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资讯动态

阅读推荐

网站首页 > 资讯动态 > 阅读推荐
《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索达吉堪布新书《漫谈弟子规》上市
来源: 日期: 2015-12-21 浏览量: 5417

《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

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讲得确实好。

我经常想:弟子规的内容,应该用佛教观点来解释,这样刚好有一些补充。

——索达吉堪布

很多人都听说过《弟子规》,但它到底讲了什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当藏传佛教遇到儒家典籍,又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作为藏传佛教的大德,您为什么会讲《弟子规》?

堪布 :《弟子规》讲的是如何做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只要是人,就一定离不开,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这里面讲的不是佛法,但与佛教不相违,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

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特别是这部《弟子规》,我不但自己学、给别人讲,还把它翻译成藏文,推荐给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为什么要了解古人的智慧?

堪布 :凡夫的语言表面上有趣、吸引人,但你去学,又学不到东西,说不定还会伤害自己,《弟子规》教诫:“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做人不容易,很多时候要从这些“小地方”留心,千万不要以为看看无妨。现在杂书多,流行的歌或视频也多,你看了,就被染污了。本来还挺聪明的,现在变笨了,本来很有志向的,现在变脆弱了。所以,要在点点滴滴上注意,否则积重难返,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对圣人的教诲感兴趣了。

《弟子规》不是给小孩学的吗,为什么让大人、甚至出家人去学?

堪布 :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

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或许有人想:“我们出家人不用学吧,这是世间学问,又是童蒙教育,我都看破了、出家了,何必学呢?”

出家了,人做不好的话,即使待在僧团里,也不会守规矩的,要发心利他更难,要成佛,那太遥远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人人都要学《弟子规》。小孩子要学,大人也要学,在家人要学,出家人也要学。这本《漫谈弟子规》就是我为每一个人写的。

出家人也讲孝道吗?

堪布 :佛陀时代有一位阿罗汉,父母非常贫穷,他想供养,又不知是否违背戒律,于是去请示佛陀。佛陀召集僧众,开许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可见,出家人供养父母,是合乎律制的。

有人学了点中观,就把父母观“空”了,父母说什么都不理不睬,这是不对的。

学了佛就不用孝顺父母了?佛陀没有这么教过。佛陀说,父母是我们的恩田,是严厉对境——你孝顺父母,功德很大;违逆父母,过失也一样大。所以,不管父母有没有学问,一个有教养的人,无论你在家或是出家,都要孝顺、恭敬、供养父母。

那出家人这样做,是不是一种执著呢?

是一种执著。就像汉地的懒残和尚,他为养活母亲,甚至典当了袈裟去换米。但结果呢?他的执著不仅没有影响修行,反而让他成就了。

作为出家人,您怎么对待您的母亲?

堪布 :我经常感到惭愧,我母亲来佛学院出家十五年了,但我没有为她做过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不过,让我比较欣慰的是,我从来没有跟母亲吵过架。有看不惯的地方,我会用委婉的语气提醒她,她一听就懂,懂了就改了。改了,我就放心了。

我一直认为母亲很聪明,如果她识字,智慧肯定超过我,我经常跟她这么说。不过,虽然母亲不识字,却能背诵《极乐愿文》《普贤行愿品》《度母赞》等文字,我小时候会的那些都是她教的,母亲的记性很好。

我确实没有为母亲做过什么。也是忙吧,最多上课前去看她一下,也就一分钟,不过母亲挺安慰的。一分钟左右我就离开那儿,来上课了。这是我的孝顺方式,和古人、世间以及佛教界中那些孝子比,很惭愧。

现在微信上有各种信息,很多以前没见过,多学这些有好处吗?

堪布 :博而不专会落于浮泛,形不成有力的深度,就像庄子说的:“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他告诉我们,修道最忌讳的是杂,杂了心就不一,就多;多了就无法摄持并向内专注,就扰;扰了就会落入忧虑和纠结;忧虑纠结,就修不下去了。

萨迦班智达教诫:“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他把群星和太阳做了一个对比:群星虽然遍布虚空,却无力遣除黑暗,太阳只有一枚,却能遍照世间。

《荀子•劝学》里也有一个比喻:“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鼯鼠是一种小飞鼠,有点像松鼠,它能飞,却飞不上屋顶;能攀,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它有五种技能,却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很悲哀。

由此我们了解,求真知,需要深入。

所谓的应机施教,是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堪布 :《论语•先进篇》有这么一段情节:

子路问孔子:“当我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

孔子说:“你的父亲和哥哥都健在,为什么不问问他们,却听到了就做?”

冉有问:“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要立即去做。”

公西华在旁感到奇怪,问道:“老师,他们两人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回答却不同呢?”
孔子说:“冉有为人犹豫、退缩,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子路勇气过人,但遇事往往思虑不周,所以我抑制一下他的冲动,让他三思而行。”

这种因人而异却又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的智者才做得到,然而,这样的人确实不多。

《君规教言论》中说:在一个大国里,一定有贤善的人,有卑劣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正因为了解到什么众生都有,而众生的根机、意乐、性格、智慧等又都不同,佛陀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以便恰当地利益每一个众生。

这就是应机施教,或说因材施教。

佛教有什么可打动人的?

堪布 :圣天论师在佛教历史上最会讲理,他一生的辩论事业中,胜伏过许多外道。晚年时,尊者又赢了一位婆罗门。婆罗门心服口服,但他有个弟子不服,他想:“既然我的上师辩不赢你,那我就用刀赢你。”

于是他跟踪尊者,但始终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当尊者独自一人在树下禅修时,他跳出来,说:“今天我要用刀赢你。”边说边狠狠砍了尊者一刀。

虽然身上中刀,但尊者依然慈悲地对他说:“真理岂能被刀剑胜伏?你赶快走吧,我的弟子里有很多还没有得无生法忍,有执著,他们会追杀你的。”

来人一听,知道尊者有着非同一般的境界,马上心生惭愧,跪在地上祈求忏悔。

“快走!”尊者强迫他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弟子们回来了,见尊者躺在血泊里,知道有人杀害师父,要去追。这时尊者用最后一口气说:“这是前世的因缘,不要追了,放过他。”说完,便圆寂了。

杀人者的师父被佛教的智慧折服,杀人者则被佛教的慈悲折服,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得到无数人的相信和景仰,就是因为它的教义和实践完全说明,它是包含智慧和慈悲的真理。

像《弟子规》这样的人格教言太浅,为什么不提倡学空性?

堪布 :以我多年的经验看,人格教言虽浅,但学一句,与人交往时就会起到一分作用。如果这些从谁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我会推知,他的内在一定有相应的智慧和美德;有时我甚至相信,他是有修证的。

所以,《弟子规》虽然没有讲空性,也没有讲一些前世后世、业因果的道理,但是,它以整个儒家思想为背景,用最简洁的语句,将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框架完整介绍出来,是非常难得的,很值得学。

学习这部论典,不学佛的可以做个好人,学佛的可以在夯实人格的同时,将它转为解脱之因。

那这样做,和空性相违吗?不相违。

了解佛法的人知道,空性和慈悲是互相启发的,一个人越了解空性,就越重视利他行为,这是规律。不了解的人以为,做人的道理浅、空性的道理深,因而不重视人规。然而事实上,忽视人格修养,一方面得不到利益,一方面也说明,他对空性其实并不了解。

索达吉堪布教诫我们不要小看《弟子规》,他说:

“与所谓的新科学、新理念相比,传统美德才是今日社会的净化剂。简单平凡的文字里,好像没有什么新意,却清晰指明了亘古不变的人性所应该遵循的道路。”

“我现在经常感到,今天我们谈做人,谈国学教育,很多时候不是在要求一些很高的东西,相反,我们是希望大家明白一些基本道理。”

堪布看重人格,“人格的厚度,远远不是一张文凭所能承载得了的。”

堪布看重修行,“真诚修行比任何表面功夫都重要。”

堪布看重大爱,“如果我们认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所有的爱得以展开的基础,那么我希望大家再向前迈一步,走进佛教的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众生。”

请购方式:

电脑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831897.html

手机 http://product.m.dangdang.com/product.php?pid=23831897&host=product.dangdang.com

上一篇: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大会论… 下一篇: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社会责…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