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54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虽然字句上比较简单,但作为学习佛法的入门教材,对我们修行佛法、证悟佛果很重要,也很甚深。甚深的原因主要是所要达到的境界,超越了我们在轮回中的种种思想的要求。其中的思想、思维方式、观修内容,都是要超越当前轮回的状态,是一种解脱道。解脱道和轮回的想法不相同,从很难相应、很难真实地安住这种状态而言,是很甚深的。

出离心、菩提心以及后面的完全安住在万法的实相本性当中,这些是和轮回中的种种作意、观念不相同的地方。当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解脱道也不是完全超越轮回的显现法之外,一个单独的解脱。如果离开了这些显现法,我们的修行也无法着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心五蕴,就在这个世界当中,当我们遇到这样那样事情的时候,用佛法的观念来面对,用佛法的思想来解读。最后要力争达到了悟一切显现法的本性,安住在本性当中,这就是殊胜的解脱。

一方面,它的方向不属于轮回,但我们还是要用轮回的法来进行修行,如果不这样,我们也找不到一个单独修行的地方。从空性的侧面来讲也是,空性是谁的空性呢?是这些显现法的空性,现在轮回法的空性。我们观无常要对谁观?就是对现在面前的这些东西观无常。发菩提心也是对于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观念都如此。无始以来,我们没有了悟显现法的本质,所以才对之产生了迷惑、负面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很多迷乱的结果。现在我们就要了知对待万法的不同看法,从了知它的本性开始,逐渐地调伏自心(以前是不了知它的本性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所以,我们修行必须基于现在的生活和工作,除此之外没有一个修行的地方。虽然很多修行者出家,好像从城市、红尘中来到寂静处、寺院开始修行,但即便离开了这些嘈杂的环境,还是在世间中,住在一个叫山洞、茅棚、寺院、深山的环境中,还在地球上,还在轮回中。仍然要吃东西,仍然要看、听很多东西,面临的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只不过换了相对比较清净的环境而已。还是要在这其中去了悟。如果环境换了,却不知道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这些是一切法的本性,而执为实有,仍然还是迷乱。

从这个侧面来讲,同样要从这里去了知它的本性,然后做深层的心的调伏,但并不是指在寂静处修行,完全和闹市中修行一模一样的意思。环境对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在比较清幽的、加持力大的环境中,心就变化了。如果在比较嘈杂的环境,或闹市的时候,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很复杂、很浮躁,经常产生忧虑和恐怖。但在一些比较好的环境中,就没有这些现象。

修行的环境,对修行人多多少少会有影响,但不管你怎么换环境,最主要的还是要调伏自心,要认知所看、所听、所想的一切其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方面完全一样。了知之后,知道修行其实就是平常我们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睡着之前(现在还没办法把控梦境,所以这里暂时不讲。后面会学到控制自己的梦,尽量把梦境转变成可以修行的状态,这是比较殊胜的修法。)我们的思想通过法义来摄持,修行就落在这些当中。从眼睛睁开开始发菩提心、念皈依、百字明,开始一天的修行。然后,做一些礼拜和课诵,为使我们一天的生活和工作都能用正念来摄持,以佛法来引导而做准备。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或事,若都能不离佛法的引导,就要在早上做功课提醒自己发菩提心、安住空性,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正知正念。如果我们在早上认认真真地该提醒的提醒,该安住的安住,该训练的训练了,从下座开始就能把佛法真实地融入生活。功课很重要,因为它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完全得到提示。在相对比较集中的时间段,要做的就是早上的一些修行。

以前我们也讲过,真实的修行从起座开始,也就是说我们在座上的一些念诵、观修都是为了下座之后的修行做准备的。因为我们平常工作、生活的时间特别长,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烦恼、迷失自我、产生一些迷乱的境界。怎样才能让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安住在法义当中?就要靠早上做一些功课来提醒我们:今天一天我要发菩提心……通过座上提醒自己得到的提示,起座后渗透到工作、生活中。如果可能的话,在中午还要安排一次功课,因为早上修完之后,到中午很可能都忘掉了,即便早上修得比较好,到了中午,经过了很多事情之后,那种心已经淡了,负面的心态、烦恼重新占领我们的心。如果可能的话,中午再安排一点修行。比如,念发心仪轨,或忆念无常、忆念菩提心,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样再忆念一次,我们在下午的时间中就不会散乱得特别厉害。晚上的时候再做一次修行,一方面是对今天一天的事情,过失方面做一个总结、忏悔。另一方面在睡觉前后,尽量用善心摄持。

所以,很多真正在山洞或深山里闭关的修行人,一天安排六座或四座修行,为什么呢?晨起后两个小时(一座)来修行,中间一段时间的间距,用于吃饭或者做其他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因早上修行的缘故,在这个间距中,他的修行不会散乱。差不多要散乱的时候,第二座也开始了,又安住于正念中。然后就到了中午,吃饭休息一段时间,到下午第一座开始了,然后到晚上了。这样安排衔接得比较好,总是座上座下,始终不离开修行状态。但是,现在城市里的修行者,可能没有时间安排。不管怎样,在中间的时候,要做一些修行,抽一点时间观修,或者念诵、发个菩提心等都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早上修了之后,一整天可能就想不起来修行的内容了,到晚上也不做功课的话,也许迷迷糊糊就睡下去了。

要让我们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很有必要在平常这样串习。所谓的修行,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慈悲,体现无常观、空性观,在遇到任何人或事的时候,能够运用所学的东西,思想上有正确的见解,行为上跟随佛法中获得的知见,做正确的抉择。如此,我们的身语意可以逐渐被调伏,这对修行来讲,是应该了解的。

《前行》就是引导我们的心逐渐趋入解脱道,现在学习的是共同四加行,共同四加行当然是有关于出离心,怎么样让我们从耽著轮回的心态中出离,追求解脱道。追求解脱道、善法、功德、善根也是一种执著,但这不是贪欲。在《俱舍论》等论典中,贪欲和善法方面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如果追求世间八法、名利等,这是欲界的贪心,也叫欲贪。如果对佛像、加持品、法本,听课、做功德这方面是不是贪心呢?《俱舍论》等论典中叫善法欲,是对善法的一种希求,从这里拣别。这是不是贪心?有没有烦恼?看起来有点像贪心,但经论中已说明,叫善法欲,是对善法的一种希求心,不能叫贪心。所以,要经常性地通过观修,对解脱道、对成佛利益众生方面产生一种善法欲。如此,我们的心会逐渐从耽著轮回的状态中出离,一心一意地修持觉悟之道。

在四个加行中,现在我们学的是第三个——轮回过患。轮回过患指整个轮回本身就是过患,佛陀在四谛法轮中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苦就是指整个轮回都是属于痛苦的自性,你们应该了解。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一切是痛苦的自性,三恶趣也好,三善趣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也有很多悲惨的。有些直接看起来就很悲惨;有些不明显,好像不苦不乐;有些看起来是快乐的。但是佛陀都知道,这一切都是通过无明和烦恼,以及种种有漏业导致的,要不就是苦苦的自性,要不是变苦、行苦的自性,都离不开苦。

我们要知道,整个轮回充满了过患。今生中的种种安乐也要看破放下,后世如果希求转生到哪一道当中,也是痛苦的自性。了知过患后,要产生追求解脱道的心。只有追求解脱,才能够完全从种种痛苦中得以出离。如果没有解脱道,即便在轮回中修持一些有漏的善业,暂时得到一些快乐,但都是不究竟的,最后还要回到痛苦的自性中。所以在讲完四加行后,还会给我们讲解脱的利益,除了厌弃轮回之外,还有另外一条全新的路——解脱道,这是真正获得解脱。

在轮回过患中现在所学习的是,善趣中人道的痛苦。人道痛苦前面讲了苦苦、变苦、行苦三根本苦,也讲到了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也讲完了,今天要学习的是第六个,爱别离苦。

庚六、爱别离苦:

怨憎会就是,不喜欢的人和事我们经常会遇到;爱别离就是,喜欢的人和事与我们远离。尤其是与喜爱的人别离,它是一种痛苦。只要在人道中,这个苦就一定存在,只要转生为人,就无法避免爱别离苦的情况。一方面我们要知道爱别离苦是人道的苦之一;再者,如果选择在轮回中继续转生,下一世,再下世,只要生而为人,爱别离苦仍然会感受,无法逃避。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通过学习、观修,内心要对它认识得特别清楚。

流转世间的一切众生都是对自方爱恋有加、对他方恨之入骨,明显堕入亲戚、朋友、眷属的包围之中,结果为了他们而受尽苦难。

流转在世间中,尤其是人道中的众生,对于自方都是非常爱恋。从佛经的观点来讲,所谓的自方、他方,也是因为一些暂时的因缘,显现成一家人,或者比较亲密的人等。其实都是一些暂时的因缘导致的,亲友不会永远是亲友,怨敌也不会永远是怨敌。这在轮回中就是一种无常的体性,无常的体性后面夹杂着很多善恶业,善恶业后面夹杂着很多贪嗔痴的烦恼,烦恼的后面主要也是无明、我执在推动。它是一层一层的因缘和因果的关系。我们现在是在最明显、最顶层的因果当中,所以就显现出了亲友、怨敌的情况。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亲友、怨敌之间深层次关系,就会对当前的亲人、怨敌产生非常明显的好恶之心,这时就会出现贪欲和嗔恚。

我们流转在轮回当中,把暂时因缘和合而积聚在一起的这些人定义成亲友或者怨敌。亲友是因为因缘积聚而成为一家人或成为某人的子女,真正分析都是因缘法。只不过是各自的因缘和合组成了暂时在一起的生活。我们把他们定义成亲人,一定要对他们怎么样。虽然所有的人肯定都有因缘的关系,但是亲人可能只是诸多关系之一,而我们把他定义成为亲友等。但是众生在此过程中过于偏袒,没有认识到这里面纯粹的因缘,没有把因缘法则分析得很清楚,执著亲人,对他们特别好。而对他们做伤害的怨敌,特别怨恨,一定要伤害他们。通过这种烦恼引发了贪嗔并造了业。

此处讲,对自方的人爱恋有加,对他方怨敌恨之入骨。所以这时明显地堕入了亲朋眷属的包围之中。为了他们的利益,或者因为他们的关系,我们也会因此受到各种各样的苦难。

实际上,亲戚朋友之间暂时相聚,也同样是无常离别的本性。

从实际情况来讲,亲戚、朋友因为暂时的因缘聚集,几十年在一起生活。但作为亲友,很多时候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中间因为很多因缘就分开了,要么出去上学、工作,要么到其他地方,一年都见不到一两次。但是我们还是觉得这是我们的亲人……其实真正在一起的时间特别短,但我们认为几十年是比较长期的关系。实际上亲朋之间的关系是暂时的,即便几十年在一起,但相对于漫长的轮回而言,仍然是暂时的相聚而已,同样也是无常离别的本性。

我们在和这些具有血缘关系,缘分比较好的亲友等一起时,应该知道这仍是属于无常的、离别的本性。在交往的时候,也不要离开了知实际情况的智慧。内心当中知道这是无常的本性,就不会过度地贪执,也不会过度地嗔恨。因为对实际本性了知得比较清楚之后,偏堕于两边的思维就不会那么明显了。如果不了知,就会对自己的亲人特别贪执,谁对特别喜爱的亲人做了伤害,且不论大的伤害,即使小的伤害,也会把伤害他的人马上定义成怨敌并对他产生很大的嗔恨心。对亲人有多贪、多爱,就对伤害他的怨敌有多恨。有时,和这些亲友之前的关系特别好,一旦反目,嗔恨心也很大,我们应知道这些都是无常的。

有了比较清醒的智慧,并不意味着我们学了佛法之后全部要变成木头人,所有亲友关系都要一笔勾销,不存在了,绝对不是。我们的智慧达不到这么高的高度。要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严重走形的思想,让他不要偏得太离谱,就要保持清醒。清醒不等于让我们在世间当中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父母,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的想法已经严重偏离了实际情况,对于亲人非常贪执,对于怨敌非常嗔恨,会带来很多烦恼,然后会导致很重的业,所以要清醒些。清醒些是指不要过度偏堕,不会对亲人过度贪执,只要自己的亲人受到伤害,根本不问事情的原因,马上就定性为对方不对,然后做出一系列所谓的自然反应。很多事完全是自己方面的不对,但因为过度贪执的缘故,根本就不考虑,觉得肯定是对方不对。从各方面维护亲友,以此结下很多仇怨,或者造下很多不必要的业。

如果我们真正有了比较公正的了知和清醒的智慧,对怨敌也不会那么仇视,因为这也是相应于本来实际情况的。因为我们严重偏离了本性,所以出现了很多误判。众生的本性是由情绪产生很多思想。这方面我们要清醒地了知,要从堕于两边回到中道当中。这时该爱的亲人还是会爱,但是不会贪爱,会从没有智慧、比较愚昧的爱变成比较慈悲的爱。

怎么样才是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应该让他们做一些合理的思维和行为,让他们知道这一切的无常,这才是对他们真实有利的思想。而不是毫无原则地认为只要是我的亲人都是对的。不会有这种错误的观念。会用这种方法教导他们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这才是真正的慈爱。让我们从溺爱、贪爱,变成慈爱,变成有智慧的,高质量的爱。不是让我们学了佛法之后,就变成了冷血动物、木头人。而是让我们更加冷静,更加真实地考虑什么才是正确的,对自己有利益的,对亲人有利益的方法。怎么样利益他们呢?自己的心里有数,也会尽力去做正确的事情。当然你自己愿意并尽了力去做,对方能不能接受得到,接受到了能不能改变?那就是其它因缘了。但是你自己尽量安住在正道当中,给自己的亲友传递出了这个信息,也努力让他们改变过。他有没有因缘福德接受或者改变,还得看他自己的因缘,但至少自己做过努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亲人离开人世,或者流离失所沦落他乡,或者被怨敌逼得走投无路,自己甚至比受害者本人还痛苦。

这里讲到了爱别离,自己喜爱的人叫做爱。别离有两种:一个叫生离,一个叫死别,就是平常我们讲的生离死别。彼此还活着的时候就分开了,这叫生离。死别是其中一个人死去了,或者两个人都死了,但很多时候指一个人死去了。对我们来讲,亲友、贪著的人、喜欢的人死了,这叫死别。分离要不就是生离,要不就是死别。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如果自己的亲人离开了人世,这叫死别,这就是爱别离了。“流离失所沦落他乡”,也是生离。有时是遇到灾祸、战争等等,被迫去流落他乡;现在交通比较方便,很多时候在其它城市发展,到其它地方学习,也是分开的,也是生离的自性。很多打工的人基本上一年都在外面。到春节了他们就回来和家人团聚,团聚一段时间,到上班时又要离开,所以总是合而离、离而合的自性。离开的时候天天想念,见面之后快乐的时间没几天,又要分离。这就是通过自己的业,导致不得不分开的情况。实际上让众生选择的话,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喜爱的人,如果条件允许肯定愿意生活在一起,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尤其是现在,生离的情况是比较多的。

有时候是被怨敌逼得没办法回来。有些人是家乡有怨敌追杀、或者欠了钱,不得不跑到外面去躲债,没有办法。虽然是你爱的人必须远走他乡,你甚至比受害者本人还痛苦,因为自己在家里天天担心。其实我们所担心的人也许在外面过得很快活,而我们在家里操心又降温了、又有寒潮了,其实我们比他们还要苦。他在外面过得很舒服,也没想你,这个情况也有。这也是爱别离苦的体现。下面进一步讲:

特别是,身为父母双亲都十分慈爱怜愍子女,一会儿担心他挨冻受凉,一会儿顾及他饿了渴了,一会儿又忧虑他生病死亡。

身为父母双亲对自己的子女,普遍来讲都是比较慈悯、慈爱的。从小时候生下来,婴儿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直到长大之后,这种挂念基本还是放不下的。即便父母已经七八十岁了,儿子可能也五六十岁了,但还是很操心,担心会不会冻着了、受凉了、饿了、渴了、忘记吃饭了等等,经常性的操心。一会又忧虑他会不会生病,生病之后会不会有死亡的危险,总是在操心。

其实这也是苦,是通过爱衍生出来的苦。这种爱基本是“带着染污的爱”,不是通过智慧、大慈悲心的自性出发产生的慈爱,是通过“我爱执”(众生的“我执”)、烦恼造的有漏业等暂时的因缘和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把悲心分了好几种,普通的悲心和大悲心。像旁生也爱自己的子女,人也爱自己的子女,但是这种爱一般是普通悲心,是有染污的。他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地爱,对其他的人就没有,他是有偏袒、有拣择性的,这就叫做有染污性的爱或者慈悲。以观待解脱道来讲,他的因不那么清净,是夹杂了烦恼、染污的。既然业因不清净,在承受感果的时候,也经常因此而感受到很多痛苦。因为他不知道一切万法无常的本性的缘故,经常性感受很多的痛苦。这是通过爱,尤其是爱别离之后的苦。

如果是宝贝儿子或女儿生病,他们宁愿以自己死去的代价来换取子女的健康,他们挥之不去的唯一心事就是子女,总是为了孩子而劳心费神,含辛茹苦。

如果自己的宝贝儿子、女儿生病了,他们为了治病可以倾其所有,有时候甚至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子女的健康,挥之不去的唯一心事就是自己的子女。总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劳心费神、含辛茹苦。这个基本上古今中外都是这样。

因为众生在轮回当中,相互之间的业不断的交集在一起,这里在让我们做分析的时候,为了让我们放松对轮回法的执著,会说一些实际的情况,让我们知道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知道、观修之后,我们对这些执著慢慢地就会淡一些。但是我们无始以来的爱欲或者爱执特别的重,即便佛陀、祖师给我们讲了实际情况,让我们放松一点对子女、亲属的爱执,可能很多人听了之后还是会不以为然,或者觉得可能放不下,怎么可能呢?这么好的关系、亲友,或者自己的子女,要我们观想他的过患,有时候可能根本接受不了。干脆如果这一课可以选择的话就跳过去,不学了,观想不观了。当然肯定不能跳,肯定要学,学完之后巴不得赶快过去就算了。

有时候学这一课好像很难接受这个理念。不要说真实的从内心当中生起境界,理念要接受也的确非常困难,所以导致我们修行的时候有很多障碍,其中一部分就来自于过度耽执亲友。因此缘故,在这上面会出现很多的违缘和障碍。下面还要讲很多这方面的事情。

同样,如果与亲友之间情意缠绵……势必也要感受与他别离的忧苦。

同样的道理,如果和亲友之间情深意浓的话,势必也要感受和他别离的痛苦,仍然是要别离的。

如果和亲友之间感情很好,也会值遇爱别离苦。对于在乎的亲友,如果他们有什么违缘或者灾祸,自己会特别地伤心。我们在网上看新闻,很多地方都发生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我们的感受是什么?这个很悲惨。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没有很痛心的感觉呢?很少。但是如果突然发现我的亲友就在现场,马上就开始紧张。他在现场,爆炸有没有把他炸到?一下子就开始紧张了。如果得到消息,他就在爆炸的人当中,受伤了、死了,我们的感受马上就不一样了,感觉就和我们有关系了。我们要感受与他别离,因此而带来的很多忧苦,一定是会感受的。

怎样才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呢?真实地发起想要出离轮回的心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关我们过不了,很难过。真正要放弃对亲人的贪执是非常难的,心中非常困难。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不好好观修——即便是观修都很难一下子就把过分的耽执泯灭掉、压制住,何况根本不观修,怎么能够放弃对亲人的耽执?如果不放弃对亲人的耽执,这种习气种子、贪心的种子还在运作,没有东西去压制住它。我们也没想过去压制、去对治。如果想要对治,有修法的善根、空性的思想都可以对治,但是我们根本不想,我们当它不存在或者绕过它。如果没有对治,种子还在这。那么下世因为这个种子还会继续投生,再延伸第二世的轮回。第二世轮回一样,你还是会有亲人。虽然这一世的这拨亲人变成了另外一拨。但是种子还在这,仍然又把身边这些和你有关系的人执著为你的亲人。再转世的时候这拨亲人又没了,换成另外一拨了。

这样来来去去,其实我们总是在这当中出不去。如果我们没了知过患,不知道放松的话,要想解脱谈何容易。因为我们对自己、亲友、世间的贪爱是很重很重的。如果没有下决心真正放松、放弃,那我们的修行可能还是在为以后的哪一世做准备。当然我们现在所修的法还是会起作用的,但是它到底哪一世才成熟就不知道了。因为今生我们刻意的、选择性的不去触碰一些东西,它就会保留下来。以后再怎么绕,最后还要面对这个问题,绕不开的。

所以真正想要修行、想要解脱的人,还是需要有很大的气魄,否则说要看破、放下也不太容易。虽然我们经常把“看破、放下”作为我们的手机屏保,或写几个大字在墙上挂着,也想看破放下,但真正来讲它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耽著太深了。它每一世每一世都影响我们,我们不下功夫很难真正看破放下。

学习佛法应该认认真真的把理念搞清楚,然后真实去观修。去观修心就会变化,就会认识到实际情况真是这样的,我们的内心就会慢慢开始放松对这些的执著。放松不等于不承认,不一定。你的父母还是你的父母,你的子女还是你的子女,但是你的心态,就从非常严重的贪执心变成真正有智慧的慈爱了。真正对他们有利的事情愿意去帮助他们,因为必定是有因缘才会走在一起。不需要去吵架,都是暂时因缘走到一起的,我不需要对你怎么好,不需要这样;也不需要过度的执著。知道因缘和合才走在一起,什么样的方式对我、对他是最好的?这个时候就应该以正确的思想,引申出的正确的行为,对自他都会有切实的帮助。这种亲友就比较有意义。让大家知道实际的因缘法则、因缘情况,大家了知之后,在维系亲友关系的同时,不会因为过度耽执延伸出很严重的贪欲和嗔恨心。在这一世当中可能亲友关系就处理得比较好,而且种下一个非常好的种子。

下面进一步分析现世亲友可能导致的过患,或出现了过患而我们没有发现,是怎么样的呢?

然而,我们如果认认真真加以观察,就会发现,亲人也不一定是真正亲,父母等虽然自以为对孩子情深意切、甚为慈爱,可是这种慈爱的方式其实完全是颠倒的,最终只能是坑害了他们。

这是一种颠倒的爱。从世间的标准来讲爱也有很过分的,就是完全没有任何条件的,或是完全不拣择的爱:溺爱。世间人觉得不能过于溺爱,但还是没有跳出一般凡夫的、世间心的有拣择的爱,还是一种偏堕的爱。其实我们真正观察的时候,亲人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亲人,因为亲人一定是对我们做利益的。父母虽然自以为是,从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思想,很愿意对孩子特别好、特别慈爱,但是因为不懂得正确方法,所以很多慈爱的方式其实是颠倒的,甚至是坑害了他们。

现在世间认为的溺爱就是这样的。完完全全百依百顺,不管想要做什么都同意,不管想要什么也完全满足。父母从自己的想法来讲,我对我的孩子那么爱,完完全全地喜爱他,让他过得很快乐。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没有遇到任何的锻炼,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得到,性格慢慢越来越张狂,或是说性格越来越不好。在他以后的成长或是工作过程当中,也会因为这个因素受很多苦。如果一味溺爱,到长大之后让父母特别伤心难过的事情非常多。从这个侧面来讲,慈爱的方式完全颠倒,最终就是坑害了他们。

刚刚是从世间的溺爱来讲。如果没有那么严重,就一般的溺爱和不溺爱合在一起的世间的慈爱,下面进一步从佛法出离的角度来讲。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想:儿子小的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亲为他们做好所有的事情,到了成家立业之时,又为他迎娶作为终生伴侣的妻子,这实际是把他们捆缚在轮回的绳索上,并且教给他们如何制伏敌人,如何扶助亲友,如何发家致富等等作恶的方法,这无疑会导致他们无法从恶趣深渊中获得解脱,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坑害了。

这一段话完全是从解脱的侧面讲。如果从世间的侧面讲,只要你不溺爱,这一段话从世间标准来讲是讲不过去的。但这里的标准还要高,主要是让我们出离轮回的高标准上面观察的。解脱道的思想和轮回当中的思想很多时候不一样。我们觉得应该做的这里讲不一定是应该做的,我们觉得好的在这里观察时不一定就是好的。

儿子小时候父母亲为他打点所有的事情。从某个角度来讲,那时他还很小,没有生存的能力,很多事情当然只有父母亲替他做,替他安排。但这里面也有些分别,有些小孩子什么都不做,完全父母给他做好;有些是让他做一些事情,从小就让他锻炼,大的事情父母亲帮他安排,小的事情从小就开始训练、锻炼。

“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到了上学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操心,怎么找学校啊很多事情。上完学之后找工作,开始为工作发愁,哪个地方找个工资又高又清闲的,经常就这样操心。工作之后开始慢慢考虑谈婚论嫁的事情,要给儿女找终身伴侣。给儿子就找一个妻子,想方设法给他物色,最后迎娶成为他终身伴侣的妻子。

从世间法来讲,这没什么不对的;但如果从解脱方面来讲,给儿子找一个终身伴侣,实际上是把他捆缚在轮回的绳索上,因为这都是从轮回的思想、行为当中去做的。从轮回本身、从纯粹的世间道来讲这无可非议,但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讲,就相当于把轮回的路安排得很好,让他去走。这就是轮回的路,把所有东西安排好了,你去过这种世间的生活。他就按部就班地做,按照轮回的思想去娶妻、生子,然后照顾他的孩子长大,给他安排轮回下一世,给自己儿女安排婚嫁之事。这里面没有丝毫引导他出离轮回的因素,完完全全地随顺于轮回的潮流。这个地方讲的都是随顺轮回的。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教给子女怎么样去制服怨敌,怎么样扶助亲友。制服怨敌和扶助亲友体现的是强烈的贪爱和嗔恨。怎么样去发家致富、去挣钱。挣钱挣不到的时候,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比如养殖或者杀生、偷盗等致富。这里也完全没有随顺解脱的。

发家致富本身也不一定全是造恶业。在很多的行业中有些是相对清净的,有些是很明显造恶业的。相对清净的这些针对于解脱道来讲变成了作恶,从广义来讲是恶,为什么呢?因为没办法解脱轮回。是轮回因的缘故,轮回是痛苦之地。如果教导自己的亲人落入轮回当中,相当于把他往痛苦里面推。能够导致痛苦的业叫恶业。但它和轮回中善恶的恶不一样,那是狭义的善恶,这是广义的。整个轮回都是苦,所有导致苦的业是恶业。恶业一种是有漏善,另一种是纯粹的恶。有漏的善也能叫恶吗?广义来讲可以,因为它导致轮回,轮回中的苦苦、变苦、行苦,都是苦的自性。单从这个侧面来讲,可以这样去定义。

“无疑会导致他们无法从恶趣深渊中获得解脱。”为什么说入轮回就无法从恶趣深渊当中获得解脱?发家致富不一定造恶业?前面不是说了还是有相对清净的职业,佛陀也在很多经教中鼓励弟子们要行持正业。正业有很多,有些从圣者的正业来讲,有些从在家或初学的弟子来讲,让他们寻找一个清净的职业,既然佛陀都说有清净的职业让我们做,怎么可能堕恶趣呢?

它是从整个轮回来讲的。虽然在这一世找到了一个清净的职业,暂时不会堕恶趣,可能会因为清净的行为,下一世再投生为人,或转为天人等等,但只要在轮回中,这些都是不可靠的,保不定哪一世就再没有因缘找到这种合适的职业了,就开始造恶业,之后还是会堕恶趣。就像在学暇满难得时盲龟值木的比喻:盲龟一百年上升一次到海面,海面相当于善趣,海底相当于恶趣,一百年上升一次,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海底的。一般的众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恶趣,为什么?恶趣太容易去了,基本上不需要什么造作,就按照现在的思想、行为去做,保准堕恶趣,根本不用任何勤作。如果要生善趣,必须要守戒律、修善法,才能够争取生善趣的名额。但如果要堕恶趣,什么都不做,就按照现在的发心和行为做下去,肯定会堕恶趣。

“无法从恶趣的深渊当中获得解脱”的原因就是堕恶趣太容易了,所以“恐怕再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坑害了”。这是很严重的坑害,是父母对子女的。那么子女对父母呢?

子女们又是怎样对待亲生父母的呢?

讲轮回的过患,是让我们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从宏观来讲,一定要对整个轮回生厌离。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比较耽著、黏得比较深的,所以需要去观察它们的过失。心和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只要是好的东西,心就会贪著上去;如果觉得有过患,心就会背离它、不愿意再接近它了。如果了知了这方面的种种过患,心逐渐逐渐就不会再耽著。虽然我们的势力、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让我们不能够说断就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地会放松,逐渐会产生出离心。

再说,今生已经成为亲属的,因为有因缘,也是一种责任,肯定要尽这个责任。但在尽责任的时候,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或者夫妻之间,他的心态不一样了,不是完完全全地耽著在上面,只是尽责任而已,甚至可能会做得比较好。他头脑很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什么不能做,非常清楚,这时他的心已经开始朝解脱方面靠近了。

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有这种必要性。这对我们来讲非常好。一方面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在做的时候有很清楚的大脑、很清晰的智慧去认知,这时候就不会黏,不会耽著在上面,不会因此而犯很多过错。这是从引导我们厌弃整个轮回的观想部分而导致的。

后面在学习菩提心中的舍无量时还会有这个内容。修舍无量心是为了对治我们对亲人和怨敌过度的偏袒之心,因为我们对亲人太过于贪执,对怨敌太过于嗔恨,就形成了一种偏颇、偏堕之心。这种偏堕之心,是没办法让我们真实地修持大平等菩提心的。大平等菩提心,一定是对一切众生平等的。如果这一关过不了,你的慈心、悲心、喜心,只要好的东西比如离苦得乐,都是偏堕于自己的亲友,肯定不会考虑怨敌的利益的。在修舍无量心的时候这一部分内容还会出现,但这个地方主要是让我们生出离心。我们所耽著的这些所谓的亲友等,其实是隐藏过患的,这部分内容出现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生出离、看破轮回;后面出现在舍无量心当中是让我们修平等,把亲人和怨敌平等对待,平等发慈心、悲心,有那个必要性。

教义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当中有不同的作用。这里是让我们真实地了知轮回的过患,内心生出离,看破放下,是从这个侧面来引导,所以讲了这部分内容。

子女们又是怎样对待亲生父母的呢?最初吸取父母身体的精华,中间抢夺他们口中的饮食,最后夺取他们手中的财产。

这是从初、中、后来讲。

子女最初的时候是吸取了父母身体的精华,由父精母血形成了子女的身体。当然神识是他自己从前世带来的,进入到父精母血中,这就是“吸取父母身体的精华”。然后在母亲胎中安住的时候,母亲的很多精华他也在吸取。

“中间抢夺他们口中的饮食”。这是出生之后。什么是父母“口中的饮食”呢?就是有了子女降生,父母肯定会给他买很多食物。这时本来是父母的饮食,必须要分一部分给他,就相当于从父母口中抢夺饮食一样。

“最后夺取他们手中的财产”,子女长大之后有了财产的概念,而小时候对财产是没有概念的。我记得小时候和一群大孩子在玩耍时,他们在谈论钱的问题,都认为钱很好,谁不贪钱呢?我就说,我不贪钱。他们说,你还不懂什么叫钱,长大后就会知道钱是什么东西,而且会贪著。因此,小时候肯定不知道财产是什么,只要有一些小玩具和一点吃的就可以了。在长大之后才开始贪著父母手中的财产,甚至想方设法地夺取。因为要花销,又有了自主的思考能力、觉得这个好那个好,想要拥有。

父母再怎么疼爱儿女,他们反过来却与父母作对,父母双亲将毕生不顾千辛万苦、不顾罪大恶极、不顾臭名远扬而积累下来的所有财富毫不吝惜地全部给予了子女,可是他们却无有一点一滴的感激之情

父母非常疼爱子女,但是反过来,子女却经常和父母作对,这种情况基本上每生每世都是如此。父母与自己,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循环基本上是这样。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总是千方百计地饶益,什么东西都愿意给;但是子女长大后,什么东西都从父母那儿拿,然后方方面面跟父母作对。当子女长大后为人父母时,又会对其子女非常疼爱,然后其子女长大后又反过来向其索取,基本上这样的。当然可能也有很多非常孝顺的子女。大恩上师经常讲,藏地有一句谚语说:“母心如水,儿心如铁”。母亲的心就像水一样柔软地对待子女,儿女的心就像铁块或石头一样坚硬。子女出去玩耍,根本想不到家里的事情。但是父母在家里一直为子女操心,完全不一样。子女考虑到很多自己的事情,而像父母考虑儿女那样,考虑父母的子女非常少,这方面也是一个实际情况。

父母双亲一心一意地对待子女,不顾千辛万苦去积累财富,甚至不顾罪大恶极。因为要养家糊口,并且要给子女留下来一些财富,所以父母什么办法都要去想,此时也无法顾及哪些是清净业、哪些是不清净业;哪些是清净的工作,哪些是不清净的工作,都不管了。即便是罪大恶极的事情,只要为了子女也愿意去做,只要子女能得到财产就可以了。甚至有时候也不顾臭名远扬,就像在解放前抗战的时候,虽然知道当汉奸的名声是非常不好的,但是没办法,为了自己和家人,只能去选择当汉奸。这只是个例子,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事情。尽管变得臭名远扬,积累下来的所有财富也不吝啬地全部给予子女,但是子女却没有一点一滴的感激之情,“一点一滴没有”,可能也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说子女从父母那得到财富时,很难有感激之情。子女经常性地从父母那里得,就觉得这个应该是自己的,完全没有一点感激之情。即便有一点点,但是相对于父母的付出来讲,根本就不值一提,可以忽略的。这方面是说子女是怎样对父母的。

就算只是给了一个普通人一把茶叶,他也会喜不自禁地连连道谢,可是哪怕给了自己儿子五十两银板他也满不在乎,觉得这没什么,还认为我自己父母的财物由我本人来享用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从世间的层面来讲,一个毫不相识的人,比如有乞丐到了自家门口,给他一把茶叶的话,这个乞丐就会非常高兴。或者是旅途上游荡的人,能够布施一碗饭或者给一把茶叶,他也会喜不自禁地连连道谢,只要一点点东西他们就会很满足。可是哪怕给自己儿子五十两银板,非常大的一笔钱,他也是觉得满不在乎,认为这没有什么,享用父母的财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且,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为了自己能得到财产而你争我夺,互不相让。

兄弟姐妹之间为了能够得到财产,经常争夺互不相让。小时候关系特别好的兄弟姐妹,在长大各自成家后,就有各自的利益。为了父母的财产经常争吵,想自己多得一点,巴不得全部得到,就会经常争吵且互不相让。

就算父母给了他们,也没有答谢之意,即使父母已倾囊相送,可是子女却一要再要,甚至父母的念珠里有一颗记数用的精致珍珠,他们也是死皮赖脸地要走。

即便是父母给子女财富,他们也没有答谢,或连感恩心也没有;即便已经给完了,子女还是一要再要。按照现在讲法叫啃老族,子女觉得在父母那儿得到财物是应该的,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即便父母给了,也没有感激之情。不赡养父母,反而从父母那里一再索取。如果子女有感激的心肯定会好一些,但是没有感激之心,且完完全全觉得是应该的。总之,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也好,还是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儿女也好,都应该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应该以佛法的慈悲心和智慧来摄持,由此才会做出真实合理的、由善业引导的事。否则如果已经处于这样的状态当中,想要获得解脱的话,可能不是太容易。

华智仁波切写此论典时,所在的地方是藏区,基本上全民修持佛法,几乎每个人都有念珠。正如引导文里所举的例子,“甚至父母的念珠里有一颗记数用的精致珍珠”,因为每串念珠都有计数器,有些计数器比较简陋、是用牛皮搓成绳子,有些可能就比较好,如有计数器用珍珠等上好材料。因此,甚至是子女看见父母念珠里有一颗计数器很精致,都会想方设法、死皮赖脸地要走。

如果是贤惠善良的女儿,也将成为别人家的荣耀,对自己方面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是恶劣的女儿,就是返回家中使家人痛苦。

此处是从女儿的角度来讲,如果嫁出去的女儿比较贤惠,嫁过去之后懂得持家、性格也好,就成为别人家的荣耀。夫家会经常夸耀这个儿媳非常的贤惠,但是跟女方家毫无关系,是成了别人家的荣耀了。如果是恶劣的女儿,别人就不要了,在以前就是休妻,被休之后就不能在夫家住,必须返回自己的娘家。一旦被退回家中,就会使家人痛苦、蒙羞。若是贤惠,那就是别人家的荣耀;若是不好,自己家人受痛苦,从这个方面来看也是一种痛苦。

在分析的时候,当然要考虑到很多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完全都是不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其实也是隐藏在很多事情里面的。要去分析观察,内心当中要对这个问题产生一种感觉,就会引导我们下决心,不管怎么样不能够再流转轮回!如果流转轮回,不管是做子女、做父母,还是作为亲友、伴侣,整个轮回是业的世界,毕竟不是极乐世界。如果是在极乐世界,业都是清净的,充满了善业和佛菩萨的愿力,就不会有这些问题。生老病死苦、苦苦、变苦、行苦、爱别离、怨憎会等,在极乐世界的清净刹土中一概没有。但娑婆世界是通过轮回的业导致的,轮回的业的基础是贪嗔痴烦恼,烦恼的基础是无明我慢,毫无清净、出世间的业的成分。所以在这个环境中,想要不感受这些痛苦、想要非常安乐,那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就要升起出离的意乐,下决心一定要从轮回中出离,因为娑婆世界待下去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一定要求解脱道!用现在还能自主修行的时间,下决心认认真真地回向发愿或者为不再转生轮回而精进地努力。

其他的亲戚也不例外,当自己财力十足、幸福美满的时候,所有的人把你看成神仙一样,竭尽全力帮助你、利济你,明明不需要,他们也会主动将饮食财产送上门来。一旦自己身败名裂,即便没有做一丝一毫的错事,也会受到仇人一样的待遇,诚心利益他们所得到的却是恩将仇报。由此可见,子女、亲友等无有丝毫实义。

其他的亲属也是一样,当自己财力十足,幸福美满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看得起你,把你当成神仙一样竭尽全力地帮助你、利益你。明明不需要,他们还是要把财产送上门来。为什么呢?因为知道你过得好、知道你富裕,现在搞好关系,将来在需要的时候就从你这儿拿的更多。相当于在你这投资一部分东西,需要的时候再从你那儿取。一般的人、众生,都有这种贪欲心、投机心。在我们非常幸福、家境很殷实或者飞黄腾达的时候,很多根本不认识的人都会变成亲人。“我是你什么亲人的亲属”,“我多少年前见过你”,想方设法拉关系、经常把这些关系挂在嘴边、把你看做神仙。即便你财产很多没什么需要,还是千方百计地把东西送给你,并且让你知道这个是他送的,就是为了以后在困难的时候能从你这得到帮助。

反过来,一旦你身败名裂,即便什么错事都没做,但是其他人把你看成仇人一样,完全看不起,然后避之不及。为什么?因为你现在特别穷,如果跟你扯上关系,哪天你找他借钱咋办?所以干脆就说不认识你,不是你的亲属。即便什么错事都没有,为什么把你当仇人一样看待、当成小偷一样防着呢?就是因为你非常贫穷、身败名裂了,所以没有什么错事亲人也会给你如此待遇。诚心利益他们,结果得到恩将仇报,这一切没有什么实意。由此可见,子女、亲友等等没有丝毫实意,也叫作世间冷暖,是人的本性。没有修行佛法,很多时候是这样,尤其是现在五浊恶世,不像在贤劫、劫初的时候,人们的物质比较丰足,精神世界也很好。那个时候人情冷暖可能不明显,因为物质高度发达,但是越往五浊恶世走,对于财富的需求、利益冲突更强烈,人情冷暖就越来越明显。

如今,有些人年纪不大可能早就体会到很多了,有些年纪大一点的体会的更深。有的自己做过这个事,有的遇到过别人对自己做这样的事情。有些时候我们的确如此,在别人富足的时候,就想去走近他;当别人落魄的时候,就想远离他;而当自己富足的时候,很多人愿意走近;当自己没有什么势力的时候,别人马上想要撇开关系。这些事,我们对别人做过,别人对我们也做过,并不意味着扯平了,只是轮回就是如此,如果不解脱的话就没有什么安乐可言。

可能我们今生当中还没有遇到像影视剧中描绘的那么刻骨铭心的事情,因为影视剧往往为了看起来比较有吸引力而编了一些情节,它出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能还没有遇到那么刻骨铭心的痛苦,但只要在轮回中,就肯定会遇到。这一世没遇到,下一世会遇到,只要在轮回中漂流的话总有一世是会遇到的。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在轮回当中飘的话,肯定会遇到这些极端的事情。其实没有必要,可以提前做一些防范,最好就是有解脱道可走。

如果没有解脱道,我们就会绝望,因为有这么多痛苦。难道佛陀觉得我们还不够苦,给我们讲些更苦的事情,就让我们在这苦着?不会的。讲这么多苦的原因是:有一个解脱道,而我们不愿意走,也不会去发现。所以佛陀把方方面面的路都堵死,就留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就是解脱道,逼着我们走上去。倘若让我们自己选,我们可能不会选,因为不知道有这么多过患。遇到的、没有遇到的、以后将会遇到的、轻微的、严重的、恶趣的、善趣的、人道的,各个方面的过患都讲完之后,我们就知道,没有其它道可选择,唯有解脱道才是自他二利,或者彻底摆脱轮回的道。

基于这个目的,讲完轮回过患就马上讲解脱利益。否则,会把我们逼疯、崩溃。因为没有办法了,这么苦又没有解脱道,还不如现在过得好一点,无需考虑解不解脱、取舍善恶了。但是有解脱道的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去走解脱道。

正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

米拉日巴尊者在成道之后,到各个地方度化众生,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世间人学佛,即使某个地方很多人学佛法,但是学习佛法的人,有专业的、有业余的、有些学得深、有些学得浅。看到米拉日巴尊者就会问他很多问题。他是一个瑜伽士,穿的吃的都很差,孤单一人。这段故事就是说,有一对老夫妇,感觉米拉日巴尊者长得不错,就问他:“为什么不留下来做我们的义子,我们走了之后财产就归你了。”他说:“我没有兴趣做别人的义子。”“你没有兴趣做义子,那给你娶个媳妇吧,生你自己的儿女不是挺好的吗?”然后米拉日巴尊者针对这些事情唱道歌。

尊者将佛法的道理、轮回痛苦的道理通过道歌唱出来,以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觉悟轮回的痛苦和世间的无义。米拉日巴尊者的很多教言都在十万道歌集中,这里是米拉日巴尊者对老夫妇劝解他的回复,前面还有一部分内容,这里引用的是中间的对世间的儿子、女儿、亲友不希求的三段教言。以下是第一段教言:

“子初悦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难形容,中间过分催索债,虽施一切无悦时。别人之女迎入内,大恩父母逐出外,父亲呼唤不答复,母亲呼唤不应声,后成冷淡之邻居。勾结狡者造恶业,自生怨敌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耙绳,世间子孙我不求。”

“子初悦意如天子”,是指儿子刚刚降生的时候跟天子一样,怎么看怎么顺眼,家人也将他像天子一样对待。“慈愍之心难形容”,对他特别的慈爱,那种慈悲之心已经难以形容。

“中间过分催索债”,孩子长大之后开始过分地催索债,就像讨债一样,所以很多时候世间的亲人之所以成为我们的亲人,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有些可能是曾经利益过他,他转生为儿子来报恩的。有些可能是前世欠他的钱,这一世转生为儿子来索债的。因为前世你欠他钱,可能用其它方式蒙蔽过去了,直到双方都去世了没有还。但是毕竟业因果在这里,欠的终究要还,那怎么样还呢?于是债主就转生成为你的儿子,然后你在他身上花大笔的钱,非常高兴而且毫不犹豫地花钱。这时候还钱还得特别爽快,如果是真正的债主来催讨则是能躲就躲,躲一天算一天,巴不得少还、最好是不还。但是如果是儿子呢?他来索债的时候就会心甘情愿地还。所以孩子有时候是讨债的,有些时候是报恩的。“虽施一切无悦时”,虽然对他布施一切东西,然而他都没有高兴的时候,好像也没有欢喜过。

“别人之女迎入内”,长大之后,将对自己没什么恩惠的别人家的女人迎娶入门。“大恩父母逐出外”,而把对自己恩德很大的父母逐出家门,让他们到别处居住。“父亲呼唤不答复”,父亲、母亲呼唤名字他也不答应。“后成冷淡之邻居”,最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好像邻居一样,彼此特别冷淡。“勾结狡者造恶业”,然后可能被狡者们引诱或者勾结狡者们造作恶业。“自生怨敌刺痛心”,到了这个时候,生了儿子就如同生下怨敌一样刺痛心扉。

因缘的事能说明很多问题,如果伤害过别人,他就可能会通过各样方式来讨还。总之因果不虚,自己造过的业肯定会成熟,如果欠他的债,他肯定会来讨债的。有时可能是你伤害过他,他就会通过做你的儿女这种方式来伤害你,为什么呢?因为他只要一病、一出事,你就特别难过、特别伤心,连怨敌对你的打击都没这么严重,你也毫无办法只能去感受,必须要感受,这方面也是因果的一种体现。所以因果的体现不一定是走到路上,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突然扇你一个耳光。这种情况当然也是一种体现,但是有些时候它来自于无形。可能就是自己的儿女、亲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你感受刻骨铭心的痛苦。轮回的业还有很多体现的方式。只要在轮回中,不论是怨敌也好、亲人也好,都会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痛苦。尽管亲人和怨敌带来痛苦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都会给我们带来这样或者那样的痛苦,这样我们就能了知轮回中很容易产生痛苦,并且都是痛苦的自性。

“应断轮回之耙绳”,断除轮回的的耙子。大恩上师将耙绳解释为将我们捆缚在轮回中的绳索。或者也可以说是耕田时用的耙子,好像我们自己开垦轮回的农田,然后播上轮回的种子,最终自己感受轮回的苦果,也可能是这个意思。总的来说上师解释为轮回的绳索,将我们束缚其中,因此要予以断除。“世间子孙我不求”,所以这些世间的子孙我不希求。

然后两夫妇就说儿子你不要,那女儿总可以吧?女儿挺好的。现在很多地方发的图片就是宣说生女儿如何如何好。有的父母会把朋友圈打开,给人看很多图片,然后讲述生女儿的优点、长大后的好处,对你特别好等等。

于是,米拉日巴尊者又说:

“女初笑颜如仙童,掠夺财宝具大力,中间讨债无尽头,父前公开索要走,母前暗地偷偷带,施给不知报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后成红面罗刹女。若善他人之荣耀,若恶自己祸害源,祸害魔女刺痛心,断除无觉之忧愁,祸根之女我不求。”

米拉日巴尊者他老人家有出世间的智慧,把这一切看得很清楚,并且为了教化众生的必要性,尊者如是讲。

“女初笑颜如仙童”,女儿最初生下来的时候,笑得如同仙童一般可爱。“掠夺财宝具大力”,当女儿到了小时候,她好像在整个家庭中拥有得到财宝的权利一样,想要什么东西都要满足她,家人好似没有抗拒力,任何好东西她都可以拥有。“中间讨债无尽头”,中间的时候就开始无尽的讨债。“父前公开索要走”,当着父亲公开要,母亲面前偷偷拿。“施给不知报恩德”,如果给她很多东西她也不知道报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而且对于恩德很大的父母竟然升起了嗔恨之心。“后成红面罗刹女”,因为藏区的高原红很明显,最后就变成好似红面罗刹女一样,不仅形象凶恶,内心也很凶恶。

“若善他人之荣耀”,如果女儿好的话,就成为他人家的荣耀,如前所讲的一样。“若恶自己祸害源”,如果不好的话,则由自己家里承担所有痛苦。“祸害魔女刺痛心”,这样给家庭、给父母带来祸害的魔女经常刺痛父母的心。“断除无觉之忧愁”,“无觉之忧愁”上师没作解释,总的意思就是断除忧愁的意思,我查了米拉日巴尊者的十万歌集,也翻了大藏经的翻译,都没有找到。“无觉的忧愁”可能是指没有意义的忧愁,因为很多忧愁其实是世间的女儿带来的,并没有意义,这个“觉”可能是觉悟或者利益的意思。这种对自己觉悟无意义的世间的忧愁应该予以断除,即为“断除无觉之忧愁”。

随后两夫妇又说世间的子女我们不求,但是世间的亲友很好啊,能够帮忙等等有很多好处。

米拉日巴尊者并再一次指出:

“亲友初遇见欢颜,密切来往漫山谷,中间酒肉如还债,送他一次还一度,后成贪嗔争吵因,恶友讼因刺痛心,舍弃乐时之食友,世间亲友我不求。”

“亲友初遇见欢颜”,是指这些亲朋好友刚开始见到时,特别的亲热和高兴。“密切来往漫山谷”,因为当地是山区,所以人们今天挨家串门,明天又到另外一家亲戚造访,足迹遍布山谷。

“中间酒肉如还债”,到了中间,彼此之间喝酒吃肉,就好像还债一样,“送他一次还一度”。现在世间也是如此,如果你收了别人的礼,就要考虑有什么机会还礼。如果别人请你吃了饭,你哪天就要回请别人,这就是所讲的“中间酒肉如还债,送他一次还一度”。其实就是彼此之间你送我、我送你,你欠我人情、我欠你人情,到最后大家都很疲惫,心里都不愿意做。但为了不落下一个恶名,无奈还是要去做去应酬,这也是很疲惫、很痛苦的事情。这些请客吃饭在生活中的压力很大,例如哪里要结婚、某某要过生日发了请柬,你收了帖子必须得应邀送礼,这样就会破费很多。但本来家里也没有很多富裕的钱,所以有时也不愿意。但不愿意也没办法,毕竟互相之间还要维持一种关系,这就成为痛苦的因。你说完全断绝呢?又觉得这样决绝也不好,万一自己有什么事情的时候,这就好像是自己的退路一样,如果不断的话这也就成了无可奈何的事情。总之不论是亲友、朋友还是同事,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后成贪嗔争吵因”,因为彼此之间都有利益的交割,逐渐地引发出贪心、嗔心并开始争吵。“恶友讼因刺痛心”,像这样的情况,很多恶友就是讼因,讼因是指诉讼、争论的因。有时发展到打官司,发展到有争吵的程度,经常能够刺痛我们的心。

“舍弃乐时之食友”,所以我们应当舍弃快乐时的饮食朋友。“世间亲友我不求”,其实世间的亲友就是饮食朋友、酒肉朋友,当你需要他们的时候就找不到,不需要的时候就会经常存在。不管是世间的儿子也好、女儿也好、亲属也好,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世间人会这样呢?原因就是大家都是具有业惑的凡夫,凡夫之间的交往,不论是亲友、儿女、亲属,很多时候都夹杂着这种利害关系。只要我们仍在轮回中,肯定还会经常遇到。所以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观修,现在我们已经身处世间,如果想要尽快解脱,就要从现在开始做准备。要么通过这一生精进修行,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也可以,到了极乐世界这些痛苦就没有了。要么这辈子还没修成,就会把修行的习气带到下一世。虽然下一世还会遇到这些麻烦,但通过不断地观修,这方面的因素会越来越少,离解脱会越来越近。反之如果不努力,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么这些痛苦纵然我们不愿意遇到,它还是会找上我们的。因为这就是轮回的本性,谁也无法改变。

因此在观想之后,就能真实了知这个世间中让我们厌离的地方,从内心深处生起希求解脱的心,生起之后,我们修行佛法、修行解脱道的心才能非常清净、非常强烈。这才是真正让我们趋向解脱的思想,这样我们的见解才会生起来。以上我们就学完了爱别离苦及其相关的内容。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