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法界遍满一切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一、“宣说有多种种性的能立”又分二:

①教证(以教证成立)、

②理证(以理证成立)。

①教证:就是以教证成立种性有多种。《毛诃子经》云:“于长宽各一由旬之地域,堆满丸子,随取一丸子表一种性,说此是声闻种性,此是缘觉种性,此是具强力贪心之种性……如是数数拾取丸子速尽,然众生之界犹不能尽”。义即比如在长和宽各有一由旬的地方,堆满了泥丸子,随意取一棵泥丸子,表示一种种性,口里说,这是声闻种性,这是缘觉种性,这是具有粗大贪心的种性,这样不断地作泥丸子最终取尽,但是众生的种性,还是数不能尽。

②理证:就以以理证成立种性有多种。从没有入道时、入道时、得果时来作观察,可以由比量推知众生有多种种性。在有没有入道时,就有三乘别别种性的存在,因为众生在未入道时,于三乘法会别有信解的缘故。比如,有些人无论阿阇黎宣说还是不宣说,他只对声闻法教有信心,大乘法不能令他产生信心,有些人俱生就对大乘有信心,根本不想入小乘道等等,如是说明未入道者心存犹豫不决,处于选择的阶段,自然存在三乘别别的种性。对于入道者也决定有三种种性,因为以其他因缘无法令他入道修行,比如是大乘决定种性者,再怎么遇到小乘的上师、小乘的法,他也不可能回大向小,如是以外缘无法改变他的种性。小乘决定种性者,也是如此,不过小乘行人是暂时不能转变,因其最终必定要回小向大的缘故。除了三种决定种性以外,还有不定种性,因其种性不定,很可能随时被外在的因缘改变自已的所向。

从得果上观察,可以由果推因,因为果位时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的差别,那说明在因上决定存在种性的差别,若无种性的差别,则决定不可能以相同的因产生不同的果。总而言之,由有不同的信、解、行、果,以此类推,应有不同的种性,若无不同种性,就不会有不同的信、解、行、证。《大乘庄严经论》云:“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由此四差别,应知有性体”。

二、“圣者种性的自性”:

①小乘有部宗:承许圣者种性是无贪的善心(知足少欲)。

②小乘经部宗:承许圣者种性是心上具有的种子——能够成就三种菩提的功能(前无、后因善根积聚而有)。

③大乘唯识宗:《瑜伽师地论》云:“从无始以来,彼等有情内六生处之差别,依法性而获得。他们说菩萨内六生处的差别是从无始以来一一相续不断等流而来的,是以法性自性获得的”。(这样经部与唯识皆许大乘种性是有为法。经部许非以无始法性的方式而存在,而是后来以修积善根的功能令种性增上生起,如是才能成就三菩提。唯识则许虽是有为法,但从无始以来补特伽罗的内六生处的差别上以法性力而获得圣者种性的善根,这是二宗所许的差别)。4大乘中观宗:此宗所许的种性分为两种:即自性住种性和随增种性。所谓的自性住种性:从究竟意义上讲,自性住种性就是心性明空大双运的实相。《入智者门论》云:所谓的种性是什么呢?自性住种性是如来藏,如来藏自性本来即是和身智无二的法界觉空双融,自生智慧无为法,自性清净周遍一切法的真如,如虚空无有迁变性,显现上虽有众生蕴界处生灭,然彼性无有生灭,证悟彼自性便能出生三宝,此无漏界于一切众生等无差别,完全以心的法性方式本自具有。所谓的随增种性:就是安住自性住种性的菩萨某时遇到阿阇黎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增生起,故为随增种性(随因缘而增上)。如本论末尾说到:“犹如地藏及果树,当知佛性有二种,无始自性住种性,真实纳受胜种性”。此二种性也是能依所依的关系。因为依靠自性住种性发起随增种性,所以自性住种性是所依,随增种性是能依。

三、“不具种性的分类”:

不具种性的情况有两种:

①一段时间内暂时不具足解脱之因的无种性者。

②何时也不能解脱的无种性者,也叫一阐提。后面这一种,是不了义的说法,因为一切众生心的自性本来光明、具足如来藏,何时也没有离开过,所以中观宗不承许一阐提的观点,因而是不了义的说法。

前一种情况又分四类:

①是一向造作五无间罪等,虽然具有种性,但是暂时也没有缘分获得涅槃果;

②是被恶知识摄受后,遍计执著没有因果、没有解脱等是以邪见力压制一切白法善根的生起,在没有脱离邪见之间,就没有解脱的种性,故暂时称为无种性者;

③是没有顺解脱分善根,就是仅仅希求人天的有漏安乐,于希求解脱和以出离心所摄的善根一点也没有,所以暂时也没法趋向解脱,也称为无种性者;

④是善根微薄,虽然稍微有点顺解脱分的善根,但是不具足能生上上功德的殊胜善根。所谓的殊胜善根就是以福慧资粮聚合而具有势力使之能生起上上功德的善根,由于暂时不具足此殊胜善根,也就称为无种性者。这四类情况都是虽有大乘种性,但被有力的违品所控制,或仅仅具有微弱的因,或没有彻底苏醒种性,所以在长时间内还不能得到菩提果,如是从微劣的角度,就暂用否定词说不具种性。《大乘庄严经论》云:“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