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那些小乘傲慢声闻认为,修“四谛”就可以获得究竟的解脱,不用修“空性”。中观反驳说,不修“空性”不可能获得解脱。 佛在《般若经》中讲,要获得三菩提任何一个果位,必须要修持“空性”,没有空性的智慧,得不到任何菩提果。这里讲的“菩提果”要理解为三种菩提果,不能只理解为大乘里讲的佛果,声闻和缘觉的果位也包括在内。如果没有空性的智慧,不能获得三菩提果的任何一个果位。
对方又说,《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不是佛所说,他们不承认。同时,他们举了很多例子,找了很多理由。但是这些理由都被中观一一破斥了。最后得出结论,小乘的四阿含这些经典是佛所说,同样,大乘佛法里《般若经》等经典也是佛所说,都是正法。
子三(修持胜义正道)分三:一、未修胜义之过失;二、修胜义之功德;三、摄义。
丑一(未修胜义之过失)分三: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三、心灭亦再现。
寅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
下文继续讲,若是不修空性,不证悟空性,别说成佛,就连解脱——摆脱三界轮回都很难。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小乘行者在前面说,若大乘是佛所说,为什么大迦叶等大比丘没有听到呢?他们为什么不修这些法,也不给信众传讲这些呢?
小乘行者特别崇拜和相信大迦叶等这些阿罗汉,认为他们都是佛的亲传弟子,是佛在世时就已经获得成就的。也可以说,他们认为比丘才是佛教的主人,大比丘才是佛教住世的根本。 之所以称为“大比丘”,他们既是比丘,又是罗汉,也叫罗汉比丘。小乘行者认为,他们是佛教住世的根本,也是佛教的主人。
中观认为,这种说法很难安立。若是按你们的观点和说法,就连“比丘”都很难安立,“罗汉比丘”就更不能安立了。为什么呢?比丘有很多种,有名义上的比丘,也有实际比丘,但是实际真正的比丘只有两种:近圆比丘和破惑比丘。若按前面你们自己所说的理由,即“若是有争论,这些大乘经典就不是佛所说,不是正法”,那么你们小乘经典也有争论,也不能成立佛所说。如果这样,比丘也不成立。因为连四部阿含等这些经典都不能成立佛所说,也不能成为正教,那这种近圆比丘自然也就无从安立了。此处主要指破惑比丘,破惑比丘就是证悟了无我,断除了烦恼的这些比丘,也就是罗汉比丘。如果不修空性,怎么断惑啊?如果不修空性,怎么获得涅槃啊?那样,根本就不成立破惑比丘(罗汉比丘)。
对方认为,不用修空性。中观指出,若是这样,不仅很难安立近圆比丘,更主要的是也不能安立破惑比丘。因为如果不修空性,就不能解脱,不能断惑,这样就没有破惑比丘(罗汉比丘)了。“比丘为教本”就很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若是不修空性,没有空性智慧,心一定会有所缘。“心有所缘”,即心着相的意思。“涅槃”指脱离三界的这种解脱。若是没有看破放下,心肯定会着相。心一着相,肯定会住于一些对境当中,这样就不会有寂灭,不可能脱离三界。
如果你没有证悟空性,连人我执都没有遮破,还有粗大的我执,这样肯定会生贪嗔等烦恼,就会造业,就有业力的牵引,因此还要轮回,所以不可能得到涅槃。
此处主要讲,若是不修空性,连我执烦恼都不能断除,这样连脱离三界的涅槃都不可能得到。
寅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
即使断了烦恼,破除了人我执,脱离三界了,也不得涅槃。在此处,“涅槃”指的是究竟的涅槃,即远离二边的究竟佛果。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对方说:断烦恼了,放下自我了,这样就能获得究竟的涅槃,获得最终的解脱,也就是佛果。
他们也承认佛和普通阿罗汉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认为,在一般所证和所断这方面,二者没有什么差别,都破除了人我执,断除了烦恼,都获得解脱了,都趋入涅槃了。
大乘答辩:你们认为断烦恼后,立刻就能获得究竟解脱、究竟涅槃。但是,诸如目犍连、革究等大阿罗汉已经断烦恼了,已经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却还会依往昔业力而感受痛苦。若是按你们的说法,他们为什么还会受这些果报呢?为什么还会遭受这些痛苦呢?这就说明他们还没有获得究竟的果位,他们的所断还没有彻底清净。
有很多这样的公案: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最后是被外道殴打致死,革究阿罗汉因为没有吃的而饿死等。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有些阿罗汉是得病死的,有些是横死的。我们看《百业经》或其他的经典就能知道,有很多虽然都是大阿罗汉,但是也要感受痛苦,遭受业果。这就说明他们断证的功德没有圆满。若是他们的断证功德圆满了,不会有这种情况。
由此可知,虽然他们证悟了人无我,断除烦恼了,但还不能算是圆满,他们的断证功德还没有圆满,智慧有限,还要遭受一些业果。比如,目犍连为什么被打成那样,最后被打死了?就是前世做渔夫的时候杀鱼的果报。可见,他们还要感受宿业的果报。
小乘对此也有解释,他们认为目犍连等属于有余涅槃。小乘中,有余涅槃是指虽然已经涅槃了、成就了,但还没有脱离五蕴。蕴聚属于苦谛,也要感受业果。当他们到临终时,因为已经断了烦恼,所以再也不会转生,这时趋入无余涅槃,没有五蕴,也不会遭受果报。小乘这样解释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差别。
但是,这只是他们自己的一种解释、一种说法而已。为什么他们要遭受这些果报?为什么他们还有四不知因,很多事情还不知道?尽管他们有智慧、有神通,但是很多事情他们还不知道。虽然他们断烦恼了,却还要遭受一些痛苦、果报,这都说明他们断证的功德还没有圆满。
若谓无爱取,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若谓无爱取,故定无后有”:“无后有”是什么?就是不会再转生,再轮回了。小乘认为,虽然他们成阿罗汉了,但是他们还没有趋入无余涅槃,所以要遭受一些痛苦,也会受到一些报应。当他们到临终的时候,因为已经断了我执,没有烦恼了,所以就没有爱取了,对轮回没有贪恋,对世间没有贪恋,这样就不会有投生。
爱、取都属于十二缘起支,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转生。没有爱、取,就不会转生。小乘认为,当他们趋入无余涅槃时,在那个状态中不会有余业,不会有遭受报应这些情况。
中观回答:
“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染污爱”就是烦恼之自性的“爱”。他们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已经断烦恼了,所以没有属于烦恼自性的爱取,但他们还有其他的非染污(不属于烦恼)的爱取。
小乘自己也承许他们有四不知因。尽管目键连、舍利子等都是大阿罗汉,他们没有烦恼,但他们都有四不知因等有很多非烦恼的无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有非烦恼的爱取?
阿罗汉的“四不知因”,是指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
时不知因。虽然阿罗汉有智慧、有神通,但他们的智慧、神通很有限。他们无法了知过于久远时代的事情,因为时间间隔太长了。尽管他们通过神通、智慧观察了,但是也有不了知的时候。阿罗汉跟佛不一样,佛不用特意入定观察,而阿罗汉必须要入定观察才能了知一些事情,若不入定、不观察,可能很多事情都不知道。
例如华杰施主想出家,但是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已经八十多岁了。当时佛不在,舍利子一观察,发现他不仅年龄太大了,而且没有今生能成就的殊胜善根。出家或修行也要有善根或者因缘,但是舍利子没观察出来,就觉得没有,当时就拒绝了,不让他出家。后来华杰施主遇到了佛,佛观察到他有这个善根,若让他出家,他很快就会成为阿罗汉,所以佛就让他出家了。可见,当时舍利子不知道这些因缘。
境不知因。指外境距离太远了,阿罗汉也很难察知。如舍利子、目犍连都是百里挑一的阿罗汉。虽然目犍连神通第一,但也观察不到母亲过世后转生在哪个刹土。后来问佛,佛告知他的母亲在聚光佛的刹土。目犍连为什么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个刹土和娑婆世界相隔太远了,所以他也无法了知。这种情况说明,他的智慧还是没有圆满。若是他的智慧圆满了,他也应该能知道。
细不知因。只有佛才知道这些细微的因果关系,那些阿罗汉无法能够了知。
大家看看,连大阿罗汉都很难了知,很难说清,何况我们这些凡夫!还讲“因缘如何如何”,算了吧!这些细微的因果,除了佛,谁也说不明白,谁也无法能够了知,包括这些大阿罗汉都无法了知。
很多人都讲因果,其他宗派也讲因果,但是只有佛才能圆满无误地讲出因果,了知因果关系。其他人都只能知道一部分,只能说明一部分。除非你的智慧圆满了,否则谁也说不明白。这些微妙的因缘很难说。
现在有的人找这个算命,找那个算命,没有用。这能算得出来吗?能算清楚吗?不可能。也许有些人有神通,也许当时能了知一些,但是这些因缘随时都会变,到时候不一定准确。当时没有说准,可能到时候也有准的;当时说准了,可能到时候也有不准的。所以,别找这个麻烦!相信因果,相信佛就行了。算命不如认命,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相信这个道理就行了。
多不知因。意思是这些阿罗汉虽然很有智慧,有神通,但是他们无法能够了知佛所具有的这些无漏的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功德等。哪怕是佛的一个相好的福德因缘,他们都很难了知,很难察觉,很难衡量。虽然他们有成就,但是和佛相比差距太大了,所以要衡量佛的境界或佛所具有的这些功德,是不可能的。
可见,细微的因果他们不知道,佛的功德他们无法能够衡量,环境相距太远和时间间隔太久的事情,他们也无法能够了知。很多事情他们不知道,但佛知道;他们无法能够解决的问题,最后都是由佛亲自去解决,这样的公案有很多。你们不用看《大藏经》,看《百业经》就行了,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些都是事实存在的,你们小乘行人也不能不承认啊。
阿罗汉的“四不知因”虽然是无明,但是不属于烦恼。大乘佛法里讲,除了烦恼障还有所知障。虽然他们断除了烦恼障,但是还有所知障啊!
他们有四不知因,你们不能不承认吧?对方说,承认。这本身属于一种无明,但是不属于烦恼。既然可以有不属于烦恼的无明,同样,也可以有不属于烦恼的爱取。这是通过比喻说明的,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理由: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有“受”就有“爱”。“受”是感受,感受痛苦,感受快乐。有感受就有“爱”。当感受痛苦时,希望摆脱,这是一种贪欲。当获得快乐时,还想得到,这也是一种贪欲。有受就有爱执。
大阿罗汉和佛不一样,他们有感受痛苦和感受快乐的时候,有些罗汉也会有得意忘形的时候,甚至也有乐死的公案。有感受肯定就有爱,但是这个爱不能说是烦恼。格鲁派认为,这个爱属于烦恼的爱、染污的爱。但我们自宗认为,这些阿罗汉已经断除烦恼了,不可能有染污的爱,但他们有非染污的爱,有一种不属于烦恼的爱取。
若是有“爱取”支,就有下面的因缘。最后,他们入定趋入无余涅槃,进入寂灭的状态,一切分别念暂时都消失了,保持这样一个寂灭的状态,在那个状态中会停留很长时间。阿罗汉不托生,所以没有肉身,但是他们有意身——意自性之身。意身和中阴身类似,没有肉体,但是有意体,他自己感觉有身体,这叫意身。麦彭仁波切讲:“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十千劫就是一万劫。在一万个大劫之中,他们都会保持那种状态。小乘认为,这时一切心念都没有了,是大寂灭,再也不会从定中出来。但是大乘不承认这种说法。大乘认为,经十千劫之后,罗汉还要出定入大乘。
《菩提心释》中讲:“诸声闻未得佛之功德前,以慧身入定。”他们有身,但是没有肉身,只有意身。“以慧身入定”就是这个意思。这时,他们的一切分别念都消失了,不会有分别念,但是有意身。最后,“经佛唤醒劝告,再以种种身相利众积累二资后,方可得到究竟菩提果”,他们要积累二种资粮,资粮圆满了,才可以成佛,得到究竟佛果。
一般阿罗汉都有无明习气地、无漏的业,还有意身——意自性之身,还有不可思议托生。四不知因属于无明习气地。他们遭受业果就说明他们还有业,但这个业是无漏的业。“无漏”不是烦恼,“有漏”是烦恼。他们虽然没有肉身,但是有意身。他们还有不可思议的托生,即佛通过弹指的方式让他们出定,劝他们“你们这种境界还不究竟,还要入大乘”,这时他们就会入大乘,然后现种种身相,这叫不可思议的托生。既然他们没有烦恼,怎么托生呢?是以悲心、以愿力投生,跟菩萨一样,入大乘了,这时叫“不可思议托生”。小乘他们自己不承认这种说法,这是大乘佛法里讲的,事实上也有这些情况。
他们有无明习气地,还有无漏的业,还有意身——意自性之身,还有不可思议托生。这些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所获得的果位还不是最究竟的。虽然是涅槃,但不是究竟涅槃;虽然是寂灭,但不是最极寂灭。最后他们入大乘,以种种身相利益众生,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最后获得究竟的佛果。
虽然小乘行人不承认这些,但这都是真相,是事实,不得不承认啊!当时有这种情况,佛也亲自说过:你们还不知道这些,因为时间太久了;或相距太远了;或这些详细、细微的因果你们根本不知道;此外,还有多不知因。他们自己也承认,虽然自己具有很多功德,但跟佛的功德无法相比。他们为什么追随佛?就是知道很多地方不如佛。虽然他们也有神通,也有成就,但是断证的功德还没有圆满,所以还要入大乘,继续修行,最后才会获得成就。
寅三、心灭亦再现: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有所缘”指着相,仍会耽著某一对境。如果你着相了,肯定会住于一些对境当中,这样还是没有解脱。为什么?你没有摆脱束缚啊!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若是修空性智慧,才可以断烦恼的根和所知障等这些障碍,证悟空性,这样才能心无所住,就不会再生。否则,若是你没有修空性,没有断根,尽管暂时入灭,暂时没有分别念了,但到时候还是会“复生”,分别念还会生起来,还有出定的时候。
小乘认为,入定的状态中是没有任何念的。但大乘认为,这个时候还有阿赖耶识,还有分别念,只是粗的分别念没有了,还有很细的一些分别念,若时间到了,还会复生,还会生起来。
“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无想定”,即修无想禅,将来可以托生无想天。无想天里也是没有粗大的分别念,一切都消失了,但当业力穷尽、福报穷尽的时候,还要从那种状态中出来,还要托生,还要轮回,还会复生。同样,阿罗汉入灭时没有分别念了,但是他们没有通过空性智慧断根,所以最后还是会发芽结果,这些念还会生起。可见,应该修空性。
丑二(修胜义之功德)分二:一、成办二利;二、断除二障。
寅一、成办二利:
这是学修般若空性的功德,即承办二利。第一是自利,自己能获得究竟的解脱;第二是他利,可以帮助众生获得究竟的解脱。
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菩萨通过修般若空性,以空性智慧断烦恼和所知障,不仅能够获得解脱,还能获得佛果。那么,这时他们会不会入最极寂灭,并保持那种状态,不去利益众生了?不会的。恰恰相反,当他们看到众生无明、颠倒,更会生起慈悲之心。
“为度愚苦众”:众生为什么烦恼、痛苦?主要是因为愚痴颠倒。为什么愚痴颠倒?主要是因为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真理。所以菩萨们更加慈悲众生,更会去利益众生。
“菩萨离贪惧”:“贪”是贪执轮回的安乐,“惧”是畏惧痛苦。菩萨远离了对痛苦的畏惧,远离了对安乐的贪着,以这种方式、这种状态住于轮回。
“悲智住轮回”:因为有智慧,自己可以不受轮回之苦;因为有悲心,可以无勤作地利益他人。以智慧不住轮回边,以悲心不住涅槃边。远离二边,这是最究竟的成就,也就是佛果。而阿罗汉只有智慧,没有强烈的悲心,所以他们住于轮回边。虽然他们没有烦恼和痛苦,但他们住轮回边,没有究竟的慈悲心,所以不能利益众生。
《华严经》中讲:“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虽然菩萨身处六道轮回中,但是不受轮回的染污,“犹如莲花不著水”。他们虽然在凡夫当中,身边全是凡夫俗子,但是没有任何障碍,谁也障碍不了他们。他们就这样无勤地、很自然地利益众生。
“此即悟空果”:虽然菩萨身处轮回里,但他们不贪着轮回的安乐、世间的福报,对轮回、对世间也不会有任何恐惧。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证悟空性了,已经获得究竟的智慧了。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挂碍就有恐怖,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怖。菩萨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为什么那么厉害,因为他们证悟空性了,他们的智慧圆满了。
大家应该好好修持空性,去证悟空性,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学加行,学中观,这都是为了证悟空性。证悟空性只有两种方法:第一,先通过逻辑去推理,在自己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然后通过修行获得真实的定解;第二,通过学加行让自己的相续成熟,最后通过上师的窍诀证悟空性。
如果自己想解脱,想圆满,唯一的方法就是证悟空性,然后帮助他人,让他人解脱痛苦,功德圆满。包括父母、儿女等众生,唯一能帮助他们的,就是让他们了解空性,证悟空性。你给他们钱、权、吃的、穿的,这都无法利益他们啊!如果真想利益他们,就让他们明白真理,让他们证悟空性,这样就能解脱烦恼痛苦,就能获得福德圆满和智慧圆满的果位,多好啊!
承办二利,这是学习空性、证悟空性的功德之一。下文讲第二个功德,断除二障。
寅二、断除二障: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断除二障,即断除烦恼障、所知障。《楞伽经》中讲的,由人我执所生的是烦恼障,由法我执所生的是所知障。烦恼障是障碍解脱的,所知障是障碍成佛的。
想断除此二障,最有力量的就是空性智慧。想迅速获得解脱、获得佛果的人,应该认真学修般若智慧,想尽一切办法去证悟空性,这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不得解脱,为什么福德、智慧达不到圆满呢?就是由烦恼障、所知障导致的。怎么办?就是修空性智慧,去证悟空性,断烦恼障,断所知障。
丑三、摄义:
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前文讲了证悟空性的功德,也讲了未证悟空性的过患,所以应该认真地思维,应该这样去了知事实真理,不应该破斥空性不合理,诸如说“《般若经》是魔所说,是邪法”等。
若承办自他二利,要靠般若空性智慧;若要断除所知障、烦恼障等一切障碍,也要靠般若空性智慧。既然已经了知了证悟空性的功德、未证悟空性的过患,心里就不应该生怀疑了,应该做个决定:要诚心诚意、如理如法地修习般若空性。
癸三、摄共同之义:
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如果你有实执,对法执着,就会生一切苦。一切痛苦的根本是什么?是执着。人执、法执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所以应该对这个生起畏惧。你研究空性、修持空性就可以息灭一切痛苦,断除一切障碍,这多好啊,应该心生欢喜,不应该生恐惧心啊!
很多小乘修行人一听空性就有恐惧,甚至会远离。为什么啊?其实修空性智慧能息灭一切痛苦,断除一切障碍,可以迅速获得解脱,获得圆满佛果。所以,为什么对空性生畏惧心呢?为什么一讲空性就害怕呢?不应该啊,这是颠倒了!
什么是一切痛苦和烦恼的根?就是我执。大家应该对我执生起畏惧感,然后断除我执。空性智慧能息灭一切痛苦,能断除一切障碍,所以对此应该心生欢喜,应该精进地修持空性智慧。
好,今天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