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七册)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二)传戒者的要求

传戒的善知识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就像传授别解脱戒的人必须具备其所传授的戒体一样,传授菩萨戒者也一定要有菩萨戒;第二,通达大乘佛法;第三,传戒过程中,能听懂传授菩萨戒仪轨中相关问答的词句内容,能如实表达仪轨的词义。这是传戒者的基本要求。第一次受戒时,应该在具有上述条件的善知识面前受。

但也不是只要有愿菩提心,就可以在其座前受菩萨戒。不行六度,对度化众生不是很积极、很投入的人,即使有愿菩提心,也不能当作受菩萨戒的善知识。

宗喀巴大师也说过,他十分感谢释迦牟尼佛允许后人在佛像前或者观想佛菩萨来受菩萨戒。因为找一个真正有菩提心的大乘善知识很难,虽然在知识方面,精通佛教三藏十二部的人很少,但比较聪明的人学上七年八年也可以懂得一部分,所以不是很难。从汉地三步一磕、五步一拜地到五台山、拉萨也不是很难。但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很难,即使有,那些善知识也不会向别人表示自己有菩提心。如果佛陀一定要我们在真正的大乘善知识面前受戒,那就算我们的菩提心发起来了,也很难得戒。所以建议你们先在佛像前观想受戒。

(三)受戒者的要求

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只有人可以受持,人以外的众生,则不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而菩萨戒在受戒者种类方面没有什么限制,只要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具有菩提心,愿意受菩萨戒,任何众生都可以受。

关于受菩萨戒,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传承与戒条有些不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要求,只有在别解脱戒的基础上,才能受菩萨戒;而龙树菩萨的传承却没有这样的要求。

但无论如何,二者的实质内容是一样的。无著菩萨所说的“别解脱戒”的意思,不一定是指别解脱戒的真实戒体,而是说必须按照别解脱戒的要求去做——断除杀、盗、淫、妄、酒等等。如果一条戒都不能守,而随意杀人、偷盗,就没有办法受持菩萨戒。所以,在受菩萨戒之前如果有居士戒,那就很完整;即使没有受居士戒,也不成问题,因为受菩萨戒的时候,同样也受了不杀生、不偷盗等戒条,所以没有太大差别。

最理想的次第,是先受居士戒;然后精进修持菩提心,在自认自己有菩提心时,再受持菩萨戒;在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受持密宗誓言——灌顶。

(四)受戒方法

依照龙树菩萨的传承,菩萨戒的受戒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善知识座前受持。

第二种,是在加持力不同寻常的佛像前受持。

虽然每尊佛像都有加持,但加持力却千差万别。比如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就有着无与伦比的加持力。除此以外,很多古老的寺庙里面,也藏有真身舍利。供养佛舍利和真佛的功德完全等同,在佛的真身舍利前发愿,与在佛的真身座前发愿也是一样的。

第三种,在没有善知识与佛像的情况下,根基比较好、善根比较成熟的人,可以观想诸如皈依境之类的三宝福田而受持。

无著大师的菩萨戒比较严格,他说:如果实在找不到上师;或是在寻找善知识的路途当中有生命危险,或是在路途当中有可能犯其它的根本戒,就可以在家里观想受戒。除此以外,还是要在善知识面前受持。

在《慧灯之光》里面,有《自受菩萨戒的方法》。在《喇荣课颂集》里面,也刊录了受持菩萨戒的念诵仪轨。依照后两种方式受戒的人,可以按此仪轨念颂。

请注意,佛陀没有开许可以选择受持同层次菩萨戒中的戒条,比如在中等根基的四条戒里,只受持其中的两条,其它的不受,而只能在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三种戒律当中选择。如果选了其中某一层次的戒体,就必须守持该层次的所有戒条。

(五)受持菩萨戒的基础——菩提心

很多佛教徒会说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的基础,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叫大乘佛法。要发菩提心,就要守菩萨戒。没有菩萨戒的戒体,菩萨的修法、智慧、基础就不存在,所以,大乘行人不仅要发菩提心,还要受菩萨戒。

汉地有三坛大戒的仪轨——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都一起传授。以这种方式受菩萨戒非常好,但有两种人却不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第一种,是只发愿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却不想行持菩萨学处——布施、忍辱等六度的人;第二种,是连愿菩提心都没有,也即根本没有发菩提心的人。

请注意,菩提心跟菩萨戒是有一定差别的,愿菩提心和愿菩提心的戒体不一样;行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也不一样。愿、行菩提心,只是在心里发心而已,是菩提心,但还没有形成戒体。把它们转变成戒体以后,就叫做菩萨戒。

愿菩提心,是受持菩萨戒的最低要求。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有菩提心,仅仅了解菩提心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修行,在修持了慈心、悲心等菩提心方面的修法之后,才可以受三坛大戒中的菩萨戒。

比如,在没有出离心的前提下,受居士五戒等别解脱戒,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戒体,而只能得到一种属于世间法的戒体。只有具备了出离心,所受之戒才能成为别解脱戒。同样,在没有愿菩提心或没有修菩提心的情况下受戒,虽然属于一种善法,也有一些善根——从此断除菩萨戒的违品当然很好,但这还不算是大乘菩提心,所以即使受戒,也只是一个形式,而不能得到戒体。因为菩萨戒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没有菩提心的基础,就不可能得到菩萨戒。就算到释迦牟尼佛或观世音菩萨座前受戒,也不会得戒。

由于缺乏佛法方面的关键知识,我们往往会做出自以为是正法,而实际上却不如法的行为。比如,在没有出离心的情况下受居士戒,自以为得到了别解脱戒,实际上却没有;在没有发菩提心的前提下受菩萨戒,自以为得了菩萨戒,实际上也没有等等。

谁都知道,做工作上的事情,也要讲究次第或顺序,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就连很简单的世间法也做不成。佛法尤其如此。既然佛菩萨给我们制定了修行次第,修行的时候,就要按照佛菩萨的要求去修。如果不依照次第,我们的修行也不能成为正法。所以,我们不必急着受菩萨戒,而应先修菩提心。

(六)生起愿菩提心的因素

那么,怎样才能生起愿菩提心呢?

佛经里主要讲了五个因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