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研讨会

主题演讲

网站首页 > 研讨会 > 第三届研讨会
從孔教「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修養觀 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来源: 日期: 2013-08-10 浏览量: 4616

——在香港教育學院第三屆世界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孔教學院院長 湯恩佳博士

孔曆 2563 年 西曆 2013 7 16

摘要

當代人類面臨兩大生存危機,包括環境的污染、破壞、資源枯竭,以及心靈的扭曲、變態。該兩方面已危害到人類的生存,極大程度上破壞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十一世紀,人類偏離了“正德厚生利用”的正道,各種以天人對立排他利己主義導致嚴重的生態危機。孔教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觀,是人類未來唯一的生存正道。而該正道,以「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共修來實踐,可達至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境地。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嘉賓:

漢代大儒董仲舒講:“利以養身,義以養心”。就是說,要用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物質財富來養護人的身體,用義理來滋養人的心靈。其實,當代人類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主要就是兩大方面,一是環境的污染、破壞及資源枯竭,一是心靈的扭曲、變態。這兩方面已危害到人類的生存,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的破壞。

在二十一世紀,由於人類偏離了“正德厚生利用”的正道,走天人對立的道路,人類中心主義、私己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氾濫,導致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孔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觀,是人類未來唯一的生存正道。

而這個正道,我們可以歸納為孔教儒家所提倡的「五常共修」。

按傳統中醫的說法,人身上的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保持平衡,才能保障健康。同樣,滋養人的心靈,保持心靈的充實與健康,就需要仁、義、禮、智、信五大元素。這五大精神元素缺一不可,共同維護著人的心靈健康。並且,仁、義、禮、智、信不僅僅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法則,還是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基本法則。

仁: 人不僅僅用愛心對待人,也要用愛心對待自然萬物。在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倫理關係,在人與物之間也存在著倫理關係。“仁者愛人”,是孔子關於“仁”的最本質的概括。儒家認為治國以民為本,因此,施仁政就必須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認為 修己 是手段, 安人 才是目的,這說明仁政的實質是以社會大眾為目標的,應為天下百姓謀求利益。漢代學者 揚雄說: 人必其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後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 ;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敬,而人愛敬之者也。 ”( 《法言.君子》 ) 自尊自愛是關愛他人的必要前提。仁愛的本質就決定了仁愛必然要得到無限的擴大,達到孟子說的境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梁惠王》 ) 真正體現了“仁者愛人”的精神。再將仁愛之心推向宇宙萬象萬物,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儒家還應對所有的生命負責,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毀滅地球上的眾多生物,破壞地球環境。

義: 人的生存權利應當受到保護,同樣,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也應當受到尊重。如果對動植物進行大規模地殺害,甚至使物種滅絕,這是非常不義的行為。 孔子主張: 君子義以為上 (《論語 陽貨》)將正義作為君子的最高行為標準。 孔子曾講過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有人孤立地看這句話,作出了錯誤的解釋,認為君子似乎不應講利,這是對孔子思想的片面理解。孔子也重視求利,他曾說過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但是,求利的手段必須正當,追求利必須合乎義,即合乎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又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儒家有 以義為利 的觀點,在這種思想中, 儒家所講的利,不是狹義的利而是廣義的利,不僅僅是指金錢財富的利,也指精神之利、仁義之利、道德之利、榮譽之利;不僅僅指眼前的利,而且指長遠的利和整體的利。

禮: 人對人要以禮相待,人對自然萬物也要以禮相待,即人要遵守自然法規,對自然萬物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中國曾有“禮儀之邦”的美名,《禮記.禮器》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人懂得禮而動物不懂得禮,是兩者的根本區別。《禮記.曲禮上》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人如果不懂禮,就是衣冠禽獸。遵循聖賢所規定的行為規範,人才能成為人:“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禮的基本特徵就是敬,敬表現為互相的尊重與友好。儒家又提倡 “德音”,即具有道德教化效果的音樂。荀子《樂論》說:“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說明禮樂文化的作用在於陶冶性情,培育道德,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的結果是導向社會和諧。

智: 智的發展使人類獲得了強大的改變世界的能力。但儒家講的智,其實是包含仁德在內的智慧,絕不是狡智。 孔子非常重視文化知識,也 非常重視科學實踐,《大學》有句名言: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致 。南宋朱熹將格物致知解釋為:即物窮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極,是致知。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到客觀事物的本身中去研究,通過實踐達到對真理的認識。當代社會在倡導科學精神之時,出現了一個錯誤的傾向,即貶低人文精神。在儒家這裏,有一種非常可貴的思想,即仁智並重,仁智統 一。 《論語.里仁》說:“ 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孟子.離婁上》也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是二者弗去是也。” 孔子又說:“未知,焉得仁”(《論語.公冶長》)將智作爲踐行仁道的重要條件。當然,孔子在這裏所講的智,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與道德認識,但同時也具有認識客觀規律的含義。“仁智統一”就是孔儒人文精神的核心。

信: 以真誠之心待人,也應當以真誠之心對物。誠,是做人的根本。大儒周敦頤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書.誠下》)信,則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誠是真誠、誠實、虔誠之意,而信則是信用、信譽、守信之意。誠與信具有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誠偏向內在,偏向生命主體,而信則是偏向外在,偏向行為表現。誠為體,信為用,以誠為本,方能有信用和信譽。 個人講誠信,人們就會稱讚他,尊重他,親近他,信任他,他在社會上才有立足之地;政府講誠信,人民就會擁護它,支持它,愛戴它,國家才會長治久安。公司講誠信,客戶才會信任它,公司才會有信譽,才能同客戶保持長期的關係,立於不敗之地。

本人堅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

一、能促進世界和平;

二、能提升全人類道德素質;

三、能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四、是中國 56 個民族、 13 億人民的精神軸心;

五、能促進中國和平統一;

六、能達致與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本院現在及將來要做的重點工作是:

第一、 籌建孔子紀念堂,以此作為向海內外宣傳孔敎儒學的基地。

第二、 孔教學院已經向香港特區政府申請定萬世師表孔聖誕日為公眾假期及教師節。

我們懇請在座各位給予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如同心同德表示贊成,則請熱烈鼓掌。

謝謝各位,並祝各位

事業進步,身心康泰!

上一篇:香港圣公会 陳謳明主教-從環境與心… 下一篇:美国蒙大拿大学音乐系 赫尔曼教授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