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密宗是否为佛说
来源: 喇荣五明佛学院 汉学院 日期: 2016-03-05 浏览量: 2887

女众部戒律系 释圆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密宗的人越来越多,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密宗来源的探讨。有些人说,密宗不是由佛亲口所说,而是由后来的印度或藏地人所创立的。那么密宗是佛所说吗?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阐述说明,成立密宗乃佛说之观点。

一、何为密宗?

《时轮根本略续无垢光疏》中言: 金刚者,坚固不坏,载乘金刚者,名金刚乘。或者将真言乘和般若乘两种方法,即果性和因性融为一体。 密宗,又称金刚乘,指诸佛清净圆满智慧所显现的真言及其仪轨道,它较其他乘有许多殊胜之处,概括而言有三点:见解不愚昧、方便多、行持不难。以修行自己身口意与诸佛之三金刚相应,而成就佛果。

现今人们一提及密宗就和藏传佛教划等号。其实藏传佛教中完好地保存了小乘、大乘、密乘各乘教法及证法,所以密宗只是藏传佛教中佛法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全部的藏传佛教。

二、密宗起源及分支

(一)藏传密宗

佛教最早传入吐蕃,史书的记载大致都是同一说法:松赞干布之前五代的拉托托日年赞期间(公元五世纪前后),天降四物于赞普王宫,分别是《宝箧庄严经》、《百拜忏悔经》、一座佛塔、十一面观音像(也有说是六字真言),据说当时空中还传来声音: 自兹当俟五世,始晓其事。

在《青史》中,则言是印度班智达慧心护及译师将这些佛教用品带入吐蕃。这几件宝物后在永布拉岗王宫加以供奉,作为佛教传入西藏的象征。

佛教真正有了大规模的书写、翻译、讲经、念诵等佛事活动则是在五个朝代后,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王朝,创建了文字,并迎娶文成公主(公元641年)及尼泊尔赤尊公主,佛教寺院在吐蕃兴建而兴盛起来的时期。

又过了几个朝代,赤松德赞即位后,从印度邀请静命论师宣讲中观戒律,弘扬显宗教法,邀请莲花生大师降魔伏妖弘扬密宗,还邀请汉地的高僧来一同协助译经,并建立了西藏第一座有出家人剃度的寺院 —— 桑耶寺(公元774年),至此佛教密宗在西藏开始广为弘扬。也有学者对于拉托托日年赞期间的天降宝物说系属于密宗的法物。

(二)汉传唐密

汉传佛教密宗传自印度,正式建立宗派始于唐代。其中代表者有玄奘、义净、不空、一行、金刚智等大师,史称唐密宗。

查阅藏经时不难发现,在唐朝之后的宋朝也是密宗经典翻译的兴盛时期。大家熟悉的《文殊真实名经》虽有唐宋翻译的不同版本,而流传最广的却是唐宋后元朝沙门释智翻译的那一本,他的名号为 元讲经律论、习密教、土番译主、聂崖沙门释智 ,说明这位法师是精通三藏并且修习密教的西藏翻译师,前宋永乐皇帝为此经做了序言附在经文开首。

可惜的是唐代会昌法难时(公元845年),佛法几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其他宗派虽逐渐恢复,而密宗却因此湮没。87年法门寺地宫发现的唐代珍贵文物中,也许还能从中窥探当年唐朝密宗的兴盛。

(三)日本东密

唐代,中国密宗远传日本。公元806年空海带走大量佛经原文、仪轨法器回国,多为唐密经典,于公元816年在日本创立了真言宗。当年日本僧人在唐宋时期多有来中土求法,从师善无畏、金刚智、不空门下学习胎藏、金刚密法,世称东密。

以上是介绍了密宗的来源,那么这些经典、咒语、修持仪轨是佛亲口所言的吗?下面会接着分析这一点。

三、密宗为佛所传

《藏密佛教史》和《布顿佛教史》中讲到,本师佛陀实为无始以来在密严刹土成佛,于色究竟天和金刚座成佛只是在所化众生面前的一种示现。本师于密严刹土成佛后,于须弥山、海边、邬金等多处宣说密法,之后再入于幻化肉身示现成佛,《三戒论》中也如是承许。

《集密根本续》中言,现在佛释迦牟尼宣讲金刚乘密法。

另收录于《大正藏》中唐宋时期不空、一行、义净等大师所翻译的经典,明确地讲到世尊于何时何处为何众宣讲何法门、请法者谁、付法者谁。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中提到执金刚秘密主及金刚手菩萨为请法者,佛经原文提到: 云何引弟子。云何令灌顶。云何供养师。愿说护摩处。云何真言相。云何住三昧。如是发问已。牟尼诸法王。告持金刚慧。一心应谛听 ……”

更主要的是,大乘经典中佛陀向世人传达的见解和密宗的见解无有差别,虽然不同于密宗在指导实际修持上有更加明显的方法及次第,但大乘法门中已经向人们传达了等净无二的密宗观点。

如《维摩诘经》云: 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一切尘劳,即如来种。 《圆觉经》云: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慧海,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大乘经典教证如海,不一一赘述。可见显密的见解在究竟上并不矛盾。综上所述,密宗乃佛说,已是不争的事实了。望佛子们珍惜此来之不易的因缘,早获悉地、广度有情。

上一篇:论《俱舍论》和现代科学的世界观不… 下一篇:略说万法的无实与显现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