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甲三、具体讲厌离今生的内容

《厌离今生之歌和无常道歌讲记(未定稿)》 ︱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

最后四颂,属于第四层,是讲大恩上师发愿的内容。

其中第一颂是祈求加持愿,第二颂是不离上师愿,此二颂是有关上师方面的发愿,此处的“上师”即是指全知麦彭仁波切。第三颂是摄引净土愿,第四颂是道歌加持愿,此二颂是有关众生方面的发愿。

1.祈求加持愿

现今风烛残年修持善法后,
昔日所造堕罪异熟净无余,
祈愿大恩上师如雨而降下,
临终无悔圣法成就之加持。

大恩上师说:如今已至风烛残年之时,自己在修持善法之后,往昔所造的堕罪异熟已经完全清净无余,祈愿大恩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如雨般降下临终无悔、圣法成就的加持。

由于大恩上师对于全知麦彭仁波切具有与佛无二的信心,便从如是的信心中流现出如此猛厉的祈祷,因为大恩上师的信心已至极深的程度,所以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二者相应的程度亦是常人无法想象。故此处是以圆满的信心祈愿文殊上师降下如雨般的加持。

2.不离上师愿

净与不净浩瀚刹土范围中,
依于人与非人等等无定身,
文殊怙主上师利生行者前,
我亦不离而住发此吉祥愿。

在此颂中,大恩上师发愿生生世世不远离全知麦彭仁波切,其中第一句是讲“于何处亦不离”,第二句是讲“于何身亦不离”,而第三句中的“文殊怙主上师”即指全知麦彭仁波切。上师儿时便得到全知麦彭仁波切智慧身的摄受。

净与不净浩瀚刹土范围中:意思是于浩瀚无边的十方刹土中,文殊怙主上师无论是示现在清净的刹土,还是示现在不清净的刹土,我皆不远离上师而安住在上师的身边。

依于人与非人等等无定身:意思是于各种刹土中,无论是示现人的形相,还是示现非人的形相,乃至于示现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众生的形相。总之,在上师“依于人与非人等各种不定的身相”利益众生时,我皆不远离上师而安住在上师的身边。

“文殊怙主上师利生行者前,我亦不离而住发此吉祥愿”:如是在文殊怙主上师利生行者面前,一切时处皆不远离而安住,我已发下如此生生世世不离上师的吉祥愿。

由于大恩上师对文殊怙主——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信心无比清净,所以在如是清净的信心前,无论文殊怙主示现何种身相皆诚信此乃怙主不可思议的智慧游舞;又无论怙主于何处示现,皆诚信此乃怙主周遍法界之大悲的流现。以清净至极的信心便发出如是与怙主上师融合相应永不分离的大愿。

3.摄引净土愿

无始以恩养护慈母众有情,
无有遗余大乐清净刹土中,
容易引导威力吾身独获得,
愿能成办文殊上师所欲义。

愿我获得,将无始以来一切以大恩养护自己的慈母有情,无有剩余且很容易的引导至大乐净土中的大威力,愿我能够如是成办文殊上师所欲的大义。

颂词前三句实际发了极圆满的愿菩提心,因此中圆满含摄七支,所谓七支即“知母”、“念恩”、“报恩”、“平等”、“慈”、“悲”及“增上意乐”。

无始慈母众有情:即了知无边无际的有情,皆曾作过自己的母亲,所以是“知母”。

以恩养护:即了知无始以来的慈母皆曾对自己以大恩养育,慈爱呵护不已,所以是“念恩”。

无有遗余大乐清净刹土中:此句当中含摄“报恩”、“平等心”、“慈心”、“悲心”共四支。其中“无有遗余”,即是指无有任何亲怨的偏袒,对周遍法界的一切慈母有情,无有剩余的皆安置于净土,所以是“平等“。因为给予的是净土的大安乐,所以是”大慈“。又因为拔除一切由杂染所引生的痛苦,所以是“大悲”。而此句总的意思即是“报恩”。

容易引导:“引导”表示不仅仅是发愿心而已,亦包括自己以种种善巧方便亲身摄受慈母有情,引导他们入于大乐净土的实际行为。此即是“增上意乐”。

吾身独获得:即是指欲成就他利究竟,亦是“誓取无上菩提”的弘愿。

所以,此三句圆满具足愿菩提心的七支成就。

愿能成办文殊上师所欲义:此句意义甚深,因为一切依止上师的修行皆可摄入此句当中,即摄入“成办上师所欲义”——成办上师最希欲、欢喜之事中。既然如此,那么何为文殊上师所欲义呢?即摄引一切慈母有情,将他们皆安置于大乐净土,便是文殊上师所欲义,亦是一切上师所欲义。关于此理,可引《普贤行愿品》中的经文来作说明,如《普贤行愿品》中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而将无始以来的慈母有情,皆无余摄入大乐清净刹土中,可谓是真正的“随顺众生”,亦可谓是对众生尊重承事已至极点。由于令众生获得无上欢喜,所以就是供养诸佛、尊重承事如来以及令诸佛欢喜。而上师又是十方诸佛的总集,所以如是作,就是在真正供养上师、尊重承事上师,令上师欢喜。如是可知,摄引众生入于大乐净土,才是文殊上师真正所欲之义,即文殊上师真正欢喜之事。

此摄受众生引入净土的大愿,亦是大恩上师一生最大的心愿。如上师于《胜利道歌》中云:“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令诸心子皆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刹。”于《愿海精髓》中云:“凡结善恶之缘诸有情,此生命终往生极乐刹,获得阿弥陀佛亲授记,祈愿圆满智悲力威德。”于《怀业时语》中亦云:“今起我等师徒之会众,依于稀有总集之事业,怀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众往生乐国我心语。”

大恩上师还曾经说:“我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凡是与我结过善缘或恶缘的所有众生,都接引到极乐世界。虽然也有东方现喜刹土、邬金铜色吉祥山刹土等诸多清净刹土,但是如极乐世界般功德圆满,又极容易往生的净土却绝无仅有。而且往生之后,可以成就一切所愿,无勤救度一切众生。”

大恩上师于一九八九年朝礼拉萨觉沃佛像时,觉沃佛像放光,对上师如意宝授记:“善男子!以后凡是与你结缘的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大恩上师不只一次对我们说:“凡是能够念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4.道歌加持愿

何者耳闻此歌愿与吾一同,
消净耽执今生如雾分别念,
无勤作中自在菩提三十七,
成就究竟二利十力功德主。

此颂是大恩上师发愿加持所有听闻此道歌者,皆能够有殊胜的成就。

无论是谁,只要闻此道歌,愿他与我一同彻底清净如雾般的耽著今生的分别念,能够于无勤作之中,自在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最终成就十力功德圆满、二利究竟的佛果。

“消净耽执今生如雾分别念”:此句可谓是对整个道歌的总结,道歌正文的所有内容皆可摄入此句当中。

“耽执今生的分别念”,包括对今生的名声财富、亲怨朋敌以及衣食房舍等耽著的分别念,之所以比喻为雾是因为雾有笼罩、遮障与虚妄之义,而耽著今生的分别念亦有此三方面的弊病。

首先,因为此种分别念能够罩住有情的身心,令有情的一切心意言行皆在其支配下迷芒行事,所以说如雾。其次,因为耽著今生的分别念一旦生起,便会遮障相续中本有的智慧,令耽著者处于愚痴的状态中而无法认知万法的实相,所以说如雾。再者,又因为此耽著今生的分别念虚妄不实,仅是虚假的妄想,无有丝毫实体可得,当智慧生起彻见其虚妄时,它便会踪影全无,如太阳一生起,雾便消散一般,所以说如雾。

此道歌的法音,就如森林杜鹃的妙音般微妙悦耳。具善根之人,闻此杜鹃妙音,心中定会豁然开朗,会忽然间觉醒到:昔日一切追求今生的想法,皆只是颠倒的妄想而已。如是,如雾的分别念消散之后,便如从梦中猛醒般,不再受迷梦的系缚。所以,只要有缘者对大恩上师具有信心,以大恩上师愿力的加持,一定可以通过如是的杜鹃妙音消净一切如雾般耽著今生的分别念。同时,要深深铭记,乃至相续中产生刹那顷的厌离今生的智慧,皆是大恩上师以智悲力加持自相续的结果。

以上四颂发愿文之金刚句的词句虽然不多,但可谓词渊句奥、理义深邃,尽摄一切佛法修行的关要。对此我们可引传承上师的教言来作证明。如全知麦彭仁波切于《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中云:“一切出世的无漏功德都源于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在轮回中修积的一切福报都源于对众生的大悲心。”而发愿文前二颂中所发的祈求加持愿与不离上师愿,恰恰体现出大恩上师对文殊怙主——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不可思议之信心。后二颂的摄引净土愿与道歌加持愿,又体现出大恩上师对一切众生的不可思议之慈悲。所以,此道歌中的大恩上师的发愿文可以说是一切佛法关要的精髓。

作为弟子,当随学上师发如是的胜愿。即一方面要发起祈求大恩上师加持的愿,时时处处祈祷大恩上师加持自己清净一切堕罪异熟,获得临终无悔的圣法成就。亦要发起生生世世不离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大愿。如是以无伪的信心,最终定会获得法身的成就。另一方面,当随学上师,发愿将无始以来的慈母有情摄引到大乐净土,同时亦发愿以智慧的法音,驱散一切众生耽著今生的如雾分别念。如是以大慈悲的愿力,最终定能现前色身的成就。

道歌最后的两个大愿,是对有缘弟子而发。即摄引有缘弟子,往生大乐的清净刹土与加持有缘弟子消除耽著今生之分别念的两大胜愿。之所以如是发愿加持吾等,是因为往生净土的正因即是与净土相应的愿。而此愿又分为两个方面,即欣求极乐与厌离娑婆。所以,首先以大恩上师愿力的加被,有缘者皆会随上师愿力的感召,发愿往生极乐国,对于极乐世界自然生起无比希欲的欣求之心。再者,以此道歌的加持,又能够生起真实的厌离心。如是真实按照大恩上师的教言去修习——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与心咒,再加之以上师真实无伪之大愿的加持,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

【具三十七菩提分数之颂文,殊胜木龙年七月三十日,阿旺洛珠宗美口中流出未作丝毫修改瞬间而成。茫呷郎!】

二○○五年藏历八月十六日于雪域喇荣圣地通过录音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