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61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对于刚刚学习佛法的修行者来讲,可以作为一个闻思的对境,也是一种关于修行的理论。我们在修行之前首先要知道理论,然后把理论加以实践,这就是修行。对于已经闻思了,有一定见解的道友们,《前行》也作为实修的引导。我们学习佛法,要了知很多佛法的道理、消化很多佛法的概念、知道修行的很多原理,就需要学习《前行》。我们要把心调伏到修行人的程度,达到觉悟的程度,就必须要修这里的引导文。

这个论典对于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来说,是早期扫盲的课本。就好像在世间中扫盲的文章、课程一样,我们对于佛法修行如果不懂,《前行》也可以扫盲。是不是单独扫盲那么简单,感觉很低层次?也不是。扫盲的意思就是很多修行的道理、术语、名词都在里面。它的词句不是那么深,比较简单易懂,从这个层面来讲是扫盲的课本。

《前行》说浅也可以很浅,深也可以很深,具有这样一种自性。我们有了佛法的知见之后,要进一步知道很多关于佛法的道理。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还有密法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很多内容,在《前行》当中也是讲得比较多的。《前行》的内容、教证等很多道理其实也非常深,唯识、中观、如来藏、密宗等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也是有所涉及的。我们有一定基础之后,进一步深入地趋入于佛法,《前行》也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最关键就是调伏内心,因为整个佛法都是调伏我们的心的。以前我们再三讲过,因为我们心的本性就是觉悟的本性,现在我们不觉悟只是没有认识而已。我们修行佛法的过程就是觉悟的过程。觉悟的自性不在外面,就在我们心的深层次中。我们现在起心动念的心的本质、实相就是觉悟的自性。

这种觉悟的自性,一直以来都跟随众生在轮回中流转。在我们受苦、忧愁、快乐的时候,这种觉悟的自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但是我们不知道,从来没发现过它。现在我们修习佛法的过程相当于发现之旅,就是发现我们的本质。好就好在这儿,觉悟不是我们必须要花很多钱比如说一百万、十万,要买张机票、跋山涉水到很远的地方,非常艰苦地去寻找到所谓的真理,不是这样的。真正的、最大的秘密,或者最重大的利益就在我们起心动念的心里面。如果不知道,它就是平时我们的情绪、思想,很多的烦恼、很多的苦乐、很多的想法等等。佛菩萨已经知道了心的本性,就会觉悟。现在我们就是通过起心动念的表层的心识、种种的思想,趋入到离戏的本性——本来觉悟的自性。这就是修心的内容和必要性。

在修行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修法、障碍、不属于心的本性的东西都要去掉,这就必须要通过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非常可靠。现在我们学习的前行非常可靠。为什么可靠呢?因为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佛陀证悟之后,把他证悟的境界还有证悟的历程,原原本本地给我们讲了,所以非常的可靠。

第二,它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我们去做,一定可以调伏。虽然每个人的根基、想法千差万别,但是执著大概分起来就那么几类。我们通过这些修法一个一个调伏好之后,就可以真实地认识到自己心的本性。把障碍我们认识心的这些情绪都去掉,或者认知它的本性之后就可以达到真实的觉悟。

觉悟不在其它地方,学完之后就可以在座上找到最好的保障,这就是我们说往内观心,佛法就是调心往内观的教法。为了让我们的心证悟,我们也做些放生或顶礼——身体和语言方面要做一些辅助的工作,但是最关键的全都是围绕这颗心。而这颗心不在其它地方,每次反观自己都可以抓得住。而不是要去调伏另外一个人,他今天在这儿,明天不在这儿,对我们来讲可能就不是那么方便。调心是调我们的心,你走到哪里它就跟着在哪里,只要懂得了方法,随时内观。不管你行住坐卧还是睡觉之前、在做梦当中,你干什么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观,这就要获得一种能力。

虽然随时可以内观,但是我们有没有经常性地提醒自己去内观?这个就要训练。把这个训练好了,随时都可以内观。佛法的修行是最简单的,不需要很多的器械、很多的辅助的东西。你坐下来也可以,走路也可以,关键是你要掌握这种方法,通过训练得到这种能力。方法正确了、能力有了,随时都可以修行。不拘于任何的形式,只要你内观,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慈悲和智慧的状态当中,不要让它产生很多的邪分别念等等,这个就是一种修行。

这种修行达到一种能力之后,就会有一种觉受、证悟,心的本质就显现出来了。这些方法我们刚开始学的时候可能不是那么清楚,但是有智慧的上师经常给我们讲,给我们提醒。我们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可能还是比较着重于外相的。我看起来像不像一个佛教徒、一个修行者。你看我手上挂着念珠,脖子上挂着挂件,通过这个证明我们是修行者,这也是一种证明。但最关键的证明就是有没有经常观自己的心的本性,经常调伏自己的心。

真正开始调伏自己的心,让心逐渐地显露觉悟的自性,不单单是自己觉悟,帮助别人也觉悟,这就是真实的佛法的修行之道。刚开始的时候比较着重于形式——哪个地方有盛大的典礼,或怎么开光,或者怎么样。反正哪个地方热闹,参加之后就觉得自己好像在修行一样,如果让他去学习、闻法、思维、打坐、观修、念咒,这个他就觉得不是,觉得只有形象上看起来像佛弟子才是佛弟子。

其实不然,外表看起来像不像不是关键问题,有些修行者外表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个修行者,但是内心当中充满了智慧和慈悲,他的智慧和慈悲多得往外溢,而外表看起来就是很平凡、很普通的一个人。在寺院当中有很多平凡的僧人,在城市里也有很多看起来很平凡的修行居士等等。他们不对别人讲自己是佛弟子,内心当中默默在观修,他知道度化众生要等待时机,如果时机不到的话,可能也没必要显露自己的身份。

外表怎么样,不好说他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修行者,关键是有没有按照佛陀的教义去调伏自己的心,让自己时常保持专注调心、观心的状态。要训练自己达到这种能力,这可以通过训练达到。很多修行者修到比较纯熟的时候,他外表在做任何事情(和别人讲话、工作),内心没有离开过内观。

这种能力刚开始的时候还达不到,我们必须要把手上的活停下来,打坐才能内观,但是通过不断地训练,内观能力变成思想的一部分后,不管在想什么,那种内观的觉照、正念的能力都会在心识当中有所体现。这个叫做法入于心,法和心已经分不开了,只要起心动念,一定会把法义带出来。这就是通过不断的训练之后,法和心融入到一起了。

现在我们法是法,心是心,法和心中间还有距离。有些大德在调心的窍诀中讲了,我们的心和法之间(有些地方甚至说)一辆车都能开得过去,它的空隙就那么大,说明我们和法之间还有距离。有的时候我们说学了佛法用不上啊,是用不上,因为心还没有和法相应,但是我们不断地听闻、思维、观修,训练自己不断的内观法,观一次,法和心就相应一次,观第二次又相应一次,如果观得很多之后,自然而然法就和自己的心不可分了。

我们经常用和面作比喻,刚开始的时候面是面,水是水,把面粉倒在水里根本就不融合,必须要不断搅拌,最后水和面完全不分了(分不出来哪个是面哪个是水),成了一体了,那个时候想要用面团做什么都可以,馒头、包子、其它东西都可以,它的可塑性就出来了。

现在我们的心和法就是这样分开的,要通过听闻建立关系,通过思维建立更深的关系,然后通过修行建立完全无分的关系。不断地通过闻思修缘法义,所缘的、听闻的、思维的、观修的是法,都和法不分界,经常这样训练的话,慢慢地法和心就成为无二无别了。

比如说熏习菩提心、利他心,通过多次的闻思大乘利他的教授、观修菩提心的修法,当菩提心的教义融入到心中之后,只要起心动念就是利他心。那个时候不用说忘了利他心,永远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已经修行成就的菩萨们,或者修行有素的修行者们不需要造作,就可以自然而然产生和法相应的言语、行为,永远不离法的原因是什么?不是他的反应比我们快。他不需要反应,菩提心的教义已经融入血液,和他的心识不可分了。只要一起心,自然就流露出来,他的心已经变成了慈悲心。这些修行者不管遇到重大变故,还是突发情况,他们都是安住在菩提心当中,这就是法入于心。这个时候不可能生起强大的烦恼,心调伏不了或用不上。出现用不上的情况,可能是闻思的时候没有真正听懂,没有生起定解,没通过修行把法融入于心中,就出现有的时候用得上,有的时候用不上。多半时间用不上是因为确实心和法之间的距离有点大,在关键的时候就忘了,还是按照自己以前的惯性思维去反应。

我们无始以来遇到事情的反应都是和贪嗔痴、轮回的思想相应的,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法,以前熟悉的东西就会自动出来。很多时候相应于轮回众生的反应,自动生嗔心、贪心、嫉妒心,就会产生很多困扰。但是如果法入于心就不会这样,法已经和心成为无二无别,一起来就是法,不会再有调伏不了烦恼的情况。

所以,必须要深入细致地去闻思和修行,认认真真去做,不能浮于表面。以前我们讲过不能做给别人看,好像在别人面前显现在闻思修行的样子,这个没有用。对调伏自己、给自己带来修行的法义,其实没有什么用处。真正的修行还是要调伏自心——经常性地内观,看到别人过失的时候,要调伏自己的心;看到别人功德的时候,也是通过随喜的方式调伏。看到过失的时候要知道,因为我有过失才看到别人的过失。反正在方方面面都让自己的心不离开法,永远不跟随以前固有的轮回的思想去走,这就是修行。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观修让法义融入到我们心中。

现在要融入的第一部分就是厌世心、出离心。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对轮回很耽著,必须要观修四加行,才能离开轮回无穷的过患。四加行主要是看破轮回,知道轮回无有实义,只有解脱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首先要听闻,听闻之后要思维,思维之后还有疑惑,通过思维、询问、和道友讨论、等等方面来让自己产生正见、定解。有了定解之后还要观修。不管是按照大圆满前行一段一段观修,还是通过上师给我们传的密宗实修法当中,《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来观修,都可以。通过观修把这些法义融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就知道轮回实在是痛苦的,一定要出离,业因果的确是要取舍的等等。内心当中要产生非常强烈的感受、牢不可破的境界,必须要通过观修生起来。

我们已经学习到四加行的第四部分“思维因果不虚”。前面讲了,所有的因果规律首先是“未做不遇”,如果没有造这个因,就不会遇到它的果,不管是善的、恶的、还是解脱方面的,反正就是未做不遇。然后是“已做不失”,如果已经做了,它的果不会丢失。造了业之后,如果没有通过其它的违品,比如忏悔等等让它的力量消亡的话,它一定会成熟,所以叫已做不失。最后是“业性增长广大”,不是做一点点小的业,成熟果报的时候就只有这么多,它会增长广大。为什么做一点点的业就会增长广大呢?这是一种法尔理,就是自然规律。

这个自然规律可能吗?可能的。为什么可能呢?比如说我们在春天的时候,播一粒种子,如果收成还是一粒,那我种它干什么?花这么多时间种一颗稻谷下去,最后在秋天只收一颗稻谷,那就没有必要了。但不是这样的,播一颗种子会收获很多倍的种子,这就是因和果之间的自然规律。

有些大树的种子非常小,甚至于比一个芥子、一个豌豆还要小。但是播下去长出来参天大树,它的业性是增长广大的。我们造了这个业,不要小看我今天供的一盏灯、杀了一条生命。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的业性会增长。为什么我们每天早上起床,还没有说话之前,要念二十一遍百字明?就是为了让罪业不要增长。先把它控制住,然后再去治疗它。就像肿瘤一样,首先把它控制住,不要恶化,再去用药把疾病给治疗了。

上师经常在很多地方说:“每天早上要念二十一遍百字明”。因为业性每天都在增长广大,如果我们不念二十一遍百字明,它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多。最后它一旦成熟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果、很大的痛苦要承受。平时很多修法,很多的窍诀实际要去做,上师说:“做才能得到嘛”。

我们做了之后,就可以每天压制住自己很多的业,不要让它增长广大。这是必须要做的,一定要养成习惯。我们每天不单单是造新的业,而且以前的业每天都在增长广大。就像我们存在银行里的钱一样,每天都在涨利息。或者像借的高利贷,每天都在涨利息,不单单是本金要还,利息也要还。那么高的利息,你每天都要去还钱,利息每天都在增长。

因此就要想办法不让它增长,然后再通过其它的修行,该忏悔的忏悔,不要造新的业等等。这是在觉悟过程当中要做到的,我们在学业因果的时候,一定要反复思维业性。业因果有三个条件:一个是未做不遇——如果没有做一定不会遇到;第二个已做不失,已经做的话,它不会丢失的;第三个业性增长广大。

经常这样想,就会约束我们的思想,该做的一定要去做。恶业是增长广大,善业也是增长广大。善业在增长广大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东西遏制住它不增长,这就是平时的烦恼、很多的不良行为,通过违缘让善业长得比较慢或者遏制它增长。

为什么平时我们要取舍呢?该做的一定要做,不能做的一定不能做,实际是牵扯到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平时我们知道这些就可以,善业每天都要做,经常性地让自己安住在善心和善行当中。每天只要是修善法方面多给它顺缘,如果是恶业方面多给它违缘。善业的话,不要拖时间,马上想到要去做,恶业不好的东西,尽量往后拖。这样慢慢地我们的修行就会上路。

我们学业因果当中,前面十不善业当中的杀生已经学习过了,我们要尽量地去做取舍。然后不要杀生,最好是发愿,在佛菩萨、上师面前发愿不杀生。后面我们还要讲,单单没有杀不算是善业,只不过你没有造杀生的罪业而已。同样是不杀,如果发愿不杀就不一样了,就变成了善业了,二者之间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第二个,不与取。不与取通俗地讲是偷盗,这个不与取的范围比偷盗的范围理解起来要大一些。平时我们讲的偷盗就是偷东西。不与取的范围理解起来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偷盗分很多种,但是不与取从字面上理解要比偷盗的字面理解要宽泛的多,所以直接用不与取不用偷盗。

平常我们理解偷盗,就是偷偷摸摸拿东西。不与取的范围就很广,我们要理解不与取是什么意思,不与取就是不与而取。别人没有给你,自己就拿了,这个叫不与取。不与取和偷盗的内容是一样的——从它的词句上来解读、从语境来观察的时候。不与而取和偷盗二者之间从我们的习惯来讲,不与取的范围就广。这对我们认清偷盗和不与取的罪业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不与而取,不与就是不给你,或者你没有权力,你去拿了,这个方面就会有罪业。

下面我们要分析,有什么情况。

己二(不与取)分三:一、权威不与取;二、盗窃不与取;三、欺诳不与取。

庚一、权威不与取:

权威不与取的内容是什么呢?在正文当中是这样讲的:

像国王之类势力强大的人,不是依靠合法税收而是以非法暴力强取豪夺或者动用军队等武力明目张胆地掠夺,诸如此类的不与取叫做强权不与取或势力不与取。

像国王、大臣、官员、黑社会之类的势力很强大。有些时候是在整个国家、在全世界,像这样权力很大、势力很大。有的时候可能一个街区、一栋房子、一个单位或者几个人当中他的能力比较大,都有可能是权威不与取的范畴。

这种势力比较强大的人,比如说国王不是依靠合法的税收,而是以非法暴力强取豪夺。国王有能力、有威权,要征用你们家的东西,像这样不合法吗?在法律当中没有规定,如果不配合可能会损失更大。通过非法暴利强取豪夺,动用军队等武力明目张胆地掠夺,都叫做强权不与取或者势力不与取。

一个国家的军队侵略到别的国家,把别的国家的很多东西通过比较强势的方式抢过来,拿回自己国家用,这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不与取。如果发起者是国王,这个叫做国王势力的不与取。

还有一些不与取就是抢东西,像强盗抢东西也是属于偷盗,也是属于不与取。强盗逻辑就是你有我没有,所以我要抢你的。别人不愿意就拦路抢劫,要不然就怎么怎么样,反正就是抢。大海上有海盗,以前山里打劫的也很多,别人不愿意的,就通过他自己的势力去抢夺。

还有黑社会收保护费的之类的,也是叫做强权不与取。几个人中你的能力大,别人的好东西必须要拿给你,你就说:“我用了,没收归我了。”别人也不敢说什么,这也是一种权威不与取。不与取的范围很广,抢劫有很多种,有的是国家,有的是官员,有的是其它的。通过自己的强权不与而取,都叫不与取。

这就要我们好好地思维,不注意的话,不与取在很多罪业当中,是比较容易犯的,为什么呢?主要是对于财富等的执著过度。如果对钱财很执著,就会想方设法去不与取,去偷盗。如果我们通过观察业因果,知道财富只是暂时的受用而已,得到之后也不保证永远能够拥有,为了避免长久的痛苦,不去偷盗,不去做不与取。

一个知足少欲的人,能够满足于自己财富的人,基本上是不会造不与取的罪业的。有些不与取是去抢、去偷,还有就是占小便宜。没有占小便宜的心,就不会不与取。因为他知道不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有这种心态就不容易犯,知足少欲的人是不容易不与取的。

对于财富执著很大的人,或者有些人可能是太穷了,或者被情势所迫,他可能没办法也采取不与取的方式,这也叫做权威不与取。比如说有一段公路,村民就在这设个卡收过路费,他没有权力在那儿收。我们以前也遇到过,在山里面有的地方塌方了,村民用锄头刨一下之后就说路是他们修通的,一辆车收多少钱,如果你不给就不能过。别人没办法,有的是没有势力,有的是没有时间,耗不起,干脆把钱给了就走了。这个也是属于权威不与取,种类很多。

我们如果不注意,就会想很多点子去搞点钱,但是很多时候都属于不与取的范围,所以必须注意。有权威的人尤其要注意,权威的范围是很大的,有时候可能是在你的小组里面,你的权力大一点;有时候可能你们几个耍得比较好的人,你的权力大一点,都有可能犯权威不与取。

诸如盗贼一类的人趁着主人没有看见而在暗地鬼鬼祟祟窃取饮食财物据为己有,这叫做盗窃不与取。

第二个叫盗窃不与取,平常讲的偷东西就是盗窃不与取,小偷小摸之类的。在公交车上掏别人钱包的;趁别人不在家,溜到别人家里面偷东西的;趁在乡下、郊区玩耍的时候,把别人地里面的红薯刨起来;或者没人的时候摘别人西瓜、水果;或者别人没看到就吃了,都属于偷盗。还有一种偷盗就是大家都来偷,我也应该去偷,就是大家认为的法不责众。不管是责众不责众,不属于你的东西去拿了、偷了、哄抢了,全都属于这个范围。

因果教育真的很重要。如果大家都有因果观,都知足少欲,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去非分地拿。没有权力的人、能力少的人不会偷,不会打别人主意;有权力的人也不会想:权力越大我去多搞点钱,大家都知道不与不取。不与而取在不善业道当中罪业很大,所以不能犯。“鬼鬼祟祟”地窃取饮食,或窃取财物等等,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就叫做盗窃不与取。

还有逃票,也算不与取。本来坐车按照正常的程序应该给钱,应该买票坐车,停车费等诸如此类的,该给钱的必须给。像这样你觉得占了便宜,逃票可能没有多少钱,但是造的罪业非常大,不与取的果报也非常严重,它每天都在增长。尤其是有些时候我们习惯了这个心态,就经常性会去做,轻业就会变成重业。

真正相信因果的佛弟子就很自觉,别人有的时候忘了收钱,你回头就把钱给他。因为你必须给,不给肯定是不行的。除了对方有自主权,他说有特殊的规定,你们的钱可以免,才可以免掉。他有权力开许,就可以不给;但是没有权力,想通过其它方式占小便宜,肯定是不对的。

还有别人放在你家的东西,存在你这儿,到时候你不还,也属于不与取,也和偷盗差不多,这个方面要注意。别人没给你的就不能去拿,不能去取,这方面必须非常慎重。尤其是修行的过程当中,一旦不注意,很容易犯不与取,但是以前犯了的可以忏悔。前面讲虽然造了,当业还没有成熟之前,我们还需要忏悔。

不与取的范围很广,比如逃税。如果你该交税的不交,通过非法手段逃税,还是属于不与取。很多地方非常微细,有的时候觉得我是一个好人、好修行者,但是由于没有详细观察,观察之后,真正很清净是很困难的,但我们不要因此就终止修行。正因为很困难,我们才更需要不断地修行、不断地学习。

可能以前我们犯了很多过失都不知道,现在害怕是因为知道了,这是好事。虽然以前做得不好,但自己以后能改正或忏悔,做个补救。有些人干脆就不听不学了,不知道不就没事了吗?掩耳盗铃也不对。

业因果不是不知者无罪,它是自性罪。尤其是你刻意想要给自己找个心理安慰,反正我不学,我远离这些讲因果的教义,讲因果的人,讲这些我都不听,我心安理得——这就是自欺欺人。在恐怖害怕当中忏悔,也要比假装没有、不知道就是没事强无数倍。

盗窃不与取方面也很多。我们从观修的侧面讲得比较略,真正讲不与取有很多种情况,我们不要有占小便宜的心就可以了。甚至于有的时候,捡东西都有可能是不与取。比如今天运气好,地上捡了一张百元大钞,就觉得自己发了财,但是这是别人掉的东西,他没有放弃执著,这不属于我的,所以当你捡起来的时候你说归我了,就犯偷盗了。

但如果你想:钱掉到这不知道它的失主找不找得到,我把它拿来就给他放生,帮他做功德可以。因为不是我自己想要贪他的钱,而是我真正发心通过这个方式给失主做点福德,这种情况下可以捡起来。因为你不捡其他人捡了都可能去造罪业,对失主本身也没有什么意义。尤其是在失主不一定能够发觉、找得到情况之下,尤其是钱也不是很多的时候他可能发现不了。别人掉了好几万的一个大包,你说他肯定不会发现,我拿去放生了,这就不行,钱很多他肯定会找的,那种情况之下你就要想方设法去联系,把钱退给别人。这些也是需要知道的,捡钱或捡些东西,人家掉了一个金戒指我捡起来就归我了,就是偷盗,也是不与取。

世间的观念当中,捡的就相当于买的。但是哪有这样的呢?别人掉的是属于别人的,他也没有放弃。如果他说掉了就算了,不要了,他这样想那这个东西就属于无主物了,他已经放弃了,像这样的话就要好一些,但对我们自己来讲,还是以捡便宜的心去贪便宜。如果我们对于财富很看重,很容易犯这些过失。

习惯了之后我们就会顺走一个什么东西,哪有什么顺走?顺走就是偷走,顺手牵羊就是偷东西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就顺走一个什么东西,其实就是偷盗,只不过偷盗这个字眼儿有点扎眼而不愿意说。

如果我们习惯了,又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的话,在单位里面也习惯去顺走什么东西;在别人的家里面,看到喜欢的悄悄地拿走、顺走什么东西;或者在其它地方喜欢就去偷。这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家好像都在做,不是大家都在做就没有过失,所有人都不懂就没有问题。我们想大家都在做我就可以做,这是不对的。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讲:即便是大地充满了恶人,我都要坚持高尚行为。因为业果不虚,大家都在做大家都要受报,如果你不做你就不会受报,你绝不会犯下这种偷盗的恶行。佛法的教育就是因果观,必须深入到我们骨髓当中去。没有因果观,佛法修不了。以前我们讲了,整个佛法其实都是在因果观上建立的。有些是轮回的因果,有些是解脱的因果。我们不重视的话,修不了佛法,所以必须把因果观完全深入地植入到我们的骨髓里面,我们阿赖耶识上面。不单单是这辈子我们要深刻领悟,而且要把它带到下世,带到生生世世。在我们没解脱之前,在轮回过程中,它就会发挥作用。我们生生世世都会变成高尚的人,这种高尚不是世间标准的高尚,而是从因果观方面的确很高尚,这是非常重要的。

庚三、欺诳不与取。

在经商贸易等过程中,为了欺骗对方而以口说谎话、短斤少两、非法称斗(私下制造的秤斗)等手段获取对方的财物,这叫做欺诳不与取。

欺诳不与取是在做生意、在贸易过程当中容易犯的。佛弟子能不能做生意?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做生意来盈利是可以的,佛在经典当中也开许,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引用过这方面的教证,可以做生意,这个没什么的。

但在做生意过程中要避免造罪业、不与取的情况。主要避免什么呢?“欺骗对方”,有欺骗对方的心、说谎话,通过这方面谋利,就是欺诳不与取。还有“短斤少两”或者卖假货。卖菜的时候明明只有八两,却要说一斤,你看我的秤这么翘,好像已经给了你很多东西,结果别人一复秤就只有八两,这就是一种“短斤少两”,也是一种不与取。

“非法称斗”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做一些秤,称的时候是对的,但是秤本身有问题。还有一些“斗”,以前我们受到教育说地主(当然地主是不是都这样我们也不好说)最喜欢干的事情大斗进小斗出,他的斗的标准不一样,收别人粮食的时候大斗来收,给别人的时候就小斗出。从这个方面讲也算是“非法称斗”,也叫不与取。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用假钱。我们如果发现了假钱马上就烧掉,不能够说他骗了我,然后我也想方设法用出去,这个时候要情愿吃点亏。因为用假钱也是欺诈,当然从有些地方讲如果假钱数量多是违法的。但对我们来讲可能觉得一、二百,或者几十块的假钱就会想方设法用出去。有些时候就找老年人、农村的或者看着好欺负,把这个假钱用出去。这样心就很不好,而且这就是一种偷盗行为。所以我们发现假钱的时候就不能再用了,流通到我们这为止,要把它烧了,流通下去肯定对其它人还有伤害。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去参与做假钱,一方面也是违法,一方面因果也是很大的。然后我们自己也不能用假钱,如果别人用的时候我们要劝他不要用。

有些时候就是这样的,贪一点小便宜就让自己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说没必要。尤其是对长远的轮回、对业因果侧面来讲我们绝对是不需要的。如果我们有因果观,安住在因果正见当中,即便是显现上面可能因为以前我骗过别人,现在别人用假钱来骗我。看似我吃了点亏,一方面也是业因果(以前我曾经骗过别人,今天别人来骗我),但是现在我知道取舍了,就不能再这样去做——既然别人骗了我,我就骗别人,这方面就不对。

佛弟子注定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世间高尚的人都不愿意用假钱骗别人,何况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呢?更加不能够。不单单是说良心不安的问题了,这关系到因果取舍,关系到以后自己的福祉。如果欺骗别人,偷盗、不与取以后自己会非常的贫穷,而且如果不与取的罪业很大的话,直接的异熟果是堕恶趣,等流果也会是在又变成人的时候被别人骗,钱被偷盗,经常性的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都不愿意遇到这些,那么就在因上面要去做改变。

我们的生命不是只有一世,生命是轮回的,有无数世的生命。现在我们的行为关系到以后我们生命的苦乐,所以我们现在要为以后还没有解脱之前的生命体负责任。不要等到后世的时候再责怪我的前生,你为什么不好好修法,不好好取舍,搞得我现在这么穷、这么难过。抱怨也没有用,既然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们现在就要好好的取舍,在取舍过程当中要发出离心。因为只要没有出轮回之前都是有过患的,前面第三品讲了这个问题。

我们把这些合起来观察思维,就会有正确的生存观,用比较清静的方式来生存,而不应该以造罪的方式生存。在佛法中讲要正命、正业、说正语等等,这都是教诲佛弟子们要做的。生存要通过正当的手段,不要通过歪门邪道。有很多种不与取,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地去看。有些讲不与取的比较大的一些论典也要去参阅,因为这个关系到我们平时在生活、工作过程当中尽量过清静生活的问题,所以还是很重要的。

欺诳不与取展开来讲就是关于做生意、经商等一些有可能犯的罪业,下面进一步来讲。

当前,我们中的有些人认为只要没有亲自去偷盗而仅仅以经商等欺骗手段谋取财物是没有罪业的

有些人就会这样认为,我从来没偷东西,我是个好人。但是没有意识到在经商的过程中通过欺骗的手段谋取财物还是有罪业的,仍然属于不与而取。

其实通过尔虞我诈的欺诳手段经营,无论赢得多少利润都与直接偷盗没有差别。

“通过尔虞我诈的欺诳手段经营”,不管是获得了多少利益其实都是和直接偷盗没有差别的,只不过方式方法不一样而已。

在这么多偷盗中,从不同的侧面讲,比如偷父母的东西,其实过失很大。我们回父母家去,摆在桌子上东西能不能吃?这些不用问肯定是开许的。但是有些时候可能不愿意给你,偷父母的钱财过失很重。还有一个是偷三宝财物,有些人偷寺院的功德箱,偷其它的东西,过失特别大。这些三宝物去偷盗或者通过其它手段去欺骗寺院,其实过失非常大的。

在不与取、偷盗的罪业当中因为对境不一样,罪业也有轻重的差别。一般偷人的东西比偷旁生的东西罪业要重一点。修行人和一般人相比,偷修行人的罪业重一点。上师和一般人相比,偷上师的要重。如果偷盗三宝的财物,远远比偷盗世间财富过失都要重得多,所以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下面针对经商,当时的一些出家人、修行者不把修行当正事,而是把做生意当成正事,华智仁波切对这个问题做个批评和提醒。

尤其值得提醒的是,在当今时代,许多上师和僧人根本不把经商的事情看成是过患或罪恶,甚至将毕生精力都放在这上面,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还自以为精明能干。

当时华智仁波切在世的时候,“许多上师和僧人”(也不是说遍地都是,这是用了比较重的语气)没有认为经商、做生意是很大过患或者是有罪恶的。“甚至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都是从这儿跑到那儿,开始倒腾货物、做生意,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自认为自己很忙碌,精明能干又赚多少钱等等。华智仁波切造了这个论提醒当时的人,现在我们看了,有些上师、僧人也在学,学了之后也是一个提醒,正在做的可能慢慢就要停止,没有做的也知道这对修行影响特别大,不能去做。

孰不知再没有任何事情比经商更能毁坏僧人相续的了。

经商可以让一个僧人的相续毁坏掉。当然有很多种事情能够让僧人的道心毁坏,不愿意再修行。但是经商这个事情破坏力尤其大,因为经商会腐蚀修道的思想,他不愿意再把心思求解脱、利益众生,天天都是想经商、赚钱,通过天天这样想就不会再修学。

为什么?你想想,经常为了做买卖而四处奔波,必然将求学参学、积资净障等该做的闻思修行忘得一干二净,而且也没有求学修行的机会,更有甚者,连晚上睡觉时也一直在考虑经营的账目,如此一来势必会断绝信心、出离心、慈悲心等的根本,始终身不由己地处在迷迷茫茫的状态中打转转。

为什么因为经常耽著经商会忘失道心呢?本来这个僧人、修行者应该在固定的地方,在上师跟前、寺院当中静下来,有更多的时间做闻思修行,但是因为他的心思在买卖上面,不得不四处奔波。

尤其是以前华智仁波切时代,交通还不是很发达,从一个牧场到另外一个牧场,要骑马走路去,中间花费很多时间。有些时候从北方去收羊毛、羊皮,然后把这些羊毛、羊皮贩到南方去,把那些地方的青稞再换回来。一来一去路上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也想不到闻思修行,四处奔波的过程中心思早就散乱了。

有人说可以坐在车上念咒、看法本,就是有时间也是思考赚钱的事情,也不会把思想放在念咒等其它方面去。就必然会把求学、参学或积资净障、追求觉悟、帮助众生等等有关于闻思修行的事情完全忘得一干二净。刚开始出家、修道的时候,他的道心可能很强烈,但是因为选择错误,没有选一个正确方向,可能没听上师的教言,跟随了自己的分别念,或者没听道友的劝诫,而听从了恶友的蛊惑,所以走错了路,就把闻思修行等应该做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而且也没有求学修行的机会”,他也没有这样求学、修行的机会了。更有甚者,连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还在考虑怎么样经营账目,如果这样的话,势必就会导致信心、出离心、慈悲心的根本都没有了。其实修行、调伏烦恼、维持道心的事情,平常就算我们很勤奋、精进,都不一定能够保持住道心。因为要和无始以来的烦恼对抗,即便很精进修行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够压得住很多烦恼。何况把这个根本放弃了,那怎么可能压得住呢?只有每天增长无尽的罪业。

平常我们道友都有这种感觉,这么精进怎么还是没有上进,没有进展?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有的时候很勤奋,但闻思修行是刚刚开始做,能力还不够、还不强,很难和以前的烦恼对抗。所以精进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压得住烦恼、分别念,何况根本抛弃了、根本不做闻思修行,道心怎么会增上呢?肯定退得更快!完全没有抵抗力只能退得更快。比如说流感爆发,很好的人不注意都很容易感染,何况免疫力本来就很低下,又跑到这个环境当中去,不传染才怪呢!很快就中招了。

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修行也是一样的。就算每天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都在闻思修行、都在对治烦恼,都不一定能抗得住,何况说根本不学、不修行,那怎么可能呢?不单单是出家人,居士也一样。居士做生意也是一样的,天天都在考虑这个,心思都在这上面,听课、共修没有时间,一次又一次把这些修行机会完完全全地舍弃了。

就像刚刚讲的一样,精进地做都不一定起效果,何况根本不做,怎么可能起效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个方面来讲,如果有共修的时间,一定要参加。虽然看起来一次、两次没什么效果,但是它可以有效地把我们的心,在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时间段当中去缘法义。这个时候什么都放下了,大家融入在修法的氛围当中,熏陶我们的心,熏陶一次就可以管一段时间。

平时我们每天安排一些课颂,早上、晚上念,尽量通过这些课颂来提醒自己,今天应该做什么——我要发心、要修无常等等。再给自己一些任务——念咒语。有人说,不用计数,每天念就行了。其实一定要有数字,比如我发愿一千万,每天就要规定念多少。其实不管念咒的时候质量能够高到哪儿去,但是每天你在想:我要去念咒,有一定的任务,心就会缘在这个上面,去缘佛法、去作意。所以“完全没有任务,反正念就行了”,像这样没有任务的压力的话,根本想不起来念,或者念几句就觉得自己今天已经念了,心安理得了,但其实根本不算什么。

我们得到一个暇满人身不容易,现在有机会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挤时间。尤其是当我们的修行、见解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有时间就一定会去挤时间。挤那些没有意义,做垃圾事情的时间,拿去修行、闻思。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心已经在法上面了。虽然还没有成功,他已经把修学佛法排在,不敢说是第一位,至少也是二三位。如果他把修行佛法排在第一位的时候,他就会想怎么样在生活、工作当中把佛法用起来。像这样慢慢就可以调伏自己的心。

华智仁波切分析这些,不单单是对上师、僧人、做生意的这些人来讲,对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迫于生计,肯定要工作、生活、也有责任,但是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内心树立一种佛法的观念,平常用佛法的智慧、慈悲指引我们的工作、生活,在这个过程当中尽量不要忘记修行佛法。虽然表面上和很多人一起聚会(有时候没办法要聚会应酬),但是我的心并没有忘记,或者有时候忘记了会很快提醒自己,就回来了。我们经常要训练这种能力。

舍弃了信心、出离心、慈悲心,那就完完全全不算修行者。也许还有一个佛教徒的名称,“我是佛教徒,我皈过依的”,就剩这一点点了,仅此而已,什么都没有了。佛教徒应该有的素质一概没有,信心、出离心、慈悲心都没有,这个时候就只剩下一个名相。我们应该避免这种情况。虽然皈依和不皈依还是不一样,但我们不能就这样满足,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的。明明可以做的更好,就不要给自己划最低标准,觉得反正没有落在最低标准以下就行了。这个如果针对一些实在没有办法的人可以,不管有没有信心,带他去皈依、去参加个仪式,哪怕最后反悔也可以,他只能这样了。但我们不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既然可以做得更好,也不甘心仅种个善根而已,要尽量多做善法,对业因果多思维,内心当中产生一个决定的定解特别重要。

下面针对这种情况讲了一个米拉日巴尊者的事例,说明经商的僧人忘记了自己的信心、慈悲心等等的情况。

从前,米拉日巴尊者来到一个寺院,晚上在一位僧人家中就寝。那个僧人躺下以后心里便展开了这样筹划的一幕:明天杀一头牦牛,那么我该怎么来销售牲口的皮肉呢?它的头可以赚这么多,大腿赚这么多也没问题,前腿的肩胛部分也可以赚这么多,小腿也能赚上这么多……他将牲口里里外外的所有部位都盘算好了,整个晚上都没有睡,除了那条尾巴以外一切都预先计划妥当。

这个僧人的例子把以上问题讲得很清楚。他是一个住在寺院里面的僧人,形象上是一个僧人、修行者,但是他的慈悲心、出离心、信心全都没有了。

如果他有慈悲心,怎么可能去杀牛呢?他已经没有慈悲心,只是剩下一个形象而已。他在想明天要杀一头牦牛,杀了牛之后从牛皮乃至到里面的这些肉,怎么样去卖,之后赚更多钱。他这个时候慈悲心早就没有了,修道的心、出离心也没有了,都是在想赚钱,在轮回当中过上更好的生活,根本不想解脱。信心也是没有的。他躺下之后一晚上都在筹划杀牛的事情,杀牛后应该怎么样去销售,怎么样赚得更多,每一个地方都开始计划好。

他把这个牲口里里外外地计划(除了尾巴没有来得及,因为那个时候天已经快亮了),计划了一晚上没睡着,一直在盘算,就剩下尾巴没有算可以卖多少钱,除此之外都已经计划妥当。

这时天也亮了,他立刻起来进行念经礼佛、供施食子等一系列的事宜。

这个时候他爬起来,觉得自己应该修行,然后开始念经、礼佛、供施食子等等,这些外表的东西还在做。衣服可能还没有换,每天做的这些功课也在做,但是做的时候如果内心当中没有出离心、慈悲心,即便礼佛、供施食子等等,内心当中没有这些内涵,这些修行不能叫真正的修行。他就开始做这些事情。

看到米拉日巴尊者仍然沉睡不醒,于是他便走过来冷嘲热讽地说:“你自以为是个修行者,可是法事、诵经等什么也不能做,还在睡懒觉。”

有些传记当中说米拉日巴尊者当时寄宿在走廊下面,他出来倒水、倒食子的时候看见米拉日巴尊者还在睡,而他可能已经起来把这些做完了,就过来嘲讽米拉日巴尊者:“你自以为是一个修行者,但是法事也不做,诵经也不做,什么都不做,现在居然还在睡懒觉!”言外之意就是:你看,我起这么早,把该念的经都念完了,该做的法都做完了,仪轨也念完了;你这个所谓的修行者起来这么晚,而且什么都没有做,还在睡懒觉!他就开始嘲讽。

米拉日巴尊者是证悟者,神通圆满无碍,他虽然睡在外面,显现上是在睡觉,但是对这个家里面的修行者的每个起心动念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这个时候想点醒他。

米拉日巴尊者说:“本来我平时是不睡懒觉的,但昨天夜里我一直在考虑如何出售那头被杀的牦牛,没有空出时间来睡觉,因此今天早晨才沉睡过去了。”尊者的这番话已淋漓尽致地揭穿那个僧人的丑恶内心。

米拉日巴尊者把这个僧人全部的想法给他复述了一遍,他说:“我平时其实也不睡懒觉,不过昨天晚上考虑杀牛卖肉的事情,所以耽误睡觉了,今天早上才睡过去。”这段话已经完全揭露了这个僧人的丑恶内心,他的内心当中信心、出离心、慈悲心、对其他有情的清净观都没有,自以为是,傲慢心很重,口里面也嘲讽其他人,佛弟子、出家人应该有的所有素质都没有。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有时睡下去之后,脑袋里胡思乱想很多东西。从表面上看,他起来又诵经又拜佛,好像很精进,肯定要比外面还在睡懒觉的人强得多。但是,像米拉日巴尊者这样的大德,看起来天天喝茶什么都不做,可他们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是周遍的,能度化很多众生。外表上装得很像的这些人,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修行者;看起来平庸,甚至有时候懒散的这些人,内心的境界却远远超胜其他人。

有时我们起得早一点,看到修行人还在睡觉,心想这人怎么回事,好像还不如我起得早。有时看不到别人内心到底安住在什么境界,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看起来在睡觉也许还在打呼噜,但他内心非常觉醒,而且他的神通周遍一切,说明修行不是外在的,主要是内心的调伏。

当然对我们而言,不能说外在不重要,调伏内心就行了。对一般人来讲,身语意的配合很重要,通过身体和语言的配合可以帮助我们把心更快调伏。所以身语意的善根都要做,但主要是为了调心来做。

同样的,现在唯一经商的那些人,白天晚上都是考虑经商账目,经常处于迷乱、散乱之中荒废光阴,在死亡的时候,也只有在这种迷乱的状态中死去。

同样的道理。这是引申出来的意思。通过“不与取”讲到了僧人做生意,再讲“欺诳不与取”经商,通过经商点出一些僧人不务正业,造很多罪业。再进一步说,如果平时一辈子或很长时间都为考虑经商赚钱等等的这些人,白天晚上考虑经商的账目,经常处于迷乱散乱之中荒废光阴。因为白天一直在高速运作,晚上可能也想不起来修法,然后很累就躺下去睡觉了。

即便有时还是想修行,白天很忙碌之后,一坐下来白天这些事情就开始自然而然出来了,有些修行者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平时白天没有好好训练,散乱得太多,要打坐的时候,白天的这些思想自然而然也会出来干扰我们的修行。如果说白天很忙,晚上要修行打坐怎么办?首先把自己的心通过数呼吸的方式定下来,将比较狂野的情绪安定下来,数呼吸可以让自己的心和思虑相对平静。慢慢数七次、二十一次,其他什么都不要想,专注在呼吸上面,心就会相对的平静,之后再去观修法义。这中间要做一个缓冲,否则,什么都不做直接坐下来去观修,开始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等,那样是不行的。因为你的心还没从白天散乱的状态中缓过劲儿来,这个时候观修肯定会有影响。

还有一些修法,如我们观修打坐的时候,心很容易就散乱到其他地方,这时我们要有一种方法和技巧。当我们很累很散乱,要坐下来观修法义时,有个方法首先把我们的分别念固定到城市当中,再把它固定在自己的小区,再收回到房间、身体,再收回到内心深处(胸口这个地方),这时心慢慢回来就不会散乱了。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缩小范围,先把注意力从漫无边际收到城市的时候,范围就小了,第二步再从城市缩小到房间,或者缩小到社区也行,再收回到房间当中,然后再进一步地收到身体里、心的中央,把心带回来之后再开始观修。如果散乱又开始这样,慢慢一步一步地收,把分别念收到自己的心中,再开始观修。慢慢地我们就不会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了,如果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修,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果平时都在迷乱中荒废光阴的话,那么在死亡的时候也只能在这种迷乱的状态中死去。因为平时根本都没有修行,心从来没有定过,都这么散乱,死的时候也是在这种散乱当中死去。

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喇拉曲智仁波切讲了很多商人一辈子都是经商,然后在打算盘的过程当中就死了;打猎的人死的时候,就想赶快把猎枪拿来,有很多动物出现了,就在这种迷乱当中死去了;有些修行者,如一个老僧人最喜施水,做水施的时候,念:嗡 桑巴ra 桑巴ra ,在念施水咒的时候去世了。有很多真正的大修行者,在禅坐当中就去世了;有的在修菩提心的状态中去世;有的在修净土,就在往生极乐世界的状态中去世;有的安住在禅定、大圆满的境界中去世。平时串习哪个最多,去世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在哪个状态当中去世。平时如果完完全全都是轮回的思想,最后一刹那,想要一定安住在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当中去世,那是很困难的。平时都没有训练,都在散乱的时候,突然想一下子想安住在解脱的心,就很困难了。

平时我们要多对善法、佛法、解脱方面,一定要多串习多作意,这时才能保证在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心专注在正法、不颠倒的正念当中去世。这时容易生善趣、往生净土,也容易安住在和上师无二无别的状态、安住在菩提心当中去世。

像《修心七要》的菩提心的修法当中,有一种施受法。通过呼吸的方式,吸气时,就观想所有众生的罪业由我来代受;呼气出去的时候,就把我所有的功德布施给众生得到安乐,通过这样一呼一吸去训练。在我们躺下去还没睡着之前,就专注呼吸,呼出去把所有的功德让众生离苦得乐,吸进来的时候把所有众生的罪业由我来承担,在睡着之前,都通过这样的训练。

如果平时这样慢慢在训练当中睡着,那么死亡的时候也习惯在这种菩提心、施受法过程当中去世。如果在菩提心、利他的状态当中去世,这就是最好的破瓦法,最好的往生法。因为安住在这么强大的善心当中去世,完完全全不会迷乱,而且通过训练完全可以达到。每天晚上都有机会训练,睡觉之前通过这个方式来训练自己的菩提心,把自己的心量变得很清净、很广大,通过这种方式压制我执,这时慢慢地睡过去。如果一直这样训练,你会特别纯熟,白天也很纯熟,习惯于这种方式,然后到临死的时候,这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在死亡之前,我们哪个法串习得最多,这时也最容易出来。我们应该让临死的时候,最容易出来的应该是善法,或者应该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心、祈祷上师加持的和上师无二无别、往生极乐世界、祈祷阿弥陀佛的心,这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临死的时候祈祷阿弥陀佛往生的心出现,那么一刹那就到极乐世界,所有轮回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很快就可以回来帮助亲友和其他众生。如果在迷乱当中这样荒废光阴,死的时候也只能在迷乱当中死去,这时可能就很容易堕落了。

下面这段主要是说在经商的过程中,还会直接引发八种罪业,间接引发两种罪业,有可能直接引发的八种罪业是什么呢?

第一是妄语。很容易直接引发妄语:

不仅如此,而且在销售的过程中,本来自己所卖的是低劣商品,反而油腔滑调地说:“先前某某人说给怎样怎样的价,但是都没有出售,我自己买进时也是花了多少多少钱……”全是一派胡言,这就是妄语。

在经商的过程中很容易说妄语。经商可以,但是要诚信,该赚的钱还得赚,但不能通过说妄语的方式来赚钱。“这个买进多高,这个进价就很高,现在卖给你基本是亏本的,刚才给多少钱我都没卖……”花言巧语,最后干脆说不挣钱卖给你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好说妄语。可以做生意,但是要诚信,符合规律去赚取正当的利润,这个没什么的,佛陀也没有说不能去赚差价。进价低一些,然后卖高一些,这个正常的差价不是不能赚的,但不能通过说妄语的方式去骗别人。

在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撒谎说自己想买某某物品而在买卖双方之间制造不和,这是离间语;

两舌就是离间语。本来自己是做生意的人,然后在买卖两方之间制造不合,撒谎说我想买就把价格压下来,通过语言挑拨另外两方买卖之间的关系,制造不和之后,自己就可以渔翁得利,自己在里面得到最好的价格,满足自己的心愿,这个就是离间语。通过挑拨买卖双方制造不和,自己好从中牟利的离间语很多。商场如战场,怎么去挖别人的商业机密、怎样制造矛盾,乱了之后,自己在里面顺势赚钱等。这样的手段很多,很容易犯下离间语的罪业。

口出不逊说对方的物品太次,或者依靠负债累累的原因而吵得天翻地覆等等,这是恶语;

还口出不逊,直接说对方的东西太差了,这就是恶语。负债累累的时候与其他人吵架,扯皮、说恶语、诅咒发誓,有时咒骂别人,这都属于恶语,不注意的话很容易犯。因为太在意钱的得失了,根本不管这些事情,好像不这样做,就会被别人欺负等等。觉得要做生意必须这么做,大家似乎养成这种共识。实际是不是如此,也不好说,但这方面恶语是很容易造的。

毫无意义地评论价格太高,本来不想买也与对方讨价还价等等,属于绮语;

绮语就是指无意义的话语,你本来不想买也与别人讨价还价,当你把价格砍下来之后又不买,这就属于绮语。

野心勃勃想把对方的财物据为己有,这是贪心;

贪欲心在意三业中也很容易犯,总是想着把对方的财物据为己有或者霸占。有时也叫市场份额,要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好是垄断,这其实就是贪心。想方设法把别人挤垮这是害心;想方设法把别人的份额和财物据为己有,如此野心勃勃就是贪心。

心里怀着把他人弄得一败涂地,这是害心;

心里想着把别人搞垮后就可以一家独大;有些国际财团也想着如何独霸全球市场;做小生意的盘算着如何把一条街的市场垄断,怎么把他人挤垮。比如,隔壁两家都是卖面的,相互之间也是想着如何把对方搞垮,生意都到我这儿来。

做大生意的人有这种想法,做小生意也有这种想法。即便是卖菜的人,也是暗中说对方的菜如何不好,打农药之类的,夸赞自己的菜如何新鲜。其实这个心需不需要呢?完全可以避免的。也许刚开始还是很淳朴的,后来慢慢就变得比较恶毒,想害别人的害心就经常出来了。

宰杀羊只做买卖等,就是杀生。

有些经商直接是通过卖鱼、卖泥鳅、剐黄鳝,或者杀牛、杀羊等,这样的贩卖,直接就和杀生有关联了。

十不善中有八种具足了。当然不是一个人所有都会具足,但在做生意过程中不注意、没有调伏自心的话,很可能随便几条就已经有了。虽然得到一点点财产,有时也不一定成功,但罪业就已经造下。

我们懂得之后,一方面要知道不对,应该忏悔;一方面多积资净障。要无勤获得财富,最好是多布施、多供养,积累资粮。若有福报挣钱也容易,也容易找到清净的挣钱机会。我们也的确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他的工作很轻松,而且不会造罪业,赚钱也很容易;有些可能要勤作才能得到;有些人勤作也挣得很少,根本挣不到的也有很多。这些差别主要是各自内在的福德,善根深厚与否。

因此我们不必为了一点点钱财,给自己以后投生轮回的过程中,带来很多的痛苦和麻烦。业因果方面我们一定要尽量思维,安住在清净的状态中,做如法的经商比较好。

可见,在经商过程中,十不善业中除了邪见和邪淫以外全部已经直接具足。

在经商的过程中,十不善业除了邪见和邪淫以外,其它已经直接具足。邪见就是指没有因果、没有三宝,这方面在做生意中不一定直接有,但间接也会具足;在做生意过程中不一定直接有邪淫,但有些场所可能涉及黄赌毒之类的,以此谋利(这些在古代可能不多),像这样的话邪淫也可能具足,正规的贸易不会有这种情况,这属于间接的。并非经商就一定会沾上这些过失,应尽量了知业因果,避免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办法不得不做,也应该知道这样不对,通过惭愧心忏悔来补救。

如果经营搞得不顺利,会使自他双方倾家荡产,使大家深感痛苦,最终损人害己,甚至自身会落得个饿死的下场。

在经商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福报,经营不善,搞得不顺利,“会使自他双方倾家荡产”,自己和投资方都会倾家荡产,让大家都非常痛苦,最终损人害己。

如果搞得好,生意稍微有起色,那么不论赚了多少也不知满足,一直贪得无厌,就算是拥有的财产与多闻天子不相上下,他也仍旧兴致勃勃从事罪大恶极的经商,就这样在忙忙碌碌、散散乱乱之中,人生的旅途已经到了尽头,等到临终之时只能是手抓胸口,成为恶趣的基石。使恶业不断增长并且毁坏自相续,没有比经商更严重的了。【法师没讲到,录音:88分钟】

有些人可能有点福德且善于经营,生意有起色之后赚了些钱,前面的问题没有,但众生的贪欲心很难满足。从没有钱财的角度来讲,一般的老百姓认为“你看这富翁赚这么多钱啊?他已经有一千万了,可以什么也不做,也可以一辈子过得很好。”没有发财的才会这样想。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之下,就觉得还不行,还要去发展,再挣更多的钱,这种贪欲心是无法止息的。

因此有这么多千万、亿万富翁,其实按他们每年平均的花销算下来,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做,下半辈子可以很放松的方式生活,可以过得特别好,不用每天去商场打拼。道理是这样,真正到了这个位置上就很难停下来,这就是一种不知足,一直贪得无厌。

“就算是拥有的财产与多闻天子”,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的财富非常圆满,即便和多闻天王的财富不相上下,已经是世界首富,他的心还是不能满足,还在忙忙碌碌。虽然他的钱特别多,但还是兴致勃勃地从事这些罪大恶极的经商。当然经商不一定都是罪大恶极的。

“就这样在忙忙碌碌、散散乱乱之中,人生的旅途已经到了尽头”,到了临终的时候,因为有时间的时候根本没有做任何善法,所以在死亡的时候就手抓胸口,这时很多恶业现前,很多恐怖的情景现前。有些学习过教法的人就特别后悔,他想“马上就要死了,这些钱又带不走,那该怎么办呢?其实我在若干年前是可以停下来学法的,但为什么当时就没那样?”特别后悔地手抓胸口。手抓胸口就是后悔的体现。最后堕恶趣,成为恶趣的基石。打地基最下面的石头叫基石。堕到恶趣的最下面,难以翻身、很困难再起来,这叫恶趣的基石。

所以,学习佛法之后我们应该知足少欲,这样容易幸福安乐。其实世间人也有,挣到一定的钱之后,有一定的觉悟、智慧,就适时地退出,把一些东西交给别人,之后过一种比较清闲的生活;佛弟子当中比较多,我认识很多佛弟子,他以前也是经商的,到一定时间就知道,这样忙下去没有用,应该把这些时间拿出来修法。他现在把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放下,真正开始修法。

学了些道理之后,就慢慢有了认知的智慧,就可以有种能力做决断,这个决断说容易,其实是不太容易的。“现在钱够了,把它放下”这个决心是很难下的。还有很多担心,比如担心“钱贬值了怎么办?”其实百分之九十九的担心都是多余。如果贬值或者像金融危机等更惨的情况发生,即使你不放手也同样会遇到。

有些人就放下了,开始修法,他不做生意就有很多时间,脑子里也不用高速运转“今天股票又涨了,又跌了”,大脑的环境就相对清静,每天可以专注法义,打坐时也没有其它杂念,只有佛法。暇满难得、菩提心、空性、慢慢就踏上修行之路了。很多道友走到这一步了就非常好,知道为后世积累资粮,今生的资粮够了,下一世的资粮一定要积累;财富的资粮够了,精神方面的、修行方面的资粮一定要多积累。这也是一种福报的体现。

还有些富翁赚了一定钱之后,就想到把钱做慈善,挺好的。很多首富到了一定的时候,他的觉悟和一般人不一样。很多人想不通:这么多钱你为什么拿去做慈善?如果自己用或是分点给家里人,他们就成大富翁了。

有福报,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钱怎么使用。他不一定有因果见,但他的行为是正确的,把大多数的钱拿去做慈善,帮助众生,这样挺好的,他没有被钱财所困。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和行为,以后获得的钱财更多。

当然佛弟子是有这种见解的,知道这么做有什么果,而且知道生生世世中,通过布施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多财富,如果以菩提心的摄持就更好了。

生意场上的人们,平时心里装的就是欺骗他人的阴谋诡计,总是怀揣恶念,就像刀刃、矛尖、针尖一样与别人针锋相对,往往都是居心叵测,完全背离了饶益他众的菩提心,结果只能使无边无际的恶业一增再增。

做生意的人,不是说百分之百,很多人没有正念,因为内心中对财富执著很深,没有因果正见,没有修行,所以内心中总是喜欢装着欺骗他人的阴谋诡计,奸商奸商嘛。很多生意人是很奸诈的,与别人针锋相对,往往都是搞阴谋诡计,怀揣恶念,总是想伤害别人。他的心就像刀刃、矛尖、针尖一样,总是想到伤害别人,和别人针锋相对,很难生起宽厚、慈悲、知足少欲的心。

同时,钱财也是比较容易让人迷惑的,在没有的时候很想得到,得到之后就很难驾驭它,自己的心就变了。(很多人在贫穷的时候,)比如夫妻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贫穷时容易共患难,但是富裕之后想法就多了,这样慢慢地富裕之后很多事情就出来了,这种情况有很多,但也不是百分之百。

如果没有因果见、没有修行的话,钱财多了好还是不好真的不好说。但如果有了因果见、有了修行的话,少也好多也好,人的方向不会变,他有因果的观念,要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生生世世负责,这时就会很注意,就有能力去驾驭财富、地位。如果没有这种智慧的话就驾驭不了,钱多了就会冲昏头脑,驾驭不了过多的财富,自己从这开始衰败。衰败是指他的思想崩溃了,很多道德水准全没有了,这也是很容易的。

钱财很多时候容易让人慢慢的完完全全变成恶人,背离饶益他众的菩提心,结果只能让无边的恶业一增再增。有些人虽然也在造恶业,但能力没有,造的恶业有限。富裕的人钱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可以做。

譬如大恩上师经常在讲记中讲,有些富豪给自己子女办婚礼的时候花了很多钱,我们也不是说他钱多不对,但是他杀很多生,如果他没有这个能力没有钱,这个罪业就造不了。他有钱有这个能力,造的业也重。有时这个地方不行还会花很多钱从别的地方买来,大批地杀。

有权势的人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权势做不了很多恶业,有权势就可以做很多恶业。没有权势,他虽然看不惯这个寺院,也不敢去拆,他有权势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拆掉,这种业就造得很大。作为佛弟子来讲,不是说要仇富,富的话应该随喜,这是他以前曾经培过的福报,该得的,但是需要有种智慧去驾驭它。佛弟子对此的观点就是,穷也好富也好,必须要有智慧,有慈悲,要能驾驭这些,不要让这些成为堕落的因缘,这样就很好。

如果有了这种智慧,穷也可以,富裕也可以。富裕你就用智慧来摄持,穷也可以通过智慧去摄持,这些都可以。学习佛法也许不能马上改变命运,富裕的人学了佛法不一定马上就穷下来,穷人学了佛法也不一定马上就会富起来,这点佛陀也没有保证过。但是可以告诉我们智慧,告诉我们怎么应对这些问题,富裕的人不需要马上把自己搞得很穷,没有必要。反正把驾驭财富的智慧学到就可以了,你可以当一个非常快乐的富裕人,或者是有智慧的、修行的富裕人。穷人也可以,如果有智慧,可以当一个比较快乐的、幸福的穷人,或者有智慧的、慈悲的穷人,这都可以。

穷和富现在可能改变不了,因为这是前世的业因导致的,果是改变不了的,但是对待它的态度可以改变。对它有正确的态度其实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用智慧对待财富等的财富观,对当下处理问题起作用。而且对于以后形成良性的走势,有比较明显的帮助。

不与取也像杀生一样具有罪业的四种分支

前面讲了杀生圆满的业道有四种分支,即对境、发心、加行和究竟。那么不与取也有四个分支,第一个是对境。对境是什么呢?就是别人的财富,你偷自己的不会犯。是别人的财富,而且是别人没有舍弃的财富,他有权力的。有时候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有时候是属于团队的、集体的,有时候是属于张三、李四的,属于这家人的。这就是对境,属于别人的财富,而且他是有权力的、有执著的这样一种东西。此处讲的不与取,与五戒中讲的盗戒标准不一样。这里只要是别人的东西都算。人的,非人的,甚至旁生的东西。旁生的东西能算吗?当然算的。

比如蜜蜂在蜂巢里酿的蜜,去把它拿了,像这样就是偷东西。草原上的地鼠夏天一直挖人参果,然后把人参果的果实挖到窝里准备过冬。你把老鼠窝翻起来,把里面的人参果装走,就是偷它的东西。虽然有时是偷这些旁生的,偷人的,偷非人的,反正只要是属于别人的东西,都属于对境,包括饮食、财产等,这些都算。

第二个是发心,就是我要偷盗的心一定要有,明确我要偷他的东西。当时人不在,情况又比较紧急,这时我想先借用一下过后就还他。如果是这种心态去拿了东西,虽然是不与取,但我发心是借的,不是找借口,当时的确就是想借,这样不会犯到戒。因此,第二个分支发心也是很关键的。

或者有些时候,在很熟悉的朋友家里,大家关系很好。他的一些食物等东西,肯定是为你准备的,是给你们吃的。这样不会有偷盗的问题。还有在父母家里,或者父母到子女家里,这些东西基本上是可以用的,可以吃的,这些方面就没有问题。

第三个是加行,就是直接行动。抢或者小偷小摸,或者逃票,通过什么方法,售票员从东边过来,你往西边走了,或者蹲下来等等,反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逃票,或者偷东西,这都叫加行。

不单单是这些,还有一种加行,通过咒力偷东西的也有。有些人修咒力修出验相了,可以通过咒力去造罪业。在讲杀生的时候,就有通过咒力杀生、杀人的情况。通过降伏法的猛咒可以取别人的命根,如果没有慈悲心,也有可能通过咒力去杀人。还有些有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咒力去取东西,隔空取物或者是搬运术,的确是有的。咒力成功之后,有时是通过咒的力量,有些是以咒力役使一些小鬼,驱使一些非人鬼神到别人家里偷东西,然后再把这东西拿给他。所以,通过咒力来偷东西也是加行。还有现在有很多诈骗,比如网络诈骗,这也算是偷盗。

还有一个是究竟,就是最后偷东西成功了。成功的意思不一定是你拿到了。成功是指什么时候觉得这个东西从现在开始归我了,内心中生起这个念头就究竟了。因为有些东西偷得走,有些东西是偷不走的。比如说房产是搬不走的,你说把它背回家去,那么大栋楼搬也搬不动。但是通过诈骗等手段,最后觉得这个房子现在归我了,这样成功之后马上就究竟了。

还有一些事,比如说偷田地,移动别人的界碑,这也算偷盗。因为田是偷不走的,但是把界碑、界线挪一下,往对方多挪个两三米,你的田不就大了吗?这也是一种偷盗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究竟的情况,总之什么时候觉得这个归我了就马上圆满了。比如捡钱也是一样,捡起钱的时候觉得“这钱是我的了”。这时如果有居士戒,就破了戒律。如果没有居士戒律就是不与取,所以最后这个究竟就是现在这个东西归我了,是我的了,这个意识一产生就究竟了。不需要把这个东西拿走,有些是可以拿走的,有些不一定要拿走,反正起心觉得这个归我了就算是偷盗圆满了。这就是四个条件,有很多种类,主要是贪心大的人,对财富很执著的人容易犯。

有些人天性就很慷慨、大方,还有知足少欲的人就不容易犯。他不愿意占别人的小便宜,也没有占小便宜的心,所以就不容易犯。这里面发心很重要,如果没有发心的话,即便事实上把东西拿走了,也不会真正地犯这个戒律。或者借东西,觉得对方肯定是开许的,其实可能对方不开许。但是由于发心觉得应该可以开许给我用,就算实际上对方不开许,这也不属于偷盗,真实圆满的十不善业也不会造,盗戒也不会犯。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和情况,尽量要注意,尤其在单位上班时,一些小帐、小钱也要算清楚,否则不注意的话容易犯偷盗的罪业。

我们要清楚,甚至仅仅给猎人或强盗等少许口粮,也将分毫不差地得到他们所造的杀生或不与取的所有罪业。

比如猎人去打猎,你给他提供一顿午饭,提供饭之后猎人再去打猎时,他得到多少罪业你也是得到这么多。比如强盗在抢东西、偷东西的时候,你给他提供一些口粮,他去偷盗之后你也得到这么多不与取的罪业。这是字面上的意思。

有时我们不知道他是猎人,是偷东西的人,我给他提供了也有罪业吗?这不一定。关键这里面讲的是要随喜,他去杀生了,可以啊!你们饿了吗?饿了吃顿饭!你给他提供体力,其实是以一种欢喜、随喜的心态参与了。然后他去杀生时你没有参与,虽然只提供了饭,但你有随喜的心,这时就得到了罪业。别人偷东西你提供交通工具,或者口粮等,这样你没有亲自动手也会得到罪业。因为你是参与者,相当于共修一样,共同参与了,当然要得到了。就像前面讲的那样,十个人杀一头牛,十个人都得到杀一头牛的过失,因为你是参与者。不与取也是一样,如果是以参与的心态给他提供口粮,你就会得到。如果你不知道他去偷东西,那你提供了这个东西也不会得到这个罪业的。主要是从发心的侧面来讲,如果没有发心就不会有罪业。总之不与取非常复杂,对我们来讲,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应该非常小心谨慎地学习和取舍。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