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教诫弟子品第十六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 ︱ 智圆法师.讲授 ︱

己二、说所立空性之相

有人想:你所说的能对治(也就是空性),因为能说的缘故,所以是有,那么它反面的实有法也应该同样有吧?这也不应理。下面圣天菩萨作了这样的问答:

既无有不空,空复从何起,

如无所治品,能治云何成。

唐译:

(若无不空理,空理如何成,

汝既不立空,不空应不立。)

颂文直解

从色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法,既然无有任何的不空法,则作为不空反面的空,又从何生起呢?就像无有空的所治品——不空的事,则彼能治——无事空性,又从何生起呢?

(唐译:[问:]假若无有不空,则空也非有,如此如何安立诸法皆空?[答:]但是你既然不安立空,怎么能安立不空?)

释义

本颂前两句阐述无有空,后两句以能治与所治的譬喻说明。

“既无有不空,空复从何起”:针对实事师认为的空性能被讲说,因而存在的错误见解,圣天菩萨从空的反面,也就是“有”的角度进行引导。在前面七品中,已经对“有”作了彻底的遮破。既然对方认为不空的有并不存在,那么与有相观待的空,又从哪里生起呢?也就更没有空。

圣天菩萨用对治作了譬喻:“如无所治品,能治云何成。”就是说,空与有的关系,是能对治与所对治的关系。从前面各品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有本来就不成立,那么从真实角度来说,根本不需要一个空去对治有。就像一个本来就很健康的人,不需要天天吃药打针一样。

有实执的人,又对圣天菩萨说的“不需要能对治的空”产生了执著,他们问: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承许吗?这相当于承许了一个无宗之宗,因此与无宗相对的有宗也同样可以成立。但这也不应理。

若许有宗者,无宗即成宗,

无宗若非有,有宗应不成。

唐译:

(若许有无宗,有宗方可立,

无宗若非有,有宗应不成。)

难词释义

有宗:有一个宗,不是指关于有的宗。

无宗:不安立一个宗,不是指关于无的宗。

颂文直解

倘若承许有一个宗,则与之相反的无宗即可成立为宗。但是无宗丝毫也没有承许,如此何来的违品——有宗呢?即应成无有任何承许戏论的大立宗。

(唐译:无宗如果有,有宗方可安立,但是并没有无宗,则有宗又如何能安立?)

释义

本颂前两句指出有宗与无宗相观待而安立,后两句以无有无宗,而遮破有宗。

“若许有宗者,无宗即成宗”:宗就是观点。如果承许有一个宗,也就是承许某个观点,那么不承认这个观点的无宗,也应该是一个宗。意思是说,如果认为万法本来是有,这就安立了一个宗。那么当抉择出万法是无的时候,也应该安立了一个无宗了。

“无宗若非有,有宗应不成”:这两句按照唐译,没有改动。按照藏译则是:“有宗若非有,无宗应不成。”也就是如果并没有安立一个宗,那么也就没有与它相反的宗了。这里的意思是:中观宗本来就没有安立过万法是有的宗,因此并不需要安立一个万法为无的宗。

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若我宗有者,我则是有过,我宗无物故,如是不得过。”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说:“前说能破与所破,为合不合诸过失,谁定有宗乃有过,我无此宗故无失。”对此具体的含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等论中有殊胜、圆满的阐述。

实执重的人,仍然接受不了无自性空。他们想:如果一切都空,那么世间还会有暖性的火等差别相吗?圣天菩萨下面就来解答这个问题:

若诸法皆空,如何火名暖,

暖火亦非有,如前已俱遣。

唐译:

(若诸法皆空,如何火名暖,

此如前具遣,火暖俗非真。)

颂文直解

若想:一切法丝毫也没有的话,那火的自性如何为暖呢?(答:)应知暖及火也非有,这在前面“暖即是火性,非暖如何烧”中已作了遮遣。

(唐译:[问:]如果诸法本性皆空,为何世间有暖火等差别相?[答:]这类的疑难,在前面“破边执品”等品中,已经都作了遮破,即暖性的火等只是随世俗而有,并非真实。)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对方观点,后两句进行遮破。

“若诸法皆空,如何火名暖”:实执深的人,将空与有分开,并严重对立起来。认为一切万法是空,就不可能有暖的火、冷的冰等等千差万别的世俗差别相。

“暖火亦非有,如前已俱遣”:暖火等世间差别相,虽然在众生的根识面前无欺而有,但仅是众生无明的颠倒妄见,并非真实而有。这在“破边执品”的“察因色积聚而破能烧所烧”这一科中,已经作了深刻的阐述。

实事师又提出了疑问:如果并没有法,那空又用来遮什么呢?既然空有所遮,那法就必定应有。这也不应理。

若谓法实有,遮彼说为空,

应四论皆真,见何过而舍。

颂文直解

如果说火等的法实有,因为有遮火等法的空。那么你们有、无等的四论也都应该是真实的了。那你们是见到了四论中的哪种过失,而舍弃其他的三论,只取其中的一论呢?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对方观点,后两句使用对方的四论进行遮破。

“若谓法实有,遮彼说为空”:实事师提出,法是实有存在的,因为这个法能被空遮止。只有法不存在,才不需要用空去遮止。

这样的观点显然不成立。否则的话,就会导致“应四论皆真,见何过而舍”。这四论中,“有”、“无”是互相遮止的,“俱”、“非俱”也是互相遮止的。如果作了遮止,就说明双方都是真实、应理的话,那么实事师应该受持全部的四论,而不应该在四论中有取与舍。

但是,这四论全都非真实,在第十四品——“破边执品”中就已说:“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实事师经常在“有、无、俱、非俱”这四论中作取舍,比如有的实事师舍“有”取“无”,有的舍“俱”而取“非俱”等等。这就说明了实事师自己也并不是因为有遮止,就承许能遮、所遮都是真实的,所以实事师并不能因为空遮了有,就可以认为有是真实的。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也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就是说,不能执著能遮的空为有。这样,也就说明了不能以能遮的空,来证明所遮的法是真实的。

乃至极微体,都无如何生,

佛亦未许无,故彼不应理。

唐译:

(若诸法都无,生死应非有,

诸佛何曾许,执法定为无。)

颂文直解

如是观察,如果乃至极微尘之实有也无有,则诸法又如何能生呢?是故具足无显行境的正等觉诸佛,宣说无也是戏论,应该远离,是故彼不应理。

(唐译:如果诸法都无,则应无有生死,但是诸佛世尊,又何曾承许定有定无呢?)

释义

本颂前两句阐述非有,第三句阐述非无,第四句得出结论。

“乃至极微体,都无如何生”:世间上一切诸法都空,乃至于极微那么大的自性实有法都不可能找到,这样又如何能生起暖火等种种的世间法呢?

“佛亦未许无,故彼不应理”:空也同样无自性,因为具足无显行境的诸佛,宣说了无也同样是戏论,应该远离。所以执著暖火等世俗法以及胜义空性为有,都是不应理的。

这样就讲完了“说所立空性之相”这一科。

己三、抉择无二大胜义

若真离有无,何缘言俗有,

汝本宗亦尔,致难复何为。

颂文直解

如果是这样,即从色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诸法,无有任何有、无的戏论,则正在被观察的法,为何说其为有、无的体性呢?如果你宗也舍离二边,即应承许上述之义合理,为何还耽著实事自宗而兴难呢?

释义

本颂第一句承接上颂,指出诸法远离有无的戏论;第二句得出无有世俗的结论;由此在后两句指出对方问难不合理。

“若真离有无”:前一偈颂中说,万法中乃至极微尘的实有都不存在,如此也就不存在无万法的状态,所以说万法远离了有与无的戏论。

“何缘言俗有”:那为何还说有热的火、冷的冰等世俗自性呢?因为都远离了有与无的戏论。

“汝本宗亦尔”:对于前面的破析,你们如果跟随理智的话,也不得不承许。

“致难复何为”:那为什么还执法为实有,而对中观宗兴起问难呢?应该放下实有的执著才对。

接下来圣天菩萨阐述在法界真实性中,没有冷、热等的差别相:

诸法无体性,不应有差别,

诸物上共见,彼即无差别。

唐译:

(诸法若都无,差别应非有,

执诸法皆有,差别亦应无。)

颂文直解

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之戏论,所以在法界真实性中,不应有丝毫的差别。这就像在诸物上都可共见的虚空,都没有任何差别一样。

(唐译:如果一切法都无实性,则世间的一切因果差别,比如从眼根生起眼识等,都应无有,因为“无”没有任何差别。而如果一切法都具有同样“有”性,则世间的一切因果,也都应无差别,因为“有”性没有差别故。)

释义

本颂前两句阐述诸法没有差别,后两句用譬喻说明。

“诸法无体性”:这是前面以各种因进行观察后,得出的结论。

“不应有差别”:因此在法界真实性中,就不应该有丝毫的差别。这个差别是什么呢?就是大家以正常的五根识取到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以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世俗中不错乱的因果规律。这些差别相,虽然在众生的无明妄识中无欺而存在,但全都是无明所变现的幻相,并不真实存在,因此在法界真实性中,并没有这些差别相。

“诸物上共见”:无体性的诸法就像虚空。虚空在各个物体中都可以见到。小到瓶子中的小空间,大到城市上的虚空等等,在每个法上,都可以见到有虚空的存在。大家要知道的是,这里说见虚空,只是一种随世俗的说法。实际上虚空并不是见到的,而是人们根据周边的物体形状,在第六意识中构想出来的。

“彼即无差别”:但是这些虚空并没有差别。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形状,勾勒出不同形状的虚空。但是不管是瓶子里的小空间,还是城市上的广大虚空,就虚空本身来说,没有任何差别。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无体性的诸法也都没有差别。《入中论》中也说:“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

前面已经阐明了空宗无可辩驳,并且有充分的能立。接下来再对实事宗进行观察,指出他们的观点不但无法立足,并且没有能立的依据。

戊二、于实事宗有害且无能立之理分二:一、总说无破因及能立之理;二、别说实事自宗无能立之理。

首先总说实事宗既没有破空宗的因,也没有安立自宗的能立;然后再对实事宗没有安立自宗的能立专门进行别说。

己一、总说无破因及能立之理

无故于他宗,不能答难者,

他因破自宗,何故不自立。

唐译:

(若谓法非有,无能破有因,

破有因已明,汝宗何不立。)

难词释义

他宗:指中观空宗。

他因:指中观宗的正理。

自宗:指实事宗。

颂文直解

实事师说:按照空宗不承认任何法的观点,实事师无法对空宗的问难进行答复。(中观师回答说:)那么就按照实事宗承认有自性的观点来说,实事师对前面已经阐明的破有的正理,为何不进行答复,而建立起你的自宗呢?

(唐译:如果说因为诸法性、相都无,所以没有能破有的因,这是智慧极为低劣的表现。能破有的因,前面已经作了广泛地阐明,为何还说无有?如果不能接受能破有的因,那你为何不立因来证明有呢?)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他宗观点,后两句用根据相同应成因进行遮破。

“无故于他宗,不能答难者”:实事师认为,既然中观宗认为诸法无体性,这样没有了诸法,实事师拿什么来答复?没有了口,实事师又怎么能说话?他们认为既然空,就什么也不能做,因此实事师对中观师的问难,不能做出任何回答。

实事师因为心中还没有放下实执,仍然把空错误地理解成拨无一切“实有”法的断灭,所以才有这样的辩护。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他因破自宗,何故不自立。”既然实事师认为只有在承认万法实有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问难与答难,那么对于前面中观师破有的中观正理,你为什么不进行回答,并用正理建立你实事自宗的有呢?

这时,实事师又以破因易得进行辩护。对此圣天菩萨指出中观师能破除万法的实有之义,实事师却不能破除万法的真空之义。

说破因易得,是世俗虚言,

汝何缘不能,遮破真空义。

颂文直解

说破因易得,立因难得,只是世间不真实的虚说。既然这样,那你为何遮破不了真空之义呢?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对方的观点,后两句以根据相同应成因进行遮破。

“说破因易得,是世俗虚言”:这是实事师引用民间俗语,来为自己开脱。意思是,你中观师只是遮破,而遮破远比建立容易。言下之意是,虽然你作了全面的遮破,但是这并不代表实有没道理。

圣天菩萨于是用相同的根据回答说:“汝何缘不能,遮破真空义。”意思是既然遮破容易,那为何不见你有任何合理的根据,遮破诸法无体性的真空之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