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126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入行论》。前面学了两个科判——以他功德贪身不合理、身体本性不应贪执,下面学习第三个科判。
寅三、喜彼不应理:
通过前面两个科判的学习可以了知,不管是因为她身外的功德,还是因为身体本性,“喜彼”——喜欢身体都是不应理的。
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
自我陶醉、自我迷惑的愚痴狂徒,寂天菩萨通过比较悲哀的语气说,可悲啊!呜呼啊!已经充满天下了。整个天下的人不了知身体不净,被贪著身体的妄念牵着鼻子走的痴迷狂徒,整个天下都是这样的众生,不了知这种自性的人都是自迷的痴狂徒。
痴狂徒,或者说颠倒者、疯狂者,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什么是疯狂者呢?不了知实际,反而颠倒执着,就称为愚痴、疯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疯狂者,像精神病人、癫狂者。其实,对于本来如是的事物,以颠倒的方式去认知,就是痴狂者。
以这个做标准,正常者对水了知为水,对杯子了知为杯子,在世间当中这就是正量,如果颠倒认取它,就是非量,这样去认知的人就是疯狂者。
以这个标准来看,基本上所有的凡夫众生都是处于颠倒、疯狂之中。因为身体本身是不清净的,但是众生认为它清净,身体本身是不可爱、不可贪的,但众生认为可爱、可贪,所以完全处在颠倒的状态。
前面我们提到,众生处于常乐我净的四颠倒中,导致众生心智极度的迷惑、疯狂。如果这个是疯狂的标准,那么能了知无常苦空不净的人,就称为正常者,当然就是佛菩萨为首的圣者和贤者。这是正常的心智。我们看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还在疯狂地执着自身、他人的身体,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满足各式各样的身体执着,而疯狂地去生烦恼造业,那么我们也属于痴狂者了。
“满天下”是说,一个众生如此,十个众生也如此,其它的众生都如此。没有证悟空性、不了知身体无常的人,已经充满整个天下。现在我们学习到了《入菩萨行论》这个颂词,渐渐开始清醒了,寂天菩萨的原意就是让我们清醒。前面讲了这么多颂词、这么多深刻的意义,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从痴狂的状态清醒过来。
我们对于自己的状态,首先是要认识到自己就是痴狂者。以前我们看修道的人,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还是看高僧大德的传记,佛菩萨的行为,我们认为他们是疯狂者、癫狂者,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生活不过,要用修法束缚自己呢?比如用五戒束缚自己。一般人认为,受了五戒就严重被束缚了,没有办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不能杀生、偷盗、邪淫,一般众生认为的有意思的事情都是不能做的,所以认为修道者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以前我们也是处在这样的状态,我们自己是痴狂者,反而认为修道人是痴狂者,这就是颠倒。
现在我们认知到,这些修道者、获得成就的高僧大德,他们才是正常人,我们是颠倒者、疯狂者。我们要治愈自己的病,就开药方、抓药、服药,治疗自己的精神病。我们在治病时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我们虽然了知了自己处于痴狂的状态,非常想要从愚痴的状态清醒过来,但是还有两方面的违缘必须要认知和遣除。
第一个就是残留在我们相续当中痴狂、疯狂的种子习气,这是我们第一个要面对的。我们要从贪著身体的状态走出来,就开始听《入行论》、打坐念咒,我们会发现,我们还是对自己他人的身体有执着。这种执着就是残留在我们相续当中的习气在作怪。虽然我们立志从这种状态走出来,获得离贪的自性,但是以前的习气还会起作用。它并没有因为我们发誓修道就自动消失,它还在那儿,还会起作用、拖后腿。
所以,当我们内心当中冒出来贪著念头的时候,第一要警觉,第二要通过学习到的智慧和颂词,反复观修来调伏相续当中残存的习气和习惯。如果调伏不好的话,虽然我们初衷是调伏自己的贪欲,但是可能走了一段时间,就觉得没办法调伏,失败的情况非常可能会出现。这是第一个来自于自心的违缘。
第二,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也很大。因为整个世间,普遍的观念、思想,就像我们学佛之前那样,都认为应该打扮身体、执着身体、爱护身体,对感情有很多的赞美。整个外部环境都是这种状态,和我们修道的状态有点矛盾。我们想要走出去,但外面很多人的思想、行为,和我们的思想行为,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修道的时候,一方面要和自己相续的习气作战,第二还要顶住外部的压力。
比如我们在学佛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同事,外面媒体的思想,铺天盖地的宣传舆论,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我们,对我们修道的思想做一些冲击。
这方面的压力要看我们能不能顶得住,如果我们可以坚持自己修道的思想,慢慢地这些观念对自己的影响就不会很大了。但是如果自己顶不住,就会觉得我自己在这个世界,就像是很渺小的一粒沙一样,外在的环境铺天盖地的,自己就受不了这个压力,干脆就放弃自己的修道,和他们一起,就觉得很舒服了,没有变成他们眼中的“另类”。
但“另类”还是要看情况,如果是因为修道或者想要解脱,而和其他人不一样,在他们眼中变成“另类”,其实也没什么。实际情况也就是这样的,很正常。很多人不了解修道的本质,也不赞成修道,当然对我们发心、行为和修行的方式,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一方面尽量不要让别人生起烦恼、邪见,第二,我们也不要太过于在意不学佛人的看法和眼光,该坚持的要坚持。
当然,如果我们在行为上太过分、太招摇了,引起了别人的反感,对一个学佛者的发心和行为来讲,这是不是应该的。但是我们正常的修行,别人看不惯,说三道四,就让他们说去,也没办法。不管自己怎么样做都会有人说的,学佛会有人说,不学佛还是有人说。所以,如果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别人的闲言碎语,那么自己就坚持正确的道路,别人要说就让他们说,也不能因为别人的眼光、言语、看法,就改变自己做出来的正确选择。
所以,我们第一要注意调伏来自于内心习气的反抗,第二要顶住外部的压力。如果这两个方面能够处理好,有了一些免疫力,再慢慢地学习、修道的话,总有一天我们会像释迦牟尼佛、文殊师利菩萨等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一样,完完全全看破虚假的自性,证悟一切万法的究竟本性。
下面再看颂词:
寒林唯见骨,意若生厌离,
岂乐活白骨,充塞寒林城?
如果在尸陀林当中,只是见到了白骨和腐肉,我们的心就已经生起厌离的话,怎么可能乐于见到活着的白骨——能够走动的尸体,充塞了整个寒林城?寒林城就是所谓的城市、村庄。
这里面分了两层意思,第一类尸体和寒林,以及第二类尸体和寒林。第一层是讲,死去的人的尸骨血肉安住在尸林当中,这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第二层的意思是讲,活着的尸体、白骨,它生活充塞在城市当中,城市因此也叫做“寒林城”。
如果我们只是看到白骨血肉躺在寒林当中,都已经生起厌离,那么这么多的活死人、活尸体、活着的白骨,在城市里走来走去,我们难道不厌离、不害怕吗?我们不可能看到活的尸体走来走去,还能产生欢喜心。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这样,让我们知道,死去的尸体和活着的尸体的区别,只不过是有没有生命、气息,缘起不一样而已。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生命,活着的人有生命,但从骨架、血肉、外在的皮肤来看,没有什么差别的,唯一的差别就是有没有生命。其实有没有生命,前面在“观察具命”的科判当中已经分析过了,它的缘起就在于有没有生命而已。
但是我们观察,不管是活着的尸体还是死去的尸体,从白骨、血肉方面完全一样的。我们只看到几具白骨血肉躺在尸林当中都很害怕,那么这么多能够站立行走的活死人、活尸体,充塞城市,我们怎么不害怕呢?应该产生畏惧。
这方面的观念,我们要再再地观想,只有如此,我们的相续才可能有所改变。我们无始以来都没有串习过身体不净,从小到大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所以我们突然接触到身体就是白骨、不净的脓血、血肉充满的观点,我们觉得很难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再再去观修、串习,逐渐我们对自身是白骨血肉不净充满的自性就可以认知,内心慢慢就会接受这个事实。这也是通过改造我们思维的方式,使我们接受身体不净的本质。
我们对身体观察得越多,对身体认知度越熟悉,越容易离贪,怕的就是没观察透彻,对离贪无法产生实际的效果。所以必须要反复观,然后会越来越熟悉。有一个成语是熟能生巧,你做的很多,越来越熟悉了,就可以得心应手了。观修身体也是一样的,次数要多、观察要彻底,对自己的白骨、血肉越来越熟悉,从而生巧。“巧”是什么?就是对治贪欲的智慧。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执着于外表、外皮,因为刚开始观身体不净的时候,很难接触到里面的血肉、骨头。但是如果我们上座的时候经常做白骨观,观身体里面充满了白骨,白骨外面是血管、肌腱、肌肉、脂肪、内脏、脓血等等,各种各样的观想。如果每次观想都是从皮肤里面的骨肉开始观,观得很熟悉的时候,当我们作意的时候,直接就想到白骨和血肉。
当我们观了很多次之后,再看那些人,就不是只看她外表的皮肤,白白净净,光滑、美丽、漂亮,形态曼妙,注意力就不是放在这上面了。而直接通过观修的力量、善习气,一看到人,因为脑海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想,眼根和意识就可以直接配合起来:她里面就是不清净的白骨。看一个人这样,看两个人这样,看三个四个五个人,仍然是这样。内心当中有见解的话,看自己、看他人,都直接可以了知里面的不净。
所以,我们观得越多就越熟悉,越熟悉就越能生巧。我们刚开始时是从皮肤开始,关键是突破皮肤,看到里面的白骨。我们如果经常观白骨、血肉、不净的内脏,已经习惯之后,就不用再作意了,一看马上就能知道。这时基本上可以说,不净观修得差不多了。
当然,白骨观还有很多更深、更广的修法。关键是我们对血肉、内脏、白骨是不会产生贪欲的。虽然世间当中有句话,有些贪欲心很强的人,“纵见白骨也风流”,但是这个很少。一般人看到白骨,不可能产生这么强的贪欲心。所以,可能是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或者极特殊的人,看到白骨还会产生贪欲心,普通人看到白骨的时候,没有任何贪欲的。当我们能够了知身体都是白骨自性的时候,不可能引发贪欲。
当然,这里不仅仅是从逻辑思维、见解上观察,主要是内心当中产生、安住在这种境界,这时一切就好办了。有些大德修白骨观、不净观,修得很成功,看到调伏贪欲的人,我们也非常羡慕,但他们也是一步一步观修得来的。如果我们一步一步观修,也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这些境界达不到,佛菩萨不会在这里讲,这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完全可以去了知、实践的,可以达到的高度辩证的思想。通过不断的观修,内心安住这个境界,就可以从无始以来困扰我们的贪欲身体习气当中解脱出来。
癸三(观察因有害)
这里又换了一个侧面。《入行论》是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来帮助我们离贪的。这里转到了观察因有害的层面。观察因有害是讲,得到对方的身体是果,为了得到身体而种种的劳作是因,因是有害的,从观察因有害来让我们离贪。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复次女垢身,无酬不可得,
今生逐尘劳,彼世遭狱难。
复次,污秽的女人身体(反过来是男垢身),无酬不可得。“酬”可以理解成资本、报酬、代价,要付出资本、代价。没有这样的资本、代价,是不可能获得的。代价是太大了。今生当中,自己在尘劳中为了累积钱财,不停的奔波,耗费自己的青春、生命。后世,自己还会遭受堕地狱、堕恶趣的种种苦难、灾难。所以,代价是非常大。
它的因是有害的,得到的只是女垢身。不管是女垢身、男垢身,得到就是肮脏不净的身体。得到这个身体之后,还付出代价,今生当中有代价,而且并不是死了之后代价就完了,还牵涉到后世,自己还要为自己今生的行为、发心去买单。从这方面看,因有害。
用世间话来讲,得不偿失。得到的东西是一点点,但是失去的太多太多了。但是,众生因为习气,有的是根本不了知,有些人虽然了知一点点,但是无可奈何,他找不到解决之道,随波随流,虽然知道是火坑,但还是跳下去。这个情况是很多的。对我们来讲,应该了知这个问题。
垢身不用多讲,就说无酬不可得。如果你没有钱,没有资本或者没有代价,是得不到的。我们看资本代价到底是什么。首先就是今生当中的一些代价,“逐尘劳”。自己为了追求对方,尤其是男人追求女人,他必须要有很多钱。因为现在世俗的风气,如果你要追求女人,必须要讨得她的欢心,吃饭的时候要抢着去给钱,买衣服、化妆品以及各式各样的首饰项链。在恋爱的阶段,你没有钱是不行的。恋爱如果不成功,你的钱就打水漂了。
你如果追求另外一个,还是要付出很多钱去追她,如果不成功又打水漂。如果成功了,成功之后就要结婚,当然要摆婚礼了。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的。这个社会的风气,虽然很不好,但是呼吁要改变,可能很多人也不愿意。虽然每个人都是深受其害,但是要推翻它,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还是推翻不了,动不了根深蒂固的习俗。如果你要结婚、办婚礼,要需要很多钱,你要花很多精力。现在当然有婚庆公司,有很多人帮你打点。但你还是要交涉,要宴请很多亲朋好友,做很多准备,花很多钱,然后结婚了。
受到邀请的人也很为难,到底去还是不去呢?都很为难人。观察这些现象,虽然看起来非常不合理,劳民伤财的事情很多,但如果真正要把它割除掉,不知道什么原因,每个人都不愿意这样。收到请帖之后,当然,有结婚的请帖、生日的请帖、红白喜事,各种各样,你去的话要送钱、送礼,不送还不行。每个人都深受其烦,但是真正要推翻,还是很困难。
他如果操办婚礼,要很多很多钱。当然,结婚不单单是举办一场婚礼这么简单,现在结婚标准更高了,必须要有房子,没有房子你怎么结婚呢?买房子,一般人他自己也承受不了。有些更加严重的,你有房子还不行,必须要有车子。因此,负担是非常非常大的。为了得到这些钱,拼命挣钱,不行就去贷款、按揭、借钱。其实自己的身心是非常劳累的。
结了婚之后,也不是万事大吉了,不是说从此过上幸福生活了。结婚之后,更具体的事情就出现了。以前恋爱的时候,可能还很浪漫的。但是一旦结婚之后,很多具体的事情就出来了。生活中,首先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很具体的东西都需要去操办。还要工作,反正很多事情。
结完婚之后,生活还不行,必须还要养儿育女。很多很多事情都会出来。一辈子当你这些忙完之后,你的生命基本上到尽头了。所以“今生逐尘劳”是非常明显的。
“酬”,理解成资本,广义来讲理解成代价。他今生的代价非常大。还有钱财方面、精力方面、人力方面、时间方面,方方面面的代价真的是很大。还有因此引发的无穷的麻烦、痛苦。你结婚之后,生活平平安安、平平淡淡还好一点,如果结婚之后出现吵架,还有别的事情,那麻烦就无穷无尽。
真正观察、仔细想想的时候,真正在这个当中带来安乐的,公认来讲不是很多。而麻烦的事情、痛苦的事情,是比较多的。一方面,可能大家不愿意提这个问题,一方面娑婆世界,娑婆的梵语译过来就是堪忍,大家对这种苦都能忍受吧。其实,很多苦是不必要忍受的,是可以避免的。这些都是贪欲的代价。然而这些代价,很多人都是认同、必需的。大家都是这样过,你怎么办?
但是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还有其他过的方式——知足少欲,通过修道获得解脱的方式。并不是无路可走,只是因为我们缺乏决心的缘故,觉得只有这一条路,就算是火坑也要跳下去,再坎坷的路也要走下去。其实还是有一劳永逸、通过修行来结束这种不必要的麻烦的生活方式。释迦牟尼佛走出来了,很多大德也走出来了。
现在是教导我们,首先是知见上认知,然后慢慢适应。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每个人执着的程度也不一样。有些人听了之后,学习完之后,可能逐渐远离了。有些人听的时候不以为然,也可能不敢听,越听越和自己现在的心态和生活方式相矛盾。
不单单是痛苦,有些人为了这些,在挣钱过程当中,或者结婚过程当中,也有犯罪、坐牢的。对修道者来讲,可能因为贪着身体、异性的缘故,从道当中退失,或者没有完全退,但是精进的程度也大打折扣,注意力分散,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精进闻思修行了。“今生逐尘劳”,这方面的过患很多很多。
“彼世遭狱难”。有的人认为,反正怎么苦,两眼一闭,一切痛苦都终结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两眼一闭之后,今生的痛苦可能终结了,但是伴随而来的就是彼世的痛苦。因为你的因已经种下了,行动已经种下了,不可能无因无缘地空耗掉,必然会引来来世的痛苦。后世可能会堕地狱、饿鬼、旁生,即便再为人,还是重复这个模式,遭受轮回当中的种种痛苦。
看起来并不是很严重,但是稍加分析,很多人都是在贪嗔痴的模式当中度过一生。为了得到男人或者女人,而生贪欲、嗔恨、嫉妒、邪淫,造了很多罪业。代价这么惨重,得到的什么呢?“女垢身”、“男垢身”,只得到了一个不清净的身体。
真正有智慧的人,观察一下到底值不值得。其实,答案很简单明显的,不值得。虽然不值得,但是内心没有产生对治的缘故,还是要去追求,这就是颠倒。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要认真观察,公正地把自己以前的习气,或者抵触情绪放在一边,就很容易理解。如果今生当中已经陷于其中不可自拔,没有办法出离,我们要发愿、再再地发愿,尽量来生出离心、菩提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发愿获得清净修行的基础。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得到很多相应的收获。
子二(广说)分二:一、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二、与他罪相联。
前面在“今生逐尘劳”中已经略讲,现在进一步广说。
丑一、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
大多数人的一生,真正享用欲妙的机会不多。“无有”即很少,用作否定词。有没有享用欲妙的机会呢?并不是完全没有,有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太少了,可以忽略。所以用了一个词“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颂词讲:
少无生财力,及长怎享乐?
财积寿渐近,衰老欲何为?
年少的时候,没有产生财富的能力,没办法赚钱,得不到享乐。长大之后,虽然挣到钱,但是又没有时间享乐。等我们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多的时候,寿命也是渐渐地趣向老死。衰老之后,虽然有时间,也有钱,但是体力衰败了,如何去享受呢?从年少、长大到衰老的阶段来看,确实很少有享用欲妙的机会。
一般而言小孩子的时代,从耽着女身来讲,基本上这方面执着不大。从享受欲妙来讲,普遍而言,小孩子没有挣钱的能力,虽然有精力也有时间,但是没有很多钱财,没办法得到欲妙。
十几岁的时候,对异性已经有了感觉,想要追求了,但基本上也是没有钱。现在有些十几岁的学生,可能已经有了感情,想要去追求异性,但往往是口袋中没有钱,没有钱的话就没办法,“无酬不可得”,没有钱就很难得到这个女人。
“及长”,到了壮年的时候,自己的心志逐渐成熟,赚钱的手段也多了,可能有固定的工作,这个时候也没办法享受。因为虽然有了钱,但基本上没有时间了。可能这个时候已经结婚生子,也有一些钱财,但是自己要养家糊口,大多数的精力时间要用在工作、挣钱上。这个时候享受的机会也非常少。
“财积寿渐近”,青年的时候很难去享受,会觉得钱不够,还要去赚更多,钱越多越安全,所以就想累积更多的钱。在这种发心推动之下,舍不得享受或者没有时间享受,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寿命已经渐渐穷尽,到了衰老的阶段。
“衰老欲何为?”衰老的时候,已经没有体力精力,有钱又能怎么样,妙欲对你又有什么作用呢?年老的时候,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见,舌头不知味,鼻子不灵光。很多欲妙享受就是色声香味触,而自己的五根都衰败了,也就无有享受妙欲的能力了。牙齿也掉了,很多功能衰败了,或者自己也没兴趣享受了。这些是从普遍而言,特殊的情况并不符合大多数人,所以特殊的情况就不讲。
虽然我们毕生都在追求欲妙,但我们真正得到欲妙,时间很短、机会也很少。和受苦的时间、忙碌的时间比较起来,就是一点点。众生就是因为这么一点点的欲妙,而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获得和付出比较起来,是得不偿失之的,而且得到的只是世间的欲妙。世间的欲妙是无常的、短暂的、死亡时必须要抛弃的,而且从本质来讲是和有漏相应的,没办法转成无漏。从很多方面观察,得到的追求的东西,其实并不值得我们去拥有的,并不值得我们去追求。但世间上不学习佛法的人,或者相续没有产生境界的人,往往就颠倒执着。这方面我们要再再的观察分析。
下面进一步讲:
多欲卑下人,白日劳力竭,
夜归精气散,身如死尸眠。
在古代的印度或者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这个情况比较突显。但现在,社会底层的人也好,高层的人也好,不和这个颂词相应的基本上很少很少。这个颂词更加适合现代的情况。
欲望很多而且卑下的人,为了追求欲妙,白天就拼命劳作,耗费了自己的体力。晚上回来的时候,自己的所有精力体力都已经消散了。回来之后就躺下,自己的身体就像死尸一样睡眠。哪里有时间去享受欲妙呢?
普通的人、工薪阶层的人,还有很多靠体力劳动生活赚钱的人,还有农民,因为他们的收入不是很高,获得钱的方式比较辛苦,往往很早就要起来,洗漱、做饭,吃饭后坐车或者骑车去上班。去了之后一天劳累,中间可能吃饭的时候,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稍微休息一下,然后马上又开始劳作。下班之后回家,回家之后有些家庭妇女要做饭,有些要做很多的家务。忙完之后吃饭,吃完饭稍微休息一下,就到睡觉的时间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能够享受的时间很少。虽然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有双休日可以休息,稍微好一点点,但是压力还是没办法完全释放出来。一个星期,五天劳作二天休息,有些人还没办法休息,一旦休息了,可能家里面的钱没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周转起来,所以还要在休息的时候加班。体力劳动的人也是一样的,他只有靠自己的体力去挣钱。白天拼命劳动,有的人上班八小时都算少的,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也很多。白日劳力竭,晚上回来的时候完全像散了架一样。有时吃一点饭就睡觉,有时饭都吃不下,就开始睡觉的情况也很多,身如死睡眠。
这样一种情况,就没办法享受欲乐。最极端的是一点欲乐都享受不了,不是很极端的话,享受欲乐的时间很短、很少,付出的代价却很多很多。但是人们习惯这种生活,觉得这样的生活就是正常的。但是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这样的选择也许不是正确的选择。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卑下人。
广义的卑下人,是指还没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的轮回众生,包括我们在内。这样的人,他的思想只看到今世,他的行为也没有想到利益众生、想到解脱,这种心行可以和卑下的法相相应的。当然卑下并没有贬低谁的意思。处在轮回当中,如果思想没有想到去解脱、修道,都可以划到卑下当中去。
广义的卑下也包括高端人世,白领、经理、总裁、老板、领导等等,只不过他们劳累的情况不一样。有些卑下人主要是体力劳动,有些是脑力劳动。现在来讲,脑力劳动的劳累程度,并不亚于体力劳动者。
有时体力劳动者很羡慕脑力劳动者,你看他坐在办公室,噼里啪啦打下电脑,一个月就好几千,我们用体力挣钱吃饭,只能够挣一点点,就很羡慕这些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也羡慕这些体力劳动者,你看他们多简单、多单纯,不像我们这么费脑,每天搞的虚脱一样。这只说明一个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问题,只不过体力劳动者看不到脑力劳动者的辛劳,脑力劳动者看不到体力劳动者的辛苦。
有些时候,下属羡慕上级,觉得他们很轻松。有的时候上级又羡慕下属,你看他们也不操心,给他安排活做完就是了,不像我们这样要去筹划,搞很多人事接待,很烦很烦。他们觉得自己很辛苦。其实也是说明,上面有上面的辛苦、下面有下面的辛苦,人人、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如果我们只是看自己,好像所有倒霉的事都是我一个人摊到了,其他人好像都很快乐。但其实真正了解的时候,每个人他的烦恼方式不一样,侧面不一样。有些人为了钱,吃不上饭发愁,有些人为了饭太多了,每天都是赶这个饭局那个饭局,不想去也必须要去,这个发愁的也很多。
不管怎么样,只要在轮回当中,都是差不多的情况,“白日劳力竭,夜归精气散”。不管富裕的人还是不富裕的人,基本上的情况都差不多。当然有少部分人不需要劳作,就容易获得财富,而且享受欲妙的时间多一点,机会多一点。但这是很少部分人,非常非常少。太少了,不具有普遍性,我们就不观察,作为特殊情况对待就可以了。任何的情况都有特殊的情况,这里主要针对普遍情况而言的。
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地方官员、单位领导,都有操心的地方,也都有烦恼,基本上是一样的。圣天菩萨在《四百论》里讲到:“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这里的胜者,就是讲高高在上的人,不是指佛菩萨的那种圣者。高层人士的痛苦主要是心里面的痛苦,下面的人主要是身体上的痛苦,吃不起饭,没有医疗费用,上不起学、幼儿园,他主要担心身体钱财方面。上面的人钱倒是多,但是操心也多,他主要是心里面的痛苦。这两种苦,每天都在毁坏世间的人。
虽然把世间描述的非常美好,但其实真正观察的时候,每个人享受欲妙的机会都是非常少的。我经常想,也经常观察:当我们从远处,比如从飞机上观察一个城市,或者从远处看这个城市的时候,看城市里的房子,看这些人,会觉得这个城市好美,这些人生活的好惬意啊!这么好的地方,生活肯定好。但是,如果我们走近每一个人,走进每一个家庭当中去,不要从楼房外面去看,去臆想这栋楼里生活的人肯定很幸福。或者从城市外面看,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很幸福。
有的时候去野外郊游,哇!田园风光啊!到处是油菜花,青山绿水,小桥流水,当中有间房子,里面生活的人肯定像神仙一样非常幸福!真正走进他们,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一交谈就会发现,不管是生活在田园村庄的人也好,生活在高楼大厦的人也好,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生活在农村里的人,高高在上的领导,下面底层的人,真正和他们生活、聊天,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痛苦,只不过我们在外面看看不到而已,真正走过去就看得到。
我们最了解自己了,其实我们自己的情况也是一种投射,每个人基本上都和我们差不多,只不过痛苦的方式,烦恼的侧面不一样。只看表面看不出来,稍加分析就比较明显了。下面我们再看:
或需赴他乡,长途历辛劳,
虽欲会娇妻,终年不相见。
有的时候为了挣钱需要远赴他乡,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长途跋涉,中间也有很多心酸的过程。在他乡的日子,虽然每天都想和自己的妻子丈夫相遇相会,但是因为情势所迫,一年到头或者好几年都看不到一面。所以,因是有害的,无有享有欲妙之机会。
不管男男女女,每个人都想住在自己的家乡,和自己一家人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但是因为业的差别,如果前世没有造殊胜的福报之业,即生当中想要随心所欲是不可能的。
我们平时自己思维,或者鼓励别人的时候,都在鼓励多修福业。因为不管是世间的快乐幸福,还是出世间的修行,都需要强大的福报做支撑。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佛法,一方面如果我们要获得世间或出世间的快乐,那必须要累积强大的福报。有了强大的福报,不管在世间当中,还是修出世间法,都会比较容易心想事成。
而很多人相续当中不具备福报的缘故,必须为了赚钱到处寻找工作。有的时候找到工作,但是不能在当地,必须要在比较远的地方。现在比较多的农民工,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些测绘人员,修铁路、修公路的人,需要到处跑的,没办法呆在一个地方。有些人必须在国外,回不来。
以前交通不发达,在古印度、古代中国,去他乡工作,长途历辛劳。现在我们坐长途客车,坐一两天,都会觉得非常累。但是和古代比较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古代是走路,有的是骑马,这才是长途历辛劳。但毕竟古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来讲,尤其是春节团圆的时候要回家,看看这些火车站、飞机场、长途汽车站,有时还会买不到票。很多人骑着摩托车回家,几十万辆摩托车在路上跑,这样回家的非常多。长途历辛劳,的确是有所表现的。
“虽欲会娇妻,终年不相见。”很多报道里面的一些农民工,基本一年只有过年的七天在家里面,过年之后大年初七,有的是大年十五之后,必须又要找工作了。想过的是幸福生活,但是一年到头都是在外面过,和自己的妻子父母家庭儿女常年不相见。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享用欲妙的机会那是非常少。
方方面面观察,把三个颂词结合起来看,基本每一个方面的情况都包括完了。这个颂词,以中国情况来看,主要是指农民工,或者常年上班在外的人,他肯定没办法长时间享受欲妙的。第二个颂词,多欲卑下人,包括的就比较多一点。第一个颂词也是其他方面包括了。我们把三个颂词合在一起看的时候,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包括在里面。基本上来讲,在轮回当中,想有享用欲妙的机会,尤其是人道,现在的世间当中,是非常非常少的。
既然是这样的话,因有害,我们为了得到这一点点的欲妙,付出了一辈子的时间精力,尤其是一辈子完了以后,下一世还要继续去受苦,这的确是不合适的。
所以,我们应该响应寂天菩萨的智慧教言,现在就开始观修,思想首先解放出来,然后把我们的境界从贪着当中抽离解脱,安住在空性菩提心的正道当中,自利利他,这才是真正获得解脱之道。今天课就学习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