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1课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二规教言论》。

《二规教言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一部很殊胜的论典,法王如意宝也是非常重视这部论典的讲学,大恩上师也专门为汉族弟子翻译了这部论典。大恩上师翻译完讲的时候,以及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在第二次讲的时候我也都听过。以前佛学院也宣讲过至少一次。现在我们再次来学习《二规教言论》。

佛法很多的意义需要不断地复习、学习,法义才会逐渐地融入到我们的相续中。我们现在学习的是《二规教言》,它一方面是世间法规,另一方面是出世间的佛规。所以,我们如果要修学佛法也必须要在一个贤善的人格基础上进行。

《二规教言》总的来讲,是让我们怎么样做一个好人,怎么样处事、说话等等,在什么样的人品基础上学习佛法,才可以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人格非常下劣、不贤善,就没有修学佛法的基础。大恩上师在讲义中也提到其它殊胜的教法比如《入行论》、《中观》等等,相当于雪山狮子乳汁一样,而我们的相续则看似瓦器或金器。如果我们的相续是瓦器或陶器,雪山狮子乳注进去就会炸裂;如果我们的相续是黄金的法器,那么正法的狮子乳倒进去,我们就有机会去留存、享用。所以,世间的好的人品、法规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入菩萨行论》里在讲菩提心的所依时,曾经提到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身依,贤善的心是菩提心的心依,因此要修学殊胜的大乘佛法。从世间角度来讲,一个好人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是很下劣的人学习佛法,不单单没办法和佛法相应,而且佛法注入到恶人的相续中就会变成毒药,不但没有什么利益,反而会因为佛法而堕落。并不是说佛法本身有什么伤害的性质,而是说这个恶人或者这些下劣的人,因为没有善巧、正确地使用佛法的缘故,所以才会因为佛法而造业、堕落。前行中也引用了单巴桑吉尊者的话:“若不如法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如果没有如法地行持,正法反而成为恶趣之因,原因也就在这个地方。

前面讲到,一个善良的人才能够修学佛法,而恶人没办法修学佛法。那么历史上面不是有高僧大德在修学佛法之前、在被调伏之前都是很坏的恶人,为什么他这个恶人可以修学呢?比如阿育王在皈依佛法之前是个很暴躁的暴君,为了统一印度杀了很多的人,这样的暴君不也可以学佛法吗?阿阇世王以前也是联合提婆达多对抗佛陀、对抗信仰佛法的父王,并把父亲杀死了造无间罪,也是皈依佛法后从罪业中得以出离。央掘摩罗——无恼指鬘,在学习佛法、皈依佛法之前曾经杀死了999个人,后来通过佛陀的调化成就了阿罗汉果。还有很多大德出家之前也是如此。比如我们熟悉的奔公甲格西,有些地方讲他以前也是土匪、强盗,学习佛法后却调伏得很好。汉地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在出家修学佛法之前,也是大恶人、大坏蛋,一旦进入佛法修学之后,整个人都变化了。

恶人是不是也可以修学佛法?不是恶人不能修学佛法,而是恶人相续中的品质是舍弃还是保留。如果不舍弃相续中的品质,想要修佛法是没办法的。虽然以前是恶人,很恶劣、很暴躁,或者有很大的嗔恨心、贪欲心,但是学习佛法之后可以转变,或者他的本质并不是特别坏,只不过是被暂时的因缘遮障了。所以通过佛法的调伏,善根苏醒之后,也可以进入佛法中修学。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恶劣的品质不抛弃,在这个状态中就没办法修学佛法。如果以前是恶人,但是在修学佛法之后或是之前,抛弃了这些恶劣的品质,就可以修学佛法。从某些角度来讲,有些人的恶劣品质基本上是定型的,这样再进入佛法顶多是种下一个下世解脱的善根和习气,想要今生中在佛法中得到受益很困难。

在印度、藏地、汉地,古代或现代的学佛团体中,都有很多调伏不了自相续的修行者或者恶人。虽然进入了佛法团体中,但是恶劣的习气还是没改变。因此进入佛法团体只不过是种下一个以后解脱的善根,今生中佛法对他的调伏的作用不会很明显。有些方面是前面所讲到的本性非常善良,根基也是非常好,只不过是暂时的因缘蒙蔽了他。一旦内心的种姓苏醒,马上就可以把恶习气抛掉,苏醒善良品性的习气,这个情况也有。

还有一些情况,既不是固定地贤善的品性的人,也不是固定地恶劣的人,就是可以改变的中等的人。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不定种姓。如果他的种姓不定,遇到了像《二规教言论》这样殊胜的教言,他就会知道“哦,应该稳重、有智慧、知恩报恩……”学习后把教言记在心中反复去串习,他的品性也可以逐渐好转。如果没有遇到,就可能一直不温不火,或者世间平庸人的状态过一生。如果遇到恶的教言,就可能转坏。

有的道友可能学习过《前行》,有的学习过《入行论》等等,但是《二规教言论》这样的教法还是应该不断地去学习。虽然我们进入了佛法修行,但有些时候佛法没有办法相应,可能需要再返回头找一找自己的品行上面、人格方面会不会有缺陷。返回头来再学一学《二规教言论》,看一看可能是稳重不够。

稳重一方面是作为一个好人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修学佛法的良好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很稳重,他就可以长时间地依止上师,依止一个法学习;如果不稳重,再好的法放到他的手上也没办法发挥效用。所以我们可以在学完一些大乘的教义、一些很专门的佛法之后,返回头再看一看这些讲人规,讲世间法规、贤善人品的论典,对照一下自己哪方面出现问题,或没出现问题。再返回来学一学,对提高佛法修学非常有必要。

学完了这么高深的《入行论》的教法还要学习《二规教言论》,这会不会没有必要?其实很有必要。因为我们现在虽然在学菩萨行,但是仍然是凡夫,在自身的品性上面还有一些不完善的、需要增长的地方,所以非常有必要去学。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也讲过很多次。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高僧大德的智慧观察后,说明现在很多人名义上虽然在修学菩萨道,但是有些时候还没达到一个好人的标准。如果没有达到好人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想要修学成就非常困难。所以很有必要再次温习《二规教言论》。

论名:二规教言论

下面来看一下二规。大恩上师讲的是两种规矩。一个是佛规,一个是世间法规,或者叫世规。大恩上师在第一遍讲的时候说:在原文中二规的“二”字不明显,因为里面的确讲了佛规、世间规的缘故,所以翻译成“二规教言”。

教言里面有很多佛和菩萨通过殊胜智慧的观察:一个好人的标准和特质是什么?条件是什么?通过佛菩萨的慧眼发现之后,在一些论典或者佛陀的经典中进行宣讲。当然讲这些世间法规的也很多,比如说麦彭仁波切造了一个很大的论典叫《君规教言论》,是写给国王的,大恩上师也翻译过,佛学院里也讲过。《格言宝藏论》是萨迦班智达造的,有九品,观察恶人、善人,观察智慧等也讲了很多。大恩上师在九几年的时候讲过一次,后面就没再讲过,但《格言宝藏论》的讲记是有的。大恩上师也是让学员在空的时候看一看,因为《格言宝藏论》对我们改善人品方面帮助很大。格鲁派的大德——二世贡塘丹活佛造的《水木格言》,也讲了很多世间的人规教言。

大恩上师讲过,如果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他对这些讲做人的教言也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对《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等等也非常重视。大恩上师自己从小到大对这些论典也是非常欢喜。如果我们真的想学习殊胜的佛法,怎样做一个好人,怎样让自己的心善良,怎样是做一个好人的基础标准,我们理所应当对这些教言有兴趣。

修学佛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法器,好的法器其实就是好人的标准。如果对于想要修法成就的希望特别大的话,我们就会观察分析:什么样的基础才能修好佛法?哪些方面是我欠缺的?哪些方面是我拥有的?这就告诉我们修学佛法的基础是贤善的人品。法王如意宝造的《胜利道歌》中的次第就是这样的。刚开始讲大圆满的基础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础是出离心,出离心的基础是贤善的人品。贤善的人品下面就没有了,是最基础的。反过来推:贤善的人品基础上是出离心,出离心的基础上是菩提心,菩提心基础上再修大圆满,这样就可以修行成就。

所以,我们现在如果想要成就大圆满,菩提心的基础要打好,这就必须把出离心修好;出离心的基础打好,则必须要把类似于《二规教言论》的教义、修行基础要打好。如果把这些打好之后,就可以很顺利地学佛法。

这里就是讲的论名。论名还有一个名字叫《集聚天德之宝》,或者《集聚圣天世德之宝》。在这个论典中也集聚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功德,就像宝贝、宝藏一样,如果我们能够修学的话,可以获得很多加持和利益。

礼赞句:

下面我们正式学习《二规教言论》的正文,首先是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这里顶礼赞叹的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很多传记中很明显地记载了全知麦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历史上很明显的三大文殊: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无垢光尊者。当然还有很多文殊菩萨化现的圣者在护持教法、弘扬佛法。在宁玛派里讲到的荣索班智达、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这些都是大家共称的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作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也是一辈子修文殊法。在《文殊大圆满》(麦彭仁波切也有一个《文殊大圆满》,和法王如意宝造的不一样)等很多论典中也是顶礼文殊菩萨。

这里刚开始造论的时候顶礼文殊菩萨,第一,显示自己是佛弟子;第二,显示对本尊的礼敬;第三,这样礼赞,在造论的过程中不会有遇到违缘、障碍。对于全知麦彭仁波切这样殊胜的证悟者不可能有凡夫人的违缘,但是造论典是为了利益众生,它和世间众生的福报是息息相关的。并不是作者的功德有多大,所有的事业就能够完完全全如愿承办。因为针对世间人弘扬佛法,所以就必须要观待世间因缘。如果只是成就者的功德利益,众生的福报不够,很多事业也没有办法如理如法地顺利承办。

所以,为了在世间中相合于造论圆满的缘起,文殊菩萨化身——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造论之初也是顶礼文殊菩萨,遣除造论中一切的违缘,顺利地造圆满。尤其是造完之后能够加持学习论典的人,在学习这个论典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受益。麦彭仁波切礼赞文殊菩萨除了自己的论典要圆满,还有个发愿:加持接触到这个论典的人、学习佛法的人,也能够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功德,然后如理如法地修学。

此处“忆念何者”,“何者”就是文殊菩萨。我们平时忆念何者,就能够开启这样“二规智慧宝藏门”呢?文殊菩萨。我们如果忆念文殊勇士,就能够开启“二规智慧宝藏”。此处把二规智慧比喻成宝藏。那么这个宝藏的门是怎样打开呢?就像我们进入宝藏、仓库,必须要有钥匙。如果门是封死的就没办法进入。二规智慧宝藏的大门怎么开启?忆念文殊菩萨就可以开启。因为文殊菩萨的加持,就有了智慧,可以辨别世间和出世间的法规,辨别之后就有能力去修持,有能力去生起。所以文殊菩萨就是帮助我们打开二规智慧宝藏,像殊胜钥匙一样的圣尊。

在佛经论典中讲文殊菩萨的发愿、智慧、功德及证悟不可思议。如果能够一刹那的忆念、观修,得到的功德利益都是不可思议的。何况我们平时经常祈祷、念诵文殊菩萨的祈祷文、心咒、修法,必定能够打开这个智慧宝藏。

“一切诸佛慧藏者”,一切诸佛的智慧显现成的总集、宝藏就是文殊勇士。我们在讲《入行论》的时候提到过很多文殊菩萨的特点、功德、利益等等,此处也是这个文殊勇士。“勇士”是菩萨的异名,指心识很勇猛,调伏烦恼或者救渡众生很勇猛,好像世间的勇士一样,无往不胜、无坚不摧,一切的烦恼、障碍,在菩萨面前都不堪一击。在这个方面文殊菩萨拥有最为殊胜、最猛烈的智慧,一切的烦恼障碍都没办法阻挡他。

文殊师利菩萨的形象都是以很勇猛的方式去显现的。坐骑狮子也是勇猛的体现,手中还有宝剑、经函。宝剑代表殊胜的方便(大悲心);经函是《般若经》,了悟一切万法空性的智慧以《般若》经函来代替;右手的宝剑一方面是能够照破无明,一方面是大悲和智慧双运自性的善巧方便。

祈愿“文殊勇士护汝众”。保护、加持闻思修行这部论典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地开发清净的智慧,把二规的智慧迅速地融入相续中。

下面是讲立宗句、立誓句。

立宗句: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这就是立宗。说明造这个论典到底有什么必要,就叫做立誓句或者立宗句,或者是发誓要把论典造圆满的意思。

“于此世间应赞处”,在整个世间中什么是应该赞叹的呢?归纳起来就是圣天和世德。和圣者菩萨相关联的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叫做圣德或者圣天的功德;世间的天尊、美德,叫做世德。应该赞叹的是出世间和世间这些高尚的功德,就好像磁石能够吸铁屑的一样。

“诸君”就是一切想要向上、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想要获得圣天和世德,就应该对此说这个里面讲到的善妙教言。“当阅”首先要阅,“阅”是听闻、或者看的意思。并思维里面所讲的甚深的含义,对此产生非常深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如理行持二规的教言意义。

这里面讲到了立宗,到底为什么要造这个论典?就是为了让修学这部论典的人生起圣天和世德。怎么样生起圣天和世德的方法这里面讲得很清楚。阅、思和修,换句话就是闻思修,通过闻思修的方式来生起圣天和世德。

“世间应赞处”,佛和菩萨的眼中的世间应赞处,和一般世间人的世间应赞处完全不一样。世间人所认为的应赞处一般来讲就是世间的资具、妙欲。现在来讲就是谁的房子豪华,谁的工资高、地位高,或者谁的珠宝价值昂贵,平时也是在谈论、赞叹这些东西;或者哪些人长得好看,哪些人有魅力,都是从这方面赞叹。这个就是世间人的眼光,他们的眼中应该赞叹的地方。

而圣者关心的是众生获得安乐的因,或者增上安乐的果,所以他们眼中所赞叹的就不一样。圣者所赞叹的就是圣天和世德。圣天就是出世间法的功德;相应于这部论典来讲,世德就是就是世间的法规,贤善的人品,这些方面是应该赞叹的。因为具足世间的美德和出世间的功德的话,此人在今生后世,从因和果方面都是善妙的。所以这个方面才是应该赞叹的地方,而不是从世间人的眼光来看,这个是应该赞叹,那个应该赞叹。

怎么样得到呢?“犹如磁石吸铁屑”,就好像就是磁铁,在它吸力范围中的铁屑都能够吸收过来,这就是磁铁的功能。作为凡夫的我们,想要得到圣天和世德,想要把圣天和世德吸收到我们的相续中,也必须要有一种善妙的缘起,就像磁铁一种能够吸铁的功能一样。所以我们现在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方便善巧,才能够如理如法地把圣天和世德吸收到我们相续中。这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说圣天和世德是在世间的某一个角落,我们内心中具有能量把他吸引过来的。它不是在从外境上面安立的,而是圣天和世德在我们内心做改变的时候,具有了某种因缘之后,在我们心相续中逐渐可以产生世间的道德规范和出世间法的殊胜功德。

所以“诸君”——一切的修学者想要得到这两种功德,就要具备贤善的人格。像麦彭仁波切开始说的“则于此说善妙言”,这里面所宣讲的教言非常善妙。因为我们学习后会觉得一个人想要贤善,如果不具有这里面的很多特质,他的人品没办法圆满清净,就没办法进一步修学佛法,所以这里面讲了很多的善妙教言。

对于这里面讲的善妙教言,“当阅”——首先要阅,没听上师讲之前我们可以看;“阅”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听闻,听闻这里面所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样?听闻、阅读之后得到闻所生慧,在此基础上思维这里面的意义。因为我们只是听到了,所以还会产生很多怀疑。这个怀疑就来自于:一种新的思想和我们相续中旧有的观念碰撞、抵触。就像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本来我们的世界受一些教育或者受其他人的影响,内心中有些观念,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佛法中讲的这些,和我们以前学习掌握的、在我们内心中扎根的一些观念好像是不一样的。就会无法避免地出现抵触、产生疑惑,如果疑惑不消除就没办法确信这个道理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同样道理,当我们听完了这个非常善妙的法规之后,和我们内心中以前的这些观念就会冲突、产生疑惑,所以必须“并思其深义”,通过思维的方式来遣除怀疑。这就是闻思修“思”的功能。听完之后只是知道讲的是什么,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已经完全接受了,有的时候就会产生怀疑,所以必须要进一步去深思熟虑,思考里面的意义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讲的,为什么是这样的?逐渐思维、体会这个颂词是这样去理解的,所以“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思考之后逐渐打消了怀疑,减除了增益损减之后,对“二规”的功德和生起“二规”的方法,逐渐产生很甚深的信解,在信解的基础上如理行持,不完善的就应该去补充,平时行持的就要进一步加强,所以应该“如理行持彼之义”,行持圣天和世德。

所以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内心中没有如理如法的去修学的话,很多功德都没有办法获得的。这里面就讲了很多让我们获得殊胜安乐的方法,怎么样避免失败的心态、行为。如果我们如理如法行持成为一个高尚善良的人的话,很多很多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可以逐渐获得。所以有些人在世间中一切都很顺利,有些就不是很顺利,这和前世的因缘有一定的关系。前世的因缘再加上这世的行为,如果这世的行为很善妙很多不好的事情可以避免,如果我们的行为不善妙,很多好事也会逐渐让我们消磨掉。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护法。大恩上师在讲《二规教言论》前部分的时候讲到,《二规教言论》也是修护法的说明书。怎么样修护法在《二规教言论》里面讲得很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得到护法天尊的加持?什么样的行为让天尊、护法神远离?这里面都讲了。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供护法,一方面我们要懂得哪些是配合护法得加持的行为,哪些是让护法很不高兴的行为。

我们在世间上做事情,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天神和护法神的加持和帮助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事情凭自己的力量去承办很困难,但是如果有天神及护法神的帮助很多事情很自然就获得了。学习这样的世间法规,不管对于我们世间承办事业,还是修学佛法,都有很大的必要性。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世间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高尚的行为和卑劣的行为。“现来”,现就是现世,来就是来世。高尚的行为就是现世和来世都可以得到安乐。卑劣之道,现世和来世都只能引发痛苦。通过这样不断地分析,可以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两种行为,以及学习二规的必要性,从而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我们在学习某种知识、修学某种法之前,都要理解其必要性。到底有什么必要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就很善巧。首先花一些篇幅来介绍世间的规范、品行的必要性。我们在世间就是世间人,所以主要是针对世间人讲的。我们在世间行持的时候,总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方面是高尚行为,一个方面是卑劣的行为。

一般来讲都是向往高尚行为的,但是在后期如果受到不良言教、不良朋友的影响,或者受到挫折的时候,就很有可能抛弃高尚的行为,选择卑劣的行为。虽然在世间主流的思想中,对高尚的行为赞叹、对卑劣的行为鞭挞,但是随着烦恼越来越炽盛,以前高尚的行为现在逐渐不被人们所接受,有些还被认为是迂腐的、过时的东西,逐渐在抛弃掉。这里并不是说古代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它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是有些通过以前智者们分析、弘扬、抉择确定下来的,的的确确对净化人的身心,对社会安定有很大的力量的好东西,在逐渐被人们淡化,或者被其他不好的东西所替代。

现在这个趋势,如果我们不去学习仅是随大流的话,随众的心态有时候还是比较危险的。认为大家都可以做,我就可以做,没有什么问题一样。就好像新闻上报导,路上汽车翻车了物品洒落一地,大家都去抢我也去抢,觉得没什么过失,没什么罪业。其实不是说你一个人抢有罪业,大家都去抢就没有罪业,而是这样非法的行为得到,本身就是不可取,是一种罪业。所以不要以为大家都这样做,这个道德规范就可以降低、降低再降低到没有底线。我们如果真的去这样做的话,整个社会、整个环境就会变得污浊,我们的道德水平也会逐渐会下降。

那么,最理想的方法是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实在不行的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要有看得很清楚的慧眼,懂得取舍之道,要有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不能够跨越的,即使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行持恶劣的行为,我也应该保持高尚的行为。这是后面麦彭仁波切要讲到的很重要,也是大恩上师经常引用的颂词。

这个底线、这些标准来自于哪里?这些标准守持的方式来自于学习。学习才能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我无论如何都要保持的。所以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尤其是在传媒、信息铺天盖地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没有一双慧眼——火眼金睛,根本看不到哪个方面是好的。刚开始的时候,还会有一点点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听得很多,就会开始慢慢动摇,最后会随大流。

所以我们必须反复地学习这些殊胜的论典。一方面本身有加持力,另一方面上师也会有加持。汉地也有很多讲贤善人品的教言,虽然没有护法加持这一说,但是天神、善神,很多时候也会对这些教言有护持。所以,接近教言、对教言欢喜的人,护法神会帮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管是藏地的《二规教言论》,还是汉地的很多善妙的教言,我们都应该多多去接近、学习。

“高尚之道现来乐”,行持高尚之道现世是安乐的,来世也是安乐的。现世安乐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理解:

第一个现世的安乐。如果我们行持高尚之道,没有做坏事,白天和晚上内心都会很坦然,从坦然的角度来讲就是一种安乐。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行持高尚之道就容易得到诸佛菩萨、护法神的加持,比较容易得到快乐的境遇。

还有一种情况,因为前世的恶业,虽然说他今世是一个很高尚的人,很多行为都无可挑剔,但是还是在感受很多的痛苦。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怀疑,为什么这么高尚的人还会有痛苦呢?并不是现世的行为导致他的不快乐,而是他前世的业有残余的力量,很难转变的时候就会痛苦。通过这种情况清净了罪业,在后世中也会感受到快乐。或者他在感受违缘的时候,身体、物质方面可能会欠缺一些,但是内心中非常坦然,会得到一些快乐,总的来说现来乐也是成立的。虽然有一些人觉得善人没有得到善报,这个准则是不完善、不圆满的,但是大恩上师在讲义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从很多方面来考虑,总的来讲高尚之道现来乐。

“卑劣之道现来苦。”一方面讲卑劣之人很龌龊,经常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心经常保持在负面的状态,就会往下走,白天、晚上都不会舒适。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错误,内心总是不坦然,走出去之后总觉得有人盯着他看,就算到了上班的地方,也觉得是别人盯着他看。犯了更大的事的时候,比如一个逃犯杀了人,犯了很重的罪,在街上看到警察,总是觉得是在盯着自己,感觉要抓他,晚上也睡不好。所以“现来苦”现世也是很苦的。现世中造很重的罪,造一些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内心会很不安。

所以,如果一直处在卑劣的状态之中,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有快乐。因为造恶的心、卑劣的心是向下的,是黑暗的状态,这个就是心的本性。比如今天早上帮助了人,一天都很愉快,因为今天我做了一件好的事情,现在的话来讲叫正能量。我做了个好事,今天一天都很舒服,好像精力很充沛一样。如果今天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可能一天都不舒服的。它是心的一种缘起,一种能力,当我们做利他的事情就很高兴,当我们去伤害别人的时候会不高兴。

再讲深一点,这是如来藏的本性。如来藏的本性是很清净的,很多无缘的大悲、佛的功德就在里面存在。所以做好事的时候是和这个相应,或者说善心是从如来藏本性中出来的,做好事自然就很高兴、很欢喜。虽然我们很多时候说不上来为什么帮助了人会很高兴,但是从佛法角度来讲,从《宝性论》的观点来讲,内心的善心和本性中的如来藏是相应的。本性如来藏中充满了最圆满的大悲心,最圆满的佛智慧。所以做了善法就会有一种很舒适的感觉;造了恶业,和如来藏本性相违、相矛盾,就会不舒服。心的本性的缘起就是这样。

世间上也有一种道德规范。如果违背了道德规范就会觉得不舒服,如果没违背就会心安理得。这也是一个缘起,所以“卑劣之道现来苦”,现世就会苦。

从密宗的角度来讲,人俱生会跟着很多护法神,如果你人品很低劣,很多护法神刚开始会没有力量保护你,后面就会逐渐远离你。如果一个人离开了护法的保护,现世中会越来越悲惨。这就是现世痛苦的一种状态。还有来世的痛苦,卑劣的人来世不可能获得殊胜安乐的。

第三种情况前面讲过了,有些卑劣的人现世中很快乐,跟高尚的人现世中悲惨的情况相似。前世中造了很强的善业,必须在现世中成熟,所以现世中虽然他行为恶劣,但是还是享受快乐,这个看似是矛盾,其实不矛盾。因果是不虚耗的。

但是应该知道一点,汉地很多劝善书中说:如果一个人前世的福报很大,但今生中行为很恶劣,那么恶劣的行为会减弱他的福报。本来他的福报是十分,但是因为今生中的行为太过恶劣,十分的福报就会减到只剩六分七分,其四分就被恶劣的行为冲掉了。所以这方面也是卑劣之道。虽然显现上造了恶业的人还在享受快乐,但是冥冥中,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还会有这些情况。

这些书按照我们凡夫人的眼光来讲好像是迷信,但在整个世间,除了我们肉眼能看到的之外,还是有很多世间天神,还有很多我们不能够见到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很多神秘的东西,只不过是我们缺乏了解,叫做神秘。不管古代、现代都有很多能通灵的人,他们的确是存在的。在汉地、国外、西藏、印度等很多地方都有这些能和天神交往的众生存在。他们相当于使者一样有能力到另外一个世界,不管是通过描述的方式,还是写书的方式,把看到的一些情况带回人间,告诉我们他们是怎样运作的,这样我们就会注意。

善神、天神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其实与佛经中讲的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世间人普遍造善业,天神的力量就会增长,比如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会胜利;如果世间人普遍造恶,非人负面的力量就会增长,善神、天神就会受痛苦。善神本身来讲是有善心的,再加上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所以也会找一些特殊的人(通讯员)带话给人间:你们这样做是损福报的,那样做会怎么怎么样。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汉地也有很多劝善的书在流通,很多人看了之后自然是调伏自己的心,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记载也非常多。

所以说“卑劣之道现来苦。”总的原则就是这样,不会变化。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字面意思:下品的高尚是世间的法规,上品的高尚是圣者之道。“世法即是佛法根”,世间的法规就是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这样的人始终没办法达到殊胜的佛规的高度,或者获得殊胜的证悟。就好像一棵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会有树茎,同样一个人没有福德就不会有财富。这里通过比喻和意义把道理阐述的非常明白。所以,佛法的道就是取舍因果之道,怎么样取舍因果这里面讲得很清楚。针对高深的大圆满或空性的智慧,世间的法规更容易实践,因为这里面道理浅显易懂,实行的方式也比较容易。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修持菩萨道、发大愿,或者是大回向、修空性,同时也应该行持一些世间的法规,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抵触。如果我们要修持好佛法,必须要通达、实行世间的法规。

世间法规分为两种:一个是下品高尚世间法规,一个是上品高尚的圣者道。下品高尚世间法规很多地方都有,该做的、不应该做的,像这样一些世间的高尚行为。还有上品的高尚是圣者道。圣者道就是佛法,佛法中的出离心、菩提心、弘法利生的教授,这些都是世间的法规中完全没有的。因为他们是两个不同教授的层次。如果把它一分为二的话,世间法规相当于人天乘,主要是人天乘的修持方法;上品高尚圣者道属于佛乘,是修行佛法的殊胜方式。

菩萨出世度化众生,不单单要度化根基比较成熟的人,也要度化一般的人。所以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讲到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如果遇到暂时种性没有成熟、不管怎样劝都不愿意发解脱心的人,菩萨就会告诉他世间的十善之道。比如说这里所说的世间法规,告诉他去取舍世间法规,虽然不究竟,但是如果取舍了世间法规,暂时得到人天善趣,远离恶趣的痛苦,这个也是佛菩萨乐于见到的。所以针对一些暂时的一阐提断种性者,菩萨也会把他们引导安置在人天善趣中。如果在此基础上善根成熟,佛菩萨就会告诉他三乘教法的佛法修学。所以这方面分两种高尚之道:一个是下品高尚、一个是上品高尚。

下面讲二者之间的关系。“世法即是佛法根”,从二者之间的层次来讲,上品出世间道远远超胜世间道,但是不能因为远远超胜世间道就舍弃世间道。就好像在《百喻经》中有一个暴发户刚刚得到钱,看到别的富翁家里面有三层楼,特别壮观、气派,参观之后就觉得应该住在三楼,视野开阔又很舒服,回去就造楼。当木匠在打基础的时候,暴发户就问他在干什么?木匠说要造三层楼,暴发户说你造下面的楼层干什么,只要第三层,不要下面的。毕竟是在人间不是在空居天,肯定是需要基础的。

上品高尚是出世间道,非常善妙,比世间道超胜,但是如果没有世间道的基础,出世间道怎么样修行?在这个恶劣的相续中怎样产生佛法的功德呢?佛法的功德是很清净、很伟大、很殊胜的状态。这个状态出自于我们的心,是我们的心里安立的功德。但我们的心充满贪嗔痴污秽的东西,在这样污秽的状态中怎么可能产生清净的功德呢?不可能。所以先要通过这样的世间法规,把我们很重大的违缘净化掉,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产生出世间的功德。

虽然我们最向往的是成佛,是菩萨道的功德,但是一切佛道和菩萨道的基础都是来自于贤善的人品。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讲得很清楚,世间的法规、殊胜的人品就是三世诸佛的方便道,是一切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的话,就没有办法成就更甚深的佛菩萨的功德。

所以“世法即是佛法根”,一定要高度重视。如果没有世间高尚的行为,不是一个高尚贤善的人,内心不善良,怎么可能生起佛菩萨的功德呢?所以以前噶当派的修行者见面的时候不是问早上好或者晚上好,也不是问你吃了没有,而是问你善良的心产生了没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对善良的心、贤善的人品非常重视,所以问候也是和法义相关的。善良的心状态中才可以产生殊胜的善法。阿底峡尊者的手痛时,也是放在仲敦巴尊者的怀里加持,为什么呢?阿底峡尊者说因为仲敦巴有一颗善良的心,它的加持就很大。

一个菩萨心很不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个善良人不一定是菩萨,但是菩萨一定是善良的人。菩萨的菩提心是很清静的,但是基础一定是来自于很善良心的状态。所以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善良,一方面要修学菩提心,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心善良起来。我们的心善良了,平时会表现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利益他、帮助他的心多,还是想害他的行为、想伤害他的心多;看到别人安乐得多,我们是嫉妒还是产生欢喜,这些都是一个人善良不善良的具体表现。

这方面不需要造作,一遇到事情自然就出来了。往往不需要思考,自然而然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串习已久的东西。如果我们经常看到别人都是恶心满满的,说明我们的心肯定是不善良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别人好的一面,愿他安乐等等。如果我们经常观想的话,心就会变得善良。这个善良的心是可以训练的,通过合适的教言逐渐地观修,在善良的道友的引导之下,就会慢慢善良起来。

如果没有世间高尚行,就永远不会到达殊胜的佛规,没办法理解菩萨为什么这么利他。自私心很重的人,永远也想不通菩萨为什么要舍弃自己所有的财富给别人受用。所以,在一个下劣的相续中是没有办法生起殊胜的佛规,出离心、菩提心是生不起来的,更殊胜的证悟更加不会生起。

虽然从本质的、很究竟的教法来讲,善的分别心和恶的分别心都是障碍空性的,但是恶的分别心和善的分别心也有随顺不随顺的问题。恶的分别心对殊胜证悟的空性是一种阻碍,善的分别心必定有随顺的作用。所以菩萨告诉修佛法的人,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恶心不生或者转变,或者观察它的本性;善的心、善的资粮必须要积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顺和相悖的问题。法规从缘起的角度来讲,恶业、恶心、恶行等等就是一种道障,而善法、善心则是一种顺缘。所以菩萨在证悟空性出定的过程中还是要努力修持善法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高尚行,难以通达佛规和证悟。如同一颗树如果没有树根,怎么可能有树茎。树根是树茎的基础,没有树根,不可能有树茎。如果一个人没有前世布施和修行的福德,在现世怎么可能获得财富呢?因为财富的因就是福德、善根的缘故,没有福德就没有财富,没有树根就么有树茎。没有高尚的世间法规,没有世间高尚的人品,一定产生不了殊胜的佛规和殊胜的证悟。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这些世间众生的次第,虽然没有他人来做分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行为——将世间高尚的行为分为上中下三品。

别人给你划分固然也可以,但是别人划分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臆造。他喜欢的人全划为上品,不喜欢的人全划为下品,不管你再怎么优秀都是下品,其他没有什么关系的都划为中等。如果让别人来划分的话,肯定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观念、标准去分析。

虽然没有其他人来作分析,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来判别。世间高尚的行为分上中下三等。道德高尚、人品很亲近的人,大家认为就是一个好的人;行为中等的认为他是中等的,行为下劣的认为是很不好的人。所以世间的次第就可以这样分。从佛法的角度讲、出世间的次第也可以这样来分,世间的好人,声闻缘觉、菩萨等等。此处主要是按照世间的分法:一个人是否高尚看他的发心和行为,是不是真正一心一意地为众生做利益的。中等的人虽然不伤害别人,但是也不利他,独善其身。古代也有隐居的,一个人在深山里面住着,保持清净的行为,不伤害众生也不出来利益众生。还有害自害他的恶人,这样上中下三等。

如果掌握了这样的划分方式,都可以给自己划分,我们是愿意做下等人、中等人、还是上等人。有些世间人认为没钱的人,扫街的、乞丐是下等人。中等人就是有点钱,上等人就是最有钱的人,或者按照职位的高低来判断。按照佛菩萨的慧眼来判断,不看你的财富和地位怎么样,关键是看人品怎么样,如果是人品高尚就是上等的。

前面已经讲了,“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所以,佛菩萨的划分不是看钱财的多少,长得好看不好看,或者职位的高低、房子大小等等。或者种姓是什么样子的。按照印度来讲,如果是婆罗门就是上等人,如果是刹帝利就是中等人,如果是首陀罗就是下等人;或者白人是上等人,这样划分上中下三等。佛菩萨不是从肤色、血统、财富来划分的,而是从你的发心、行为来划分的。如果你的人品很高尚、心很贤善、经常利他就是上等人;你不利他也不伤害他就是中等人。

通过这方面的划分,对自他、对今后世是都有必要。如果把眼光盯在财富,或者其他上面,我们的思想、行为就会偏离轨道。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在行为是否高尚上面,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自然而然的靠近它,我们思考的方式就会不一样。今天我们做的事情不是一个上等人、高尚的人应该做的,因为我今天做了一件错事,产生了不好的心念等等。如果这样纠正,自己的思想、行为、道德就都会很好。不管别人知不知道,因果都是不虚的,自作自受,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自己都会承受它。

所以有钱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如果品德不高尚的话,虽然在显现上面有一些财富,但是他的行为下劣的话,那么财富对自他没有利益,对于他的后世也没有利益可言。这里我们要知道麦彭仁波切在此处划分的方式。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此等世众”,这些世间的众生都是喜欢安乐的。“恒时唯有求自利”,恒时追求自利。除圣者之外的士夫,没有其余的所求。

这个方面讲到众生都是很在乎自己的快乐的,逐渐引出众生都喜欢快乐的主题。但是下面讲到,想得到这个快乐的愿望,你用什么样的道来达到。通过高尚的道来达到,还是通过卑劣的道来达到呢?你想求安乐,卑劣是达不到的,所以必须行持高尚的行为。最后逐渐把重点一层层地讲出来,引导我们的心向往高尚的行为,所以“此等世众爱安乐”。众生都是爱安乐,不管是追求衣服、食品、住处,还是现在交通工具、财富、权利、高位也好,都是喜欢安乐的。不单单是人,就连旁生也是追求安乐的。家里面蟑螂爬来爬去,也是为了追求安乐,外面的蚂蚁爬来爬去,还是为了安乐的;哪怕是饿鬼道的饿鬼每天走来走去,也是为了在饮食中得到安乐;地狱中的众生拼命地挣扎,还是想要得到安乐。所以一切众生都喜欢安乐的。

“恒时唯有求自利”,恒时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在没有接触到利他的教法之前,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自”字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讲:一个就是自我——纯粹就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另外一个就是和自己有关的团体,比如说我的家人、我的团队,这方面稍微大一点,但也是自利。因为和自己有关,他们快乐我就快乐,所以还是自己的利益。

“除圣者外诸士夫”,除了圣者之外,还有准圣者,准备成为圣者或者即将成为圣者,他们的心就不像一般凡夫人的心。他们是一心一意地想利他、求利他,众生的利益就是自己奋发的方向。所以圣者的想法不是为了追求自利,相反圣者或者修习菩萨道的人把追求自己的安乐看成毒品一样。

这个想法和世间人的想法非常不一样,为什么世间人很难接受菩萨的教法,或者说很难接受菩萨的行为?原因就是这样的。他永远想不通为什么菩萨要放弃追求自己的安乐,因为他无始以来都是这样做的。现在菩萨告诉他放弃自己的安乐,追求自己的安乐像毒药一样。这里面讲的毒药就是自私自利心,来自于我执,而我执是一切痛苦,一切轮回的根源。所以菩萨在这个方面看得很清楚,求自利就是服毒,和自杀没什么差别。所以圣者不但不求自利,而且把求自利,看成是应该抛弃、伤害性很大的毒药一样。

所以圣者的相续和他的想法和世间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什么时候我们的想法和世间人的想法还没有脱离的时候,我们就还是世间人,什么时候发现我们的想法和圣者的想法靠近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逐渐从世间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了。这个也是辨别我们修行的方法。当然很多事情也是在过渡,逐渐认识到了世间想法的不对,圣者想法的殊胜。我们慢慢在接受,慢慢在过渡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的修学者正在这个阶段。

除圣者外,其他的士夫没有其它的所求,就是为了自己得到利益。所以国王、帝释天、梵天他们也是这样,下面的乞丐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追求的不一样。乞丐是今天能讨到饭就可以了。当然现在的有些乞丐不要饭就要钱的也有。但不管怎么样,今天能够得到钱就可以。比如说他的标准是100元,收入到了就可以了。此外公司的老板也有他的要求,总统也有他的要求,他们都有各自的要求。

真正考虑众生利益的人的确不多,但也有。有些有好的思想,但没很好的落实;有些是表面上说是利他的,但也是为自利的。但不管私下里怎么样自利,你的行为还是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感受,你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利益,老百姓也不会管你到底怎么想。但是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就是真正从内心中生起利他心,如果内心中产生自私自利的心,自己都谴责自己。不需要别人去督促他,他自己会去改变。在这方面菩萨内心中已经非常和利他之道相应了。

尤其是现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一切的习气还是很严重,如果过度地追求自己的快乐、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就没办法发现菩萨之道。菩萨之道的精髓到底在哪里?如果我们不跳出现在这种思维的方式,那么很难以体会,很难以想象,菩萨之道到底是什么,也很难以去辨别我想现在的这种发心、行为,是不是真正的相应于菩萨之道。如果把这两种道混为一谈,分不清现在我们走的是世间道还是菩萨道,所以就必须跳出现在的模式来看一看。尤其是要对照没有烦恼我执的佛菩萨造出来的清净论典,像《入行论》、《修心八颂》、《修心七要》等等,来看自己的修法状态是不是和菩萨的心完全地相合。如果是的话,当然非常好,不是的话,发现就予以改正。

下面接着讲: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前面的颂词讲每个人都求安乐,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的。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是选择永远快乐、永远痛苦,还是选择偶尔痛苦、偶尔快乐呢?没有一个人不选快乐,完完全全都想快乐。

虽然每个人都想快乐,“然由”,马上转折,但是因为前世的业力所感,有些人可以获得殊胜的财富,有些人不幸病痛缠身。“呜呼当观众苦乐”,应该当观察众生的苦乐和每个人的业有关。每个人的业和行为发心有关。所有痛苦、安乐,永远都不是无因无缘的出现。每个业都有它的因缘,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只是观察它的现象,就会怨天尤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贫富之间的差距——富裕的人很富,贫穷的人越来越贫穷,就会认为社会不公平。这样去想不是不可以,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去想的权利和自由,但是从深层次的角度去讲,所有的事情不可能是无因无缘的。

就像在这里讲的每个人都向往幸福。现在很多成功人士到处在演讲、推销自己成功的经验,很多媒体也是如此。但是这个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呢?很多这样模式其实是不可以复制的。如果大家都能复制的话,每个人都成富翁,都成世界第一了,那哪个是第二呢?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多的财富谁去创造呢。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虽然有些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致富,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有这样一种经历,因为他前世造了这样的业。所以有这样的业就可以有这样是果,没有这样的业就不会有这样的果。

但并不是让我们对弱者不发悲心、不同情。在这里面是要我们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我们有能力尽量去帮助这些可怜人,也是一种菩萨修行方法。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地告诉他们因果取舍之道,因为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佛法中业因果的规律的的确确贯穿整个佛法的修行体系。没有业因果,就没办法去安立佛法的修行。哪怕是今生中的财富痛苦都是这样的。所以说“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些人获得了财富,有些人生下来就在富贵之家,不用操劳,从小到大都很富裕,可以得到很丰厚的遗产,继承很多东西。所以现在有些人根本就不用去劳作,有些人虽然有些劳作,所谓的机遇抓得很好、有人脉,这也是他的福报显现。在合适的时间出现,他抓住了就可以致富。有些人有前世的善业,他就会有这种机会。有些人不但得不到财富,反而雪上加霜,还有就是财产非常少的时候,又生病了等等。

现在我们观察的时候,看看这些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真的感触到了业果不虚。富裕的人根本就是什么都不缺,基本上想要什么有什么。教育资源、工作环境、住房等其他东西,基本上是不缺的。但是很贫穷的人,就找不到好工作、上学没办法交学费,也没办法找到一些好的幼儿园。生病的时候连钱都没有,有的时候好不容易借到钱,住院的时候都被偷了。看起来所有倒霉的事情都被一个人碰上,但是想想佛陀讲的业果不虚,如果你前世造善法,今生肯定会显现这样的快乐,财富来的时候怎么样也挡不住。但是如果没有修福报、没有布施的人,今生中就会很痛苦。看看这些行为,再观察一下佛法中讲的因果道理,的的确确是业果不虚。所以造这个业一定会有这个果,没造这个业就不会有这个果。

“呜呼当观众苦乐”,“呜呼”,很感叹。应该观察众生的苦乐千差万别,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很发达,随便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很多消息。看这些消息的时候也应该观察一下佛法中的观念。看到富裕的人、快乐的人,我们要随喜,愿他永远快乐;看到痛苦的人,我们也要生起悲心,发愿度化。

当然也要思维因果不虚。把这些放到自己身上去观察,如果我们现在造业,有可能这个事情下世会遇到。不管怎么样,我们会对业果逐渐产生越来越强烈的、越来越深入的取舍心。这个对于修学更深的佛法其实有很大的帮助,并不是说佛陀会引导我们怎么样后世会更快乐,而是说业果的观念是修持更甚深佛法的基础,业果不虚的观念越来越强烈,我们对于抉择因果之道,就会更小心,更能成为学习佛法的殊胜保障。

所以“当观众苦乐”,越观察就越觉得的不一样。没有这些观念时,我们发现贫富差距时会怨天尤人,有时会愤世嫉俗,有时会说东道西,这样就开始造业了,像这样就没有必要。所以佛弟子应该有佛弟子的思维和讲的方法,别人怎么讲是别人的业,但自己应该从相应佛法的角度来观察比较好。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没有食物空腹的痛苦,等同于虽然有食物但是没有名誉的意苦。“何人”,任何一个人如果有名誉、功德,他的财富和食物就会犹如涌泉一样源源不断地出现。

这里也是在分析差别,逐渐靠近此处所讲的实相。这里讲的实相就是今生中行为高尚与否。因为今生中的高尚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善业,如果你有了善业,就会得到自己所向往的东西。这个也是真正致富的说明,告诉你怎么样快速富裕起来。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就没有办法富裕,如果找到正确的方法,就会很快富裕。

“无食空腹之痛苦”,贫苦的人找不到食物,就会经常感受空腹的痛苦。吃了这一顿愁下一顿,不知道下个月、明天的食物在哪里找。经常担心怎么样才能找到食物。所以贫穷的人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空腹的痛苦。

“无誉之意苦”,讲的是富裕的人虽然衣食不愁,但是因为没有名誉的缘故,所以很痛苦,想方设法地得到一些名声,得到别人的认同。古代也是有一些地主、财主修桥补路,给大家做善事,得到王善人、李善人的称号,得到了一些名誉。当然我们不否认绝对有善心去做的,但是有一些专门是为了得到名誉去做的。现在捐钱的人也是一样的,有些人捐钱就是为了得到名声,有些捐钱的人就是为了利益他人。这个我们就不能一概而论,所有人都沽名钓誉是不可能的。

不管怎么样,有钱人也会有他的痛苦,无誉就是其中一种。有钱人有誉就不痛苦了并不是这样,他要表达的意思是:没有钱的人有没有钱的痛苦,有钱人有有钱的痛苦。就像《四百论》讲的一样,贫穷的人主要是身体的痛苦,上等的人主要是心的痛苦。有些人又有钱又有名誉,但是还是很痛苦。他每天都要操心很多,事业越大操的心就越多,每天都在忙碌,每天都在想怎么做大,怎么抵御危机。所以不管怎么样都会有很多痛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如果一个人有了名誉,有了功德,“彼之财食如泉涌”,他的财富和食物就像涌泉一样源源不断地出现。如果他有善业、善根的话他就会出现很多殊胜的安乐。财势也有、名誉也有,这些都来自于功德、善根。

所以如果没有好好的取舍,想要得到这些,虽然想是想,但是得不到。现在很多人也是想发财,几乎到了疯狂的边缘。听说哪个地方中彩票赚了几百万,他马上去买彩票,但是也中不了,像这样中奖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听说别人做个生意赚钱,他也去,但赚不了。如果没有善业的话,做什么都不会顺利。如果有了善业的支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如意。尤其是如果有了前世的善根做基础,今生的福报做助缘,再加上高尚行为的缘故,你的身神、肩神、战神都会有很大的力量来帮助你。如果你的福报加上护法天尊的帮助加持的话,很多事情自然就会承办。

这些道理我们必须要知道,否则每天都空想赚钱,空想发达,但没有具备因是不行的。我今世贫穷可能前世没有造善业,但是现在我们必须要高尚。因为现在行为高尚,对现世和后世很有帮助。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回到以前改变前世的行为,但我们还有后世,还有现世。所以现在我们行为高尚,可以利益在现世,也可以利益后世。我们现在去做也为时不晚。这个也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告诉我们学习《二规教言》,要让我们取舍因果之道,做一个高尚行为的意趣所在。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行持高尚行为。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