏文版的意思是说:当我们断除烦恼以后,清净、无垢的法界就会显现出来。

汉文版的意思是说:法界的本体被烦恼覆盖而无法睹见,但它的本体却是圆满、清净的。

“圆满”两个字该怎么理解呢?

所有中观都承认,佛的法、报、化三身当中的法身,是常住不灭的,它实际上就是佛的智慧。

在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的佛经里面,有一个很清楚的比喻:如果能在一匹等同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的一块布上,等比例地画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在属于须弥山的地方画须弥山,属于南瞻部洲的地方画南瞻部洲等等,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情世界、器世界,都无一遗漏地画在画布上。再有一个人用神变把这块布缩小得像芝麻般大小,并把这块布装在一粒芝麻里面。虽然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粒芝麻,但里面却包含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及其众生的图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