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日期: 2015-04-02 | 浏览量: 4979 |
香港理工大学佛学会 甘耀权会长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各位教授,各位与会的朋友: 很高兴能跟各位再次见面,这一次大会让我来谈一些很有难度的问题。法师说:“道德的问题好像不太好讲, 就由你这个提倡者去讲吧。”去年我们讲“ 持续发展 ”, 今年讲 “社会责任”,后年不晓得讲什么,各位提议一下吧。 长话短说,今天要讨论的是汉传佛教伦理道德系统和观念,究竟对我们这个“社会责任”的主题,具体怎么样来帮忙,有什么样的贡献,有的话,是怎样一回事情。 可是要把话说在前面,我不是一个专门研究者,所以我不是从学理的角度讲话。反过来说,我是一个佛教修行者,我既读了书,也在体验上面有一些感觉,就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谈这个很难谈的题目。 请大家原谅一下, 可能学术方面的引经据典其实不很多, 都是讲一些基本的 道理。 佛法与文化的关系 要澄清一些概念上的问题:一个是“佛法”,一个是“文化”。很多人都常常会问,佛教跑到南面去是南传佛教;跑到北面去是汉传佛教;跑到西藏去是藏传佛教,究竟是有三个佛教,还是一个佛教啊?中间有什么分别啊?常常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 我的体验是这样:佛法就是佛法,如水就是水,“真水无色”。可是你喝的饮料都是有颜色有味道的,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再举一个例:各地方的人文文化就好像盛水的琉璃瓶,里面的甘露是佛法的真谛——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就可以喝到它,修证成佛。可是这个琉璃瓶子本身有不同的颜色,在太阳下面它会放出很漂亮的不同的光芒,映照出来的就是在我们凡夫的世俗生活中,能够帮助到我们, 它可以温暖人间、 照耀有情, 让我们常常生活在人间乐土、 人间净土,这其实是佛法的余晖。佛法本身的智慧能够让你解脱成佛。 刚才的比喻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就如禅宗,根本就没得讲,讲就错了。就好像盲人摸象,摸到什么就以为是什么。因此比喻是有局限性的,佛法不能够用语言概念来真正地规范它,这个是大家在往后的讨论里面要注意的。 佛教与儒家的互动 在汉地有独特的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文化,佛法跟儒家文化配合起来,我们看到很多美妙的结果。特别在道德方面: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因果业报”,很多由佛教发展出来的伦理道德观念,它们对我们现在的关注点,即社会企业的责任,有什么样的作用,就是往后一小时里面讲的部分。 佛法是从印度那边传过来的,来到中国以后就跟我们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以及道家学说互相影响。简单来讲:佛法讲“佛性”,如果你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就能把印度跟中国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再认为:“我去修行,就是跑到山里面去苦行,然后证悟解脱,再见 ” 。不是这样的。它讲的是现实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去界定。这个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道德伦理问题。这样发展出来的就是一整套“佛”跟“儒”结合的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说得狭窄一点,起码是在汉地,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观念。 佛教的心性论跟儒家的人性论已经融合了,他们说:“心性本真,人性本善;善本自具,仁非外铄。”这是说你要去找仁义道德不能够从外面找,要从心里面找,从“仁”里面去找。这个跟佛教讲“心”,我们都要修心一样。还有就是“为仁由己”,如果你不好好地自己去做,你可能会堕入三恶道里面去。 东晋的一个很出名的法师竺道生(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里的生公便是他),他就说我们讲“善性”的定义是什么:“善性者,以妙为善,返本为性”,他就把佛法讲的心性跟儒家讲的人性总结并结合。 结合之后, 我们就有了一些具体的解释处理手法。 就是说, 你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可是有因果,有报应。这个因果报应用六道轮回的世界观来演绎,你跑不出去,你没办法跑的。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戒条,成为大家都恪守的原则。 而且大家都可以做好事不做坏事,可以做圣人也可以做大菩萨(这个大菩萨就要等索达吉仁波切往后给我们大家讲一下怎么去做了),这就是众生平等的观念,也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这是说菩萨是在世间行道,他不离开众生,他就是在世间帮忙。 社会责任的道德困境 有这些基本的理解以后,再谈谈究竟对我们现代人来讲,社会责任,特别是对企业这个主体来讲,有没有用,有什么用。企业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这个概念大概是 1924 年由一位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提出的。因为在他提出这个观点以前,开办公司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赚钱,赚最多的钱可能就是这个企业的功能和责任。 可是这里有个问题:只有你得到利益,那谁失去了利益呢,谁受到了损害?所以需要平衡,平衡企业利益跟公众利益。 因此有这个要求, 而且这个要求是公众提出来的。 他们要求关注 员工、顾客的利益,也希望他们这些企业主、管理者能够改善工作条件、消费环境,还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一些比较好的企业,它就理解这些公众的期望,会去做一些事情来回应期望,回应以后就得到公众的支持,对它的名声、发展都有好处。这个理念当年提出以后,真的有很多的企业是这样做的。 现在我们都讲“全球化”,全球化有好处也有弊端,弊端有很多。我们看到生态环境遭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引起了区域性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让这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关注、不安;还有一些更麻烦的事情,比如“恶意收购”、“血汗工厂”,这也让人对只顾及股东利益的做法不满意。所以,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其实需要有所承担。承担什么?尊重人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这就是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国际社会普遍的期望和要求。所以民众在这方面的很多推展、很多呼吁都是得到支持的。 我们发现,企业要继续发展,社会责任是一个部分,还有经济、环保,这三个加起来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一个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够光是向钱看,还要照顾到其他的方面。这些问题提到国际社会上讨论,就是人权、劳工、环境、反腐,所以这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是大家都要去考虑、遵守的;所有对企业收益有贡献的人,他们的生活指数等等,企业要回馈出来,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你想要得到所有人的支持,这几个方面一定要做得很好。 2010 年出台的国际标准 ISO26000 ,它专门规范社会责任。它认为一个组织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对组织在运营过程中,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会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负责任,就是符合社会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要以道德行为为基础, 要守法, 要遵守与政府之间的 契约;而且这些内容要全面融入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是整体的,不能够只做一些象征性的表演。其中我们今天有兴趣来探讨的就是道德行为这个部分。 ISO26000 中也提出要守法, 国际公认的法律、 公约都要遵守, 而且要注意利益相关方 ( Stakeholder )。强调对这些朋友的关注以及自身的透明度,不能“黑箱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项目,人权等都是需要关注的。 现在你会发现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以道德行为为基础”的那个“道德行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很抱歉,还是没有讲清楚。其实类似的讨论在其他的组织中,例如 2004 年全球企业举行的首次领导人峰会里面也有。 可是道德部分, 很抱歉, 讲不清楚。 讲不清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行为是能看到的,犯了法被抓到,就会罚款或是坐牢。但究竟什么是我们能够接受的道德行为?为什么要这样做?出发点在哪里?你是被迫来做,还是心里面想做?这些都讲不清楚。公约以及标准只是从外部来界定行为,但对其中最根本的部分大家并不明白。 名言的本质与出离 好了,现在我们把话题稍微转一转,讲一讲我们学佛法究竟要学什么。佛看到我们苦,看到我们出了问题, 问题在哪里? 在于我们的心性受到了扭曲, 这扭曲是我们自己弄的。 怎么样弄的?我们一生下来,因为有业力影响的关系,我们会去找一个“我”,先要确立一个“自我”。从这个“自我”出发,去了解“我”以外的人事现象,就有了自我跟外境的分别。这个分别在佛家的说法就是“二取”,我是能取,外境是我所取。 有了这种二元对立的分法以后, 我们就开始建立名言、 概念。 每一个名言都有意义: “妈妈” 是一个很特殊的名言, 小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叫“妈妈”, 然后他躺在里面的东西 就是“摇篮”, 这样继续发展, 对所有的事物我们都给它取名字, 因为叫不出来的话就不晓得 该怎么办了。我们现在谈到的社会责任,其实也需要给它“取一个名字”,给它一些定义。我们并不是要否定“二取”、名言的功能,因为它是我们学习交流生存经验的基础,很多法则、原理等等都是建立在名言基础上的。如果我们否定它,就没有办法生活下去,更谈不上教导怎么样做人,大家要搞清楚的。 比如“车”—— 我们讲“车”, 每个人脑子里面的车可能都不太一样, 现在有几种不同 的车,你都可以把它叫做“车”。可见每个人想的都不太一样,这就是名言概念的问题。同时,我们想去了解我们所讨论的这个事物有没有“真实”存在,这个“真实”也需要注意。佛法认为, 假如有个事物可以永恒不变, 那个就是 “真实”,可是找不到。 所以佛法就说 “一切法都是空”,你找不到永恒不变的那个。 这里要回应一些朋友问的问题,关于“空性”的定义,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了、东西没有了的状态,这不是“空性”。我再借用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不是我自己的,是人家想出来的,我觉得不错,把它借来用一下。 我们看电视电影都有一个屏幕,这个屏幕里面有很多人在演戏,他们是依着剧情来发展,我们可以认为这象征业力的运作。而且剧里有“二取”、有名言中种种的宿报,所以我们看到电视剧中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什么人生现象都会出现,对荧幕里面的角色来讲那些都是真的。可是如果你能够跳出来观察,如果你是看电影电视的那个人,你就知道这些都不是真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从这个困扰里面跳出来,从荧幕里的剧情脱离出来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解什么是真实。 希望大家读《金刚经》,请你们来比较一下怎样去离相而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我们发现,其实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是在执著于相状做事,没有达到“空”的境界。特别是我们很多佛教徒, 为了寻求情绪的安宁、 心灵的平静去修佛法, 不了解刚才讲到的心性上的 扭曲, 也没有离开“二取 ”跟名言的执著。 举一个让大家比较困扰的例子来说: 我去做好事,“我”跟“好事”其实都是名言,都是执著的对象。我们还是困在里面没有跳出来。希望大家好好地想一想该怎么办。“三轮体空” 是佛法常常讲的, 讲起来很容易, 但很抱歉, 做起来并不容易。以“布施”为例,行施的人、受施的人和所施物,如果你能够体会到他们都是空性的,那就是三个都空,也没有“二取”跟名言的执著,那你就能超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善行,那就是真正的佛教修行、修心。 社会责任与“我” 我今天谈的是社会责任,可是刚才讲的那些也很重要。因为我们要讨论的是企业开拓者与管理人员的心灵素质是怎么回事,怎样配合我们修正从佛法角度发现的问题。佛法说我们的心常常受“贪嗔痴”三种不善的心态影响,再把它细分下去,可以分为相对“好”的与“不好”的“贪嗔痴”。 创业有钱是好的,可是你的创业是为了求得金钱回报,这是从贪心上面起念的;如果你为了钱而去抢劫这当然是不好的,这是要落饿鬼道的。如果你看见贼,把他打跑或者把他抓住,这是好的“嗔”;可如果是黑社会的仇杀当然是不好的“嗔”。如果你“拜神”,跑到寺庙里面去求福,到了一个程度是迷信;“不管了,反正是谁告诉我这家灵的,你拜就是了,就可以进大学头名,赶快去拜一拜”, 这个“痴”还算好的“痴”; 不好的“痴”是什么样呢? 就可能会用 巫术、诅咒、打小人的方法来对付你的仇家。有这些心态就说明我们常常在六道中轮回,六道轮回的种子就出现在这些地方。 藏传佛教常常用猪、蛇、鸡代表这三种不善的心态,人就是三善道中“愚痴”的典型。为什么呢?这“三毒”里面人道是归到愚痴。 愚痴,香港有一句老话, 叫“懵查查”, 就是这个 意思;佛法叫“无明”。简单来说,我们都是永远以“我”为中心的,永远执著这一个“我”离不了,永远用“我”来计算利害。可是这个“我”也很妙,你把它的范围弄大一点或弄小一点,如果你把它弄得很大,那就是国家、民族、全人类,都可以变成“我”,那个叫“大我”;也可以很小,小到小我。 我们都有机会读到一些关于妈妈 为了救护小孩牺牲她 自己生命的故事, 有没有听过这种 故事?请问这个“我”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为什么妈妈跟小孩变成了一个“我”?牺牲了那个妈妈的“我”也要保全小孩的“我”?我要从佛教角度来问。我们知道人有八识,请问你从哪个层面来解释才解释得通?是第七识。因为母子连心,她是把儿子视作她骨肉的一部分了。我们常讲“你是我的一块肉”,有没有听过这种话?母亲把小孩看成自己的一部分,这是第七识的应用。 第八阿赖耶识什么时候出现呢?有没有看过《铁达尼号》?铁达尼号沉没的时候,男主角要牺牲自己来救那个女主角,为什么?这是从那个层面来讲的,这是阿赖耶识起用,他们是灵欲相融的情侣。所以问题在于,有你就有我,这是对立的。有对立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痛苦,这种痛苦是程序上的问题,也是七情六欲的根源。所以我们的很多烦恼障碍,很大部分都是因为这些心态而出现的。 《老夫子》是香港很著名的漫画,有一则漫画:老夫子看到绳子,他就跟着绳子跑,跑到最后就被持着绳子的歹徒打劫了,是好奇心害了他。这漫画要说明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我们了解“自我”这个概念以后,来看看企业老板、管理者的自我。 一般来讲, 他作为管理者、负责人, 会把企业和他自己框在一块儿, 作为他的“我 ” 的 范围。 所以他的着眼点是要为企业寻求利益。 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一点, 那就是社会。 这样的涵盖,企业便可以把社会利益作为一个自己前进的方向主导。 把扩大 “我” 的范围做到最高等级就是没有界限。 因为如果你以般若空性智慧来指导的 时候,你的愿力那么大,菩提心那么大,这个团体的目的就会很厉害。所以,有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团体,他们办的社会企业就真的是这样。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发展到后来人就多了,人心很杂,发心能不能保持下去就不知道了。 公司老板能够自己用真理说服自己是很了不起,这个是以自我改正为主。以贪治贪是一个说法,就是说,如果他了解到长远利益比暂时利益更重要,就不会去贪这个眼前的蝇头小利,一定会注重这个长远的大利。 上海最近那个食品加工厂的生产问题就是这样,全球所有的食品企业都不要他的产品了。他的品牌不好了,你看生意怎么做?没办法做下去。可是他们本来贪的只是一些成本,已经过期的产品应该丢掉的不丢,来省一点成本。结果这个问题就变得很大。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明白这一点,追求长远发展的利益的话,他一定不会为一些小利去做错事坏事。 建立内心的规范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也是禅宗六祖慧能讲的。他说人是有良心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按照良心来办事的话,不应该出现问题。所以,如果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真的能够明白自己的良心所在,他就会为承担社会责任而做事,也真的会有一点道德上的规范。 平等心这个部分其实离我们今天的主题有点远,因为我们有平等心,我们知道众生跟我们都有佛性,所以我们看他们的时候是平等的。这也是环保的基础理念,可以解释为什么推动环保当年都是一些学习佛教的朋友在提倡。 问题是企业主、经理在寻求金钱利益的时候,通过正常渠道没有办法得到满足,这时他就会起“嗔”心,你看“贪”跟“嗔”都出来了,就是认为“人家都可以发达为什么我不可以”,就去起一些念头,可这些是笨的念头。“痴”也来了,“贪嗔痴”三毒就全出现了,为此他可能去作伪,弄假掺假。可是,我们佛教讲得很清楚,这个是有因果的,有报应的,你不能乱来,否则你会出问题。即使你今生看不到这个报应,来生也可以出现。业力如影随形,在六道轮回里面你是跑不了的,做坏事就会堕三恶道。 这些规范,这些信仰、理念,会让品性处于中下水准的朋友害怕,不敢乱来。敢乱来是因为他不怕,不觉得有问题。现在我们告诉他不是这样的,你可以不相信佛教的其他教理,可是佛教告诉你有因果报应这种业力运作的情况,在六道轮回里你是跑不掉的。于是他会怕。所以,他们明白接受以后,就会去尽他的社会责任,起码做一点吧。 做好事还是坏事只在一念之差,你想要怎么做会影响到你往后的果报。在世间里,我们实在看到很多不好的事情。作为佛教徒,我们需要推展出来的是你要为众生做好事,你要自利利他、自益益他、化世导俗、扶世助化的大乘精神,这是伦理本体。如果能够把它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让大家相信接受的话,这就是移风易俗。 所以, 刚才讲的那些是佛法可以帮忙企业社会责任的部份, 最终要讲的很简单。 中国人 常讲:善恶到头终有报,只差来早与来迟。这些规范让你去思前想后,就要你小心谨慎,修德、行仁有好报;做坏事乱来就有坏报。这一套规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让你自己去明白,自己去做,在实践层面受到因果理念的约束,你相信的话就知道因果业报体系是个整体,跑不了。 不同品格的人都能从佛教的这一套道德伦理观念体系里面找到你的路,你该从哪里进去就可以从哪里进去。所以我想,如果我们真的好好地、系统地提倡佛教的道德伦理观念,特别是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改恶行善的思想,可能能够改变现在的社会企业的种种乱象、怪相以及一些坏事。要改变一定得从这边进去,否则从外面用再多法律来规范,也不见得能真的做得很好。表面行为可能很好而心却没改,心都是污染,要弄好是有困难的。 虽然, “心净”跟“国土净”互为因果, 可是依我看, 还是要从“净心”入手, 心若没有净,是办不下去的。 吉祥圆满。 |
|
上一篇:构建健康社会——筑基于藏传佛教、… | 下一篇:变化世界中的佛教道德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