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164课

前面讲了未断烦恼不得涅槃。

寅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

不得涅槃,是不得究竟涅槃的意思。虽然断了烦恼障,证悟了阿罗汉果,但是得不到大乘涅槃。单独依靠小乘道本身,没办法得到大乘佛果。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如果断除了烦恼,可以马上得到究竟解脱,那彼无间应尔。彼是指阿罗汉。得到阿罗汉果位的无间——同时,就得到了究竟解脱。彼等阿罗汉虽然已经没有烦恼,但还是见到他们显现业力功能。还要受报的缘故,说明他没有得到究竟解脱。

得不到究竟解脱,分好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他们还有业功能的角度来观察的,当然这只是一种根据,最根本的根据还在下面。

对方的意思讲,虽然没有证悟大乘的空性,不学习大乘空性,也可以得到解脱。我们问,你的解脱是不是究竟解脱?如果是暂时解脱,相当于还是要承认大乘的空性。对方回答说,不是暂时解脱,这是究竟解脱。

这里辩驳的对方,基本上就不是傲慢声闻了,可以是傲慢声闻的观点,但是这里观察的是真实阿罗汉。前面说的增上慢阿罗汉是没有证得阿罗汉,以为自己证得阿罗汉,所以他觉得不需要证悟空性。但这里主要是说断烦恼不得涅槃,我们承许阿罗汉得到了解脱,但它不是究竟道。

究竟来讲只有一乘,没有三乘。在《入中论》最后,成立究竟一乘。但有些经论安立究竟三乘,声闻乘也是究竟的,只是得到声闻罗汉,他再没办法转入大乘了。还有究竟的缘觉乘、菩萨乘。究竟三乘,说一乘是有密意的。

但按照最了义的观点来讲,三乘的观点是不了义的,究竟一乘的观点是了义的。《法华经》等经典里面讲的是究竟一乘,究竟来讲只有一乘。暂时得到阿罗汉果位的圣者,都没有得到究竟的解脱,还需要入大乘,最后都成佛。这就是暂时三乘、究竟一乘的观点。

对方认为,我们得到了究竟解脱。当然,此处的究竟解脱是从小乘的道来讲。小乘的道有凡夫位,资粮道、加行道都是凡夫位。从见道开始到了圣者位,首先是预流向、预流果,下面第二果向、第二果,第三果向、第三果,第四果向、第四果,从有学道到最后阿罗汉道——无学果。无学果是小乘所承许的究竟果,走到这个地方再没办法走了。

他们认为阿罗汉就是无学果、最究竟的果。要得到这样的阿罗汉果,只要断除一切烦恼障就可以了,粗大的烦恼没了,烦恼障的种子也要断尽。如果把烦恼和烦恼障种子全部断尽了,断惑就解脱,他就可以获得最究竟的解脱。

我们说,如果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我们还要再讲一下对方的观点。对方说阿罗汉有两种,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余是剩下的意思。他得到阿罗汉果位的时候,是得到的有余涅槃,然后再得到无余涅槃。余是剩下,剩下什么呢?他的烦恼已经断尽了,但是还剩下五蕴的身体,叫做有余涅槃。

按照他的观点,阿罗汉得到圣果之后,不可能马上入灭,在世间当中,还要度化众生一段时间。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他就抛弃五蕴,之后进入到无余涅槃当中。烦恼也没有了,通过以前的业产生的五蕴身体也没有了。所有的业功能、受报全部都没有了。这种纯纯粹粹、干干净净的涅槃,叫做无余涅槃,什么都不剩下。

彼无间应尔是什么意思?如果断了烦恼就已经是最究竟的解脱,“彼无间应尔”——阿罗汉得到有余涅槃的时候,因为他已经没有烦恼、烦恼障断尽的缘故,他得到有余涅槃的无间,或者第二刹那,他就应该获得最究竟的解脱。断惑如果就是解脱,当他已经断惑的第二刹那,他就应该显现最究竟的果位才对。

对方说,是啊,当他断尽烦恼障种子的时候,就已经获得最究竟的解脱了。我们说,他虽然已经破掉了烦恼,但是还没有获得最究竟的解脱。

怎么观察呢?就是“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这就是根据。彼等虽无惑,这些得到有余涅槃的阿罗汉——有余涅槃是说他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还再用他的身份,在世间弘扬佛法、度化众生,还要住世一段时间。当他的寿命结束了,抛弃身体入到最究竟的寂灭境界当中,叫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是这个意思。都是阿罗汉,都是圣者,但是有差别,一个还有身体、五蕴的存在,一个已经没有了,什么都不剩下叫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对方所承许的最高境界。

如果断惑就解脱的话,应该在他获得有余涅槃的同时,就获得究竟解脱果位。他说,承许。

我们说,如果这样,彼等虽无惑,获得有余涅槃的阿罗汉,虽然已经没有烦恼了,大乘也承认他已经没有烦恼,贪、嗔、痴、嫉妒、骄傲,五毒、根本烦恼、随烦恼,三界的烦恼都已经没有了,也没有烦恼障的种子,彻底断尽了。但是“犹见业功能”,还是见到他们有业力功能成熟的缘故,说明他还没有得到究竟解脱。如果他真正获得究竟解脱,应该没有业力功能成熟。但是我们看阿罗汉还有受报的。

上师在讲记当中,引用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讲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是阿罗汉,但是他属于有余涅槃位,还没有入灭。他由于以前的业力成熟,被遍行外道殴打,把身体打烂了。之后,舍利弗尊者把他的身体用袈裟包起来。舍利弗很悲伤,他说,这是我最好的朋友,连听到他死亡的消息,我都受不了,何况即将看到他入灭。所以舍利弗尊者提前入灭了。有些地方讲,他带着好几万阿罗汉一起入灭。舍利弗尊者入灭之后,目犍连尊者也入灭了。

他被外道殴打是以前的业。很多经论讲,在很多世之前,他还是凡夫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和母亲坐在一起,当时他是一个很不孝的儿子,看到父亲和母亲坐在一起,生了很大的嗔心。他骂母亲,真该用棍子把你的身体打的像芦苇一样。他因为这句话堕入地狱,然后在五百世被人殴打,打成芦苇一样。这是最后一次。

为什么是最后一次呢?在很多经论,比如《俱舍论》中讲,得到阿罗汉果位之后,要从整个三界当中脱离,不再回三界了。所有以前欠的债,所有的业都要成熟,你不成熟是走不了的。在《俱舍论》中比喻,就像一个人,在成都借了别人三十万。但是要移民了,以后再不回来了,债主听说你要走了,不再回来了。那不行,必须要把债还完才能走。因为不还完,一旦走了之后,你再也不回来,向谁讨债去。

类似的,当阿罗汉获得了最究竟的果,在他入灭之前,整个以前在三界当中,他所欠下的债,都必须要还。有很多阿罗汉受报的例子。因为永远不再回来了,所以所有的业都要成熟,这就是法尔力。没有谁在管这个事,操纵这个事,没有办法逃脱,法界因缘就是这样。如果你的业还不了,就没办法入灭。阿罗汉乐于受报,他没有什么烦恼,虽然承受业报会有些痛苦,但是他不像凡夫一样难以忍受。他们也想尽快把债还清,然后就可以入灭了。

目犍连是以前说了一句话,话说得很重。以前讲《贤愚经》,我们会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里面的案例说明了很多道理。平时我们很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对自己的父母,本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很大,但如果内心对他生嗔心,或者顶撞、辱骂、殴打,乃至于杀死,杀死就是无间罪了,简直就是罪业滔天了。

目犍连曾经因为嗔心,骂了一句父母,真该用棍子把你打成像芦苇一样,就承受了连续成熟的罪业。这次是最后一次成熟,即便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而且作为释迦牟尼佛教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业力成熟的时候,前行中讲连神都想不起来,何况是通。没有一点神通,就像平凡的人一样挨打。

从这方面来看,阿罗汉已经没有烦恼,但还要显现业功能。上师讲记中有小驼背的公案,其他还有优陀夷的公案,莲花色比丘尼的公案,还有很多其他有记载的公案。

因此我们说,如果真正获得究竟解脱,为什么还要显现业功能?他不能再显现业功能了。如果他显现业功能,说明还没有获得究竟解脱。虽然断了烦恼,还不一定获得究竟解脱。因为真正获得究竟解脱,就不可能再有业果成熟。所以说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这是我们对他讲的问题。

我们要知道这里的辩论焦点,这里已经不是大乘是不是佛说的问题了,那个已经辩论完了,这里讲的是小乘阿罗汉是不是究竟解脱。我们如果追求小乘阿罗汉果,最终得到阿罗汉果位之后,又怎么样?其实还不是究竟解脱,仍然还要重新入大乘。所以,不需要再走迂回之道,现在就确立修持大乘的决心,把大乘之道走到底。

这里讲暂时三乘,究竟一乘,而且要获得究竟一乘,你必须要修空性,不修空性就达不到这个目的,还是围绕着这个问题——修持胜义正道。辩论大小乘的问题已经结束了,已经在讲小乘的解脱道,是不是究竟解脱。

我们分析这个道理有什么用?其实用处很大。讲小乘道不是究竟解脱道,而且必须要修空性,才能获得究竟解脱,不仅和《智慧品》本身相关,还有我们自己相关。如果我们的心摇摆不定,有点想修小乘,比如现在汉地的寺庙当中,有些出家人、居士说,大乘道太注重说了,做得少。所以很多人就修学小乘的禅定、它的调心方法,很多人在学、在修。修一修、学一学不要紧,学点禅定的技巧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退失大乘的道心,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惜的事情。我们要知道小乘道绝对不是究竟解脱,究竟解脱必须要通过修持最究竟的空性才能够获得。

对这个问题,第一是因为有业功能的缘故,说明小乘不是究竟解脱。有些人就会想:如果是显现业功能,按照佛经当中的记载,佛陀不也是受报吗?佛陀有金枪马麦之难。佛陀有一次在化缘的时候,看到路上有一根檀香木刺,有一肘长。这根刺像有生命一样,挡在路上,怎么也不放佛走,显得怒气冲冲的样子。佛陀是遍知,知道这个情况,用神通离开地面,这根刺也跟着追过来了。

佛陀首先到了四大天王天,木刺也跟着追了过来,佛陀在四大天王天给众生宣讲业果不虚的道理;然后到了三十三天,木刺追到三十三天,佛陀在三十三天给天人宣讲业果不虚的道理;再往上走,到了夜摩天、兜率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木刺一直跟着走。佛陀化现石头,木刺会把石头顶穿。这样一直不放。佛陀走了一圈,把业因果的道理讲完之后,下到地面,坐在一块石头上,把脚伸出来,木刺一下子就扎到佛的脚上。这是金枪之难。佛陀也是被刺扎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佛陀以前当菩萨的时候,杀了短矛黑者。我们在《前行》当中学过,短矛黑者要杀五百菩萨,大悲商主用大悲心把他杀死了。佛陀说,这是我以前所受的报。

为什么要佛这样示现呢?当时有二十个人,想要去杀人,但是还没有动手。这时,佛陀显现了这个公案。示现完之后,他们看到了,感到很恐怖,像佛陀这样已经断尽烦恼的金刚之身,以前通过悲心杀了一个人,现在还要受这个果报。我们这样的凡夫人,如果恶心去杀人,果报简直是太大了。他们想,绝对不能杀。佛陀通过这样的方式,息灭了他们的杀心。示现金枪之难的原因是这样的。这是有必要的一种示现。

还有马麦之难。佛陀在夏安居的时候,一个国王承诺供养佛三个月的饮食,当时还有阿难尊者。然后国王下令,这三个月的饮食我包了,其他的老百姓不能供养。他下了命令之后,开始安居的时候,就忘掉了,老百姓不敢供养,他也不送饭。所以佛陀化不了缘,也没有吃的。当时有一个养马的,他把给马吃的麦子供养佛,佛陀便在三个月当中吃马麦。

当时阿难尊者特别伤心,他说佛陀这样的圣者,居然在三个月当中吃这个,他非常难过。佛陀说,阿难,你不用伤心难过。我早已经获得了佛功德,所有的饮食进入我的口中全部是美味,你不信可以尝一下。阿难尝了一颗佛陀钵里的马麦,的确具足百味,这样他才好受一点。但显现上,在一般人的面前,佛陀三个月当中以马麦为食。

三个月之后,佛陀和阿难尊者安居结束,要回去了,和国王告别,国王突然想起来,我曾经曾诺给佛陀供养三个月的饮食。他问佛陀三个月吃的什么,他知道自己曾经下了命令,不准其他人供养。阿难当时很生气,他说,因为你的愚蠢,佛陀三月当中以马麦为食。当时国王特别害怕,感到后悔而忏悔。佛陀说,这是我以前的业报,要不然不会这样。

这是佛陀示现因果不虚,有必要示现的。因为佛陀是把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习气,断得干干净净才成佛的。虽然佛也有显现的受报,但纯粹是显现,没有真正业报。阿罗汉也承许佛陀是究竟解脱。佛陀这样显现,纯粹是为了利益众生。但阿罗汉不是示现,而是业报显现。“犹见业功能”,说明他没有获得究竟解脱。

佛陀还受过诽谤。曾经有个婆罗门女,诽谤佛陀怀了佛陀的儿子。她受到外道的指使,把洗脚的盆子绑在肚子上,外面用衣服挡住,到佛的法会当中。她没有称呼佛陀,而是说:“乔达摩,你倒是很自在啊,你不管我了吗?我怀了你的孩子,现在要生产了。你要给我提供酥油和生活费。”当时很多弟子听了很难过,自己敬仰的佛陀有这样的事情。当时也是说的言之凿凿,好像真的一样。一些没有证悟、信心不坚定的人,感到非常难过,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事情。

当时帝释天在佛后面,给佛打扇子,看到这个情况非常不高兴。他想,佛陀怎能受你这样的诽谤?他用天眼观察之后,用神通变成一只老鼠,钻到外道女的衣服里面,用牙齿咬断了捆盆子的绳子,然后盆子掉下来了。大家才知道这是个阴谋。佛陀讲受到诽谤的原因是在因地的时候,曾经诽谤过一个清净的比丘,所以今生当中也受到诽谤。

在共同根基者面前,佛陀也是会显现因果。因为这些事情以前曾经做过,虽然业已消尽了,但是他毕竟做过。在讲法的时候,为了让众生生起诚信,佛陀用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以前造了这样的业因,即便是成了佛,也会受报。这纯粹是调伏众生的必要,是获得究竟解脱的功德显现。

谓无近取爱,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对方说,阿罗汉对近取五蕴没有爱的缘故,所以一定没有后有,不会再转生轮回,也就是获得了究竟解脱。

我们说,虽然没有染污的爱,但是非染污的爱,比如愚痴,为什么阿罗汉没有呢?十二缘起中,因受的因缘会产生爱,有爱就有取,有取会有有,有有会有生和老死。阿罗汉还有受,由受缘生爱的缘故,有爱就会有后面的缘起。说明他没有获得究竟解脱。

这里是究竟解脱,我们要知道。十二缘起是讲众生轮回的过程,轮回的前因后果,从无明到最后的生老死,有很多流转轮回的因缘缘起。

前面我们说犹见业功能,他说,这不要紧,虽然业报还没有完全消尽,但是在阿罗汉的相续当中,他没有近取的爱。

近取的爱是什么?在十二缘起当中,第八支是爱支、第九支是取支、第十支是有、第十一支是生、第十二支是老死。爱是今生当中的烦恼,今生当中我们有受,乐受、苦受、舍受,因为受就有爱。爱不是单纯的喜爱,对喜欢的东西有不离爱,一定要得到;对讨厌的东西有乖离爱,我不想要,讨厌、嗔心。

所以近取,我们可以理解成,它是投生后世最近的因、近取的因。今生当中,如果我们有爱,一定有取,有了取就会有有。能够投生后世有力的业,叫做有。就像一个孕妇,孩子快要生出来了的时候,很多因缘已经挡不住了。十二缘起当中的有,在图画当中,是用一个要生产的孕妇表示。所以这不是一般的业,是很强势的业,一定要投生后世的业,所以叫做有。

有了有之后,一定有后世的生,有了生,就会老死。所以,在今生当中,爱是很关键的,是一种烦恼、染污爱。不离爱和乖离爱,就是我对某个东西生了贪心,或者生起了嗔心,都是烦恼。

对方说,引生后有的根本因,在今生当中爱是最关键的,受不一定关键。十二缘起前面的几支,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和行是前世的因。识是今世投胎的心识,然后识缘名色,名色是在母胎当中,心识已经入胎了,名色就是受精卵。名色在母胎当中发育成六触,六触是他的诸根已经圆满,六触出来之后,就有了受。

圣者也有受,但是他没有爱,不会有不离爱和乖离爱,他虽然有受,但是不会产生烦恼。凡夫人因为有受的缘故,就有爱,爱可以引发取,因为有了爱,他就会取,会追求,追求就会造业。有了取之后,就会有有,有了有会有生,有生会有老死,开始流转。所以今生当中对我们来讲,最关键的是爱,虽然是爱、取,但是爱是最关键的。

对方的意思是说,虽然有业,但是他没有引发后世近取五蕴的因——爱。阿罗汉已经断尽了烦恼,不会有爱,也不会有取,不会有取,也不会有有,没有有,就不会有生,没有生,就不会老死,他永远不会再有生老死了。

为什么他不说受呢?他有受。“犹见业功能”,在被外道殴打,受报被杀的时候,阿罗汉也有疼痛的感觉,但是业功能有受不要紧。在十二因缘当中讲,今生引发后世的因,最关键的是爱。因为阿罗汉没有爱,所以定无后有,不会投生后世了。这一世入无余涅磐之后,他就解脱了。所以不会再有后有。

这个我们承认,三界当中的爱取有没有了,不会再投生三界。但是我们说“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染污爱是有烦恼染污的爱,非染污爱是没有染污的爱。犹如愚痴,阿罗汉为什么没有呢?对于愚痴,在注释当中讲到,阿罗汉虽然证得小乘无学道,但是他还不像佛一样,佛是遍智,阿罗汉会有一些愚痴。

比如在讲记当中讲的境不知因、时不知因、多不知因、细不知因,他还有一些不知,不知就是痴。比如境不知因,上师在讲记当中讲过,目键连尊者的母亲已经转生到某个佛刹土,但是他通过神通观察不到,为什么?因为境太远了,已经超过了阿罗汉的智慧,这种境不知因是一种痴。

还有一个公案,目键连尊者有一次在法会当中,听法的时候,受到佛的加持,他想观察佛陀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突然生起这个想法。目键连尊者是阿罗汉神通第一。他运用神足通,顺着佛的声音飞,飞到铁围山,还有声音;然后飞到三十三天,声音还有;运用神通飞过无量世界之后,停在一个佛刹,他听的时候佛的声音还在耳边,清清楚楚。

当时在这个佛刹中,有一尊佛为很多眷属正在讲法,他们的身形很高大。当时目键连尊者在这个佛刹看到一座很大的圆形山,他在山上面用神足通奔跑、飞行。佛陀弟子看到,对佛说,有一只小虫现比丘相,在您的钵盂上面跑。佛陀说,你们不要轻慢他,他不是显现比丘相的小虫,他是很远的东方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目键连尊者。佛陀说,请尊者示现神通,我的眷属有点轻慢你了。目键连尊者马上显现大神变,现出很高很高的身体。

当时他观察到,佛陀的声音还能听到。能够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其实是佛的加持,通过他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到这里。最后在显现上,他没办法回去了。因为来的时候,不是靠他的能力来的,而是通过佛陀的加持而来。佛陀知道他想观察佛陀的声轮到底有多远,也想给后学弟子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就用神通加持他,飞到这么远的地方,依靠他的自力根本回不去。

他只好顶礼此佛刹的佛陀,说,怎么办?我现在回不去。佛陀说,你应该忆念你的本师。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忘本,这里的佛陀虽然也能加持他回去,但是告诉他,忆念本师你就可以回去。他就开始对着来的方向,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念了之后,通过佛神通加持他回到了原处。

所以,神通第一的阿罗汉,也没办法以自己的神通观察,他听佛陀的声音都听不到边际。我们觉得佛陀就在一个经堂里面讲法,其实佛的声轮无边无际、周遍法界。但是不要说阿罗汉有这种能力,即便观察佛陀声音的边际,也要通过佛陀的神通帮助,才能到达某个地方,也要通过佛陀的帮助,才能回得来。这就是境太远了不知因。

还有时不知因,如果时间太长,阿罗汉的神通也观察不到。我们讲过一个公案,佛陀和舍利弗尊者经行的时候,看到老鹰追一只鸽子,鸽子跑到他们的衣服下面躲避。躲避的时候,当佛陀的身影覆盖鸽子的时候,它便不害怕,停止了颤抖。当佛陀的影子过去,舍利弗尊者的身影盖过去,它又开始发抖。舍利弗尊者觉得奇怪,他问佛陀:我们相续当中都没有三毒,但您的身影一过去,鸽子就不怕,我的身影一盖过去,鸽子就害怕了。这是什么原因?佛说,虽然我们都没有三毒,但是从功德来讲,你还没有圆满。

佛陀让他观察一下,这只鸽子转为鸽子有多少生世了,以后又会怎么样。舍利弗用他的神通观察之后,告诉佛陀,八万大劫之间它一直是鸽子,再往前我观察不到。佛陀说,前面观察不到,你再往后看。舍利弗再往后看,八万大劫之后还是鸽身,再往后看不到。佛陀就告诉他,这是什么因缘,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做鸽子;八万大劫之后,通过什么因缘发起求解脱心;再过多少年,发菩提心,怎样修道怎样成佛,把这些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时间太长了,阿罗汉因为无明的缘故看不到。

还有多不知因,种类太多。讲记当中讲,孔雀的羽毛上面有很多种颜色,罗睺罗尊者不能分析每种颜色的因,来源是什么。太多了,一个时间看不到。佛陀在一个时间就可以知道,所有颜色不同的起因是什么,各自的前因,一刹那当中完全可以了知。

还有细不知因。佛陀相续当中的戒蕴,无漏的戒体,舍利弗尊者等阿罗汉观察不到,这就是愚痴、无明。

说明阿罗汉没有像佛一样获得究竟解脱,内心当中还有某种染污。这种染污不是烦恼的染污爱,是非染污爱,在大乘当中叫做所知障。因为他对所知还有障碍,虽然烦恼已经灭尽了,但是所知障还没有灭尽。在小乘经典当中,没有所知障一词,而叫非染污爱。非染污爱与愚痴一样,肯定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阿罗汉没有获得究竟解脱。

由受缘生爱,这是轮回的因果。一个凡夫众生,他在流转轮回的时候,首先是有受,比如我们有苦受、乐受。有受的缘故,再生爱,对苦受生起乖离爱,对乐受生起不离爱,对舍受是愚痴的爱。由受的因缘产生爱,由爱的因缘会产生取,然后就会有生老死,就开始轮回。

首先寂天论师讲由受缘生爱,讲到了十二缘起,然后再把话锋一转,转到阿罗汉上面——彼等仍有受,既然由受缘可以生爱,就会有取、有、生、老死。其实还是没有获得究竟解脱的意思。但是这里不要误会了,前面不是已经承许阿罗汉没有烦恼,难道还会像凡夫人一样流转吗?绝对不会。“谓无近取爱”,对方说没有近取爱、染污爱,但是我们说“此非染污爱”应该是有的。阿罗汉具有苦受和乐受的缘故,一定会有爱,但是他不会有烦恼,所以染污的爱不会存在,像凡夫一样流转生死是不会有的。但是另外一种生死一定有。他还会有细微的生死。这方面是讲他有受,就会有爱,只不过这个爱叫非染污爱。

上师在讲记当中,提到了阿罗汉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可思议生死。我们要讲一下,因为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我们首先看凡夫人是怎么流转的。什么叫无明习气地?无明习气可以理解成所知障,烦恼障的习气和所知障,都叫无明习气地,“地”是所依的意思,愚痴所依靠的地方叫无明习气地。首先有无明习气地,无明、所知障作为因;然后是无漏业,也就是在没有烦恼情况下,以圣者的身份所造的善法,叫做无漏业。这个业作为缘,因是无明习气地,因和缘具足了,就会有果,所以有了意生身。

意生身是无明习气地和无漏业因缘和合产生的果。意生身是一种身体,有些地方解释它是像意识一样的身体,也有解释它像意识一样,我们的意识可以随便转换,这个身体就像意识一样,它想有就有,想灭就灭,所以叫意生身。意生身是无明习气地和无漏业产生的果,从某个角度来讲,它是功德法的显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仍然是没有获得解脱的显现,因为它还有因缘,无明习气地为因,无漏业为缘,产生意生身。

意生身有生,身体产生,然后有不可思议的死亡。凡夫人的死亡是可思可议的,生老病死。但是圣者阿罗汉,他的死亡是不可思议的,虽然是不可思议的死亡,毕竟是死亡。所以意生身是生,不可思议的死亡是死。有因、有缘、有生、有死,说明他还没有获得究竟解脱。

无明习气地讲了圣者很微细的生死。对照圣者这四种,凡夫全部可以对应的。无明习气地是圣者相续当中生死的主因。无明习气地对应凡夫的是什么?凡夫投生的主因,不是无明习气地,是以烦恼作为主因。对应圣者的无漏业,凡夫是有漏业,有漏业作为缘,或者业作为因,烦恼作为缘,这种也有。有漏业作为缘,有了烦恼,因缘和合会生,会有果出现。

果的出现是什么呢?针对圣者的意生身,凡夫人通过因缘产生的果,就是我们的五蕴身体、血肉之躯,由烦恼和有漏业产生的。所以有了前面的因缘,一定有现在的身体。有了这个身体之后,就会有死亡。针对圣者不可思议的死亡,凡夫人的死亡就是可思议的死亡。

凡夫人流转轮回就是因、缘、生、死,有了因缘生死,他就在流转。圣者不一样,圣者没有烦恼、有漏业,没有五蕴的身体,也没有可思议的死亡。但是因为有所知障,以无明习气地作为因,无漏业作为缘,因缘和合,意生身作为他的生,不可思议的死亡作为他的死,这一套因果就是因、缘、生、死。

汉传佛教当中,把凡夫人粗大的生死,叫分段生死。一段一段分得很清楚。你这段时间是人,然后转成旁生,这叫分段生死,它是通过业惑控制的。圣者微细的生死,不是分段生死,叫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很微细,刹那刹那生灭,是变易的生死,不是凡夫粗大的分段生死。而且从某个角度来讲,无漏业、意生身都是功德。但是它毕竟是生死,很微细的生死。

这种生死在什么身份上有呢?圣者没有成佛之前都会有,阿罗汉、菩萨都会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还有不可思议的死亡。这样的话,阿罗汉其实还是在流转,他的因没有灭掉。无明习气地没灭,无漏业就会有,因缘和合当然有果,意生身有了,肯定有不可思议的死,所以他还是在生死当中。

怎么样才能灭掉呢?其实他还没有获得究竟解脱,“彼等仍有受”,通过受产生的非染污爱还存在,非染污爱就是无明习气地,有了非染污爱、无明习气的因,加上无漏业的缘,就会有意生身的生,然后有意生身不可思议的死。

所以阿罗汉是不是究竟解脱,已经观察得很清楚了,并不是究竟解脱。对方说,我们不会再轮回了;我们说,分段生死是没有了,但是变易生死一定有,因此说明还没有获得究竟解脱。所以阿罗汉不是究竟解脱。

但是,菩萨不是一样吗?我们要知道,菩萨是有学道,菩萨的无学道是在佛位,已经断尽不可思议的死亡,没有变易生死。而且菩萨走的道路,是走在正确灭除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可思议死亡、变易生死的道路上,菩萨正在修,而阿罗汉还没有开始,还要入大乘,接受大乘的教育、发菩提心。最重要的是要修空性见,只有修持大乘所讲的空性,才能获得究竟解脱。否则无明、非染污爱、愚痴,怎么灭掉?无法灭。

“因受缘生爱”这句话很深,而且讲的也很殊胜,如果我们看懂了,小乘不是究竟解脱的最根本根据就在这儿,有受就推出有非染污爱,有非染污爱,说明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可思议的死亡。

而凡夫人的爱、取、有、生、老死,凡夫人的爱取,相当于是烦恼,有相当于业,生是可思议的出生,老死是可思议的死亡。对照圣者,圣者有无明习气地,这是由受缘所产生的非染污爱,相当于爱取一样,虽然不是烦恼,但它是主因;无漏业相当于有;通过爱取有,产生了生——意生身,老死是不可思议的死亡。十二缘起从这方面可以对的上,原因主要是阿罗汉不是究竟解脱,还有变易生死,还有很细微的生死。只要还有细微的生死,就不是究竟解脱。这里一定要好好思考,它的内容还是很深很殊胜的。

寅三、心灭亦再现:

虽然它暂时灭了,但还是可以重新出现。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应修空性。

我们的心识有任何的所缘,它就会安住在这个所缘当中。如果没有空性的心,虽然暂时灭了,但是还会重新产生,就像外道修的无想定一样,最后还会出来,重新产生思想。因为空性是根本的对治法,所以要修大乘空性。

前面讲,有了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的死亡一定会存在。对方说,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忽略了一点。阿罗汉度过有余涅槃位之后,他就趣入无余涅槃。灭尽了所有的五蕴,身体灭尽了,心识也灭尽了。有些地方讲这是灭尽定,有的地方讲是无余涅槃。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要知道,小乘所讲的概念是终极的解脱果,终极的涅槃。比如张三这个众生,他以前在轮回中流转了无数世,开始修道灭烦恼,首先是获得有余涅槃,然后是无余涅槃,在无余涅槃之后,相续当中所有烦恼、业消尽,他的身体消尽,受想行识消尽,什么都没有了,像虚空一样不存在了。张三这个众生,从今之后在三界当中彻底灭亡了,找不到他了,哪个地方也找不到他了。他就入灭了,究竟涅槃了。这里就讲了终极涅槃的境界,而且这个状态永远不会走出来。摆脱了一切痛苦,永远不会出来,张三已经没有了,这个众生就永远的消失掉了。

他说,前面你们说的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是在重新出生的情况下才有。现在这个人已经灭掉了,安住在虚空中,什么都没有了。那你说的无明习气地是谁的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是谁的无漏业,怎么可能会有意生身、不可思议的死亡?这是和前面相关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按照大乘来讲,真正的无余涅槃,在小乘是绝对没有的,只有佛位才有。佛灭掉了所有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和习气,灭尽之后现前佛智,凡夫人的东西都没有了,这叫做无余涅槃。小乘并没有无余涅槃,但是小乘持这种观点。

大乘说,小乘入灭尽定或者说无余涅槃,他能安住一万个大劫,可以说是一种休眠状态。因为小乘在抉择无我的时候,还留了色法上面的无分微尘没有破,心识上面的无分刹那没有破,他们自己也是知道的。他就是在这个状态如是的安住。

当他安住一万大劫之后,时间到了,佛菩萨通过弹指放光的方式,让他出定,出定之后就重新出来、发菩提心。他所谓的永远安住无余涅槃,以佛的智慧观察,他最多安住一万个大劫,一万个大劫之后由于法性力一定会起定。佛陀会弹指放光让他出定,告诉他还没有获得究竟解脱,重新发大乘菩提心,修空正见等等,慢慢开始修大乘,这是大乘的观点。

小乘的观点就是讲不需要,入于无余涅槃当中,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说大乘观点,他们说小乘观点,各说各的,难以说服对方。所以这里用了一个理证来说明,“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虽然他说这是无余涅槃,全部消尽了。有的地方说阿罗汉入灭的时候,他会跳入虚空当中,用三昧火把自己的整个身体烧尽,然后自己的心识完全灭尽,入于无余涅槃当中。他入灭的次第,有这样讲的。

在描绘佛涅槃的时候也是这样,首先进入初禅,初禅出来进入二禅,二禅出来入三禅,三禅出来入四禅,四禅出来入四无色界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出来之后,入灭尽定,然后从灭尽定出来,入无余涅槃。因为灭尽定是很微细微细的行为,几乎没有心的状态,他要入无余涅槃,一定要以灭尽定为基础,有这样的说法。

他说最后入无余涅槃,虽然是这样讲,但是我们说“心识有所缘”,只要你的心识还是有所缘,就仍然还住在这个所缘当中。所缘的意思就是执著。是不是还有执著呢?当然,他对无分微尘、无分刹那还没有破掉。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还是有所缘,而且他执著无分刹那、无分微尘的所知障没有破。所知障没有破,心识就有所缘,有所缘就是“彼仍住其中”。“仍住其中”就是安住于耽著当中。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如果没有通过修空性,把所缘和能缘寂灭掉——所缘就是无分微尘、无分刹那,能缘就是执著的心识,“灭已复当生”,虽然心识暂时灭了,但因为它的根没有断的缘故,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会重新产生,犹如无想定一样。

我们看无想定和这里讲的灭尽定,在《俱舍论》当中也讲了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定是什么呢?人在欲界当中修无想定,无想定的状态是泯灭一切的心心所,他入到禅定当中,一切的心王、心所全部寂灭,没有一点点心的状态,叫做无想。不是我有一个心现在不想,而是连心识也寂灭掉。通过在欲界当中修无想定,他的果是生到无想天,无想天是一个无暇之处。

对于无想定,他入定之前有心识,出定之后有心识,中间这段时间没有心识,灭尽心、心所的状态。没有想了,在无想定的本体当中,没有心和心所,已经灭掉了。但是“灭已复当生”,虽然已经灭了,但是还是会产生。因为根本还没有灭掉,只是通过禅定,暂时性的把心灭掉而已,让它不再现形,不再起心动念。但是却没有断掉根本,所以“复当生”。当他起定的时候,心识又出现了。

他在欲界的时候修无想定,后来生到无想天,觉得我获得了究竟涅槃、解脱。在入定之前,他有一个作意,我要入到这个状态当中,然后入定之后,八万大劫之中不动,心不起灭掉了。八万劫之后,他的引业用尽。因为修无想定,算是一种善业。引业用尽之后,没办法再安住在寂灭的状态当中,所以他的心重新出现。为什么会重新出现呢?因为心的根本没有灭掉,只不过是压住了,或者通过某种技巧,让它不显现而已,不显现不等于已经消灭了根本。

所以就像无想定一样,“灭已复当生”。无想定不是内道的禅定,是外道修的禅定。这里用“犹如无想定”为例,因为小乘也知道外道无想定的前行、正行和后行是什么状态。无想定前后都有心,虽然中间没有心,因为根本没有断掉,还会重新产生分别念。这个比喻是清清楚楚的。小乘的修行者对于无想定,太清楚了。所以寂天菩萨用无想定做例子,犹如无想定一样,灭已复当生。

同样的道理,灭尽定也是一样的。灭尽定不是外道禅定,是内道的禅定。而且入于灭尽定,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必须要得三果以上。得到三果之后,是不来果位。得到了三果,才有能力入灭尽定。灭尽定的全称叫做灭尽受想定。是不是只灭受想?不是。是以灭尽受想来表示灭尽一切的心、心所,一切粗大和微细的心,心王、心所全部灭尽。灭尽定是当他入于禅定的时候,一切的心都不现行的。

有些地方讲,有些圣者在世间度化众生很累,他想要休息一下,会入灭尽定去休息。因为他的受想没有了,一切的心、心所都没有了,他的心不再现行,没有心了。而究竟入灭,到无余涅槃的时候,他通过灭尽定入无余涅槃。在这种状态中的确没有心,至少在他自己的状态当中感觉不到心,心王、心所都不存在。

但这是究竟涅槃吗?“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犹如无想定”,这里告诉他,为什么无想定的人会出定,因为他还有缘取,没有灭掉根本。它的种子在这儿,肯定会起定的。所以,中观师告诉小乘行者,阿罗汉的解脱不是究竟解脱。他虽然暂时入一万大劫灭尽定的时候,或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他的心的确不起现行,不会有受、爱取,什么都不会有。但这只是中间的状态,当他的状态过了之后,“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还是住在有所缘的状态当中。

而他的灭尽定,不可能永远住下去。因为毕竟有所缘,是通过他的功德力方能安住一万大劫。但是一万大劫之后,佛陀通过放光、弹指让他起定。他一起定,心识就恢复。以前有受有取,无明习气地、无漏业还存在。有无明习气地的因、无漏业的缘,那起定之后,心识又恢复了,意生身也有了,意生身有了之后,不可思议的死亡也有了。所以还是处在微细的生死当中。

阿罗汉两种生死仅灭掉一种,很微细的变易生死没有灭掉。那如何灭掉变易生死?唯一的方法是修空性。“若无空性,心”,若无空性,如果你的心识没有空性的话,灭已复当生。就像无想定的心,没有空性摄受,虽然暂时灭了,但是还会产生一样。所以阿罗汉的心,因为没有空性摄受心识,虽然暂时灭了,还会重新产生。

而让心彻底不再产生的因是什么?就是空性。因为无明习气地的主因是所知障,要通过法无我空性来对治。人无我空性对治的是烦恼障,法无我空性对治的是所知障,是无明习气地的正对治。如果无明习气地的因没有了,无漏业也绝对不会有。或者无明习气地灭掉了,空性也能够灭掉无漏业。无明习气地和无漏业灭掉了,就不可能有意生身,没有意生身,就不会有不可思议的死亡。

所以只有佛才真正地灭掉了变易生死,连菩萨也有变易生死。但是前面已经讲到了,菩萨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正在灭。当他到了十地末尾,通过金刚喻定灭完之后,无间就会显现佛果,就是真正的大无余涅槃、究竟涅槃。这一切绝对是要空性才能圆满。

如果没有空性,心识有所缘,这个心暂时灭了,它还会重新出现。是不是究竟解脱呢?一定不是。如果想要获得究竟解脱,一定要修空性。这里讲,小乘解脱不是究竟解脱,用了很深的推理、很深的根据讲出来的。前面“犹见业功能”还是次要的,真正一步步下来,最后到这儿了。

我们说,你们最微细的执著用什么对治?最微细的执著只要还在,心识就不可能不缘,一定会有所执取。如果执著存在,一定会重新产生。还会有意生身,不可思议的死亡出现。而真正让它不出现的只有空性,完全对治掉无明习气地,把无分微尘、无分刹那、无我的执著破掉,把能够缘取的东西都破掉,把心识本身抉择为离四边八戏的空性,这时候没有任何所缘了。没有任何所缘,安住在空性当中。灭掉法我执之后,不会有所知障。所知障一灭,所有的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可思议的死亡跟着灭,之后真正到达究竟解脱。

能够完成这一系列的只有大乘道的空性,空性是《般若经》讲的,所以《般若经》是佛说,而且《般若经》一定是获得究竟解脱的根本。阿罗汉修持了大乘空性的一部分。前面说过,粗大的五蕴是必须要破掉的,这是空性的一部分。破掉一部分,就得到这么大的利益,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虽然能得到阿罗汉果位,但还剩下一部分的执著没破的缘故,他没有得到究竟果位。用空性把最微细的障碍破掉之后,才可以获得最究竟的果位。这时候佛陀智慧现前,心识就不会再产生,真正获得大涅槃的果位。“心灭亦再现”的意思,可以从这方面理解。

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