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第4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无著菩萨所造的《佛子行三十七颂》。
正行有三士道,现在学习的是上士道中,修持世俗菩提心的内容。因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的修持,分为入定的修法和后得的修法两部分。世俗菩提心当中入定的修法,主要是在自他平等的基础上,修持自他相换。上堂课也分析了,针对内心中非常强大的我爱执,为了舍弃我爱执、生起利他心,所以修持自他相换。
一方面,不仅自己是因为我爱执流转于轮回,其他众生也是因为我爱执而流转的。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修持菩提心,不是纯粹为了自己消除我爱执,而是为了真正度化一切众生,度化众生必须要修持菩萨道,而菩萨道的核心是菩提心。想要生起菩提心,必须要生起利他心,打破我爱执,这是一种次第,所以最终极的目的还是为了利他。
为了利益众生,第一步,自己相续当中如果具有我爱执,就没有办法利他。从这个方面来考量的话,首先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修法,来舍弃我爱执。自己在修持菩提心的过程当中,对于打破我爱执、修利他,如果有了一定的经验,就可以告诉其他有情,让他们也能明白,什么才是修持菩提心的关要,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修利他心,要利益众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破我爱执。
打破我爱执,就是把众生无始以来在流转轮回过程中,形成的我爱执的思维方式彻底颠倒过来。以前是为了利益自己,不惜伤害众生;为了自己不受苦,让众生去感受痛苦;或者把众生的安乐抢夺过来,自己享受等等。这一切都是凡夫流转轮回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反应。修持利他心、打破我爱执,就是把以前世间凡夫的心行彻底地颠倒。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己来代受;自己的安乐、善根都给予众生,就是这样的理念。
在实修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修持施受法。在呼吸当中,吸收众生的痛苦、业障,然后释放自己的安乐、善心、善根,让有情去成熟,这就是在入定时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方法。后得的时候,在出定之后,就把一切痛苦、违缘,统统转为道用。
真正修法时,分为上座和下座两种。上座时,以比较集中的方式观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下座之后,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进一步地让菩提心、利他心坚固,使内心和大乘道相应。也就是在后得位中,如果遇到了痛苦、违缘,怎样让这些痛苦不会成为修持菩萨道的障碍,反而成为帮助自己产生利他菩提心的助缘。把一切的痛苦、违缘转为道用,这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的修行窍诀。
辛二、痛苦转为道用:
我虽无有些微错,何人若断吾头颅,
然以悲心将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虽然没有一点过失,如果任何一个人砍断我的头颅,我不仅不对他产生嗔恨心,而且以悲心摄受,把对方杀害我的罪业,在自己身上代受,这就是佛子的行为。
在整个世间的修道过程中,这种痛苦是非常强烈和极端的。“我虽无有些微错”,这是一方面;“若断吾头颅”,这是第二方面;“何人”,指任何一个人,这是第三方面。这三个方面,表示出这样的痛苦非常强烈,一般人没有办法忍受。
第一,自己没有丝毫的过错。没有丝毫的过错,主要是在今生当中,或者在这件事情上面,我并没有招惹对方。前世有没有伤害对方的发心、行为呢?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出现,应该是有的。但在这一世的这件事情上面,我没有任何的过失。平常我们在和别人理论时,也经常这样讲,这件事我又没有惹你,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为什么你要这样伤害我,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等等。大家都认为,如果我做了错事,对方来骂我、打我,还情有可原。在我没有任何过失的前提下,如果别人无缘无故地来打我、骂我,那就没办法忍受。此处是指事情发生时,自己没有任何过失。
第二,“何人”,任何一个人。为什么说任何一个人呢?因为在所有的众生当中,有些人是我们比较喜爱的;有些人,也许我们伤害过他,自己对他有一种负罪感。在这种前提下,如果遭到对方的殴打,自己可能容易忍受。这里说任何人,无论是自己喜爱的人,还是嗔恨的人,或者自己根本不认识的人,范围非常的广。
如果自己知道这个人是佛菩萨的化身,“他把我杀了,可能会超度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我们会愿意接受,也不容易产生嗔恨心。如果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人,打自己,骂自己,为了取悦对方,自己可以断手、断脚、坐监狱、代他去死,能够忍受对方砍断自己头颅,这在历史上、很多影视剧当中,都有发生。关键这里是任何一个人,既不是自己认为的上师或者佛菩萨的化身,又不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人,也不是自己欠了别人的债必须要偿还等,就是任何一个人,自己的仇敌,甚至是根本不认识的人等等。
第三,“若断吾头颅”。在所有的伤害中,如果是出世间,把我们掷于地狱当中,或者让我们投生饿鬼道等等,这种伤害可能是很大的。但是在今生今世,斩断了自己的头颅,让自己的生命中断,在整个世间,属于最大的伤害了。此处并不是打自己一顿,骂自己一顿,或者斩断自己的一根手指,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而是把自己的头颅都要斩断,就是说对我们的伤害已经到家了。
把几个因素放在一起:自己没有任何的过失,任何一个人,把自己的头砍断了,如果把这个事情放在世间,我们肯定会觉得受不了,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在这些前提下,就为自己生起嗔恨心,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我应该生嗔心。为什么应该生嗔心呢?我不认识他,又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而且他无缘无故把我的头砍断了。有些人在临死的时候发愿,我今生当中伤害不了你,做鬼也不会放过你,或者生生世世都不放过你,发了很多的恶愿。这只是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许我们觉得这个人死的时候,这样想也情有可愿,毕竟在没有做任何错事的前提下,被一个人砍断了头颅,如果他发愿下一世来索债,大家都觉得说得过去。在世间的范围中,这种心情我们觉得可以理解。
如果决定要修菩萨道,尤其是在修持自他相换的后得位,在出定之后,遇到这么大的痛苦,我们还是按照世间的心行去处理问题,就没办法进一步去实践菩萨道,也没办法把痛苦转为道用。对于现在的有情来讲,颂词中情况出现的机率不多,并不能说没有或者以后不会出现,但是针对一般人来讲,不太容易发生。其他中等、比较小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身上,我们应该怎么办?此处相应于大乘道的菩提心,无著菩萨给我们的教言是,“然以悲心将彼罪,自身代受”。
第一个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对对方产生强烈的嗔恨心。平时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我们非常喜欢给自己生嗔恨心,为自己迁怒于对方找理由。无论理由再多、正确与否,对于我们修菩提心、大悲心,没有任何作用。首先按照《入行论·安忍品》中的教言,不让自己生嗔心,并不是强制性地去压制,而是从内心消化嗔恨心,不让它产生。
不但不产生嗔心,而且还要对对方产生极其强烈的大悲心。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悲心大到可以将彼罪自身代受。也就是,我不单单是不怪罪对方,而且还要通过菩萨的悲心,把对方在伤害我过程中的非理作意,伤害我的心、夹杂的嗔恨心,以及加行,还有最后杀害我之后圆满的罪业,把所有的罪业,发愿自身来代受。无论如何,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按照业果规律来讲,他杀害了我,一定会在后世感受非常惨痛的果报。观察到这一点之后,安住在悲心的状态中,发愿把对方所造的巨大罪业自己代受。就像前面入定位修持自他相换时,通过吸气的方式,把对方的罪业全部变成黑气,吸到自己的身体中,自己来代受,让对方不要感受这个罪业。
在讲这个颂词时,可能我们觉得很容易:这没什么,坐一坐、观一观就可以了。关键问题是,当遇到一些小事情时,就会发现自己忍受不了。因为在法本中所看到的事情,我们现在没有遇到,觉得原谅他们可能是很容易的。等一会下课之后,遇到一些人做的小事情,让自己痛苦了,自己能不能做到:第一,原谅他,不产生嗔恨心;第二,将彼罪自身代受。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困难。原因是我们面对的所谓小事,真正和自己的利益相关。
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个笑话。记者问一个农民:“假如你有一个亿,你愿不愿意把一亿捐给其他人?”他说愿意。“如果你有两套别墅,愿不愿意捐一套?”他说愿意。“如果你有两辆车,你愿不愿意捐一辆?”他说愿意。“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不愿意捐出去?”他说不愿意。“为什么?”“我真的有一头牛。”因为其他东西是他没有的,都可以捐,反正我没有;但是牛我真的有,所以我不能捐。
和这个道理类似,我们在观想时,像这个颂词所说,如果任何人把我的头砍断了,我愿意原谅他,也可以代受他的罪业。关键问题是,和道友相处的过程中,有些很小的事情,威胁到自己,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名誉或者一点点的快乐。这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原谅他们?按理来讲,应该可以原谅,因为的的确确在观修时,任何人把我的头砍断了,我都愿意原谅他,何况是这么小的事情。按理来讲,这个老伯愿意把别墅、一亿人民币都捐给别人,何况是一头牛?肯定是愿意的。但是里面就有一个真实的利益冲突。
为什么我们学了佛法之后,法喜充满,而在实行的时候,却觉得困难重重?这就是原因所在。在修学过程中,还是要习惯从小事上开始让步,原谅对方,慢慢代受别人的过失。如果习惯了之后,逐渐从小到大,都可以原谅,能够修安忍,代受对方的痛苦。
学习教法的时候,从理论上来讲,这么极端的情况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我都愿意代受对方的过失,这就是标准的菩提心,是菩萨在后得位时的一种心行。一方面我们要向这个目标看齐,一方面虽然目标有点高,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在小的事情上,不断地训练自己的心。因为这个心态非常伟大,极其清净。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向这个目标看齐。
为了让自己的心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们应该在小事上着手,开始原谅道友、陌生人、竞争对手、怨敌等等,逐渐让我们的心成熟。最后的颂词中所提到的极端情况,我们也能安忍,可以把这种痛苦转为道用。试想在整个世间当中,还有什么因缘会让我们的修行停滞呢?根本没有。这么极端的情况都能转为道用,其他的痛苦更加能转为道用了。在上座和下座时,都可以修持菩提心,几乎可以达到全天候修持菩提心的状态,这方面的修法是特别殊胜的。
大恩上师也讲了,这个颂词很简单,理念也很简单,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心安住在这个状态,必须不断地去观修、串习和实践,让自己的心从无始以来形成的凡夫心行中,解脱出来,安住于相应菩萨的不共心行,这是很关键的。
辛三、恶名转为道用:
有者百般中伤吾,恶名纵遍三千界,
然我深怀慈爱心,赞其功德佛子行。
有些人很多次地中伤我,让我的恶名已经周遍了三千大千世界,即使他对我做了这么大的伤害,但是我对对方还是深怀慈爱之心,来赞叹他的功德。
这也是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出现在世间当中的极端,第二个极端是一般的世间人根本想象不到的极端发心和行为。
“有者百般中伤吾”,任意一个人,对我做的事情是中伤。所做的中伤,不止一次,不是很轻的,而是非常重的、多次地中伤我。中伤的方式,是说我的过失,让我的恶名遍布世界。
世间当中,人们都担心恶名,在五种怖畏中也有一种恶名畏,担心自己的名声不好。有些人的过失不敢在大庭广众当中宣讲;有些人做了错事之后,想方设法隐藏自己;有些人在网络上曝光时,要把脸挡住,不敢说自己的真名,都是怕自己不好的名声让很多人知道。即便是很多大恶人,对自己的名声也是比较在意的。有些人百般地中伤自己,通过很多的方式,有的时候是人对人,有的时候是通过网络。现在大家非常喜欢网络,但是很多人也非常害怕网络,因为好的事情很快传遍了,不好的事情也很快就传遍了,所以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现在很多人特别害怕恶名,如果出现这种事情,会特别愤怒,然后想方设法让对方一定在网络或者什么平台上面,公开地写道歉信,恢复自己的名誉。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钱财、美食,但是对自己的名誉非常在意。如果我们遇到恶名怎么办?一个人很多次地中伤我,这个可能有。但是中伤的程度到底有多重呢?恶名周遍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我的恶名。每个人提到我的名字时,都知道这是一个大坏蛋。一般人绝对忍受不了,会对对方产生很大的嗔恨心。当他觉得恶名很大的时候,会和对方打官司;或者恢复自己的名誉;在无法恢复自己的名誉时,宁愿选择鱼死网破,自己也开始玷污对方的名誉;如果实在受不了,有些人就会选择自杀,这种情况在古代和现在都有很多。当一个人有不好的名声时,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会去上吊、投井、投河,或者服毒自尽。尤其是有些明星,辛辛苦苦才出了名,如果有人去伤害他的名誉,觉得受不了,这种反差非常大,就会选择极端的方式,以自杀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这是一般人的反应,可能都带有一种怨气,不会原谅对方。
作为大乘道的修行者,我们应该作何反应呢?第一,上述的反应,都不应该在自己相续当中出现,无论如何要安住在一种比较平和的心境中。因为如果产生了很大的嗔心,自己的修行就已经失坏了。第二,如果自己的心,因为这件事情,有很大的波动,修行也没有办法安住,想要听法、修法,都做不了。听到恶名的时候,作为一个凡夫人来讲,虽然一点不受影响很困难,但是要尽量通过修法,让伤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应该怎样做呢?第一,不能产生嗔心。不让自己产生嗔心的方式有很多。应该观想,自己一定是在前世曾经对对方做过这样的中伤,现在业报成熟了,所以对方也开始中伤自己。以前自己百般中伤对方,让他的恶名流布,现在他也要百般中伤自己,让自己的恶名流布。一报还一报,这是公平的,就好像欠债还钱一样,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借了别人的钱,别人讨债时就应该还,同样的道理,如果自己中伤了别人,现在别人中伤自己也是应该的。不能在借钱的时候,自己很爽快,当别人催债的时候,就产生嗔恨心,这当然不合适。当我们伤害别人的时候,也应该想到,这个债总有一天要还。现在还债的时间到了,我们不能赖账,不能说你凭什么这样毁谤我等等。从止息自己嗔恨心的方式来讲,一定要想到这是前世自己对他做了伤害,或者通过空性慧、菩提心的方式不让自己产生嗔心。
第二,在不产生嗔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地动作,就是讲深怀慈爱心赞其功德。“深怀慈爱心”,不但不生嗔心,而且对对方产生很深的慈爱心。慈爱心从哪里来呢?就是通过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七重因果教授,了解一切众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通过很深的慈爱心,不单单不会反唇相讥,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去中伤对方,还会赞叹对方的功德。
这个百般中伤我的人,他还有功德可以赞叹吗?在一般人眼中,如果一个人百般中伤我,他绝对是一个大坏蛋。如果安住在他是个坏人的作意中,绝对不会承认他有什么功德可言。关键他是不是真的没有功德?绝对不会没有功德。当处在被伤害的状态当中,我们不会发现对方功德的原因,主要是自己被嗔怒、偏执蒙蔽了头脑,只是看到他的过失,安住在他是一个很坏的人状态当中,当然看不到他的功德。
但是如果我,没有产生任何的嗔恨心,头脑没有被蒙蔽,而且深怀慈爱的心。因为慈爱心很清醒,是和智慧相应的状态,所以安住在智慧当中,自己头脑很清醒。会发现虽然从他中伤我的角度来讲,可能是他不对,但他可能只是对我不好,对别人的慈爱心或者其他功德应该还是有的。在这种状态中,我可以发现对方的功德,因为没有嗔心而怀有慈爱心的缘故,就可以赞叹他。这种赞叹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修法好,和菩萨一样,自己很不在乎,而去赞叹对方。这是一种虚假的状态,是佛菩萨不欢喜,也不鼓励的,此处的赞其功德一定是发自内心。
我们要注意到第三句,“深怀慈爱心”很重要。赞叹对方功德时,一定是深怀慈爱的,真正观察到对方的确有这种功德,发自内心去赞叹。虽然对方中伤了我,但是自己的回应是赞叹对方的功德。做到这一点,就是佛子应该行持的行为。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表明我们的心态很平稳,不会受到恶名的影响。有些菩提学会的道友,在学会里是负责人的身份,有时候可能管理法师不理解,或者下边的学员不理解,传来传去把自己传成了一个坏人,当自己有一点点名誉受损的时候,就特别伤心,好像自己辛辛苦苦在干活,没有得到什么反而得到恶名。这没有必要。在修持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就连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也经常受到别人的诽谤,即便成佛之后也会受到别人的诽谤。大恩上师这么大的功德,明显地显现在外边,还是被很多人说恶名、诽谤等等。作为一个功德资粮、善巧方便都不圆满的普通修行者,没有人说我的过失,是非常稀有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对于说我过失的人,深怀慈爱心,努力地去观察、赞叹他的功德。不管对方怎么想,作为一个菩萨,自己都应该安住在如是的意乐中,这样修行是非常值得的。
真正从颂词所表达的意义来讲,是非常难以在相续中完完全全实践的,但是如前边颂词所说,无论如何困难,也必须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因为达不到这样的标准,想要成佛、成菩萨,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想成为一个菩萨,必须要按照颂词当中讲的教言安住,如是地观修、串习。
辛四、诽谤转为道用:
何人大庭广众中,揭露吾过出恶语,
于彼亦作上师想,恭敬顶礼佛子行。
不管是什么人,在大庭广众中直接揭露我的过失,说很多的恶语,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下就把他观想成自己的上师,恭恭敬敬地顶礼,这就是佛子行。
虽然字面意思很简单,但是读完颂词以后,就知道很难做到。这里也是比较极端的,非常难以忍受。任何一个人,不是私下,是自己也在场的情况下,而且还在大庭广众之中,直接揭露自己的过失,说了很多恶语,此处在科判当中表现的就是诽谤。
有的地方讲,无中生有就是诽谤,这是非理的诽谤;有时候诽谤也会包含一些有根据的,这是合理的诽谤,有这样的分法。不管是无根诽谤,还是有根诽谤,自己在大庭广众中,遭受了诽谤。很多人很爱面子,即便自己有过失,也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揭露出来。
我们也是一样的,对于某人非常不喜欢的时候,会想方设法发泄出自己的不满,有时会私下里讲,有时会在脸上表现出不悦的神色。极端的情况下,会在大庭广众之中,有时是在十几、二十几个人的圈子之中,有时可能会在成千上万的人当中,直接站出来,点名某某人,直接说他做了什么坏事,让很多人听到这样的语言。被揭露过失的人就会非常难受,接踵而来的,可能是生起嗔恨心,然后会大发雷霆,开始对骂,或者动手,这种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在我们身边,看到了很多新闻事件,也是这样的。有时是自己做的,有时是别人对自己这样做。
这样的事情,无论是以前遇到过,或者现在正在遇到,还是以后会遇到,都是让自己非常难受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对诽谤者产生很大的嗔怒。如果产生了嗔怒,就会失坏自己的佛子行。
当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呢?“于彼亦做上师想,恭敬顶礼”,应该把他看成上师,然后恭恭敬敬地顶礼。为什么他在大庭广众之中揭露我的过失,还要把他当成上师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上师一定是很恭敬的,不管上师对我们说什么话,都会想这是上师的教言,是调伏我们的方便,所以我们会向上师恭恭敬敬地顶礼。
上师的弟子也分上根、中根、下根。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他的福报很深、信心强烈、意志坚定,所以上师无论在私下责骂,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中揭露过失,他都有接受的能力,知道上师是在调化我,清净我的过失,遣除我的违缘,都会恭恭敬敬地听受。中根者比下根者好一些,但是比上根者差一些,还是有一定的消化能力。如果是下根者,上师在大庭广众中揭露自己的过失,他会受不了。不管是不是上师,反正你在大庭广众之中诽谤我就不对,对于上师可能会退失信心,然后生起邪见,甚至还会对上师产生嗔恨心。
这里针对的是真正合格的弟子,自己的大恩上师或者自己非常有信心的一个人,来说自己过失,是可以接受的,其他人就不行。虽然可以接受上师对我的调伏,但是绝不接受其他人以这样的方式调伏我,所以也出现了我们在上师面前恭恭敬敬,对于其他人没有好脸色的情况。这也是在修道过程中,需要注意和避免的。对上师恭敬当然是应该的,反过来马上对其他众生生嗔恨心、呵斥、打骂,这样真的很不好。如果上师看到这个弟子对有功德的佛菩萨这么恭敬,而对于可怜的业障凡夫,这么不好,说明这个弟子的修行不好,上师也会比较失望。如果一个弟子对上师恭敬,同时对其他道友以及有过失的凡夫也非常恭敬,以慈悲心看待他们,上师诸佛最乐于见到弟子的这种行为和发心,所以我们也要注意这一点。
颂词当中讲于彼亦做上师想,我们应该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上师看待。凭什么要把他看成上师呢?因为他做了上师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把他视为上师。
上师做了什么事情呢?上师所做的事情就是调伏我们,让我们了知自己的过失,认识轮回的过患,产生厌离心,让我们反观内心等等。上师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让我们对众生产生慈爱心,教我们安忍和反观自心,让我们恭敬众生,但是这个颂词中,对方不是通过讲教言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际情况,来让我们安住在安忍的功德中,能够思维业因果。上师也给我们讲业因果的道理,你上一世伤害别人,这一世就会被别人伤害。
第一,此处对方直接为我表明了因果关系:因为我前世伤害了对方,所以今世对方才会伤害自己。这就是业因果,无论如何业果是不虚的,对方给我揭示了因果不虚的奥秘。
第二,告诉我们应该安忍。上师在讲教言时告诉我们:如果有人伤害你,你应该修安忍等等。对方直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我修安忍——我出现就是伤害你的,是你修安忍的对境,对方正是帮助我做了修安忍的事情。我们对一位很敬爱的上师是修不了安忍的,伤害自己的人,直接可以做为修安忍的对境,所以他做了上师做的事业。
还有,如果被别人揭露过失,也能比较容易发现自己的过患。生起嗔心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相续很恶劣,学了佛法这么长时间,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安忍不了,调伏不了自己的心。另外经常遇到他人赞叹,会让自己的心散乱,毁坏自己的厌离心,这在《入行论》当中也讲到。如果有人揭露自己的过失,能够反观自己的过患,从而息灭骄慢心等等,具有很多功德。
因为对方做了上师对弟子做的事情,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应该对对方产生上师的想法:他是我的上师,做了调伏我的事情,他让我生起了安忍的功德,清净我的罪业等等。上师所做的无外乎也是把弟子安置在解脱道,让弟子清净罪业、增长福报。对方这样做的时候,我如果能够如理如法地观想、安住,也可以因为这样的事情增上福报,清净罪业,调伏我爱执、骄慢。他给我做了这样的事情,像上师一样利益我,所以我要对他恭恭敬敬地顶礼。
有些人会说,毕竟对方没有利益我的心,为什么我要把他做上师想?正如《安忍品》所讲,虽然佛像、经书、佛塔也一样没有利益我们的心,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恭敬顶礼。没有利益的心,不一定就不应该顶礼。还有些人会说,他不是上师,毕竟是在伤害我,我为什么要把他当成上师恭敬顶礼呢?一个修行者的心如果很恶劣,即便对上师也会产生恶念。虽然上师一心一意利益他,没有丝毫伤害他的想法,但是他还是会对上师生邪见。
如果自己的心没有调伏,即便对一直给自己做利益的上师、父母、医生,还是会产生嗔心。同样的道理,如果在这件事上没有办法转为道用,对对方产生嗔心,仍然属于自己的过失。只要有一点正法的观念,就可以把诽谤转为道用,所以再遇到在大庭广众当中揭露自己过失的人。首先通过其他窍诀让心安住下来,不要产生嗔心;然后把他当成上师想,恭恭敬敬地顶礼,这样就把诽谤转为道用了。面对诽谤的时候,不但没有退失,还让诽谤成为修行的资粮,不会再害怕痛苦、恶名。诽谤不但对自己没有什么伤害,而且越多越好,因为我已经掌握了把它转为道用的方法。这时候我们所面对的诽谤,有很大的作用。并不是垃圾就是垃圾,粪便就是粪便,没有任何的好处。如果不懂得这些情况,痛苦就是痛苦,分别念就是增上缘;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一方面可以不再受到它的伤害,一方面可以把痛苦、诽谤转成修道资粮,这样就非常好。修行的途中,这些违缘很多,素材是源源不断的。
第一个,如果回击对方,我们就会继续流转。第二个,如果回击的话,罪业就会增上,下一世也会继续流转轮回,而且很容易堕落。利用这样的窍诀,面对诽谤,就可以真实地转为道用,这非常有必要。
庚二(安忍困难转为道用)分二:一、恩将仇报转为道用;二、凌辱转为道用。
辛一、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这个科判是安忍困难转为道用,里面有很多难以安忍的困难,但是我们也要把这些转为道用。
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
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行。
犹如自己的儿子一样所爱护的人,即使他把我视作怨敌,我也会像慈爱的母亲对于生病的儿子那样,对这个有情尤其地怜爱,这就是佛子行。
此处是一种恩将仇报的情况,我们怎样把恩将仇报转为修道之用。
“吾如自子爱护者”,我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非常地呵护他,吃穿用度都没有任何条件的提供给对方。
“彼纵视我如怨敌”,虽然我对他恩德非常重,但是某一天,因为某种因缘导致,对方反而把我看做怨敌一样,仇视我,说我的坏话,想方设法侵吞我的财产,或者做很多的伤害。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的人会非常的嗔恨、愤怒,如果有能力,也会报复对方。此处通过比喻来说明佛子的行为,“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就好像慈母对待自己生病的儿子一样,非常怜爱。
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提到,比如一个母亲有六个孩子,五个孩子都能自理,只有第六个孩子品行恶劣,经常做非法的事情。母亲对这个最差的儿子是什么心态呢?不但不会遗弃他,反而对最小的儿子非常地怜爱。或者一个母亲有几个儿子,其他儿子都非常健康,只有一个儿子生了重病,母亲对生病的儿子当然更加怜爱。虽然她对所有的儿子都很怜爱,但是其他的儿子毕竟身体健康,她不需要操很多心。这个例子表明,佛子对恩将仇报、品行恶劣的人,应该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
佛菩萨对于众生都是平等的慈爱,但是对于恶人,他的悲心更加强烈,恶人更需要佛菩萨的加持和帮助,因为他没有像其他众生一样安住在善良的品行、殊胜的佛法当中,已经偏离了佛法的轨道,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在邪道上面越滑越远,最后步入恶趣无法自拔,所以佛菩萨对他的慈心更加强烈。
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是对对方非常嗔怒,还是应该按照这里所讲的更加怜爱他呢?应该按照第二种。因为毕竟我们进入了菩萨道的修学,懂得了很多大乘的道理,虽然使用大乘的道理转变起来很困难,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要转变我们凡夫的心行,安住在相应于菩萨的心行当中。就是佛子行。
以前我看过一个佛教的公案,大家可能也很熟悉。一位禅师有很多弟子,有一个弟子特别喜欢偷钱。尤其当法师讲课的时候,有很多的出家人、居士坐在一起听法,他就趁这个机会去偷别人的钱。偷了很多次之后,有一天终于被抓住了。因为很多人都被偷过,所以大家都非常气愤,纷纷要求法师开除他。法师很慈悲,说:“算了,饶过他吧。”这些弟子不知道法师的良苦用心,义愤填膺地说:“绝对不行,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如果不开除他,我们就全部离开。”
法师还是非常的淡定,很慈爱地说:“这么多人当中,你们都是很好的修行者,懂得因果,了知是非,不需要我操心,但是这个弟子非常可怜,他连基本的是非都不能辨明,难道他不是更需要帮助,更需要加持吗?即便你们全部离开,我也要把他留下。”
听到这样的对答之后,这个弟子非常感动,恭敬地顶礼法师,从此之后洗心革面,痛改前非。
这个公案也表明,就像慈母对病儿尤为怜爱一样,菩萨对于恶劣人也是非常慈爱的。大恩上师在讲记中,引用了《中观四百论》的颂词:“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菩萨对于恶劣的有情,特别的悲悯。
这个公案中的法师,也许他知道在这样的场合中可以调化弟子。大恩上师在讲记后面提到,虽然对于恩将仇报的人,内心中不能产生嗔恨心,但是如果在寺院、学院等团体当中,有一些非常恶劣、破誓言、破了戒的人,是不能与僧众共处的。虽然菩萨为了调伏弟子,有特殊的必要,但是道场中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要按照规章制度来处理,这方面还是应该一分为二来对待。如果像公案中的法师,他有很大的把握,或特别想要调伏恶劣弟子,这样单独处理也可以。一般的情况下,还是要按照寺院、道场的规章,发现以后还是应该摒除的,为了道场清净的缘故,也有必要。
辛二、凌辱转为道用:
与我等同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
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
和我等同或比我更下劣的人,安住在傲慢心当中,对我百般的凌辱,但是我不生嗔恨心,而是把他看成上师一样,恒时的顶戴,这就是佛子行。
此处讲到了凌辱转为道用。当然对我们凌辱的人也有所不同。如果是以前的皇帝、现在的官员,或者势力很大的恶霸等等,他们凌辱自己,我们会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息事宁人,这样就算了。
我们很难忍受的是什么呢?就是与我等同、甚至比我还差的人,他们居然以傲慢心来凌辱我,这非常难以修安忍,无法在内心中摆平。因为在我们的心态中,如果一个智慧、福报、受用等方方面面都比自己超胜的人,安住在傲慢心中凌辱我,自己可能稍微还能接受。虽然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别人凌辱,如果是这样的人凌辱我们,还比较容易接受。但是一个和我差不多的人,他的智慧、福报和我平起平坐,凭什么以傲慢心凌辱我呢?这样的话,自己马上就开始和他对着干,进行骂等等。
更难以忍受的是,比自己还下劣的人来凌辱自己。比如走在街上,我们认为非常下劣的乞丐,居然很傲慢地来凌辱我,对我说很多不好听的话,做很多不好的行为。在我们的概念里,乞丐应该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绝对没有任何的资本傲慢,凌辱其他人。现在这个乞丐居然跳起来凌辱我,一般的人会作何反应?可想而知,我们肯定会觉得,像你这种社会底层的人,有什么资格凌辱我,有什么资格傲慢?我们会破口大骂,马上去伤害他,绝对忍受不了。
但是此处,安住在佛子行当中的时候,“然吾敬其如上师”,对于和我等同的人,我真正从内心当中把他看成上师,原理和必要性在前面也提到过了,不管怎么样,他是来帮助我修行的,给我打破傲慢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对境,我们可能还安住在傲慢当中,没办法出来。
因为长期听法、发菩提心、修行、念咒的缘故,我们认为自己是修行者,和一般人不一样。当没有遇到逆缘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修行很好,但是一旦遇到所谓的等同、下士傲慢凌辱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我执,潜伏在内心的嗔恨心等烦恼都会跳出来。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你这个所谓的修行者,内心当中的烦恼潜伏得这么深,如果不是今天遇到这个情况,还发现不了你。才意识到自己的烦恼还是很深重的,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所以对于凌辱我、让我发现自己烦恼的人,我们就会感激他。就像上师指出自己的过失,让我们改正一样,凌辱我的人也做了上师的事业,所以我要把他恭敬地犹如上师一样,恒时地顶戴。
还有如果在发现自己过失的时候,依靠对方而修安忍,那可以息灭很多的罪业和烦恼的种子,我们在这件事的修行上就成功了,没有被烦恼打败。如果一件事情是这样,两件事情是这样,十件事情是这样,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离成功就非常非常近了。自己的发心、行为都会安住在佛子行当中,原原本本地得以调伏。
我们的的确确会遇到很多受人凌辱的时刻,因为内心当中认为自己很有功德,所以会觉得像你这样下劣的人凭什么来指责我。比如你一个非佛教徒,凭什么指责佛教徒的修行不对,或者你一个刚进学会的人,有什么资格指责我等等。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这是很不好的。
不管怎么样,修行佛法是为了调伏烦恼。我们在世间当中,通过世间的方法来增上自己的傲慢;进入佛法以后,通过佛法的方式来增上自己的傲慢。有时因为自己皈依的时间长,看不起新皈依的道友;有时因为自己进学会的时间长,就看不起刚刚进学会的道友;有时自己有一点智慧,就看不起没有智慧的人等等。我们并不是要通过佛法,来增长另一种方式的傲慢,这一点一定要了解。
不管是任何人,通过任何的形式来凌辱我们,一定要把他看成自己的善知识、上师,把他看成增长自己功德、修行的殊胜对境。这样的话,自己能够息灭傲慢心,不会因为傲慢心造罪,同时可以把凌辱转为道用。
大恩上师在里面也讲了,这并不是说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浑浑噩噩的,好坏、贤劣都不分了,不是这样的。第一,要分清贤劣,应该知道好人、坏人的差别。第二,在这个基础上,要把凌辱转为道用。对于对方的看法,安住在相应于大乘道的状态中。大乘道包含了小乘道和世间道。世间道可以分清好坏,不可能上升到大乘的高度,好坏都分不清楚了。虽然大乘道把好坏分得很清楚,但是可以把所有的事情转为道用,这就是大乘不共的地方。因此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到,我们要清楚这样的情况。大乘在明辨贤劣、好坏的基础上,尽量通过佛法来调伏自己的内心,这方面是非常殊胜的。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