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海心髓要义释
《愿海心髓要义及引导》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总结
我们在学修本法时,首先要认识到这是“愿海心髓”。无量的菩萨行海愿、殊胜的普贤大愿王,摄集到心髓点,就是法王的这篇大文——《普贤刹之大日轮》。它涉及到最关键要点的缘故,由此必将速疾趣入普贤行愿海,特别对于当代众生来说,无疑是极具窍诀性、极其精要、点中心髓的法。
首先,一切普贤行都以菩提心为根本,而本愿文就紧扣此界此期的大导师——释迦牟尼如来,他被称为“浊世悲心之王”。他的五百白莲花悲愿特别摄受我们,跟我们因缘切近,恩德尤深,因此,我们效仿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发起最强大的悲愿。再从这一悲愿发起普利一切有情的菩提心。自己尽未来际的行为方向,或者《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恒顺众生、利乐有情等大愿,都摄在此中。所以,发菩提心胜愿的窍诀即是随学释迦牟尼佛来发起无上殊胜菩提心。
其次,成就佛道的关键是犹如目、足般的智和行。智慧如明目,大行如健足,二者并运才能完成无量行海,因此,这一愿是圆成普贤大行海的根本胜愿。此中心要,就是时时都有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摄持,使我们完成《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无量行海,并达到究竟的地步。也就是说,智行两者本来圆融,为此,我们要永远依于智行并运来完成菩提道。
“一父”,从外和内、自和他等方面都可以解释。说到外文殊,当然是智慧大总集体文殊圣尊,实际也就是果地大智慧、根本智慧、如来藏性、万法本元。他是智慧藏,有无尽的妙智,是出生诸佛的本源。因此,我们要祈愿恒时为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摄持。说到内文殊,就是恒时不离智慧本性,一切处都是智慧起用,而并不是其他。如果能被这样的文殊恒时摄持不离,当然就不会落入虚妄分别,而且会由此发起普贤之行。也就是由体起用,大智慧心会发起无边的贤善之行。这种行是称合本性的,称为“普贤”,是普遍周遍的,称为“普贤”,是无所不具的,称为“普贤”。总而言之,“文殊”表深,“普贤”表广。普贤的大行海,在此人间就以这一品大经文来表述。我们学《普贤行愿品》,并依之趣入,将来就能发展出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因此,我们要发愿在文殊智慧藏的恒时摄持下,出现广大无边的菩提行海。
再者,归结到我们娑婆世界,对于所谓的“常随佛学愿”,切近要点的关键是先从贤劫千佛处发愿。当然,如果能在贤劫千佛处常随佛学、常护圣教,自然对于无尽时空界里出世的所有如来都会常作礼敬、常兴供养、常随佛学等,所有普贤行都会由此出现。所谓的普贤行愿,一方面是缘佛而修,一方面是缘众生而修。以前者来说,一切处都要对佛作承事供养;以后者来说,是自己以悲心把众生全部安置在无上菩提果位。因此,接下来的两愿就是常随佛学和利乐有情。
所谓的“常随佛学”,是要想到:在释迦佛教法灭度后,将有九百九十六尊导师佛依次出世,在苦难深重、被称为“堪忍界”的此世界中示现成佛。那时,自己一定要来到这里,常常跟随导师佛作一切拥护佛法的大事业,成为他最殊胜的仆人,处处都依从佛的吩咐做,按照佛的心愿做,念念护持佛的法教,来利乐当时的有情。自己祈愿做仆人,这就是“主伴圆融”,佛出世时我愿作仆,他佛为主我愿作伴。也即是《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当诸佛出世,我要如何如何到他座前顶礼、供养、承事,怎样请转法轮等,是普贤行的一大要点。
再者,如何来救度众生呢?法王以身垂范,为我们示现怎样叫做“普摄诸有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在此世界、此时期让许多众生速疾完成佛道的大途径——“同生极乐国”。我们应当思维:利乐有情归结在哪里呢?最初效仿释迦导师的发愿,当然是要入于三有城中,不顾自身利益,永远以大悲心摄取一切有情,一切处都持利他的心和行。但是,我们要知道在现今阶段最切近的方便是什么——比如《行愿品》的末尾部分就落在一致导归极乐世界。从这种大理解、大定解出发,我们内心会有很大的欲或愿,那就是普摄一切结缘有情往生。其实也就是为阿弥陀佛做使者,使一切众生都能以往生西方来完成佛果。
这是普摄一切有情往生成佛的大普贤行,也是《行愿品》“愿我临欲命终时”往后的一节发愿。自身如是发愿,对众生也以这种心来发愿。其殊胜点在于,不仅我往生,还要发大心普摄一切结缘有情,无论他们跟我结过善缘还是恶缘,我都祈愿他们由往生完成三个大环节:首先在临命终时,所有结缘诸有情都能跟我一同生到极乐世界,这是“见佛往生愿”;其次,往生后莲花开敷,当即见到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等围绕在阿弥陀佛座下,佛陀用柔软的手为我摩顶,给我安慰,赐我成佛的记莂,这就是“得佛授记愿”;第三、得大成就,智悲力的大用全数圆满,从此,“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也就是说,一旦生到西方,所有往生有情全部成满普贤行愿,成就无上佛道。我们要如是观察到普摄有情同入普贤行海的大道,因此甘心发愿。
之后,是落到普贤愿海的心中心要点上。这是在心髓当中再提炼心髓,唯一落在圣教和众生两愿。因此,心中恒时只有这两大所愿,回向处就在于此,“为得普贤殊胜行”也在于此。文殊智得到开发后,将摄持、触动普贤行海,而最终的归结点就是:一切世间界里的圣教都要兴盛,一切众生都要得利乐。即使我们记不住很多,起码也要把这一愿恒时记在心的中央,始终不离,任何时处都如是发愿,如是作意。由此,我们将得到愿海的心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