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136节课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入行论》。
前面我们讲了第四个科判“教诫代受”。一方面是佛陀教诫我们要代受众生的痛苦,比如在《华严经》等很多大乘经典当中,佛陀都讲过自他相换、代受众生痛苦、将安乐施给众生的教言;一方面是寂天菩萨和一切修持大乘菩提心的祖师,也在他们的教言当中,教诫后学者要修持代受他苦和自他相换的殊胜教法。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自他相换和代受众生苦的心念是和慈悲心相应的。我们修持代受他苦、修持自他相换,就是修持殊胜的菩提心和慈悲心,所以要“教诫代受”。
下面我们看“丑四、教诫代受”的第二个颂词:
怙主观世音,为除众怖畏,
涌现大悲心,加持自圣号。
如果我们修持了自他相换,或者代受了众生的痛苦,就会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用自己的圣号都能消除众生的痛苦。
字面上的意思是:一切众生的怙主观世音菩萨,为了遣除一切众生的怖畏,在很早以前,从内心中涌出殊胜的大悲心,加持自己的圣号。菩萨发了这样殊胜的愿:凡是忆念、念诵自己名号的人,愿他们都从轮回的痛苦、恐怖当中得以出离。
前面一个颂词讲了“如是于众生,当习悲护心”,第二颂和第一颂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说了第一颂之后,我们把话头转过来:比如观世音菩萨,他就是这样发了愿的,他修持了自他相换,最后出现的结果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众生,都受到了观世音菩萨这种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加持和庇护,使我们感受到了很大的利益。可以把这个颂词当成一个事例和比喻。
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就是能遣除众多的怖畏。观世音菩萨所能遣除的怖畏上至所有轮回的痛苦。如果我们念诵观世音菩萨、修持观世音菩萨的话,最上等的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乃至十地菩萨都可以忆念、修持观世音菩萨,消除最细微的所知障而成佛,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倒驾慈航,本来就是佛陀的化身。如果我们能够观修观世音菩萨,可以将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安置在佛地,或者将流转轮回的众生安置在解脱地,这些方面的怖畏都可以遣除。
平时我们所讲的怖畏,都是轮回当中的痛苦、恐惧。那圣者相续当中有没有怖畏呢?按照《宝性论》的观点,圣者没有三界轮回的怖畏,但在没成佛之前,因为相续当中的习气障碍还没有消尽,所以还有很细微的怖畏,这种怖畏和轮回的怖畏概念完全不一样。众生的怖畏和菩萨相续中所谓的怖畏完全不同。相对于我们的怖畏,圣者相续中所谓的怖畏纯粹就是智慧、大悲和功德;但是相对佛而言,他还有一些比较细微的障碍或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习气。怖畏的名称是从某个比较高的层次来相对安立的。
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上至轮回这么大的怖畏都可以遣除,下至什么呢?下至地震、水灾或者我们怕鬼、怕他人伤害的怖畏都可以遣除。甚至在春运期间买不到火车票的怖畏,通过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也可以遣除。上师在讲记当中还说,讲考时的怖畏也能以这种方式遣除。
现在很多道友学习佛法有讲考的安排,讲考本身是一种复习的方式。如果没有讲考的压力,我们学完之后可能就根本不看书了,摸都不去摸一下,学完就放下了。如果第二天有讲考,我们就会去看书、复习,讲考对我们深入了解佛法的殊胜要义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很多人参加讲考会有一种怖畏,叫做大众威德畏。《入中论》的注释中讲过五种怖畏,其中一种就是大众威德畏。大众威德畏是什么呢?就是大众在一起的场合,自己会感到怖畏。在这种场合当中走动、发言、演讲或者考试、回答问题的压力很大,这就叫做大众威德畏。尤其是如果有更殊胜的对境(如一些大领导、举足轻重的人物、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人物)在场,压力就更大。
以前佛学院讲考时,如果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或者班级里的法师在场,有些人的压力就会很大。我们在佛学院也参加过很多次讲考考试,也很多次看到别人参加讲考。
当然人和人不一样,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上去都会怖畏。有些人上去之后特别兴奋,一点都没有怖畏,经常超常发挥,这种人也很多。越兴奋就越乱讲的人也有,完全不沾边、乱发挥。有些人高兴得开始唱歌,上师就说:“哎,别唱歌。这不是唱歌的场合,你唱歌在下面唱。”这种兴奋型的也有。
但是普遍来讲,多数人上去之后会怖畏,紧张之后说话就吞吞吐吐,拿着书都在发抖,这种情况也很多。以前法王、上师讲这个颂词的时候说,如果我们有这种大众威德畏,可以先默念三遍“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通过这样祈祷,恐怖感就会慢慢消失,不单是这一次消失,在以后经常讲考的场合当中,慢慢就会越来越自信,能把自己准备好的东西讲出来。
我们的经验就是这样:如果准备了十分,上去讲可能最多发挥出七八分;如果准备了七八分,可能只能发挥两三分;或者有时太紧张,大脑就完全空白了。有的道友在下面讲考的时候,讲得特别好,思路也好、口才也好、意义也很深;但是上去之后,讲了几句突然就卡壳了,中断之后什么都想不起来,一直坐在台上几分钟,大家都很尴尬。这种情况也出现过。我们如果经常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能解除这种怖畏。
因为观世音菩萨曾经发愿、加持了自己的名号,菩萨的圣号不同于世间上的张三、李四,这些名字纯粹就是代号而已。“观世音菩萨”看起来好像也是名字,但绝对不是一个代号。这个名号就代表观世音菩萨本人,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功德。“南无阿弥陀佛”称为“六字洪名”,也有这样一种意思。观世音菩萨也是这样,因为很长时间以前就加持过自己的名号,谁去忆念、读诵都会有很大的利益。即使把这个名字写在墙上,对众生也会有很大利益。汉地寺庙的墙上经常写着“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观世音菩萨”,别人看到之后,就能获得利益,因为这些名号是以菩提心加持过的,与凡夫名字完全不一样。
讲考时我们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三遍,或者每次都念三遍,慢慢地我们在讲考过程当中就不会有恐怖,内心就可以很平静,再以恭敬心把自己所理解的法义向上师三宝做法供养,就可以得到很殊胜的功德。
以前益西上师教诲过,上场讲考如果很害怕也不是坏事情,虽然讲得不好看上去很不好,但益西上师开示:因为讲考是缘法的苦行,即使我们上去发抖、很紧张、很害怕,其实也有很大的功德。因为毕竟是缘法,讲法时的怖畏本身就可以清净过失。以前我在益西上师座前听法时,这样听到过。
不管怎么样,以法作为对境供养、讲解、学习,都能产生很大的功德,哪怕是讲考、讲法的时候感到害怕,也会清净我们的过失。当然这里讲的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我们就会慢慢平静下来,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恐怖。
通过以上方面就知晓了这些恐怖都是观世音菩萨发愿遣除的。所以说“为除众怖畏,涌现大悲心。”在很早之前,观世音菩萨相续当中就涌现了非常殊胜的大悲心,加持自己的圣号,他发愿:愿听到我的名号或者忆念三次我名号的众生在轮回当中没有恐怖。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从有佛法开始到现在,通过祈祷观世音菩萨、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而远离痛苦、遣除恐怖的故事,简直多不胜举。相信每一个诚信观世音菩萨的弟子,都能说出自己至少两三个得到观世音菩萨加持的故事。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
观世音菩萨因为悲心特别强烈,所以加持自己的圣号,使圣号变成了能够救苦救难的殊胜名称,这方面的功德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分析、观察,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他的大悲心这么殊胜,救苦能力这么强,众生这么喜欢祈祷观世音菩萨,原因何在?任何一个世界上的事情都不可能是无因无缘的,那么观世音菩萨这种现象的因缘是什么?因缘就是“涌现大悲心”。像这样为了利众而遣除众生痛苦的无限大悲心,就是相合于自他相换的修法。观世音菩萨这么广大的救度众生的大悲、能力,其实就来自于最初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他修持了自他相换,他把遣除众生的痛苦放在首位,为了遣除众生的痛苦加持了自己的名号,哪怕是自己的名称都要利益众生。当然菩萨的像、菩萨的教言、菩萨的咒语或者我们观修菩萨的智慧,修持观世音菩萨的本尊法等等,都是能够帮助我们从轮回获得解脱的殊胜要诀。乃至于名称,乃至于一句名号,他都专门加持过,所以不论谁念诵、忆念都能得到非常快速的感应。
观世音菩萨的修法来自于自他相换,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如果我们现在开始修持自他相换,这样修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能够寻声救苦,把救度众生的事情完完全全地放在首位。菩萨的自利已经圆满,相续当中自利的种子、习气都已经消尽。如果修持大悲心,我们会变成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当然不是说我们修持大悲心后,也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到处有庙、到处受到香火的供养,可以到处传扬自己的名号、自己很风光。菩萨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虽然很多人在祈祷,很多人非常尊崇,但是菩萨内心没有丝毫我慢和得意的烦恼。
如果现在开始修持自他相换,我们也开始逐渐会有利益众生的能力。上师在注释当中讲,我们可以现在开始发愿,加持自己的名号,发愿听到自己名字的人、看到我的人、接触我的人都能够得到利益。我们可以这样发愿,因为发愿很重要,虽然现在我们发的愿还没有成熟(按照某种说法,一地菩萨开始发普贤行愿,在八地菩萨的时候愿开始成熟),但是我们现在也开始发愿,不管怎么样,通过善心来发愿,把我们修持善法的功德,一方面发愿、一方面回向:愿见到我的人、听到我的声音、名字的人、想我的人、接触我的人(见、闻、忆、触四方面),都能得到一切利益。
从现在开始这样发愿,这样观修,多多少少还是可以利益一些众生的。而且把这样的修法贯彻下去,落实下去,修到底、修到究竟、修到圆满,就会像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大恩上师、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的名号等,听到这些名号的利益、功德非常大。我们看佛经、论典,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名号的功德非常大。每个菩萨的名号听到之后都有很大的功德,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代号、符号。
我们取名字是为了不混淆他人,这些名字其实是相合于我执和无明烦恼的,不会有什么加持力。而且有些造恶业的人,别人听到他的名字还会发抖,不但不会给人带来利益,反而还带来怖畏。
佛菩萨的殊胜名号是通过大悲心加持的,因为有这种发愿、助缘和加持,他不断地通过发愿、回向来庄严名号,所以名号利益众生的力量就越来越强大,最后变成如意宝一样,不管谁祈祷都能获得非常巨大的利益,原因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也要从现在开始随学怙主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大恩上师等等,通过随学他们的菩提心,让我们的心逐渐调柔,逐渐趣入到清净、广大、伟大的菩提心当中,这方面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要随学。
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大家都很清楚。但是有人想:为什么有些人念了之后不起作用?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有些人念了之后的确起不到作用。当然并不是观世音菩萨的悲心有偏袒,也不是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时有时无,好像是阶段性、偶尔性的,这也不可能,也不是念了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灵验。
关键是以前我们再再提到的原理,救度众生必定是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观世音菩萨自己的能力已经达到圆满,自私自利的心完全不存在,种子、习气都已经不存在了,他的大悲心、智慧、方便善巧已经达到极致了。观世音菩萨作为对境没有任何问题。虽然对境有这么大的功德,那是不是所有的众生都可以因为这个殊胜的功德而得度呢?这是不一定的,因为祈祷者的信心有强弱、福报有深浅、罪障有轻重。
有些众生的痛苦是非人产生的,有些是四大不调产生的,有些痛苦是以前的业成熟而产生的,所以导致痛苦的原因各不相同。如果业障很重,已经成熟,这时就必须要通过感受业报的方式来消掉恶业。这时候虽然祈祷观世音菩萨,但是不能对他当前的痛苦有所影响。虽然对当前的痛苦没有影响,但他只要念了观世音菩萨,虔诚地祈祷观世音菩萨,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他以后在轮回当中或者修行方面,一定是有很大利益的。所以我们在观修的时候,应该以非常清净的信心来做祈祷。
我们不能在遇到事情、有怖畏的时候才想到祈祷观世音菩萨,平时根本想都不想。当然临时抱佛脚比不抱还是要好很多,毕竟当时有这样的善心、善念。有些恶人在造罪的时候根本想不起菩萨,但是在定罪、判刑的时候开始祈祷观世音菩萨。那观世音菩萨到底加持不加持呢?当然也会加持。有些大德解释得很清楚:恶人已经造了这么大罪业,为什么还要加持他呢?虽然他以前都是以恶心造恶业,但在祈祷观世音菩萨的当下,他的心是善心和对菩萨的清净心、恭敬心,这种心念是一种善心念,因为他当下的一念是善心念,所以菩萨也会回应他的祈祷。
我们看这个人是坏人,其实是从他以前造过很多恶业来定性的,但是我们忽略了他在祈祷的当下是善心。就像一个人看起来一辈子基本上是善人,我们说他是善人,但是他有没有产生过恶心,有没有犯过错呢?也犯过。所以说功过、功过。这方面就是看他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是善,我们要肯定;是恶,也要肯定。我们要通过菩萨的引导,让我们逐渐从罪大恶极的状态到半善半恶的状态,最后再到纯善无恶的殊胜圣者的状态,这方面我们逐渐要去实修。
加持自圣号的功德利益也来自于自他相换,所以教诫我们代受,教诫我们修持。如果修持自他相换,代受众生的痛苦,我们的心就会变成非常广博的慈爱,相续当中的慈悲心会变得非常清净,不像一般世间上的慈悲心,因为世间上的慈悲心多多少少夹杂我执。母亲对儿女的慈悲心也是慈悲心,但是只能叫做普通的慈心、悲心。而菩萨的悲心叫做大悲心。不是每个人都有大悲心,一般人会有悲心,声闻缘觉也有慈悲心,但是没有大悲。“大”字表示它的对境、深度,方方面面都是不一样的。通过串习自他相换,我们逐渐生起大悲心,这是非常关键、殊胜的。
子二、退失不应理:
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了违缘,遇到了障碍,退失了这么殊胜的修法是不应理的。
下面我们再看颂词:
闻名昔丧胆,因久习近故,
失彼竟寡欢,知难应莫退。
字面意思:世间上的很多东西,刚开始时令人闻名丧胆,根本不敢接近,但是因为某种因缘长久串习、长久接近的缘故,而“失彼竟寡欢”,到后来要失去它、远离它的时候,我们竟然会产生郁郁寡欢的心念。所以我们就知道串习的力量很强,“知难应莫退”,现在我们虽然知道很困难,但是不要退失,退失是不应理的。很多时候如果你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如果你觉得很困难,坚持不下去、退失了,自己就会失败。
尤其对现在的很多修行者来讲,当然每个人在修道过程当中,因为前世的福报因缘不一样,遇到的困难有多有少、有强有弱,但是没有困难、违缘的几乎是没有的。连释迦牟尼佛也是示现经历了六年苦行,成佛之前有魔来干扰、障碍的。所以有些地方讲,佛陀成佛的时候有苦行、有障碍,因为这个缘起,所以他的弟子在修法的时候,一般来讲,也必须要通过苦行的方式获得功德,在成就之前,修法过程中都会遇到障碍。而到了弥勒佛的时候,缘起就不一样了,弥勒佛出家很顺利,没有经过苦行,出家当天就成佛,以他的缘起,他的弟子成就也是比较容易,不会遇到很多的障碍。
有什么样的业因缘,就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所以不能说,为什么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不显现得像弥勒佛一样,如果那样,我们现在不就好了吗?但是我们不能这样想,这是自己业力的缘故,并不是佛陀有什么过失、问题。佛陀的示现随顺于众生或者弟子的善恶业。就像上师在讲依止上师的时候说过,你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上师,要看你相续当中有什么业,如果你的业很清净,遇到的上师功德显现上就很圆满;如果你的业比较深重,遇到的上师可能也是佛的化身,但显现上可能就会有些缺陷。并不是佛以前功德圆满,因为在轮回当中度化众生时间久了,开始慢慢沾上一些习气了。不会是这样的。
就像一个水器,如果你的水器是三角的,显现的月影是三角的;如果你的水器脏,显现的月影就脏;如果你的水在波动,月影就波动;如果你的水很干净、很平静,里面的月影就很清晰、很圆满。所以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遇到什么样的法缘,其实和我们相续当中的业和习气有关。如果我们相续中对上师方面以前的业很清净,或者善根很深厚,我们就会遇到一个显现上都很圆满的上师。如果我们的业有欠缺,虽然遇到一个佛的化身,但可能他的相貌、功德等在显现上面不是太圆满。这都是和我们的业息息相关的。
同样的道理,在这里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在修持菩提心的时候,还有前面讲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示现,其实和我们的因缘都是有一定的关联。
我们讲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串习了,慢慢就会向这方面发展,所以说“闻名昔丧胆,因久习近故”。“闻名昔丧胆”可以从它的比喻、意义来讲。从比喻来讲,比如世间当中有一个我们很害怕的人或怨敌,不要说真正看到他,有时听到名字也极其害怕。开始的时候闻名丧胆,但是如果有某种因缘,慢慢长时间接近他,最初的怖畏有可能逐渐消失,我们对他开始喜欢,也有关系发展得非常密切的情况,最后甚至导致“失彼竟寡欢”——如果生离死别要离开他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痛苦。刚开始是因恐怖而难受,现在是关系太好而导致分开的难受。事物本身是无自性的,关键看我们怎么样去面对它。世间当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有因缘长时间串习,自己会沾染上这方面的习性。
以比喻来对应意义也是一样的。我们刚开始听闻到“自他相换菩提心”时非常害怕、恐怖。我们看过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本生传》,其实就是讲菩萨修持六度的过程,对怎样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在理论上讲了很多。
六度的修法有没有实践的例子呢?《释迦牟尼佛广传》就讲了这些例子: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叫菩萨,菩萨是这样修布施、修持戒的。菩萨修布施的时候,经常把所有的财富布施出去;自己的妻子儿女、王位、国家都布施了;乃至于有时为了满足一个人的要求,把自己的眼睛、手脚、头颅都布施了。有的时候为了求法跳入火坑;修安忍的时候,别人怎么样欺负都不起嗔恨心。
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对菩萨道感到很恐怖——要成就菩萨道必须这样做,怎么可能做得到呢?讲自他交换的时候说,一切众生的痛苦让我来代受,我所有的安乐一点不剩地全部给众生享受。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了我爱执,我们就会担心:如果我的一切都没有了,那我怎么办?所以有些大德讲:“那我怎么办?”是凡夫人念得最多的一句咒语。反复念“我该怎么办”,想到的就是自己。
我们习惯了这种思维之后,就会想:把所有功德给了别人,我什么都没有了;所有的痛苦,我来承受,那还得了。刚开始听到自他交换的时候,的确是很恐怖的。尤其我们的心量现在还这么小,还没有打开,承受这么清净、伟大的修法,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很难做到。
“闻名昔丧胆”:听到自他相换的名称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恐怖。但是“因久习近故”,毕竟我们相续当中有如来藏,以前和佛菩萨上师也多多少少结了缘,今生当中善根苏醒了(善根苏醒很重要,如果善根不苏醒,永远没办法慢慢开始理解菩萨道的殊胜)。因为善根慢慢苏醒的缘故,就开始有因缘而皈依了,有因缘接触到了《入行论》,有因缘开始依止上师学法了。
比如我们现在开始学习《入行论》的颂词,讨论里面的义理,觉得《入行论》当中所讲的很受用、很好、很殊胜,虽然到底哪个地方殊胜说不上来,但是就是高兴,就是欢喜,就是喜欢听,就是喜欢学,这方面其实就是种性慢慢苏醒的表现。然后再通过和道友反复讨论,一遍一遍地学,这个理念开始深入自己的心中,开始觉得要修行,真正来讲必须要成佛,成佛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利益众生。
如果我们想到要成佛,这就开始接近大乘了。我们想到了利益众生和成佛二者之间的关联——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如果脑海当中有这种念头,我们离大乘道又近了一步。为了生起利众心,为了真正生起利众的境界,我们开始认认真真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我们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不是为了自己治病。在某些公案当中,有些人得了某种癌症、绝症,通过修自他相换痊愈了,那“为了自利,我也修自他相换”,这是为了自己治病而去修自他相换,只是为自我服务,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我们不再是为了治病而修自他相换,不再是因为修自他相换有很大的功德而修自他相换,不是为了成佛而修自他相换,而是真真实实地为利益众生而修自他相换,这就是纯正的发心。以这么好的动机去修自他相换,如果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想法,就说明我们离大乘道越来越近。
如果我们慢慢修到这个程度,突然有人告诉我们:现在不要修自他相换了,去修自我利益。这个时候就会“失彼竟寡欢”,突然让我们不修了,我们肯定不高兴,谁让我们不修,我们绝对不会随顺他的,绝对不可能不修,因为自己已经认同了这种修法。到了最后,我们再也离不开自他相换的修法。
“知难应莫退”: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马上退失。有些人还没有进来,远远地在外围看了一下菩萨道的描写就觉得很恐怖:永远不成佛的心要发起来;永远不为自利的心要发起来;为了利益众生,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善根一点都不能留……所以有些人在外围就退了,有些人虽然进来学了一段时间,但是觉得学了之后,好像对自己升官发财也没什么作用,就开始退失。所以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这是毫无疑问的。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也许是一种缘起,也许不是一种缘起。反正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之所以成为众生,肯定因为有轮回的业。我们想修道的时候遇到困难,这个困难首先来自哪里?其实困难并不真正是外在的,有时是我执受到威胁时的一种本能反应,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保护自我的心态非常强烈。有时突然遇到巨大声响,我们就习惯性地闭眼、抱头;遇到水、火灾难时,就习惯性地逃跑,这些其实是自我保护的体现。
因为要修放弃自我,要开始放弃无始以来习惯保护的东西,这时候我执就不习惯了,就开始要自我保护。所以真正很多的困难来自于自我的反应,它感觉我要灭亡了,感觉到“我要完了,我要灭亡了,我要没有了,我要失去一切东西了”。因为修持他爱执、修持自他相换,就意味着要失去以前我拥有的一切——我的王位、我所有的东西要失去了,全部给众生了,我一无所有。就是这方面感觉到威胁的缘故,开始从内心当中有种抵触,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修,不愿意真实地去做,这些方面都会有困难。
我们应该依止善知识系统地学习其中的道理。因为我们有心识,尤其是因为我们有佛性(最根本的因是佛性,助缘是大乘的上师、大乘的法,以前的善业成熟苏醒了习气),有这些内因和外缘,我们懂得了菩萨道修道的原理之后,慢慢就会对菩萨道生起欢喜心,所以说“知难应莫退”。
尤其前面提到过,我们相续当中有佛性。佛性中有一个是一切无执的智慧的本性,还有一个是大悲。这个无缘大悲、最殊胜的佛大悲,在我们本性当中是本具的。只不过以前我们串习了太多的我爱执,串习了太多自私自利的分别念,所以导致这种大悲体现不出来。
以前创巴仁波切的教言讲到,众生本性当中的无分别智和本性当中利他的悲心,通过有些生活中的小事情可以体现出来。比如无分别智,当我们喝水的时候,我们观察那个状态几乎是无分别的,这就说明在我们本性当中有一种无分别佛性的体现。还有一种是利他的思想,他打了个比喻,比如两个人在路上开车的时候,一个人突然看到窗外有一颗流星划过,他会毫不迟疑地马上碰旁边的人,“你看,流星!”这种让对方看流星的想法,其实是内心当中利他的本性在外在的体现。诸此类的还有很多,愿意和别人分享的反应、念头、话语、动作,其实都表现了内心当中有利他的根本、有利他的种子。
我们要让利他的种子显现出来,就要通过刻意的修法打开它。大悲心和自他相换的修法,是和内心的大悲遥相呼应的,不是孤军奋战。当我们修大悲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它就和本性当中的大悲呼应了。一旦打开本性的大悲,你就不愿再失去,绝对离不开了。
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大悲种子,现在障碍我们的我爱执其实只是暂时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修持利他心、慈悲心有什么困难呢?从表象上、从短期来看,的确很难,如果相应于佛性来看,其实没什么难的,因为它本来就有。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刻意修持,把它引发出来就够了。只要引发出来,与内心当中的大悲相应之后,那时候让自己退也退不了。
以前上师在讲《大幻化网》等密法,还有《宝性论》的时候,都提到过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了知一切如梦如幻,了知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了知一切都是幻化,如果有一点这种境界,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并不是说,这个众生是一块石头,我要让石头成佛,要让它怎么样,这是永远做不到的。或者这个众生本身不善良,我要让他发菩提心,我要救度他,这也很困难。但是每个众生都是佛,只不过被暂时的客尘、垢染遮蔽了而已。就像我们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因为放在角落里时间太长了,上面有很多灰,显现不出镜子本来的样子。这个时候我们把灰擦掉,让本来清净的镜面显现出来,其实是不困难的。如果它的本性不是这么清净的,我们再怎么擦,也不可能让它恢复成很洁净的镜面。所以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只是因为被暂时的业障蒙蔽而没有办法显现。
我们知道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只要有合适的时间,时间足够长(有些长点、有些短点),方法正确,他自己的善根慢慢复苏了,其实救度一个众生也不那么困难。就像我们现在能够对佛陀生信心、对《入行论》的法本生信心,其实也是和如佛般的上师、善知识生生世世教导我们、引导我们分不开的。我们以前对《入行论》、菩提心没有丝毫兴趣,但现在我们也可以产生兴趣了。救度众生和这是一样的。所以说,如果我们了知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果有这样稍微深一点的境界,我们再发菩提心就不那么困难了。
如果内心当中实执很严重,没有这样的境界,就会觉得:度化众生这么困难,这么多的众生、这么多的痛苦,我都要一一去解除,那很困难”。这个时候诸佛、祖师们告诉我们,一切轮回的现象都是如梦如幻的,没什么真实的,痛苦也是假立的,一切众生那么多的数量也是假立的。了知这方面都是假立之后,就不会再畏惧入轮回。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经庄严论》的注释当中这样讲过,对于初学的菩萨,轮回痛苦的方面不能讲太多。当然我们现在要学、要讲轮回的痛苦和过患,因为不这样讲,我们没办法生出离心;但不能讲太多了,讲一段时间之后,必须要着重讲如梦如幻的观点,因为是如梦如幻的,他就愿意入轮回了。如果痛苦讲得太多了,如梦如幻的观点讲得少,他就觉得轮回这么痛苦,还是实有的,他会说:我才不愿意这么长时间入轮回。但是如果他知道是如梦如幻的,那么住的时间再长也无所谓了。所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当中说,对于初学菩萨要多讲如梦如幻的观点,因为大乘菩萨毕竟是大乘的种姓,讲空性的观点、如梦如幻,比较容易接受。
当然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知难莫退”。知难莫退主要的根据就是“闻名昔丧胆,因久习近故,失彼竟寡欢”,最后也会欢喜。而且究竟来讲,因为我们的本性当中本来具有佛性,具有利他大悲心的佛性,只要把中间的障碍扫除或者清净到一定程度,和佛性相应的大悲显现出来之后,就再也不会退失。
子三、摄义:
就是对前面内容的摄义。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行者想要速急地救护自他,就应该修持自他相换这种非常胜妙的秘密口诀。
如果我们想要很快地救护自他,必须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正确的道。现在坐在这里学习、听法的道友,可能都想成佛,都想救度自他,这种发誓成佛的心都有。但是有些人怎么样也难以进步,很难和菩萨道真正相应,这是什么原因?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我爱执,就是心量太小了,没有打开自己的心胸。为什么?因为真正能够速疾救护自他的、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成佛,只要成了佛,自己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也有最大的能力帮助众生,所以成佛是救度自他的一种最迅速的方法。
前面我们大概分析过这个问题,现在再分析一下成佛后佛果的状态:佛陀的智慧是没有阻碍的,佛陀的悲心是没有自私、完全开放的状态。佛陀的智慧、悲心都是完全开放的,没有一点执著,没有一点我执,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能够救护自他的佛陀的境界是这样的。
相合于佛陀的有学位是菩萨的境界,一地到十地菩萨是圣者的有学。那么菩萨的境界是什么?他也证悟了无执著的空性、证悟了无我,打破了我爱执。所以阶段性的成果就是菩萨道,它也是开放的状态。然后再往前是加行道,加行道靠近见道,也是修持这样的道。再往前是资粮道,进入小资粮道必须要发起无造作的世俗菩提心,还要修一个法——大乘的四念住,身、受、心、法,都是空无自性的。
所以说要进这个道,就一定要修持这种因。它的果是完全开放的,那么它的因一定要相合于它,因果是相顺的。所以佛菩萨的果位,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菩萨道是完全无执的;从悲心的角度来讲,是完全无我或者没有我爱执的。但现在我们修道的时候,处处都有我、处处都有我爱。因和果之间就不相应了,因为不相应的缘故,就没办法获得加持或者获得圣道,有很明显的进步,没有找到门、没有找到道,怎么可能和殊胜的法相应呢?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果?为什么要学《现观庄严论》?就是了知佛菩萨的境界是什么。学了果之后,再来反观我们的因是不是正确的,因为因和果之间一定是相应、相顺的。西瓜的种子,最后结的果就是西瓜;水稻的种子,最后成熟的是水稻。所以佛果的因一定是利他心、一定是菩提心,一定是开放性的。因为佛果、菩萨道是开放的,所以你的心——现在你的因,也应是开放的。
现在一方面我们要学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开放的——把我执,把封闭的、关注我的状态向众生开放,只有这样你才能和道相应。但现在我们很多人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还是觉得我修法是为了自己,还是不愿意把功德回向给众生,不愿意为了众生去付出,不愿意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如果不改变,我们再修几十个劫,也永远只是这个状态,没办法有丝毫进展,没办法和道相应。这样怎么可能救护自他呢?何谈“速疾”救护自他呢?
现在很多人发了一生成佛的愿,愿是发了,对果的希求心很大,但是因有没有具足?如果我们的想法很好,但是因一点不具足,也绝对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果。否则每个众生都想成佛的,如果因上什么都不做,发菩提心也不做,菩萨的修行也不做,他却可以成就,那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
果和因是相应的,这一点一定要知道。发什么样的心,具足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如果我们具足的是恶趣的因,那肯定是恶趣的果;具足了相应轮回的因,肯定是转生轮回;发的是小乘的心,具足小乘的因,那肯定只能得到小乘的果;如果发的是大乘的心,具足的是菩萨的因,那最后成就佛果,肯定是一点都会不错乱的。
所以反过来讲,想要速疾成佛,想要速疾地救护自与他,必须要和它的因相应。因就是修持自他相换,因为自他相换是利他的,对众生开放的,再加上后面第九品讲到的智慧、空性。这样的因正确了,具足了,圆满了,才能阶段性地成就菩萨果,然后究竟地成就佛果,最后可以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的心必须要达到某种高度,这样的菩萨道才会显现出来。
里面就有一个“放弃”,放弃我执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时候我们看世间当中的很多人,遇到一些事情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想尽一切办法也出不来,但是有些时候,突然发现应该放弃一点什么。他出不来就是因为对有些东西执著得太严重了,抓住一个东西牢牢不放,永远出不来。当你把执著得最严重的东西放弃之后,突然发现前途一片光明,柳暗花明的境界就出来了。
就像两个人顶架,状态是两个人顶在一起了,都不愿主动放松,所以这个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当其中某一个人觉得应该放弃这种状态,主动松下来,一松下来之后,转机一下子就出现了。
有时我们在世间上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牢牢地抓住自己的观点不放,没有想到把自我的观点放掉,就无法解决问题。如果自己一放掉之后,其实很多意想不到的、善妙的结果就出现了。如果不放下,自我的私心很严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放弃自我的念头,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大乘道也是这样,当我们牢牢抓住我爱执,在这个状态下去找菩萨道,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样修下去绝对是永远和我爱执相应的。但是哪一天通过学习《入行论》,知道我爱执是最大的障碍,当把我爱执放弃,开始修利他的时候,菩萨道就显现出来了。不放弃我爱执,菩萨道永远出现不了;一放弃我爱执,菩萨道就显现,沿着它修下去,最后就成佛。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了知,对我们做最大障碍的就是我爱执,通过一切方法把我爱执放弃之后,就可以和菩萨道相应。所以此处讲“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应该修持自他相换,“胜妙秘密诀”——这就称作胜妙秘密诀。
“胜妙”自不必说了,前面讲了佛果、菩萨道、资粮道、加行道,它们都是通过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才能够产生,所以说是胜妙的。
“秘密”是什么呢?针对于一些根基不成熟的人来讲,这样的修法他们没办法接受,对这类众生而言,这是一个保密的要诀。某些众生的根基跟不上,跟他怎么讲自他相换都理解不了。对他来讲,这个意义的自性是秘密的。从他理解不了的角度讲,本来就是秘密。第二个方面是讲,如果对根基下劣或对大乘菩提心有敌意的人宣讲,他们可能会诽谤、诋毁,使这么好的修法加速隐没,所以对他们必须要保密。因为这个修法的确太殊胜了,它是整个菩萨道的要诀的缘故,所以只对具有根性的人开放,对没根基的人不能讲,他们也体会不到里面的殊妙性。
上师在讲记里面讲到,从历史来看,藏传佛教自他相换的修法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以秘密的方式在传讲,直到一个格西出世,情况才有所改变。某些传记讲是恰卡瓦格西,有些地方讲的是金厄瓦格西,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介绍。
《西藏生死书》、《修心七要》的有些注释当中讲,在恰卡瓦格西之前,自他相换的修法都是很保密的,通过秘密的方式在传授。恰卡瓦格西求自他相换法的时候,在六年中依止夏日瓦格西,完全调伏了我执。他通过修持自他相换的密意,修持《修心八颂》,调伏了我爱执,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在那时候还没有公开传讲。
《西藏生死书》中记载,当他回家乡之后,开始对个别麻风病人传讲。因为那个时候,西藏的麻风病很严重,得了麻风病的人基本上被判了死刑,没办法和人共处,只能很悲惨地一个人在寂静的地方等死。恰卡瓦格西首先对一部分的麻风病人传讲自他相换,传讲施受法(自他相换的修法),这一部分人修了以后,非常神奇地痊愈了。更多的麻风病人听到消息,纷纷来找恰卡瓦格西,求自他相换和施受法,人越来越多,他老人家的住处看起来就像麻风病医院一样,一批批病人都来求施受法。当时的因缘,还没有达到广传的地步。
恰卡瓦格西的弟弟是怀疑论者,他对一切精神的、修心的法要到底有没有好处表示高度怀疑。有一天他终于动了好奇心:施受法这么多人来求,到底在讲什么?于是他就躲在门后,听他哥哥给麻风病人讲施受法,听完之后,可能有所触动,就回去悄悄自己修。一段时间之后,恰卡瓦格西发现弟弟的性格开始改变了,稍微观察之后,知道因为他偷听了施受法,心改变过来了。他觉得自他相换施受法如果对麻风病人和他弟弟都是有利的话,那对其他的人也应该是有利的。根据记载,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比较公开地传授施受法、自他相换的修法。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施受法、自他相换法。在很多法本中,很多上师都在以比较广大的方式传讲,或在网络上等很多地方传讲,这样的修法其实很殊胜,我们不要以为很简单,认为反正学习也不收费,法本也不额外收费,这么简单就可以学到,应该没什么价值吧?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有这些大德的菩提心、关照众生的大悲心,上师仁波切的悲心和智慧,现在我们才可以学习这么殊胜的、能够最终成佛的法。想想看,成佛是最殊胜的所得,能够成佛的修法是最殊胜的修法。远远比世间上怎么赚钱,怎么和成功人士座谈得到一些赚钱心得的利益大无数倍。
有时很奇怪,如果这些修法很秘密,必须要具足什么因缘,而且只限量对几个人传,我们就觉得这个法可能是很深的。如果说这个修法不要钱、可以广传、大家都可以学,就觉得可能没有什么价值。众生的分别念有时候就是奇怪。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教法,而且很多道友对这个修法都有信心。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应该知道里面甚深的意义,然后用一切方法,通过观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方式,让自己相续当中产生殊妙的利他之心。这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