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释圆涛 | 日期: 2018-12-23 | 浏览量: 3335 |
贪,在《俱舍论》第二品里,属于心所法中类别不定的一种相应法。如世亲论师所言:“所谓寻伺悔,睡眠嗔怒贪,我慢与怀疑,此八称不定。”在《俱舍论》第五品里再次剖析贪在三大根本烦恼中排行第一,这种自相烦恼,如钢丝绳子将牛牢牢拴在木桩上一样束缚我们于轮回之中。此外,经中还有结、缚或障等异名。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里说:“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通俗地说,贪是指具有耽着的一种欲。 而关于爱,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当年弘一法师在出家后,回答前妻质问什么是“爱”的时候说过:“爱就是慈悲”,然而,不客气地说,除了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又有多少人能体悟到——只有利益众生的慈悲心,才是真正的爱?而且又有多少贪,披着爱的外衣,千百年来在人们心中翻滚。这本来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字纠缠在一起,于是有了“贪爱”这个词。也因此,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爱”就有了很多很多符合现代人思维的解释,诸如男女之情爱、对人或物的真挚感情、关心爱护等等。由于对于爱不正确的理解,在无始以来,这带着浓重贪味的爱把众生束缚于轮回,如飞虫陷淤泥般不能自拔。《法华经》方便品云:“深着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圆觉经》云:“轮回爱为根本”。然而,学了《俱舍论》以后,才知道爱在固若金汤的轮回里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它属十二缘起的一个分位。《俱舍论释》第三品云:“爱即行淫之贪者,取为得财而奔波”,即对资具、淫爱贪着称为爱。“爱”又由“受”而生,“触”是爱的“远亲”,故也有“六触生爱”之说,也即眼等六根接触外境产生苦乐受进而产生的贪爱或乖离爱……此等种种之“爱”都是“贪”的实质,并非真正的爱。 因此,若能真正认识爱,再通过精进的修行,断除了无明,出离轮回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也跟随诸佛菩萨以往所发菩提心的脚步,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愿以自己浅薄的佛法知识与大家共同探讨,把贪和爱分开,去其糟粕,留下精华,令“贪碎一地,真爱如心”。
01、
爱的分类
《涅槃经》中将爱分为二种:一者饿鬼爱(贪欲无厌如饿鬼),二者法爱(菩萨欲使一切众生皆至佛道而以平等心生法喜)。《往生要集》(收在《大正藏》第八十四册)中把爱分为三种:境界爱(人在临终时,对于眷属家财等的爱着心)、自体爱(人在临终时,对于自己身体的爱着心)、当生爱(人在临终时,对于当来生处的爱着心)。
因此,我们不妨从贪心和慈悲心这两种角度,把爱分为世间的爱和出世间的爱两个方面来分别阐述它的利与害。 1. 世间爱 世间爱也有恩爱、父爱、友爱、爱财如命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爱。《法华经》在方便品里描述众生的烦恼浊时曰:“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 ” 总的来说,世间的爱,不离对人、对物的执着与占有。《俱舍论》认为它是一种染污的心所,是“贪嗔痴”三根本烦恼之一。 男女之贪爱又以当今科学的角度解释,是由于人体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一种本能。当然,异性相吸是整个动物界包括人类繁衍的自然规律,夫妻恩爱也是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且被人们所称颂的佳话。然而,在当今社会,婚外小三、卖淫嫖娼等为世人所不耻的新闻此起彼伏,导致家庭关系紊乱、受害人痛苦、当事人彷徨。这反映出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而精神文明严重滞后的不争事实,没有信仰的人们拥有物质财富后,内心却莫名地狂躁、空虚、焦虑、难以安宁,他们披着爱的外衣而骨子里却塞着满满的贪,如此泛滥成灾的贪爱,是对因果的愚昧导致的。佛法从因果角度讲,这种邪淫是相当可怕的因,它的异熟果报就是堕入铁柱山地狱(近边地狱)长时间饱受痛苦,难有出期。 父爱母爱都是让人倍感温暖的切切亲情,父母对子女的疼爱由于血缘关系会源源不断地付出,相信做过父母的人都深有体会,以前没学习过佛法时,感觉这就是莫名其妙难于言表的情感。《俱舍论》说人类几乎都是胎生的众生,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照顾,否则难以生存下来。佛在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所以,以感恩的心孝敬父母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无量寿经》云:“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然而,很多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造成很多孩子身体长大了心灵却脆弱得难以堪忍,受点委屈就萌生自杀之念,稍不如意就杀父害母。这都是缺乏智慧之爱造成的悲惨结果。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是老生常谈。物质财富表面上能带给人某些美妙的感受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合理利用自己的财富,布施需要帮助的穷苦人们,或者供养三宝积累福德,都是令人赞叹之举。或者知足少欲,不过多地追求物质的享受也是不错的修行,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言:“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然而,大多数人不了解“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为人悭吝狡诈,内心欲壑难填,当官不为民着想,最终因疯狂敛财而锒铛入狱,肉臭不埋冻死骨,无常来时自杀难找上吊之绳。 如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把人们引向痛苦轮回的不归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此人活着但他已经死去,因为业力的牵引他必将堕于恶趣,所以说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以树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如何做人的道理,如“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趣入天道住天门,趣入魔道住鬼门。”“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又“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另一方面,众生对于人或物的贪爱执着,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必将成为束缚于轮回的因。《法华经》方便品云:“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众生对五欲的耽着就像牦牛爱自己的尾巴一样愚痴,这些对妙欲的贪爱蒙蔽人们的智慧之眼,令其失去正知正念。《无量寿经》云:“恩爱思慕,忧念结缚。”不管是贪爱丈夫妻子或是放不下父母儿女,都会把你束缚于轮回之中。 死神是不会跟你讲道理的,也很没礼貌,连个招呼都不打,在你临终那一刻,不管你念了多少佛号,修了多少妙法,只要你还有耽着的事物,解脱就与你无缘。佛经中有一个沙弥因为贪爱奶酪而变为虫子的故事:“有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酪于僧,时沙弥得残分,每爱着心中,喜乐不离,命终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之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言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贪爱残酪。坐此之故,生于瓶中。” 所以,不了解世间爱的危害是相当的可怜。 2. 出世间爱 出世间爱即是可以令众生积累福德资粮,获得人天福报乃至于出离轮回的殊胜之爱,简单来说就是以菩提心摄持的四无量心,包括“慈、悲、喜、舍”四个方面,此种求道之心名曰“法爱”,是诸佛菩萨欲使众生离苦得乐大悲无上的真爱,亦是众生得以解脱的成佛之因。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他教派都致力于宣扬慈善的功德,做了大量的慈善事业,让爱温暖了许许多多的人,非常值得赞叹。但佛陀的慈悲并不局限于人类,他能广摄一切有情,平等无私、不求回报地付出,这就是佛教与其他教派的不共之处。 慈,是“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也即一切众生均是我们发起慈心的对境,给予众生安乐是它的法相。《阿含经》中说慈心有十一种果报:一卧安、二觉安、三无恶魔、四天护、五人爱、六毒不侵、七兵不侵、八水不侵、九火不侵、十盗贼不侵、十一得生梵天。 《入行论》中云:“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我们知道,每一个众生每日奔波劳碌就是希望能得到安乐和自在,同样,慈爱的母亲最希望看到儿女们安乐和自在,于是她会把最好吃的东西先给自己的儿女吃,把最好的衣服先给自己的儿女穿。看到儿女得到饱暖获得安乐时,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感觉幸福的事了。《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安隐心大欢喜,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视诸众生同于一子,见修善者生大欢喜,是故此地名曰极爱。 ” 悲,梵语叫“波哩尼缚”,即“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拔除众生的痛苦是它的法相。也即是对于一切有情不打不杀不役使,不藐不辱不讥讽。不单要拔出众生现在的痛苦,还要把将来产生痛苦的因也一并拔出。《大明三藏法数》云:“如来见众生造恶,如割肢体,心生痛切,不能安宁。复睹众生,堕三恶趣,受种种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而救护之。” 当我们看到可怜的鱼儿被钓钩拉上岸边时,重重地摔在干燥的地板上,嘴巴被铁钩刺穿的剧痛,伤口部位拉扯起整个身体的重量,加上离开水面无法呼吸无法叫喊,我们试着推己及人,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恐惧。如果铁钩钩在了儿女的嘴巴里,那又怎样的“悲心彻骨”?如果你能了知:事实上,无始劫以来,这条鱼儿既做过你的儿女也做过你的母亲,此心又怎能如此冷漠?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有个公案:卡隆巴格西为了修自己的悲心, 总是到蚂蚁穴旁边蒙头痛哭,格西每每想起这些可怜的蚂蚁多少劫以来无数次做过自己的父母,如今还在转生为小旁生无有出期,悲痛得不禁泪流满面。同样,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专修本尊弥勒菩萨时,十二年不曾有何验相。当他失望地下山时,在路上见到一条双腿残废的母狗下体靡漫着小虫,还疯狂嚎叫乱咬人,无著菩萨不禁生起极大的悲心,试图用自己的舌头舔开恶狗身上的小虫子,此时恶狗变成了金光灿灿的弥勒菩萨。《大般涅经》云:“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愍之愁毒初无舍离,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身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为一子 。”
02、
脱离爱的束缚
《楞伽经》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不能体悟无常即是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的无明,让我们束缚于轮回至今仍未有出期。断除贪爱,学会放下,以出世间的慈悲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就能让我们脱离世间爱的束缚,踏上解脱的大道。
《圆觉经》云:“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因此,我们要想获得快乐,首先应该放下世间染污的贪爱。要清楚地知道从爱中索取甜蜜就必将付出痛苦。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即使再爱自己的亲人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俱舍论》说一切事物的生需要一定的因缘作条件,而死的无常无时不在我们周围存在,即是没有出现任何违缘,只要寿尽时不必观待任何条件,死灭也是必然会产生的,这时一切有为法的自性灭,一种无法抗拒理所当然的规律。然而,很多人不了解如是道理,当碰到亲人离去时,悲痛的心情无法抑制,痛彻心扉。 佛陀在世时,有个穷女孩嫁了一个富商,生了个儿子后好不容易在家里有了点地位,她对这个婴儿的珍爱程度超过了自己生命。可是无常让这个孩子不幸死亡,悲伤得几乎发疯的她挨家挨户求人救活她的儿子。当她来到佛陀住处时,佛陀亲切地告诉她有一种芥子可以救活她的儿子,但必须到一户从未死过人的家里去取才有用。于是,这个可怜的母亲找遍了所有家庭,可是没有一户不曾死过人的。后来经过佛陀的慈悲教化,终于解开了她心里的迷执,让她明白了诸行无常正是世间苦楚的本质,遂出家修道,获得成就。 除了对亲人的执着,财富也是让人心生忧恼的原因,爱财如命的不肯上供下施,甚至终日为了钱财劳碌奔波,乃至丧失做人基本的道德底线。现今社会多少落马的高官尚且不说,一个股市连续跌够三天就会有多少人痛不欲生,一次金融风暴就会让卧轨跳楼的事件你方唱罢我登台。归根到底,还是人们在无常道理的盲区迷失了方向。《光明经》云:“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诸佛如来除自爱故,永绝追求。” 人生的自在莫过于放下一切贪执,有一个禅宗《五灯会元》里的公案:“佛招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着’。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招仙人:‘放下着’。梵志曰:‘我今两手空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 慈悲的爱能积聚出世间的能量,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人生所有的痛苦都在提醒你:轮回是苦的,你必须从轮回中出离。但是众生就是麻木不仁,如在火宅里玩耍的小孩一样,从未曾思索我该如何远离这些痛苦。亦如“起床困难户”在冬天的早晨,不愿从被窝里爬起来。 佛陀所有的教言都在引导你:这个世界是假的,无始的轮回可以有终,只要你厌离轮回,发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解脱指日可待。但是众生就是麻木不仁,即使找到了唤醒你的佛陀,也把他当作睡得更舒服的方便,从未曾思索过我该出离轮回才是最究竟的安乐。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既然世间爱是如此难舍而又如此劳伤,佛陀慈悲地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真正能让人离苦得乐的究竟方便妙道——皈依三宝,发起我们本性中的慈悲心。修行人投佛出家,割断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进修道,以最究竟的方式报父母生育之恩,并兼能为世间之福田,实为勇士之强悍的行为。在家居士若能秉持佛法,受戒修行,做一个深信因果轮回的佛弟子,也一样可以远离远离爱的苦恼,最终获得自在清凉的妙受。 所以,若我们能认识贪非爱、爱非贪,那么寻找一条出离轮回之路也就不难了。 |
|
上一篇:戒律|幸福的密码 | 下一篇:认清事物联系 寻得虚无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