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法与科学

科学家与佛法

网站首页 > 佛教与科学 > 科学家与佛法
多重视野中的佛教与科学
来源: 日期: 2013-07-30 浏览量: 5173

作者: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蒋劲松 副教授


二十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就是佛教传到了西方。 —— 英国历史学家阿尔诺德 · 汤因比
我们认为,对于亚洲哲学,尤其是对于佛教传统的再发现,乃是西方文化中的第二次 文艺复兴 ,它的冲击将会与在欧洲文艺复兴时对希腊思想的再发现同等重要。 ——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神经生物学家,弗朗西斯科 · 瓦莱拉
. 佛教是富有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宗教
1. 佛教是探索因果规律的宗教
佛教与其说是对于难以置信的教义的信仰,不如说是对于宇宙人生的因果规律的如实知见。佛教教义的核心就是缘起性空的原理。所谓缘起,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存在都要依赖于各种相关因素的结合,这种相关因素的结合,就是因缘。
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是缘生缘灭。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的现象都是假有的、暂有的、幻有的。
因此,佛教常被称之为空门,许多人因此而误以为佛教是消极厌世的,是不利于甚至是反对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但是佛教所说的空,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
所以,佛教讲缘起性空,是着重于本质的分析,提醒人类不要变成虚幻的名利物欲的牺牲品,要看破现象的幻景,要放下对名利物欲的贪得无厌,并不是要否定现象的存在。相反,佛教反对一切否认因果联系的虚无主义。所以,佛教所说的事物本质的性空恰恰是要强调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联系。
在坚持以因果联系来分析一切现象的意义上,佛教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佛教和一般科学最主要的差别不过是,一般科学主要关注物质世界的因果规律,而佛教则更加关注人类的心灵;一般科学对于因果联系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现世,而佛教还要研究到跨越人的生死过程的三世因果。
2 .佛教是无神论和理性的宗教
佛教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果作用的产物,并没有任何凌驾于因果规律之上的造物主和主宰者。佛不过是这种真实存在的因果规律的发现者, 的原义就是觉悟者。只要对宇宙人生的因果规律彻底觉悟,任何人都同样可以成为觉悟者,都可以成佛。就像科学的真理必须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一样,佛教作为宇宙人生因果规律的科学也同样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这样其真理性才能得到证明,才能实现其救度众生离苦得乐的功能。
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他从来不宣称自己可以 代人赎罪 ,只是主张所有人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因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是不承认能够主宰世界和人类的神灵,反对鬼神崇拜,绝非一般要求信徒向虚幻神灵顶礼膜拜的宗教可比,因此,可以说佛教是一种无神论的宗教。
3 .佛教是积极进取的宗教
按照佛教的因果观,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今生和前世的行为所决定的,所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佛教相信人既有的命运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而未来的命运又可以通过今天的努力来改造和把握,因此对于任何挫折和苦难,都不会怨天尤人,反而要更加努力地把握今天,所以说佛教的人生观是既高度达观,又积极进取的。
佛教对于佛陀的崇拜,是出于报恩的情怀,不是为了避祸致福。佛教认为,佛陀的愿力虽能借着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迹,但起作用的主要还是祈祷者自己的行为,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前,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佛教相信由果报和修禅定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神通,但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
二.佛教与科学的一致性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征 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意识。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 爱因斯坦
1 .佛教与科学精神的一致性
正因为佛教的全部理论是建立在对宇宙人生的因果联系的如实认识基础上的,所以佛教的信仰是理性的。佛教从来都反对迷信,佛陀反对盲目崇拜权威,反对不加思考地接受任何理论,包括佛陀的言教也是如此。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只是本具的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只要能够开发智慧,人人皆可成佛。这样强调智慧、强调平等、强调理性的宗教,和科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不足为奇的。
尤其是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旨在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提倡要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所以五明 —— 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是菩萨的必修课。其中除内明是佛教徒特有的 解脱 的学问外,因明即逻辑学,声明即语言学,医方明即医学,工巧明即各种工艺、技艺,全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因此,从大乘佛学的教义来看,佛教是要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佛教虽然认为科学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真理,但在实用的层次上,却并不否认科学的价值,相反还鼓励信徒研究科学。佛教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非但不会构成阻碍作用,相反还会有促进作用。
许多佛教徒在科学研究上还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例如,唐代高僧一行,不仅是真言宗阿阇黎和佛教著名的翻译家,而且是世界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清末佛教唯识学的复兴对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接引,更是居功至伟。以至于梁启超说: 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 中国思想界首先就是通过佛教唯识学来理解近代科学的概念和理论的,以此来打破儒家思想的长期垄断地位,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
2 .佛教与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迄今为止,人们常常认为佛教与科学冲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佛教关于宇宙和生命的许多论断与现代科学似乎存在某些不一致的地方。随着当代科学,尤其是心智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佛教和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有非常值得关注的高度一致性。在当代西方,现代物理学与佛教的内在联系甚至已为科学界所接受。
著名量子力学家戴维 · 鲍姆认为,西方传统世界观无法解释量子力学的新成就,只有强调整体性思想的东方佛教才能给量子力学的进一步突破提供空间。物理学家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认为高能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相互转换和包含的事实,证实了佛教小大相融,芥子纳须弥的华严境界的真实不虚。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著名医学家约翰 · 艾克尔斯爵士在他的获奖论文中主张: 在人的身体内确实有非物质的心识、意识,或者叫做心力的自我这种东西隐藏着,在胚胎时期或极年幼时,这种 自我 ’' 就进入到人体内的大脑之中。它能操纵大脑的一切功用,就像人脑掌控计算机一样。人所拥有的这种无色、非物质的意识,可以指挥、控制属于血肉之躯的大脑,它能让大脑中的相关神经细胞从事在它指令指导下的具体工作。这样的非物质形态的 ' 自我 ' 或心识,在大脑死亡之后依然存在,并仍拥有生命活动的形态,而且可以永生不灭。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 仅仅以意识与大脑有某种关联这一理由,并不能将物质叫做意识。对于大脑的形成、意识的出现,心理学家尚未做出过最终解释。因此我们不能把心识的本性理解成其他的某种物质,心识应该具有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史蒂文森,经过长期研究,对能忆念前世的两千余人进行了调查,撰写了《能证明来世存在的二十事例》一书。
1970 年莫迪博士在大量严格的相关调查后,说: 我现在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个东西留存了下来,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通过濒死体验的研究而让我坚信了这一观点。
过去我们斥之为迷信和宗教教条的许多佛教观点,正在不断得到科学的证实,而在科学的这种突破过程中,佛教的洞见为科学家的探索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发和指导。
三.佛教与科学的互补性
科学给予我们周围世界的图像是非常欠缺的,它提供了大量的只叙述事实的信息,将我们的一切经验都放置在一个严密的秩序之中,这个秩序固然宏伟,但它对于一切真正接近我们心灵、对我们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则是可怕地缄默。
——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薛定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既可以造福,又可以带来灾难的双刃剑,仅有科学技术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人们还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方面,佛教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可以发挥其补偏救弊的作用。
1 .佛教与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可以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 良心的保证 ,脱俗超尘的出世情怀可以成为抚慰烦躁不安的现代心灵的清凉剂,而佛教丰富的修行方法则能为现代人提供切实可行的道德修养手段。
佛教在反对军备竞赛、核竞赛,反对恐怖主义活动,呼吁实现世界和平的影响更是功不可没。因为佛教超越具体党派、政治立场,所以常常能在政治、军事冲突中充当斡旋者的作用,推动事关全人类福祉事业的发展。
在生命伦理学上,佛教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于日益猖獗的人体器官交易、代理母亲交易以及授予生命专利等伤害人类尊严、生命价值的行为,佛教都坚定地反对。
2 .佛教与环保
深层生态学的首倡者,挪威奥斯陆大学奈斯教授,深受佛教的影响,突破人类中心论的束缚,提倡应把生态系统,把其他物种作为我们人类伦理关怀的对象。美国著名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对佛教所包含的环境保护的思想资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例如佛教中因陀罗网的比喻,是对生态网络的极好描绘。而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思想,可以克服现代西方社会中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保护生命中可以起到非常的作用。
当代佛教徒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运动,取得了突出的贡献。汉传佛教素食的优良传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放生历来是佛教徒的重要功德之一,更是积极救护生命的善举。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推崇简朴的消费观,这种 惜福 的思想与当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 " 绿色消费 " 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利于减轻环境的生态压力。世界各地的佛教人士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中去,通过不同方式推展社会教育,培养群众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意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因此,佛教与当代科学不仅不相冲突,而是可以配合科学,与科学相互补充,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独特贡献的重要文化。相信在党的正确宗教政策领导下,在佛教四众弟子的努力之下,佛教一定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做出贡献,实现佛教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的伟大理想。




上一篇:科学家说佛教 下一篇:科学的归宿——佛教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