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日期: 2015-05-21 | 浏览量: 5684 |
很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在座的各位,某种意义上是很有水平的。昨天我看了一下所有的名单,我是站在这里的文凭最低的一个。今年来的至少是本科以上的学者,而我在中专最后一个学期,还没有得到毕业证的时候就已经出家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我没有资格在这里演讲。这不是谦虚的语言,这是事实。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
今天的时代,需要菩萨的角色 明年的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 将用藏传佛教家喻户晓的一部论典 《佛子行》 作为研究的论典。这对我来讲比较简单,30多年间,我一直在学习这部论典。这部论典字不多。常用的《金刚经》版本是5000多字,2014年的论文大赛, 我们学习了这部经, 而《佛子行》是 1200个字左右,比《心经》多一点,《心经》是260多个字。 为什么想讲佛子,或者说菩萨?首先要说,什么是菩萨。有些人看到“你也可以是菩萨”会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多好,为什么要做一个菩萨。其实,菩萨的含义很多人不一定明白。人们通常会有两种想象,一种是金碧辉煌的寺院里塑造的佛像,一种是漫长历史中留下来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很多人觉得求“菩萨保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所谓菩萨,印度梵语中叫菩提萨埵 。完全通达万物的真相, 已经觉悟, 叫菩提; 帮助一切人,有一种勇猛的意识、智慧,叫萨埵,简称菩萨。自己有一定的觉悟,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无条件地帮助别人,这样的人就是菩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讲“这个老菩萨”“这是活生生的菩萨”,虽然带有一些民间的说法,但其中有非常甚深的意义。 今天的时代,道德下滑、环境污染、人心混乱、生活浮躁......各种各样的现象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没有必要怨天尤人,也没有必要抱怨社会,这都没有用。以一种和谐、智慧、慈悲的态度关照这个社会,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环,每个人都有必要扮演菩萨的角色。人生很短暂,有些人非常成功;有些不一定特别成功,但还算可以, 自己有一种生活的技能 ; 有些人特别不成功,觉得来到这个世界是如此倒霉,天地为什么没有给我一个公平,可能有很多的想法。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地球上的一员,每个人调整自己的心态,该做的事要做。 我们都知道这个社会需要什么,家庭需要什么,生活需要什么。人的第一意识,会希求生活的目标,这是理所当然的,从大乘佛教的角度,也不会否认这一点。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应该关心别人的快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虽然是儒教的思想,但是我经常引用它。每个人都需要一种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站在自己的地位,看看这个世界的所有生活方式。 我们所关心的未来,到底需要什么,这个非常重要。是需要自私的心,还是利他的心?归根结底,很需要利他的心。刚才跟大家说到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是藏传佛教中无人不知的一部小论典,可能有些人,没有研究过佛教的人,会觉得不懂,甚至放弃,不太愿意看,但这部论典讲的是藏传佛教的思想精髓,非常重要。 1987年,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去汉地,当时佛教在汉地可以说完全不兴盛,我也刚开始接触汉地的佛教,一点都不懂汉语的表达方式。但是为了不破坏缘起,在五台山菩萨顶,我勉强地翻译。自那时起,我一直用汉语给大家传讲《佛子行》。 在如今这个时代,法王晋美彭措对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复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辈子把《佛子行》当做最重要的经典,无论到哪个国家,哪个佛教群体,他经常讲这个、念这个。我也受他影响,无论到哪里,有时间就给大家全部讲一遍,没有时间就念个传承。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传承,通过这样一种无形的加持、力量,即生当中跟很多朋友结上了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殊胜因缘,这对我来讲是非常殊胜的缘起。 菩萨,是一个古老的专业今天在座的部分人,可能跟我直接或间接有一些关系,如果将来能接纳我的看法和见解,希望把这部论当做非常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 有学术知识的人去研究 , 有修行经验的人去读诵和修持,其中有些甚深的意义,恐怕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懂得。比如说,《佛子行》的前面部分讲到,抛弃恶劣的环境、朋友,获得难得的人身时,应该好好闻思修行等前行的道理。中间讲到人生需求的三种安乐,一种是自己谨慎因果,小心取舍,求一种比较平安的生活,一种是自己从世间的苦海中获得解脱,这是中等的一种快乐、一种生活方式,上等的生活方式是不顾自己的痛苦,只要能让众生获得快乐,可以付出一切,这时会讲到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自他平等,有很多佛学专用的修法。最后会讲到一些特别甚深的空性、智慧方面的道理——世间所有的显现,实际上是心造的,而心的本性远离四边八戏,如果达到没有能取、所取的境界,才算是真正的《佛子行》的意向。 在佛教的专业面前,非佛教徒或从来没有研究过的人会容易打瞌睡、心散乱,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部论典的大框架是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按照藏传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的次第来讲,是有这三种层次的。 我接触的人当中,提出佛教方面疑问最多的是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不懂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关系,认为佛教有很多矛盾;第二,不懂胜义谛空性和世俗谛显现的关系。比如,佛教不是说看破一切,为什么我们要争取成就,利益众生?佛教说一切都是空的,怎么会有现在的这些现象?其实稍微研究一下佛学,这些并不难。刚开始人有自私自利,希求自我的解脱、快乐、保佑,这种心态都是合理的 。 很多人去寺院里拜佛,想要获得解脱 、诸佛菩萨的保佑 、祈祷自身离开烦恼,这对一部分人来讲非常合理。佛教中讲的看破和放下,是在最究竟的见解和意义抉择时,一切都不存在 。你们可能学过一些中观, 比如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 、月称菩萨的 《入中论》、寂天论师的《入行论•智慧品》,学过以后,会明白这个道理。 前一段时间,在座的很多嘉宾,包括美国和德国的教授,都非常认真地学习了藏传佛教的中观、因明和一些修行次第。我也呼吁学者们,如果有兴趣研究藏传佛教,不但要学习广大行为方面发菩提心的方法、利益众生的六度万行等道理,更重要的是一些智慧空性方面的见解、中观思想和般若思想。相信对你们的人生,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和利益。 对于弘扬真理,我会站在公平的立场。世界上只要有真理,我们会去争取、获得、寻找、追求,途径是各种各样的。我一辈子以研究藏传佛教为主,因此建议很多人放下执著,多学一些藏传佛教的窍诀和理论体系,平时的许多焦虑、问题,在学习和闻思过程中可以迎刃而解。《佛子行》中讲过各种方法,在遇到违缘、挫折时怎样转为道用,这对当前很重要。比如,你遇到非常大的痛苦,很多人诋毁你时,如果有比较高的大乘佛教的心态,可以把对方当做自己的善知识、父母、老师。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 真正的菩萨,特别悲悯恶劣的众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是一种世间的思想。但是大乘佛教的沙门四法不是这样。小乘佛教中讲,别人诽谤我时,我不害众生就可以,只能做到这一点。但到了大乘佛教,不但不害他,还要帮助他。有很多学者想不通,为什么?那不讲道理,明明别人害我,我还要帮助他。当然不一定都要帮助,看你的心达到什么境界。如果是菩萨,他会特别悲悯恶劣的人。印度非常著名的论典《中观四百论》中说:“如是诸菩萨,特意悯恶者。”真正的菩萨,特别悲悯极其恶劣的人。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的讲义中,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有一个母亲有五个孩子,其中四个孩子生活能自理,非常不错,有一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没有技能。但这位母亲特别关心她最不好的孩子。在座的有些人将来也会这样,自己的孩子中,对最没有能力、脾气最不好、最坏的人更关心。大乘佛子就是这样,在生活中,如果有些人特别恶劣,会更加着重地去度他。 但度他也不是那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大乘佛教不一定采取小乘佛教的行为。有些佛教徒为了利益众生,将自己的言行威仪、很多自私的事情都放了下来。可能有人会骂他、说他,在生活中会遭受很多痛苦,但他愿意。哪怕让一个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他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精神。 今天在座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大学生, 在大学的时候充满信心 。 我也遇到过很多读大学的人,他们有人生的目标,将来想改变整个社会。昨天有人说不当银行的顾问,要到偏僻的地方去当老师 。有人说,要成为新闻记者,说出社会现象的真相 。 刚开始有这样的信心, 非常值得随喜。但到了世间,可能会忘了当初为什么要这样选择。人生成功的路,要一步一步走过来,不要停留在大学里的一个理想,或者脑海中的某个理论。社会、环境、前世的因缘,众多因缘聚合时你才能做成。将来到底能不能做菩萨,靠自己。 实际上, 菩萨的含义也简单 。有些人觉得菩萨的境界很难达到,并非如此 。 按照寂天菩萨 《入菩萨行论》的观点 , 什么时候生起想要帮助一切众生的心, 什么时候你就从凡夫变成了菩萨。按照他的观点,在座的人如果愿意从身边做起,应该都有这个机会。 以前德国有一个女孩,十二岁时眼睛就看不见了。她发愿在波恩大学学习藏族的盲文,也有说是她开创了藏族的盲文。后来她来到拉萨,那里有一两万盲人,没有盲童学校。她是一个外国人,在拉萨建立了第一所盲童学校。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想,我这样一个有眼睛的人,如果到别的地方建学校,恐怕也有很大的困难。据说那个女孩准备在印度也建一所盲人学校。 你也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心的力量在人生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如果不去争取这样的机会,很多该做的事情就没有因缘了,人生是很短暂的。各位参加了这样的会议后,这几天可能有一种热潮,效果很好,但是你们要好好记录,如果没有记录,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忘掉。我们的记忆都有限,再过十年、二十年,今天学习的很多知识还能不能用得上,不好说。前两天我们在热点话题环节探讨低碳、低贪、道德、环保这些问题,大家都很关心,找到了切入点,但在实际生活中能不能做到一点,很重要。理论上再大的框架,实际中不一定能实现。愿大力大,大家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愿力,在实际行动中,哪怕帮助一个孩子,或者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就是我们的决心。 在正能量方面、善的方面,不一定要用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宗教的说法,要在真正的意义上,对改变现在的社会做一些事情。阿维夫教授、伯金教授,以及其他的学者,他们非常认真地思考了许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光听一次就可以了,延续下去,可持续下去,这个非常关键。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帮助很多的人。第一件事,是启动《弟子规》的传播,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在各个大学中非常重要。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今年准备开设“学仁社”,针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者成立团队,推广《弟子规》为主的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在高校培养、培训老师, 同时将这样的信心传递给大家, 这是交给大家的一个任务 。 你们明天就会离开这个地方,但是学到的东西,如果实际中没有去做,比较可惜。这次有这么多的智者,我特别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用善巧方便弘扬传统文化。现在有很多的机缘,如果没有抓住,以后不会有。 第二件事,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研究大乘佛教的《佛子行》,我以前也讲过这部论。大乘佛教浩如烟海,值得所有的智者去探索。如今有很多人到藏地去拍照,其实拍照不重要,要拍内心的照。如果拍藏地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种照片很快就会消失,但更重要的,要找到唯一的大乘佛教的传承——藏传佛教至今存在的原因。它源源不断地在那里,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 最后,我讲一个简单的比喻,它来自佛教:有一种良马,不用鞭打它,看见鞭子的影子就能跑;有一种马,牵着它才会走;还有一种马,怎么鞭打,它也不会走。这就像学习知识,有些人只要别人表示一下,提醒一下,他会自觉地领悟许多知识,并且会付诸行动;有些人怎么跟他讲也不一定有帮助。但不管你是哪一种,我们聚集在这里,就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 现场互动问:您将很多藏传的经文翻成了汉语,就是为了让汉地的人更好地学习藏传佛教。但是现在汉地又掀起了一股学习藏语的风潮,他们觉得要学到藏传佛教真正的精髓,必须学习藏语。您怎么看? 答:这个说法应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要学习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恐怕短时间中不一定能成功。我看到很多学习藏语的人,刚开始有好奇心和热情,但到了中间,很容易半途而废。有一部分人,他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在学,后来得到的成果也非常好。今天在座的个别教授,他们都在学习藏传佛教,学习藏语,从藏语上能懂得一些佛经的意义,这非常好。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通过已经翻译的经典、论典、续部来学习。每个人的根基、寻找的方式都不同,实际上这两种都可以。如果是非常勤奋的人,不但通达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对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也能下功夫, 这种人学习藏语也可以 。但我看见的人中, 很多人刚开始在学, 但是后来成功率不高,也有这种情况。问:是从真实的发心开始,还是真正去做了、帮助别人了,就可以说你是菩萨?因为有很多事情,并不是想帮就能帮,只能先有一个好的念头。 答:菩萨其实有很多含义,按照大乘佛教比较严格或者高层次的说法,像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讲,获得一地,也就是“极喜地”后,才可以叫做菩萨,但是“一地菩萨”,在座的人都很难做到。另一种,是产生真正的利他心,而且付诸于行动,也可以叫菩萨。想帮助别人的这颗心,佛教中叫做“愿菩提心”, 然后在生活中 、实践中去做 。今天看到一个可怜的人, 去帮助他。比如说,最近在云南发生地震,在座的人也都有同情心、悲悯心,大家用一种佛教的祈祷,一起念念观音心咒好吗? 嗡玛呢巴美吽...... 现在的这种善念、举动,也是一种行为,虽然一两分钟做个祈祷对我们来说很简单,但这是我们表达的一种善意。家里的人遇到痛苦、困难,我们会帮助,这是人类的天性。自私也好,责任也好,这是应该的。但是,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一个人遭到痛苦时,我们有没有帮助的心。昨天包括老人扶不扶的问题上,我看很多同学的态度也不一样。如果真的有一颗利他的心,并且真正去行动,就可以称为名相上的菩萨。 问:堪布吉祥,我来自加拿大,提到“社会责任”的问题,我想请教。我本人是佛光山的弟子,在人间佛教里,一直很强调在人间去实践、行佛。所以我们有很多在社会上入世的活动,比如,参加义工活动、去学校、探访老人院......但一些经常修藏传的佛友会跟我说,最好先花时间去研究藏传佛教, 去学佛 ,等自己有一定的佛学基础,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去利益众生 。但是, 除非是出家人, 一般我们的工作学习都会很忙 。 人的时间有限,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佛法、利益众生方面,您觉得在家人怎样分配比较好? 答:学习、修行、帮助其他有缘人,可以同时做。当然每个人的精力、智慧、能力不一定相同。有能力的人,既可以学习研究,又可以帮助别人。如果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先自我完善。这一点,藏传佛教、人间佛教,在佛教的观念上没有很大的差别。 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应该是浪费了。现在很多人,工作只是忙的一部分,大多数的时间,睡觉、吃喝玩乐,中间的碎片时间没有捡起来。如果把它捡起来,一部分用来修行 一部分用来帮助别人,应该有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人间佛教跟藏传佛教也没有什么差别。人间佛教中也有很多修行人 、利他者,藏传佛教中也有很多修行人 、利他者 。但是经常要想到 ,人身非常难得,应该在修行中发心、在发心中修行,做任何事情,不可能把其他事完全放下来再开始做。 在藏传佛教中,这一点是做得很好的。不管是放牛、农耕或者上班,很多过程中,念咒语的行为都没有放下来。我经常看到一些茶馆里,藏族老人在聊天的过程中,该他说话的时候他会说话,但是不该他说话的时候,他拿着念珠一直念、一直念,轮到他的时候,他又开始发言了,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可能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只有参加一个法会、一个活动时才会念咒,在这之前好像没有时间,其实有时间。坐车也好,上班也好,包括在工作过程中,只要你方便,茶余饭后都可以看书、学习、修行。我们的修行不能离开生活,大家没有必要一直等,要么出家,要么所有的工作放下来,这个时候才开始修行和研究,其实不需要。学会在生活中利用时间,每天都应该有这个机会。 问:佛法当中为什么要分胜义谛与世俗谛来讲?二谛有没有一种简单的说明方法?二谛的道理在生活当中如何简单地运用?明白了二谛后,运用在生活当中,怎么去帮助、利益别人? 答:佛教当中的二谛,并不是佛教非要讲一个二谛不可。佛教所讲的二谛,特别适合我们现在的生活。生活离不开“实相”和“现相”,实际上是这样的,显现上是那样的。每个人扮演的角色, 都有一个实际的角色, 还有一个显现的角色 。我们看一切万法, 在显现中如理如实地存在,但实际上,它的本体是得不到的。就像我们的心,过去的心刹那刹那就没有了,未来的心还没有产生,现在的心也是当下生灭的。显现的心,我们没有说不存在,起心动念,每个人都有分别念,但实际上,真正的心的确得不到。所以“实相”和“现相”,不要认为是佛教的一个特意说法,任何一个科学工作者和任何一个宗教,如果没有很好地分析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确没办法研究。 我前面也讲过,在佛教当中提到最多的问题,一是很多人对二谛之间的道理不精通,觉得佛教当中有很多矛盾;一是很多人对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见解、行为、修行、结果都不明白,认为有很多问题。只要把这两个大问题学懂,很多问题就能直接解开。特别希望年轻人来研究佛教的中观思想、其他宗教的一些经典和论典。在这样一个宗教开放的时代,其他宗教可以来学习佛教,佛教徒也不要以为我是佛教徒,什么都不敢碰。对小乘的初学者来讲,不能学外道,不能进入外道,有一些戒律,但是用利他的心,或者大乘的思想来讲,你必须精通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和知识, 这里并没有矛盾 。因此在大乘和小乘的关系上, 如果多去了解, 你会发现佛教并没有问题。 佛教知识特别适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有些心态,希望年轻人早一点遇到真理,去学习。被困在南极的船里,心态调整需要有一种窍诀,这种窍诀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希望年轻人努力去争取,会有这种因缘,靠自己。 问:堪布说到,作为一个真正的菩萨,特别悲悯非常恶劣的人,并且尽心尽力地想度化他。这句话让我想到《圣经》中,耶稣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也是祈求上帝宽恕那些钉死他的人。当今世界,很多宗教都对世界和平负有非常大的责任。那么宗教徒在交流的时候,是要相互破斥对方的一些理论,还是活出自己的信仰,不去过多评论对方的宗教? 答:各宗教对话,或者共同依存的时候,需要互相学习、了解、尊重,也需要进行一些理论的辩论,这非常合理,有必要。藏传佛教自古以来特别喜欢辩论,我跟这几天的辩手也说过,你们和藏传佛教的辩论比较起来,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后来有个别同学专门来跟我“算账”:你是说我们的辩论不精彩吗 ? 你们藏传佛教比这还精彩吗 ? 你能不能给我教一教这种最厉害的方法? 藏传佛教中各教派, 比如格鲁派 、萨迦派 、宁玛派, 包括和其他宗教的理论上的对话和辩论,我觉得很有必要。现在很多宗教徒都不敢面对一些教义上的冲突,其实在教义上可以探讨。有些历史性、传统性的东西,不一定能解决,但有些知识一定会有契合点。 每个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思想,不是外面所听到的那样。我自己刚开始也觉得要修皈依,其他的宗教都不能学习 , 但我后来看到 , 世界上很多开放的宗教领袖和大德不是这样的。他们既然不是这样,肯定有很甚深的意义,我还是换一种心态去研究。 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宗教都有它的生存价值和对人类的贡献,现在不是互相抵触的时候。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辩论,但这不是对理论或真理的污蔑。真理在真正的智慧面前是不怕的,纯金不怕火炼,它不会因此削弱了它的价值。在某种因缘条件具足的情况下,很有必要互相辩论、互相探讨,但是现在大家都被困在船上,要不要先互相学习,度过难关。 问:如果在社会中会遇到一些负能量 。比如受了欺负, 被辱骂或羞辱 , 年轻人应该以牙还牙,还是直接拿起念珠,念阿弥陀佛?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社会的负能量,让年轻人对佛法更有信心,继续修下去? 答:我刚才也讲了,《佛子行》中有很多内容,包括我一心一意地、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帮助别人,但是别人无缘无故抢走我所有的财产,甚至杀害我,我不但不以牙还牙,还要把最好的财富给他,或者把他当做自己的父母和善知识,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现在这个世界,嫉妒心特别强,我没有害任何人,但是别人有可能害我。那天香港商报采访我,他们说,你受到过别人的侮辱、诽谤没有,你是怎么对待的?我说,没有出家之前我很坏,经常欺负小孩子,经常打别人,很坏的。出了家之后到现在,三十年当中,确实记不得我害过别人,但是很多人看不惯我,说我的非常多。我想,即生当中没有害他,可能前世害过他。虽然我没有一直念阿弥陀佛,但我也好好地发愿能帮助他。刚开始有点难,但这种心态是非常好的。 任何一个人在冲动的情况下,他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实际上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里,一个人给我的谩骂其实没有什么 。世界上有七十多亿人, 哪怕一百个人骂我 , 也还有那么多人没有骂我,这很幸运。所以调整心态很重要。 问:堪布讲到一点,非常有共鸣。人生的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大学时我们有很好的发心、愿望,以后到社会上要怎样利益大众,怎样去奉献,想法非常多。但是一踏出校门,后面的路,很多都跟最初的理想不一样, 甚至有很多的社会现象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 冲击你善良的心、美好的愿望。如何将这样的一颗心,在社会上继续保持下去? 答:首先,生活中美好的梦想,往往不能成真。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自己的愿望、目标放得太高。本来你是一个体力不太好的运动员,标准线放得太高,就跳不上去,非常痛苦。 刚才这里有个名人,说香港前段时间有一个工作,是售货的电脑操作者,每个月工资大概一万多港币,报名的大概有六百多人,但因为单位没有空调,后来真正愿意在那里呆的只有十一个人。其实在香港,刚刚大学毕业的人,月薪一万元应该非常难,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吃苦。 那天的辩论赛上,有一部分人好高骛远,有一部分人说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做起的人虽然在辩论场中获胜了,但是真正在社会当中遇到这样的事,你会不会因为没有空调而放弃?其实我觉得没有空调很好,我到这里都没有开空调,很舒服,在汉地也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刚毕业的人,美好的愿望放得太高,很难实现,要一步一步地做下来。 俞敏洪和马云的创业之初就是这样,包括有些明星、名人,还有宗教人士,他们都不是一天成名,而是很多年以来一直努力,不放弃,到一定的时候,自然有成效。现在很多大学生抛弃了自己的美好梦想,这跟自暴自弃的心态、不愿意继续努力,有一定的关系。 问:我们做菩萨,去帮助别人,怎么区别一种救世主的心态?当我们要做大做强,一定要救这个世界,无形中可能会养大自我。 答:在任何时候,自我的完善和执著是要有的,尤其在经济社会的倡导下。但自我的过于膨胀没有必要, 这个很重要 。佛教并不是放下一切,放下所有的家庭 、工作, 全部到寂静地方出家,或者专念阿弥陀佛, 做慈善 。不是这样 。 对佛教的理念,研究佛法的人,或者其他宗教的人,不要过于极端 。现在有些人要么不学, 冷眼相待; 要么学得太入迷, 所有的事情一下子放弃,最后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性来抉择 。现在是经济社会,尤其在成功学的思潮下,不要过于理想化,一旦达不到期望的境界,就非常痛苦。先要掌握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不放弃自我的奋斗。佛教中刚开始也没有要求放弃自我,而是说发菩提心,慢慢地一步一步做下来,并不是所有的境界,当天一下子就来了,不是这样。 问:我在生活中遇到两种情况,比较不解。第一种情况,修习佛法之后想要发善心,想要普度众生,但是能力不够,我们就从身边的受苦人开始。但是给受苦人帮助的时候,对方因为本身的劣根性,受到帮助之后更加不思进取,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还有一种情况,对于身边不相信因果轮回的人,跟他讲佛的时候又害怕他对佛不恭敬,这又应该怎么解决? 答:我两个问题一起回答。学习任何宗教,都要有一种善巧方便。智慧很重要,没有智慧的人在世间法 、出世间法当中,都很难做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有了善巧方便 ,可以分清时间 、场合,以及这些人基本的爱好和根基。可以对不同的根基施教,这是非常简单的。在座的年轻人,很多都有个性,充满自信,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以为在任何环境中,自己的思想一定会被别人接纳,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一个家庭中都可能有不同宗教的活动,有跨宗教的研讨会,将来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也会有,我们要分清场合,要懂得真理。 问:我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讲一个聋哑学校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性侵犯,之后有好心人要帮助那些学生,但是因为警察、律师、法官的各种利益纠结,最后那些恶人并没有得到惩罚,反而是一个受害的孩子,选择了跟侵犯她的老师一起被火车撞死。电影最后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无法改变世界,只能努力让世界不改变我。我想请问,您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内心不让世界改变,是否也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人能不能成为菩萨? 答:你问的问题很好。很多人可能有这种心态,但是往往最后,世界会改变你。因为环境的力量很强大,周围人的力量也很强大。很多人刚开始太过于理想化,觉得改变世界、改变家庭、改变生活很容易。对一些刚毕业的年轻人,我经常说,你大学毕业,工作两年以后,看看当初的心还有没有,如果有,说明你可能会成就。 我认识一个藏族学生,他在学校里天天拿着念珠,说以后一定要弘扬佛法,复兴传统文化。后来他考上了一个单位,周围的很多人喜欢喝酒、抽烟。后来有一次,我在街上碰到他,他当时喝了酒,对我态度也不是很好。我故意说,你不是要复兴传统文化吗?他就特别不高兴。他工作的时间很短, 但是到了社会上, 周围这些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你想改变别人, 往往没有能力,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努力。 刚开始我也发愿,能不能帮助一些众生,虽然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还是希望有生之年不要放弃当初的愿望,哪怕一个人,也尽量能去帮助。可能社会会改变我,但是如果自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应该不会改变很多。 问:佛教中对治烦恼、情绪的方法有两类,一种是,比如你有一个困惑,你去粉碎它;还有一种是,你有一个困惑,你只是看着它,接受它。好比我有一个毛病,一天需要睡十二个小时,正常人睡六个小时,那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每天喝六个小时的咖啡让我醒过来,还是说我选择接受,好吧,那就睡十二个小时。 答:你的这个喝咖啡的故事,我没有特别地听懂。 问:其实就是大乘的方式和金刚乘的方式。 答:你还是对佛教有研究啊,这么高的,大乘,还有金刚乘。比如说烦恼,大乘佛教中,尽量地会转为道用。别人诽谤我的时候,我看这个诽谤的人,或者用其他的方式,把烦恼变成药。按照密法的观点,当你生烦恼的时候,当下观烦恼的本体。这要看我们是哪个根基的人。比如别人骂你,当时你特别不高兴,是用另外一种道理来让他化为乌有,还是当下观嗔恨心的本体。当下观嗔恨心的本体,就像禅宗讲的烦恼即菩提,金刚乘当中所讲的意义也是这样。最给力、最容易、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直接观它。但这种人不多,因为当下来不及了,嗔恨已经爆发了。你可能回头想,我刚才应该要用上,但可惜没有用上,我今天特别不好意思,已经失态了。在有些场合,很多人生气,跟别人吵架,过了一两天以后,自己觉得太不好了。 |
|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构建健康社会——筑基于藏传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