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喇荣五明佛学院 汉学院 | 日期: 2016-04-22 | 浏览量: 2157 |
因明系 王飞豹
引 言: 因明学是一门在分别识上观察的学问,也就决定了“总相”在观察和应用中所占的份量,因此《量理宝藏论》全论共11品,其中绝大部分的论述都跟总相有关。由此可见,了知总相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具有极大的意义,此即本文讨论的主题——总相的作用。 认识分别识: 分别识的对境唯一就是总相,也即通常所说的概念。若分别识可以缘取自相,则有眼根损坏的盲人也可以依靠分别识现见色法之过;反之,无分别根识有五种领受,它们各自可以同时领受五种自相境,若根识可以分别,则有一个人成为多相续之过。所以根据分别识与无分别识作用及所缘的不同,必定要在心相续上安立为不同的识。 按因明自宗的立论来简述分别识和总相的关系:首先境、根、作意三者因缘和合产生根识,而根识灭掉的刹那立即产生一个意现量,依靠这个意现量,就能产生分别识,也就是分别识可以对意现量对境的总相进行取受、分别、判断等。例如现量看到水沟时,分别识在意现量生起时,就可以用遣余的方式,来缘取刚才所现见水沟的总相境。对于还没有超凡入圣的世间凡夫来讲,所有的抉择判断全部都建立在分别识上,下面结合具体的事例对此加以分析。 结合事例分析分别识的运作: 可以假设一个场景:有一条水沟,两个人想跃过它,结果一个人跳过去了,一个人掉进了水沟里。 观察抉择行为之因: 这两个人的行为背后有什么力量在驱使呢?前面已经破斥了根识不能分别判断,那么唯一就是分别识通过遣余的方式缘取总相,然后产生决定的力量。 观察作抉择的分别识: 1、第一个人可能这么想:这个沟大约一米五宽,我平时经常跑步健身,体力爆发力都还不错,跳远的记录也有两米多,所以这么宽的沟对我来说不成问题。然后在信心满满的心态中顺利地跳了过去。 2、第二个人可能这么想:我感觉这条沟应该能跳过去。结果转眼掉进了沟里。 依以上分别识产生的两种情况可以引申出分别识运作的两种分类:1、依靠三相无误的推理而建立的正确比量识;2、依靠相似的推理而建立的相似比量识。 在上述案例中,第一位跳跃者就是运用了正确比量识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我们可以分析他是如何比量的:在自己得到水沟的现量后,通过回忆的方式比较自己过去的跳远记录,判定出水沟的宽度小于个人可跳跃的距离,由此认定自己具备跳过对岸的能力,这就生起了信心,在此信心基础上付诸行动后顺利达到对岸,取得了现实的照了境,由此我们安立他的比量识是正量。 第二位跳跃者未以真实比量下结论,仅仅无理由盲目的认为“感觉我可以跳过去”,这其实是伺察意,内在隐藏了一层怀疑,所以也可以归为犹豫识中的隐蔽怀疑,因为没有真实决定故;如果他在这种无理由的情况下坚持认定自己“一定可以跳过去”的话,这就属于颠倒识了,因为这与事实完全不符之故;如果对于能不能跳过去完全没有想法,什么都不知道的话,这属于不悟识。无论是犹豫识、颠倒识、不悟识,在因明正理中都安立为非量,也可以说是相似比量。 现实中如何运用分别识: 在上述案例中出现了两种结果:前者依靠三相无误的比量识所引生的决定,最后没有欺惑的得到了照了境(即顺利跳到了对岸);后者依靠相似比量而引生的决定,最后没有得到照了境(即不幸掉进了水沟里)。此旨在说明,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决定往往不是正量,这就会导致无法得到符合现实的照了境,结果则是“求之不得”的痛苦。可见不依靠正量去下结论,得到的结果可能就是完全错误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抉择的结果是正量或者非量,需要依靠能否得到照了境来证实,所谓照了境既“不欺惑有境的对境”,首先观察有境,如果没有以三相无误的比量来进行推理,那就是用相似因或无理由的状态下来进行取舍的,若以不成、不定、相违三种相似因来作为理由,其有境对应的就是不悟识、颠倒识、犹豫识三种非量。通过这三种非量识能不能断除增益产生决定呢?如果从对境的角度来说,断除了增益产生了决定,那么就有非量成为正量的过失,所以有境必定是没有断除增益。 在前面的案例中,若有境没有对“可以跳过水沟”这一分别念断除增益产生决定,那么有境就是有欺惑的。即使跳过去的时候可能会想“原来我可以跳过去啊”,这种心态仍然源于有境没有产生决定,因此也是非量。只有在真实取到对境时,通过自证现量产生“我可以跳过去”的认定,而这种认定是依靠现量的作用来引生的,并不是通过非量识来决定。 此处需要辨析,有时候依靠非量识也有可能与事实相符,但如果前面没有依凭真实比量的判断,也不能算是正确的抉择,不过是碰巧而已。而唯有不断串习正确比量的智慧,才能发现心的规律,培养出世间名言中取舍的智慧,否则,仅凭感觉做判断很难每次都能符合事实,而且这种判断次数越多,出错的可能性越大,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如果缺乏平时的训练,就很难正确处理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结语: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可以发现,平时的判断取舍都要依靠分别总相而进行,这种总相的运用可分为比量与相似比量,通过比量与相似比量分别可以获得不欺惑有境的结果与欺惑有境的结果,这类通过总相抉择而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不计其数。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把人生中的每一次行动都当作一次战役,就能从不断的观察中出生善于取舍的妙慧,正确指导三门行为,而成就善妙的人生。 |
|
上一篇:给自杀者的一封信: --学习《现观… | 下一篇:《俱舍论自释——破我品》大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