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第1课笔录

云水观音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接下来我们用几天的时间,简单地辅导一下《修心七要》。

这是一部宣讲大乘修行者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殊胜修法。作为菩萨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包括整个大乘的修法,大乘修法的核心主要是利益一切有情,而菩提心的体相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我们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否则没办法真实地进入大乘道修行。这部论典不仅讲到胜义菩提心,也讲到了世俗菩提心。因为我们正在为了生起菩提心而作准备,所以一定要学习这部论典。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修心七要》是原颂,《耳传略释》是《修心七要》的注解。《修心七要》是噶当派的恰卡瓦格西造的,虽然词句不多,只有不到二十个颂词,但是内容却非常殊胜。

《大圆满前行》中曾经提到过,最初恰卡瓦尊者只是看到了《修心八颂》的一部分颂词,对此产生了很大的信心,到处去求这个法的传承,后来在一位上师面前得到了《修心八颂》的传承,修持了六年的菩提心,彻底打破了我执。

修心成功之后,尊者回到家乡传法。当时菩提心还是非常秘密的修法,因为大多数人无法接受这样殊胜的教法,所以他只是针对少数人秘密地传讲。后来有些麻风病人在寻医问药无法治愈的前提下,找到了恰卡瓦尊者,尊者给他们传讲了菩提心自他相换的修法,很多麻风病人通过观修彻底治愈了麻风病,因此恰卡瓦尊者的名声越传越广。很多麻风病人都来求他传授菩提心的修法,传记中讲尊者的寺庙看起来就像麻风病院一样,有很多麻风病人修自他相换而痊愈。

当时传讲菩提心是比较秘密的,还不是公开的传授。广传的缘起始于尊者的一个兄弟,他是怀疑论者,质疑一切精神的修行,也怀疑菩提心的修法是否真正有这么大的作用。有一天,他躲在门后偷听哥哥给病人传讲,自己回去也是悄悄地修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尊者发觉弟弟的性格完全改变了,猜到弟弟可能在偷偷地修持菩提心,通过这个事例,尊者知道菩提心对于众生的利益很大。从此开始广传菩提心,后来归纳菩提心的窍诀造了《修心七要》。

《修行七要》就是修持菩提心的七个要点。下面我们可以随着颂词的讲解,逐渐了知什么是七要,以及如何修持的方法。

加哲无著尊者 著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是无著菩萨造的。印度有一个无著菩萨,藏地也有一个无著菩萨,此处是指藏地的无著菩萨,即加哲无著尊者,加哲就.是佛子、菩萨的意思。

索达吉上师以智慧观察,通过悲心为想要修持菩提心的弟子翻译、传讲了这部论典,现在我们也是经由佛菩萨的加持和上师的恩德,才有机会修学这部殊胜的论典。真正展开学习这部论典的时候,就会了知道里面所宣讲的意义是非常殊胜的,核心主要是调伏我爱执。首先对其他众生关怀,放弃对自我的爱护,然后一心一意生起爱他的菩提心。随着讲解的不断深入,大家对它的重要性都可以体会到。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

此处主要是修持菩提心,而菩提心以利他为主要的思想。因为大悲观世音菩萨是一切诸佛大悲的化现,所以顶礼大悲尊者。作为修学者的我们也要经常性顶礼观世音菩萨,一方面观世音菩萨对众生很慈爱,一方面大悲观世音菩萨代表的也是每个众生心中的佛性。佛性有智慧、大悲的不同侧面,顶礼观世音菩萨也是让我们经常性的去忆念、串修利益一切有情的慈悲心。

只有串习了慈悲心,才能打开我们的心胸,实际上每个人内心的实相都是非常广阔、开放的状态。因为我们的自私自利心,还有我爱执的烦恼,导致心胸非常狭隘,所以做什么事都只是考虑自己,或者和自己有关的团体,对于其他的众生不闻不问,甚至于经常性地为了自己的安乐而伤害其他众生。

作为大乘的修行人来讲,这是必须要转变的。这部论典主要是转变我们过于爱护自己的心,逐渐地把我们的心态向一切众生开放,说得大一点就是要利益一切有情。修的时候逐渐地打破自私自利的执著,然后开始观想利益众生,有了一定的成就,就能够真实地去利益众生。

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时候,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一点,就是说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而不是表面上的佛教徒,一定要从内心发起利益有情的心,习惯于利益众生之道。抓住了这个要点,我们学习这部论典就会有所收获,否则可能虽然是学习了,有一点善根,但是还不能马上去使用这样教义来调伏自心。

无著尊者在造这个注释之前,有一个顶礼句,就是为了造论顺利而顶礼传承上师。

三学清净圆二菩提心,彰显善逝圣教于十方,持教法者顶部之严饰,顶礼无等师尊之莲足!

上师具有什么功德呢?“三学清净圆二菩提心”,“三学”就是戒定慧三学,即戒律、禅定、智慧都很清净。“圆”是圆满的意思,已经圆满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作为菩萨来讲,一方面是三学清净,一方面是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必须要圆满,他的上师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

“彰显善逝圣教于十方”,上师的自利圆满之后,还做了他利的事业,即“彰显善逝圣教”。“彰显”是开显、弘扬的意思,“善逝”就是佛陀。把佛陀的圣教,通过他的发心、智慧、能力在十方善巧地弘扬。因为圣教一旦得到真实的弘扬,其他的众生就可以知道取舍之处和如何修持殊胜的佛道。圣教虽然殊胜,但是如果没有人弘扬,也没有人学习,圣教就没办法真实地利益众生,而真正能够对众生做出最大利益的,就是让众生真实地掌握教法,如理如实的去实修,调伏自相续。

“持教法者顶部之严饰”,“持教法者”讲到了能够弘扬、守持佛陀教法的人。“顶部之严饰”,很多讲经说法者头顶的严饰就是上师,即把上师观想在头顶,作为自己的“装饰品”。在佛法当中,有观修上师在自己的头顶做加持的传统。这说明了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都对上师有清净的信心,所以把上师观想在头顶上。

“顶礼无等师尊之莲足”,因为上师具有智悲力圆满功德的缘故,所以无著尊者首先顶礼了自己的根本上师。

三世佛子唯一之路径,一切利乐源泉大宝藏,具缘弟子再再劝请故,遵照上师教言而阐释。

为什么造这部论典呢?“三世佛子唯一之路径”,过去、现在、未来的佛子必须要经过修持菩提心的路径,才可以真实到达解脱成佛的大乘道,三世佛子唯一的路径就是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一切利乐源泉大宝藏”,菩提心也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一切殊胜功德的大宝伏藏。如果能够开启这个伏藏,一切众生都可以因此获得佛法方面的殊胜受用。这是讲到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也是大乘的修学者必须要获得的殊胜财富。

“具缘弟子再再劝请故”,因为菩提心的功德如此殊胜,具缘的弟子们也是再再地劝请无著尊者造《修心七要》的注释。无著尊者说:“遵照上师教言而阐释。”他自己就遵照上师传讲的菩提心教言,辅以自己实修的经验,写下了这部注释。

下面是他在解释《修心七要》之前,简单地介绍一下菩提心以及这个传承。

诸位补特伽罗如果想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就必须在发菩提心之后,精进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补特迦罗”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数取趣”,即数数地取六趣的意思,就是平常我们讲的众生。

诸位数取趣如果想要获得佛果,必须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还要修持菩提心。所修持的内容是什么呢?此处讲到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是愿菩提心,发誓成佛光说是不行的,发愿之后还要实践,所实践的内容就是行菩提心。实践的内容是什么呢?归纳起来就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的修法可以归摄一切菩萨行。行菩提心就是六度的修法。

还有一个胜义菩提心是什么呢?圣者入根本慧定照见一切万法离戏的实相智慧,叫做胜义菩提心。我们在世俗中利益有情、发誓成佛,还要修持入定位时远离一切戏论的殊胜空性。如果能够把这些内容在相续当中纯熟地串习,获得证悟之后,就可以成为一位标准的菩萨。

正如圣者龙树菩萨所云:“自与此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讲:“自于此世间,欲得大菩提。”“自”是自己,如果想要自己和世间的众生都获得大菩提的果位,必须要抓住它的根本。“本”是基础或者根本的意思,这个根本是什么呢?“本谓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乘道的根本。“坚固如山王”,我们一定要生起如坚固的山王一样的菩提心。

有些人刚刚入门,才开始理解菩提心的概念,有些人已经开始修习菩提心了。不管怎么样,作为修行者来讲,每天都要花时间来观修菩提心,只有通过不断地串习,菩提心才可以在我们的相续中生起来。

“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周遍十方界的大悲心要产生,然后是不依二边的智慧。“二边”可以说是有边和无边,或者能取和所取,“不依二边”就是远离有无二取的清净智慧,即空性智慧。

这个颂词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从三方面讲了菩提心,一是坚固犹如山王,一是大悲周遍十方,一是不依二边的智慧。另一种解释是按照《入中论》的说法,成为菩萨有三个因,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大悲心,一个是无二慧,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三个因,就可以真正地获得菩萨的果位。

首先我们要串修大悲,大悲简别于普通的悲心。为什么要简别于普通悲心呢?比如母亲对儿女的悲心,还有虎豹豺狼等猛兽,虽然对其他众生很凶狠,但是对自己的子女却很慈爱。这算不算是悲心呢?也是悲心。能不能算不算大悲心呢?不能,只能称为普通悲心,或者被烦恼染污的悲心。普通悲心有我爱执,因为这是我的子女,所以应该爱护他,至于其他的众生,不是我的子女,就不爱护他。这种偏袒一方的悲心,只能叫普通悲心,不能叫做大悲。

加了一个大字,就是说明不管是自己亲生的子女,还是和自己无关的有情,乃至于自己的怨敌,都要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慈悲爱护。这是周遍的,没有偏袒于一方,也不单单是对人,而是对于旁生等所有的众生都能产生像爱护自己的独子一样的善心,这样的悲心称之为大悲心。

本论主要是宣讲修持自他相换的世俗菩提心,开篇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胜义菩提心,后面大部分都是凡夫人比较容易串习的内容。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胜义菩提心毕竟是关系到空性的教法,空性离开了分别念,每个众生都具有分别念,所以要让我们一下子和远离分别念的空性智慧相应,这是比较困难的,而世俗菩提心主要是通过心去观修的,比如对众生观修利他心,或者发誓成佛等等,这是我们的分别念可以去运作的,通过观修就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对于一般的人来讲,最初世俗菩提心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是介绍修心教法的传承上师。

至尊阿底峡尊者在修习菩提心方面的窍诀,(主要)来自于三位上师。

这个教法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修心窍诀,主要来自阿底峡尊者,而阿底峡尊者修习菩提心有三位传承上师。

第一位上师,是割下自己身肉布施他人,并因专一修持大悲心而获证空性的达玛RA吉达上师;

这是在《大圆满前行》中曾经提及的达玛RA吉达上师,他最初是一位小乘修行者,虽然没有接触过大乘的修法,但是天生内心的大悲心就比较深厚。有一部分修行者属于大乘种性,虽然最初没有接触到大乘,但是悲心非常深厚,就像世间上有些不学佛的人,心地非常善良,也是这方面的代表。因缘和合的时候,一旦接触到了大乘,在大乘教法的帮助下,可以很快地产生利他的菩提心。

这位上师最初修持小乘的教法,内心的大乘种性非常深厚,天生具有强烈的大悲心。有一次,他的邻居患了重病,医生说,其他的药都无法治愈他,除非有人愿意布施活人的身肉,这样才能救他的命。这位上师因为悲心深厚,看到这个病人很可怜,所以就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让病人服用。那个人服用之后,病很快痊愈了,当时达玛RA吉达上师还没有证悟空性,割下肉之后非常疼痛。

一般的人如果非常疼痛,很容易生起后悔心,这也是佛陀不赞成凡夫人行持身体布施的原因。因为凡夫人的痛觉敏感,也很容易生起后悔心。按照因果规律,如果我们做了善法之后感到后悔,善根很容易被摧毁,这方面也是提醒修行者修持善法时,最好不要后悔。比如今天我们做了布施等善法,后来觉得不应该做,非常后悔,很容易会让自己的善根消失怠尽,没有任何功德。

虽然做了善法,但是我们也要懂得善巧地保护自己的善根。做完善法之后,要尽量产生欢喜心,这样善根就不会被摧毁,否则我们好不容易发起善心,修持了善法。因为不懂得保护的缘故,生起了后悔心,所以导致自己的善根被完全摧毁,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为一般人非常容易后悔的缘故,所以佛陀也不赞成一般的弟子布施自己的身体。

这位上师虽然是凡夫,但是天生悲心非常深厚,即便非常疼痛,也没有生起后悔心。他一直躺在床上,实在是太疼痛了,根本无法入睡,接近天亮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他梦到一个穿白衣服的人,十分赞叹这种布施的功德,然后用唾液抹在他的伤口上,这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在给他做加持。醒来之后,他的伤口痊愈了,大悲心也更加猛烈。虽然以前没有学过龙树菩萨的《中论》等等,但是从此以后对于龙树菩萨的论典全部能够背诵,然后就趣入了大乘。这是阿底峡尊者非常具有功德的一位上师。

第二位上师,是敢于自受他苦的宣巴南鸠上师;

“宣巴南鸠”是藏文,翻译过来就是慈氏瑜伽,“宣巴”是慈氏的意思,“南鸠”是瑜伽的意思。慈氏瑜伽在《大圆满前行》中也讲过,其他人打狗的时候,他一边呼喊哎哟哟,一边从法座上跌落下来。因为大家看到那个人打的是狗,并没有打上师,上师却从法座上掉了下来,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假装的。上师站起来之后,把衣服掀开给他们看,狗被打的位置在他的身上出现了很大一块淤青,大家就知道实际上当时上师已经代受了狗的痛苦。

他修持的菩提心也是很圆满的,此处的敢于自受他苦,只是我们知道的一个事迹,此外这些修心圆满的上师还有很多事迹,这里只是略讲。

第三位上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洲大师。

《大圆满前行》中讲到,阿底峡尊者提起其他上师的名字时,都会在胸口上合掌,当提到金洲上师的时候,就会合掌在头顶上,然后一直掉眼泪,其他人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说:“我相续当中的菩提心是由金洲大师的加持生起来的,所以在所有的上师中他的恩德最大。”在提到这位上师时,他表现出了不同一般的信心和恭敬心。

传记中记载,阿底峡尊者师徒一起坐船在海上漂流了十三个月,才到达了金洲 [1] 。阿底峡尊者在金洲大师面前祈求菩提心的教法,并于十二年当中修持了菩提心。阿底峡尊者讲过,金洲大师是一位很奇特的上师,比如他们师徒什么事情都没有,非常清闲的时候,他去求法,金洲大师不会传。按照一般情况来讲,清闲的时候应该多讲法。没有事情的时候上师不传法,反而是走到了悬崖峭壁,让人很分心的时候,他就开始宣讲菩提心的窍诀,通过这样的方式对阿底峡尊者传法。当然这是特殊上师对于特殊弟子的讲法方式,其他的人学不来。以上大概讲到阿底峡尊者菩提心的传承,主要得自于这三位上师。

而此处所讲的,就是金洲大师的教规。

此处所宣讲的《修心七要》内容,就是金洲大师的传承。

虽然金洲大师的教诲也是浩如烟海,但依照善知识恰卡瓦的宗派,却是从七个要点来进行宣说的:

金洲大师有很多窍诀,按照恰卡瓦尊者归纳的修法窍诀是从七个方面来进行宣说的,所以本论叫做《修心七要》,即通过七个要点来宣讲修菩提心的窍诀。

什么是七个要点呢?

包括宣说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七个方面。

第一是修前行,我们修菩提心之前,基础必须要打牢,如果基础不打牢,菩提心也没办法生起来,首先必须要好好修持前行法。

第二是正行修持菩提心,正行修持菩提心中也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是讲正行的修法。

第三是恶缘转为菩提道用,虽然每个修法都非常殊胜,但是按照慈诚罗珠堪布的意思是说在七个要点当中,针对于现在的众生,恶缘转为菩提道用才是非常关键的重中之重。

现在我们总是遇到很多的恶缘,首先自己身体上经常出现疾病,然后外在也会出现很多怨敌,还有在人际关系方面,自己的业力现前,总有很多人和自己作对。自己无论在修法,或者做世间法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违缘。很多人在遇到这个坎的时候,迈不过去,倒在了违缘之下,根本没办法继续修道。

作为一个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末法时代的众生,我们应该很清楚在这个环境下修法,不遇到违缘是绝对不可能的。怎样才能在顺缘、恶缘的时候都能够修法呢?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基本上可以保持全天候修持菩提道。不管是善缘现前,还是恶缘现前,我们都能修法,想一想还有什么障碍呢?什么障碍都没有了。

实际上我们最害怕的并不是生活上,或者身体上遇到了什么违缘,这些所谓的违缘只是表面的违缘,不一定能够成为修道的违缘。历史上有很多大德恰恰是在这些所谓违缘的帮助下,进入了佛门,这样的事迹非常多,不一定会成为违缘,真正成为违缘的就是让我们不再想修法,对于大乘没有兴趣。

以这个标准判断,比如生活太好,或者一直没有任何违缘,身体很健康等因缘,都会让自己没有时间修法,而耽著于享受的缘故,也会对于修道越来越没有兴趣,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顺缘反而会成为真正的违缘。

划分违缘的标准不同,按照世间人的标准,违缘就是身体不好,或者麻烦缠身;顺缘就是一切顺顺利利、身体健健康康、家庭和谐美满。作为修法者来讲,不管是表面上看起来的违缘,还是顺缘,只要是能让我们不再愿意修持佛法、修持菩提心的都称之为违缘,真正来讲这种违缘才是最可怕的。世间人或者刚刚学习佛法的人可能理解不了这么深,他们认为的违缘、顺缘只是从世间道的标准出发去观察的。如果从大乘修行者的标准来看,真正的违缘应该是自已不愿修持大乘菩提道的发心和行为。如果我们真正能够把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在修道的过程中,就不会再有阻止自己修行的障碍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到后面,就会发现恶缘转为道用的方法的确非常殊胜。

第四是归结终身之修法,我们要归结一生当中的修行方法是什么?这里已经归纳好了,只要我们去学习、实践就够了。

第五是修心圆满之标准,我们修菩提心修到什么状态,算是一种阶段性的成就呢?实际上只能说是阶段性的成就,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修得还可以,虽然成了佛菩萨之后才能究竟圆满,但是我们在阶段性的修心出现了什么验相,算是一种暂时性的圆满呢?这方面要了知,乃至于没有达到目标之前,我们还需要精进。

第六和第七是修心之誓言和修心之学处,誓言和学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但是两者之间还有差别。誓言主要是不能做的方面,比如我们修菩提心,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心不能发,这些否定的方面称之为誓言。而学处是肯定的,让你做这个那个,这是鼓励的方面,所以一个是誓言,一个是学处。

全文分七:一、宣说前行法;二、正行修持菩提心;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四、归结终生之行持;五、修心圆满之标准;六、修心之誓言;七、修心之学处。

前面所宣讲的内容下面会通过这七个科判逐一的宣说。

甲一、(宣说前行法)分三:一、暇满难得;二、死亡无常;三、轮回过患。

平时我们说四加行是修出离心,为什么我们要在修菩提心之前必须要生起出离心、厌世心呢?因为菩提心是利益众生的,到底如何利益众生呢?引导众生从轮回趣向于觉悟,或者解救众生让他们离开轮回的痛苦。我们要引导众生离开轮回的痛苦,首先自己要对轮回的痛苦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非常想要离开轮回。为什么我们急切地想要离开轮回呢?因为轮回的确非常痛苦,我们首先要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如果自己对轮回的痛苦有切身的体会,就会想到自己在轮回当中这么痛苦,其他的众生实际上和我一样,在轮回当中都是非常痛苦的。只有自己非常想离开轮回的时候,才更愿意众生离开轮回,如果我都没有感受到轮回的痛苦,还是认为轮回很好,说我要发心让众生离开轮回就变成了假话。

如果我们真正非常想让众生离开痛苦,首先就要去发现轮回是如何的痛苦,这种认为轮回痛苦的感觉首先要在自己内心当中生起来,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之后,才能说愿众生也能够从这种痛苦当中脱离。如果自己都没有体会,还说要帮助众生就会非常困难,因此在修菩提心之前,必须要在内心当中生起出离心,这是一个原则。

生起出离心有四个修法,即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通过这些修法能够让我们对于轮回产生厌离心,厌离心主要是引导我们真正看清轮回的本质。而不懂得佛教精华的人,就会认为修行很悲观,为什么很悲观呢?因为无常、因果、轮回痛苦等等,这些都是很悲观的,而众生都想积极向上,努力奋斗,赚更多的钱,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

佛法中讲到的万法无常和轮回痛苦并不是悲观,只是说出了这个事实。众生只想听自己愿意听的东西,什么是愿意听的?你永远年轻、永远不死,人生非常快乐,一切都是美好的……诸如此类的话哪个众生不想听呢?每个众生都想听。为了迎合众生的口味,人们在世俗中,都在刻意避免谈及死亡,认为死亡是一种忌讳,属于很不吉利的。

佛教不是这样做的,不是告诉我们想听的东西,而是告诉我们应该听什么,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想听的东西不一定对我们有好处,应该听的东西对我们肯定是有帮助的,佛陀只是讲了我们应该了知的,了知了这方面以后,并不是想要刻意地去让我们越来越悲观、越来越消极,而是恰恰说明了一切轮回的本质是什么,不带一点夸张渲染的成分,就是实事求是地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会死亡。

这是事实,对于这个事实我们为什么要避讳呢?反正每个众生都要面对死亡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死亡来临之前,一直生活在一种刻意渲染的气氛当中,大家都恭维说,你不会死,我不会死,对死亡一点都没有准备。如果死亡突然到来,我们就会发现生前对于死亡没有一点准备的人更加的痛苦。因为生前始终刻意地回避这个问题,所以死亡来临的时候,他就会没办法应对。

佛陀告诉修行者,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生一定有死,万法的本质就是如此,我们要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在死亡来临之前,应该去迎接死亡,如果对于死亡观察得非常细致,我们的心也会产生改变,观修死亡不会令人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悲观,恰恰是观察死亡无常的缘故,让我们变得更加积极。为什么呢?这样会让我们放弃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对什么没有意义呢?对自己的修行没有意义,对其他的众生也没有意义,把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都放弃了,专心专意地以尽量多的时间去修持善法。自己的心态就从受到诱惑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在这个状态当中,更加积极地正视死亡,然后抓紧时间行持善法。

因为我们行持了善法的缘故,从缘起规律来分析,行持善法就会业果不虚,所以通过行持善法的力量,自己也会获得快乐的果报。如果我们行持的是世间善法,就会获得世间的善果;如果我们行持的是出世间的善法,就会获得解脱的善果。我们分析一下,这是不是很积极呢?一定是很积极的。

观修轮回的痛苦也是一样的,轮回本来就充满了痛苦,并不是佛陀故意渲染得非常可怕,只是说明了这个事实而已。我们以前不知道本来如此,相信了一些其他不实的说法。佛陀宣讲了死亡无常、轮回过患等等,一方面是讲到了轮回存在的客观现象,一方面是如果我们了知了这些,就会让自己的心态产生很大转变,以前是活在迷茫、无明当中,现在要活在智慧当中,我们就通过智慧去分析自己面前的世界,认清这些现相的本质到底如何,然后在当中找到一条智慧之路,修持四加行生起出离心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讲的。

当修前行法

修学前行,可以从暇满难得、死亡无常以及轮回过患三个方面来进行观修。

此处的四加行只讲了三个,实际上在第三条轮回过患当中也包含了业因果,业因果和轮回过患是一起讲的,所以讲三条或者四条只不过是开合不同,意义上都是一样的。我们在修菩提心之前,应该修持前行的教法。下面将会通过注释来广说。

乙一、(暇满难得):

首先观修:获取修法之所依——睱满人身的因,就是必须圆满地修持善法。

修法的所依是什么呢?修法的所依是暇满人身,“所依”就是基础的意思。我们修持善法的基础是暇满人身,我们只有获得了暇满的人身之后,就具有了修法的最好条件。佛陀在经典当中也讲了,所有的身体当中,包括天人的身体,都没办法和人身相比。因为人的智慧比较敏锐,可以观察万法的本体,有苦有乐的缘故,也可以生起出离心。人不是太苦,像地狱、饿鬼众生一样苦,也没有办法修行。如果一个人七天七夜都没有吃饭,让他去听法。修法,根本产生不了这个心态。

太苦了不行,太乐了也不行。像天人太快乐,整日忙于享受,根本没有意乐去修善法。人有苦也有乐,属于一个比较适中的情况,有苦没有苦到极端的情况,有乐也没有乐到极端的地步。在客观的方面避开了两端,有着行于中道的一种天然条件。在这个身份上,可以生起出离心,堪能受戒,能够观修一切万法的本性,所以人身是修持善法所依的基础。

暇满人身的因是什么?就是必须圆满地修持善法。我们想要获得暇满人身的前提是必须要圆满地修持善法,通过行持善法来获得暇满人身,以暇满人身为基础再去修持善法,这是一条缘起链。由果推因,现在我们获得了人身,一定是曾经修持过善法;由因推果,现在我们修持善法,以后也可以获得暇满人身。因为暇满人身是修法的因,所以我们想要多生累世地累积资粮,多生累世地修持善法而成就,必须力争每一世都获得暇满人身,只有在每世都得到人身的基础上,善法才不至于中断。如果修持善法的因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一世一世修持善法的资粮很容易就会累积,资粮积累够了就可以获得成就,因此获得人身非常重要。

然而,能够修持善法的众生却是极其稀少的,因此,获得暇满果报的机会也是难上其难的。

虽然这个人身这么殊胜,但是能够获得人身的众生是非常稀少的。大家可能会认为世界上有七十多亿人口,难道还少吗?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片草地上的众生往往就会多达几十亿,比如一些很小的昆虫或者一个蚂蚁窝中的蚂蚁,数量多达十几亿、二十几亿。单单一小块地方的旁生就这么多,何况是这么大的世界!按照这个比例观察的时候,人的数量的确是非常少的。

这个地方所讲的暇满人身,还不是指人。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当中把人分为三类。第一,下劣人身。比如屠夫等等,只是通过人身经常造恶业而已。第二,中等人身。虽然也是经常性地造业,但是比下劣的人身要好一点,一方面有一点机缘遇到了佛法,一方面是遇到佛法之后,没有长时间去实修,还在继续造业。第三,珍宝人身。听闻佛法之后,能够把主要的时间精力用于修持佛法。我们所宣讲的暇满人身,就是指第三种。

我们这样一算,这个比例就更少了。真正来讲,七十亿人当中,造恶业的是大多数,稍微能够接触佛法的人又很少。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筛选出一部分,对佛法能够产生真实的信心,愿意付出一生精力去修持的人很少了。因此获得暇满人身的机会的的确确是难上加难,从果来讲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一切众生内心当中,充满了无始以来所带来的业和烦恼,通过我执和业烦恼所形成的习气,对于造恶业方面的能力很强,也有兴趣;对于修善法方面,总是觉得力不从心。如果让我们去做一些非法的事情,总是很有精神。比如出去旅游等等,不仅有钱,还有时间,也很有兴趣;如果要让我们去修善法,比如听闻佛法,时间挤不出来,钱也没有,兴趣更没有了,普遍都是这个情况。

我们应该发起精进的心,不管怎么样,佛法最重要,其他都是次要的,真正有这样兴趣的人极其鲜少。为什么呢?这是因果关系。你具足了这种因,就会有这种果。很多人对佛法没有信心,或者难以产生修行善法的因,主要是欠缺以前的因。如果现在大多数人都欠缺这个善因,以后也会得不到暇满人身,因果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想要成熟某种果,必须要具足某种因。如果你的因具足、圆满了,你的果就是具足;如果你的因不具足,果也不可能具足。

虽然每个众生都想快乐,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想法归想法。如果想法能成真的话,哪个众生愿意受苦?又有哪个人不想发财呢?想法能不能实现,关键要看因缘是否具足。佛法当中经常讲到缘起,我们要诚信缘起的规律,如果我们现在经常性造业,没有把精力放在修持善法方面,今生当中的因欠缺了,直接可以观察到,后世获得暇满人身的善果,的的确确是不可能产生的。

如果对旁生等其它众生进行观察,就能真切地体会到:它们获得暇满的机会简直是绝无仅有。

如果我们对于旁生观察的话,也很容易会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呢?我们观察鸡、狗等旁生,基本上产生不了修行善法的意乐。虽然我们这样的凡夫人不能了知它们的想法,但是从行为上面,观察它们每天的所作所为,就可以了知。它们从来没有向佛顶一个礼,没有真正的发心去听一次法,也没有去供过灯,没有修持过任何善法。就是在具有贪嗔痴的庸俗状态当中,一天一天地度过。从这个方面讲,没有修这个因,就没有这个果。

虽然有个别的旁生也在修持佛法,比如鹦鹉念佛、猴子顶礼,这是非常稀少的,属于特例。除此之外,大多数的旁生,都没有能力修善法。按照当下的因来观察时,现在没有造这个因,以后就不会有这个果。

人死了以后,转为人很困难,旁生死了以后,转为人也很困难。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人身的的确确非常难得。难得的原因是修行的善法太少了,把大多数时间放在了其他莫名其妙的事情上了。如果没有修持善法,怎么可能会因为运气很好而得到了人身,恰巧获得了修行的机会,这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的机会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现在所有在座的人都有机会,应该尽量地使用剩下的人生去多做一些对自他有利的善法。这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我们就应当敦促自己:千万不要令自己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成为毫无价值,而应当专心修持清净妙法!

这个人身很难得,因为它的因很难得。有些人可能会想,你讲的再难得,反正我现在已经获得人身了,再讲这些是不是没有用了呢?不是我们获得了人身,再讲这个就没有用了。我们现在得到了这个人身,如果不进一步地去修持正法,以后凭什么再去获得人身呢?如果我们连人身都没有办法获得,又如何往生极乐世界,以及获得解脱的果位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现在获得了人身,一方面值得庆幸,一方面获得了人身之后,怎样才能让这个人身变得更有价值呢?人身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做一般寻欢作乐的事情,不要说是人,连旁生也很善巧。每个旁生都是想怎样让自己吃的更好一点,怎么有更多的时间去晒太阳、睡懒觉。这些想法旁生,乃至一般的人都会有。获得了暇满人身之后,本来身应该获得更多的价值,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去做一点一般世间的事情,就会非常不值得。

在《亲友书》中讲过,一个人拥有了一个黄金的盘子,因为不懂得它的价值,所以就用这个黄金盘去装垃圾。我们不能说这个人很洒脱,他是根本不知道它的价值。一般的簸箕都可以装垃圾,完全不需要用黄金的盘子。黄金的盘子有它的价值,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可以溶成佛像或者打成首饰,有着更高的价值。如果不懂它的价值,却用这些具有很高价值的东西去做低等的事情,这就是愚痴。暇满人身就是这样的,如果只是追求温饱,获得一点快乐,这些事情不用说一般的人,连旁生也可以做到。暇满人身相当于黄金的盘子一样。我们如果用暇满人身去造罪业,花很多时间去做没有意义的事情,相当于用黄金盘去扫除垃圾一样,并不是说垃圾不应该扫除,这不能体现出黄金盘的价值。暇满人身主要的目标,也是成办其他身份成办不了的东西。

既然现在已经拥有了犹如如意宝珠、黄金盘的人身,我们就要去做在旁生、一般世间众生的身份上面成办不了的事情。这是什么呢?就是发菩提心、修持善法。虽然同样都是身体,但是暇满人身能做修行的事情,其他旁生、一般的人身做不了这个。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人身,就要让最高的价值在人身上面实现。

此处讲了,千万不要让自己的人身变得毫无价值,而应该专心修持清净妙法。专心修持清净妙法看起来容易,有些人可能觉得,修修法、念念心咒、念念佛,似乎是随随便便可以做到的事情。实际上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我们旁边的很多人,有谁能够真正地对念一句佛号有兴趣呢?没有多少人对念佛号、修持善法有兴趣,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定是某种因产生的果,这是一种很难得的心态。既然有了人身,有了修行的希望,就要利用这样的希望,使用这个人身配合我们修持善法。

我们观修了暇满难得之后,知道了暇满人身是很难得的。一般来讲,越难得的东西越宝贵,这是它的核心。另外越难得的东西,它的因缘越难以具足。为什么世间有价值的东西很少?就像如意宝、钻石等等非常少,就是这些东西的因缘难以具足,而遍地都是土块、石头,因为这些东西因缘容易具足,所以有很多。暇满人身也是一样的,暇满人身非常难得,价值很高,因为它的缘起很难具足,所以现在我们不能够随随便便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应该发起广大的心去修持善法,这样自己的人身才有价值。

我们在修暇满难得时,第一要知道难得,第二是了解价值。既然难得,必须有难得的价值。黄金、如意宝难得,价值就不一样,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价值。现在我们的人身很难得,已经得到了,怎么去做令自己的人身最有价值的事情呢?这是我们在修持暇满难得的时候,最需要思考的地方。

乙二、(死亡无常):

其次观修:寿命无有定准,死缘纷纭而至,仅仅今天不死的把握都没有。从现在开始,就应当精勤不倦地修持胜妙佛法。

第二个是观修死亡无常,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死亡是每个人的生命一部分,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回避它,应该直视死亡,看一看死亡的脸到底是怎么样的,必须要观修死亡无常。

第一,“寿命无有定准”,就是说没有决定,不知道是七十岁、八十岁死,还是四十岁死,这方面没有定准。因为每个人的业不一样,每个人前世的因缘也不一样,所以后面的果就不同。我们也没有办法观察自己的寿命到底有多长。

第二,“死缘纷纭而至”,世间有很多致死的因缘,不仅有生病、衰老的因缘,还有天灾人祸等等,这就是死缘纷纭而至。“仅仅今天不死的把握都没有”,就是说对于今天到底死不死,我们是没有把握的。虽然我们想今天不会死,明天不会死;今年不会死,明年也不会死,但是这样想有没有根据呢?根据是找不到的。为什么今天我们肯定不会死?真正问一问自己是找不到根据的,只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不会死,或者希望自己不死而已,自己真正不死的把握是没有的。

“从现在开始,就应当精勤不倦地修持胜妙佛法”,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的缘故,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能拖延时间,就要修持胜妙佛法。

按照法王如意宝对于死亡无常修法的归纳,可以归纳成三条。第一,我们能够肯定的是一定会死,这是绝大多数的众生都会想到的。即便是不修佛法的人,也知道百年之后肯定是会死的。这方面我们要去训练,不是很模糊、不情愿地想到我可能以后会死,而是刻意地去想,我是一定要死的,反复观修自己一定会死的事实。

第二,死期是无常的。虽然一定要死,但是我们会想可能是七八十岁之后,或者活到一百岁才会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修行善法可能就要拖延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预想的死亡时间,可能还在四十年之后,如果自己预定的死亡时间是四十年之后,还有四十年的时间,所以现在修法就不着急了,可以等到最后几年再去突击一下,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仅仅知道一定要死还不够,观想死亡无常、死期不定非常重要。虽然每个人肯定都要死,但是什么时间死是不能肯定的。

这个修法就开始有力量了,不在那种泛泛的层次上面了,第一个是我一定要死的,第二个到底什么时候死呢?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也许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在四十年之后死,也许是明年死,甚至于是明天死,这个不好说。

为什么不好说呢?这里讲了,死缘纷纭而至。死亡的因缘太多了,我们无法预想死亡在什么时候会到来。汶川地震的官方统计是六万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失踪,失踪相当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实际上也算是死亡,不过没有找到尸体而已。差不多有十万人死了,这些人在地震发生的前一刹那,有几个人知道第二刹那死亡就会到来,有几个人有准备呢?几乎没有。每天在各个城市的公路上,发生了这么多的车祸,在车祸发生的前一刹那,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会预知自己第二刹那,一定会发生车祸。

很多死缘都不是我们能够预知的,虽然我们想自己不会死,但是对于为什么不会死,根本找不到根据。有些人得了病,有些人没有得病;有些人已经老了,有些人还很年少;有些人很有钱,有些人很贫困。不管怎么样,死亡都会到来。死亡到来并不是看老少,不是看事业如何,也不是看有没有病。死亡的因缘该来的时候就会来,我们在对待死亡的时候,说明天不会死,或者下一刹那不会死,这些都不好说。假如现在就是5·12汶川地震的前一个刹那,我们在这里好好的讲法,都没有产生死亡的预期,突然一个强烈的地震来了,把我们全部压死了。我们都没有想到死,死亡还是来了。

因为死亡的因缘不受我们的掌握,所以必须要思维死缘不定,什么时候遇到死亡的因缘是没有把握的,这就是对于死亡无常的问题进一步深入了。这样思维会引发一种什么感觉呢?可以引发一种紧迫感。我们修死亡无常就是要引发紧迫感,不能够再拖时间,不能想我现在不修法,明天再修法,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我们这样观修了之后,产生了紧迫感之后,就不会再想以后有的是时间。

还有一个问题,在《广论》中讲过,我们想明天会死,明天死和不死的机率各占一半,有可能明天死,也有可能明天不死。不死又怎么样呢?如果我们把重心放在明天不死这百分之五十的机率上,我们想明天不会死,好了,这就有了拖延的借口,既然不死,我就不用修法;如果我们把重心放在明天可能会死方面,虽然机率也是百分之五十,但是因此就不会拖延,对于该修的善法、该做的功课、该念的心咒、该听的法等等,都不会拖延。观修无常有一个这样的重点在里面。虽然可能也不死,但是如果刻意地去观修死亡无常,就会激发起我们修法的勇气,可以鞭策我们现在就开始精进,这是通过修死亡无常、死期不定让我们产生一种紧迫感。

第三,死亡的时候,唯有正法才有利益。第三条也很主要,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第二条已经开始深入到无常的实质当中去了。有时我们想死就死吧!又能怎么样,反正每个人都会死,好像觉得无所谓,死亡的时候什么才是对我们最有帮助的?钱财是不是最有帮助的?如果说死亡时钱财最有帮助,我们就用剩下的时间拼命赚钱。为什么呢?因为死亡的时候只有钱财能帮助我们。我们再观察死亡的时候,亲人会不会是最有帮助的?如果说死亡的时候亲人最有帮助,我们现在就尽量去和亲友在一起。然后死亡的时候,名声是不是最有帮助?如果是那样的,我们现在就尽量去获取名声。

我们分析的时候,死亡的时候,钱财一分一厘也带不到后世,只要一死,钱财就不再属于你了。因为你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了,钱会留在这个世界当中,至于这个钱怎么处理都和你没有关系了。可能你的子女会把它分掉或者用这些钱财做一些善法,甚至于通过钱财也引发了很多纠纷,反正死了之后,钱财和自己是没有关系的,因此钱财对自己来讲,没有什么用处。至于这些亲人,死的时候,只是在你的尸体旁边哭哭而已,好一点的可能给你做点佛事,不好的话连佛事也不会做的。

真正来讲,死亡的时候亲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以此类推,我们辛辛苦苦打拼的一切世间法,当死亡到来的时候都会放弃。有人说我不愿意放弃,现在还没活够。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死亡到来的时候,都一定要放弃。这时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被迫放弃,一种是主动放弃。主动放弃是在死亡到来之前,已经反复地串习过一切都是无常的,死亡以后就会离开的这一切,对我来讲没有任何利益。主动串习了这一点之后,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就会非常容易割舍掉对这些的执著。被迫放弃是在死亡到来之前,他们从来不串习这些,就是牢牢地执著这些,死亡突然到来了,因为他从来没有串习过的缘故,所以对于这些东西非常耽著,虽然你放不下,但是也要放下。

被迫和主动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主动放弃,因为主动放弃的缘故,所以这些东西对他来讲不成为障碍;第二种是被迫放弃,虽然这个东西也放下了,但是这个放弃对他来讲很难受。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如果你在死的时候,有一个很执著的东西,这种执著就会对修行产生严重的障碍。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死亡来临,这些都没有利益,对于死亡最有利益的只有善法。因为善法可以帮助在我们死后获得安乐,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解脱,或者下一世得到暇满人身等等,真正对我们有利益的,不是现在所执著的钱财等等,最有利益的一定是善法。

我们把这三个条件归纳在一起,无常的核心就出来了。第一个是一定要死;第二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第三个是死的时候,只有善法才有利益。综合这几点观察,我们在有生之年,一定要修持对于死亡最有利益的善法。我们作为在家的修行者,不能完全抛弃世间的事情,既不挣钱,也不顾家庭责任。虽然不能这样做,但是我们至少要把修行佛法放在主要的位置上,这是最重要的。对于非做不可的还是要做,只是我们在做的时候,应该有另外一种心态。我们要想死的时候,只有解脱才有利益,应该要抓紧一切时间,有一分钟就修一分钟,有两分钟就修两分钟,把时间全部用在修行佛法上面。有了这种串习的力量,我们在一分一秒当中,就可以一点一滴地积累很多善根,因为已经成为了自然。这种见缝插针的修行方式非常好,只要我们有时间就念一句佛法、发一个善心,如果习惯了这样做,我们还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吗?实际上我们在生活当中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只不过没有习惯于去归纳和利用而已。

无常的精髓就在这里,无常在帮助我们修行正法方面的力量是最大的,只要我们真正在观修四厌世心的时候,能够把无常的修法修好,也一定会很自觉地去修持善法。因为自己知道在死的时候,只有善法才有利益,其他的都没有利益。死亡之前,你可以在别人面前装成一个很好的修行者,反正死的时候业果自己承担,或者说你在有生之年,别人都看不起你,你一直在默默地修法、无私地奉献,别人不理解也不要紧,反正得到利益的还是自己。因果是不虚的,只要我们抓住它的核心之后,修法就会变得非常自主。通过这些方式分析,前行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乙三、(轮回过患):

最后观修:正如经中所云:善恶业的果报就是苦乐。因此,自己就应当抛弃一切恶行,尽力修持善行。

这是把业因果和轮回过患合在一起进行宣说。正如经中所说的那样,“善恶业的果报就是苦乐”。善恶业是因,苦乐就是它的果。修持善因会得到快乐,造了恶业也会得到痛苦。善恶业是业果不虚的方面,果报就是苦乐。

“因此,自己应当抛弃一切恶行,尽力修持善行”,我们应该尽力断除一切恶法,再小的恶法都要尽量去断除,再小的善法也要尽量去修持。在世间当中,也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言。作为修行人来讲,更加应该这样去做。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真正地懂得了业因果不虚的缘起规律,就会非常自觉地去按照佛陀所讲的教义在生活中去实行。因为佛陀把因果缘起观讲到了极致,所以如果我们创造了好的缘起,以后的果报就是快乐的;如果自己创造了不好的缘起,以后受痛苦的时候也是自己承担,中间没有任何人去操纵,完全是自作自受。我们懂得了业因果自作自受这一点,就会抛弃很多虚伪的修行。

虚伪的修行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如果我们真正对自己负责,想要自己好,就必须要趣入真实的修行。因为脚踏实地的修行才能真实地帮助自己,只是表面上做一做,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这些虚伪的东西到了紧要关头都没有用。我们首先在理论上面把这个观点认清楚之后,然后就会自觉地去发善心、做善行,这方面对于自他的修行来讲,都是非常殊胜的。

甲二、(正行修持菩提心)分二:一、修持胜义菩提心;二、修持世俗菩提心。

此处首先讲到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之所以把胜义菩提心放到前面,把世俗菩提心放到后面讲,也是有一定的安排。

本来按照修行次第来讲,首先修持世俗菩提心,然后再修胜义菩提心。因为胜义菩提心是空性,属于远离分别戏论的修法,所以按理来讲,应该把胜义菩提心放在后面。有时候造论会先把一些简单的放在前面讲,内容多的放在后面讲。《修心七要》主要讲的是世俗菩提心,虽然胜义菩提心不是重头,但是缺少了胜义菩提心,这部论典就不圆满。因为本论主要是讲后面世俗菩提心的修法,所以首先把胜义菩提心放在前面做一个简单地介绍。

乙一、(修持胜义菩提心)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丙一、(前行):

首先皈依、发心,然后祈祷上师本尊,作七支供,身体端直而坐,并无有错乱、不多不少地数二十一次呼气与吸气,以此即可成为堪修禅定的法器。

这里的前行和前面四加行的前行不一样,这是在修持胜义菩提心之前的一种调心方式,也可以作为观修空性之前的修法。

“首先皈依、发心”,因为没有皈依,不成为佛教徒,没有发心,不成为大乘的修行者,所以首先必须要皈依和发心。

“然后祈祷上师本尊”,皈依发心之后,祈祷上师、本尊给自己作加持。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凡夫人的福德和力量都有限,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修持这么殊胜的法要,所以在修行之前,应该祈祷上师本尊加持自己,修行不是仅凭一己之力。一方面是自己愿意修持,一方面上师和本尊都是佛的本体,我们修行的时候,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孤单地修行,而是有上师本尊的护持。自己具有信心,再加上上师本尊的加持,就能够堪能修持甚深的修法。

祈祷之后,是“作七支供”,我们都知道“七支供”是在《普贤行愿品》的前面,即“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顶礼支、供养支、忏悔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祈请不入涅槃支和回向支,有七个分支的修法。我们平时修七支供的时候,就是按照这个颂词,一边念诵,一边观想,该赞叹的赞叹、该供养的供养。

修七支供的必要是什么呢?七支供是很迅速地累积资粮的善巧方便。因为修行善法需要很强的福德,现在让我们可以很快地获得福德的善巧方便就是七支供。我们平时都要念诵《普贤行愿品》,在念《普贤行愿品》前面时,不要随随便便地念过去,应该想这是积累善根的殊胜方便,一边念诵一边随文作观,当下就可以累积深厚的资粮。

“身体端直而坐”,最好能够双跏趺,不行就单跏趺,或者像现在我们听课的坐法也可以,如果连这种坐法都不行,有些大德开示的时候说,可以身体端直地坐在椅子上,双脚放在地上,手放在膝盖上。

“无有错乱、不多不少地数二十一次呼气与吸气”,就是修持二十一次呼吸。这是怎么算的呢?呼一次吸一次算一次,呼出去吸进去一、呼出去吸进去二、呼出去吸进去三……这样从一数到二十一,不错乱很重要,不要把呼气当成吸气,吸气当成呼气,以没有错乱的方式不多不少地数二十一次,就可以成为修禅定的法器。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呼吸观可以对治我们平时修法时的心很散乱,杂念很多,如果修法的时候,胡思乱想就会没办法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自己一边修菩提心或者出离心,一边还在胡思乱想其他的事情,我们的分别心就会没办法专注于法义上面,这时候有一个窍诀叫做数息,就是以单纯分别念对治复杂分别念的修法。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数呼吸上面,呼出去吸进去都很清楚。呼出去吸进去,这是一,呼出去吸进去,就是二,如果我们不会忘记的话,通过这样的数息,其他分别念就很少了,可以通过单一的分别念来制止复杂的分别念。我们数完二十一次之后,自己的心相对来讲就会比较平静,就有了修持下面法要的基础,叫做“堪修禅定的法器”。

如果我们上座的时候就在胡思乱想,根本修不了什么法;如果上座之后,通过修二十一次呼吸,把自己的心调下来,分别念控制了,那时的心相对安静,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菩提心,效果就会非常好,这是修法之前非常关键的前行。

丙二、(正行):

思诸法如梦

我们要去观察一切诸法都是如梦如幻。诸法如梦如幻主要是从外境上面,观察一切诸法都是梦幻一般。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我们可以想自己在做梦的时候,虽然梦到很多人、很多房子,或者去爬山等等,这些历历在目的梦境好像是很真实的,我们醒来之后,就会知道昨天晚上做的梦是假的。虽然当时好像一个个都是非常清楚地存在,但是实际上在作梦的当下就是假的。

我们很容易会知道梦是假的,现在就把这个梦放在一切诸法上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经堂、佛像、桌子,讲法者、听法者和梦境都是一样的。从原理上来看,万法虽然显现,但是没有真实性,像梦境一样显现,却没有一个实有的法。

这方面如果要深入讲解,必须要详细宣说中观的理论,因为这些问题在中观里面讲得非常细致,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做广泛地讲解,所以就是大概地了知万法在显现当下就是不真实的,这样一种显现就像梦境一样。

首先思维:作为所取外境而显现的一切器情世间,也如同梦境一般,只是在自心迷乱之后,才会出现这些现象。

我们想,“作为所取外境”,“所取”是观待能取,能取和所取是一对。能取是我们能够取的心,所取就是所耽著的对境。比如现在我看话简的时候,话简是我所耽著的对境叫做所取,我看话简的眼睛叫做能取,能取、所取就是这样的概念。

首先观察所取不存在,“作为所取外境而显现的一切器情世间”,器世间是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物质的法,情世间就是讲到众生。不管是器世间,还是有情世间,都是犹如梦境一般,我们在作梦的时候会梦到很多人,也会梦到山河大地,在做梦时就是无自性、假立的,我们现在所取的也是假立的,只是在自心迷乱之后才会出现的现相。

梦境是什么呢?梦境有一个因缘,那就是必须睡觉。以睡眠作为因缘才会显现梦境。如果没睡着,就不会有梦,梦的助缘就是睡觉。现在显现这些法也需要一个因缘,这是什么呢?就是迷乱。没有安住在觉醒状态,我们的心迷乱之后,就开始显现本来无实有的法,然后我们把它们耽著为实有,就像在作梦的时候,我们也认为梦中真的有个人拿着刀追我,当时也会执著为真实,实际上这是假的。我们在现实生活或者修行过程中,遇到的很多违缘、伤害,虽然我们认为这是真实的,但是也和梦境一样是假立的,自心迷乱之后才会出现这些现象。

在内心之外的其他地方,绝不可能存在丝毫(的外境),从而断除一切增益。

“在内心之外的其他地方,绝不可能有丝毫(的外境)”,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作梦一样,我们作梦的时候,似乎自己真的去了北京旅游,实际上我们在梦中,有没有真实的去北京旅游呢?这是没有的。除了自心之外,根本没有实际的外境存在,了知一切之后,就可以断除增益。

什么叫“增益”呢?这个东西本来是不存在的,我们认为它存在;这个东西本来是假的,我们认为它是真的;外境本来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就是增益。外境是唯识显现,只是自己心的显现,了知了这一点,就会知道外境是假的,不是真实的,这就是断除增益。

胜义菩提心的修法,首先是观察外面所取的空性,然后再观内心的空性,或者换个角度来讲,首先是以唯识的观点来打破对于外境的执著,然后再用中观的观点来打破对内心的执著,把能取和所取破掉之后,这时候就可以了知内外万法的空性。

这些内容可能有些人听得懂,有些人听不懂,不管我们能否听懂,实际上空性的修法就是整个佛法最精华的地方,空性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打破一切虚妄的执著。我们有学习空性的机会,一定要高度重视。如果能够听得懂,就在这个基础上反复去观修;如果听不懂,我们也要知道空性的教法非常重要,也很甚深。虽然听不懂,也要和空性的教法结缘,并且发愿以后一定要通达它,它的功德很大。

为什么空性的功德很大呢?因为它接近于实相,我们对接近实相的法义去听闻、抄写,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接触这个法,得到的功德利益也会很大。即便现在还听不懂,我们也要发愿以后一定要通达,一定要证悟,现在通过听闻种下一个很好的种子,以后随着这个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我们就会证悟空性,打破一切的迷乱。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



[1] 金洲:史学家认为是印度尼西亚,根登群佩认为是现在的斯里兰卡。无论如何,它是离印度有一定距离的某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