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法与科学

佛法与生命

网站首页 > 佛教与科学 > 佛法与生命
选择慈悲心的科学
来源: 日期: 2013-09-18 浏览量: 5213

The Science of Choosing Compassion

作者: Daryl Cameron

达来•卡梅隆

发表于 2012 7 16

达来•卡梅隆( Daryl Cameron )正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校区的社会心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关注于慈悲心的起源和效果,以及情绪如何影响道德选择。他的研究得到国家科学基金赞助。要知道更多的情况,可以浏览他的个人网站。

当我走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教堂山小镇(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 )熙熙攘攘的富兰克林街上,我经常遇到索要零钱的流浪者。有时候,我会让自己对这些人产生慈悲心。但其他时候,我不想太情绪化,所以就不看他们,径直朝前走。也许你也有相似的经验。对这些经验的回顾让我开始系统性地探索那些影响人们对他人产生同情的因素。结果我的研究表明:你可以选择让自己比预想的更有慈悲心。

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产生不了同情。相传斯大林( Joseph Stalin )曾经说过:一个受害者是一个悲剧,而一百万个受害者就成了一个统计数据。特蕾莎修女( Mother Theresa )说过,如果她看到的是一大群受苦的人,她就无法施以援手。尽管这两人差异很大,但是他们都同意这一点,人们很难对众多的受害者产生慈悲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单一的个体产生慈悲心要比对众多人产生慈悲心容易得多,这个发现被称为“慈悲心的坍塌”。慈悲心的坍塌可能会让你震惊。许多人预料,如果看到更多的人在受苦,他们将一定会并且也应该要有慈悲心。然而人们在面对真正的受害者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则恰恰相反。想象你读到关于一个受害者或者八个受害者的故事。实验表明,慈悲心并没有随着受害者的增多而攀升,这并不是说,当受害者的人数从一个增加了七个之后,慈悲心略微增加。而是说,与一个受害者相比,增加了七个受害者反而让你感受到更少的慈悲心。随着人数的增加,慈悲心直线下降。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一些人为之辩护说,我们就是无法对大众的痛苦产生慈悲心。但是,有证据表明,这种慈悲心的坍塌反映了人们面对众人的痛苦时主动将自己的慈悲心“关闭”了。我与心理学家凯斯•佩恩( Keith Payne )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来检验这种解释。在一次危急中,很多受害者卷入其中,人们害怕被他们的情绪所淹没。因为人们担心,为这么多痛苦的受害者着想将会是一种情绪负担,而他们恐怕无力承受,于是,他们主动地抑制了对众多受害者的同情。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让参与者阅读关于西非洲的达尔富尔地区内战中的一个或八个儿童难民的故事。我们同时测试他们控制自己情绪的技巧。正如预期,我们发现了慈悲心的坍塌:人们对一个受害者比对八个受害者更有慈悲心。但是严格说来,这个模式只是对那些能够熟练控制自己情绪的人适用。那些无法控制自身情绪的人没有表现出慈悲心的坍塌,换句话说,他们缺乏切断自身对多个受害者生起慈悲心的能力。这些结论发明,有技巧的情绪控制必然伴随了慈悲心的坍塌。在另一个研究中,一组人被告知,在阅读这一到八个儿童难民的故事时,可以随意释放他们的情绪。另一组人被要求在阅读这一到八个儿童难民的故事时,控制他们的情绪。那些被告知可以体验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的人,没有展示出慈悲心的坍塌。但是那些被告知控制情绪的人则有相反表现。重要的是,情绪控制者对一个和八个受害者不同程度地压抑了自己的情绪,看到多的受害者暗示他们要花更多的努力去克制慈悲心。

一些人申辩说,我们就是无法对大众的痛苦产生慈悲心。我们的研究提示了另一种情况:人们能够控制是否让自己感受到对多人的慈悲心。这些发现产生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论。如果慈悲心的坍塌是一个选择,那么个体是有能力通过自己来做出改变的。把慈悲心想象成是收音机的调频刻度盘。我们能够来回拨动慈悲心的指针。但是最终停留在哪个刻度取决于我们对被慈悲心淹没的担心,以及我们能够多大程度上控制我们的情绪。

人们有很多很好的理由选择抑制慈悲心。例如,那些对病人最有慈悲心的医务工作者们,比那些采用更加冷静、更加公事公办态度的同行,情绪上更容易心力交瘁。尽管如此,慈悲心是一个核心的道德情感,我们发现,抑制慈悲心也有许多不利影响。对苦难中的受害者毫无慈悲心的人最终也会更没有道德。我们可以控制慈悲心调频刻度停留在我们设定的位置,但是注意:麻木不仁本身也会让人付出代价。

今年 7 月,我与一些世界上关于慈悲心的顶尖研究者一起会在斯坦福大学的慈悲心与利他主义研究与教育中心( CCARE's-The Center for Compassion and Altruism Research and Education )的会议上发言, 会议的主题是“慈悲心的科学:起源、测量和干预”。这次会议是对所有公众开放的。我真诚地希望你会参与这次对话。

智悲翻译中心

译者: yueyue

一审校对: 园心

终审校对:圆韧 刘杰

来源: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project-compassion-stanford/collapse-compassion_b_1670823.html




上一篇:禅修改变精神亦可以改变大脑 下一篇:荷兰转世案例研究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