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命的真相:慈诚罗珠堪布谈轮回》通过佛法与科学多方面的比较说明,一方面找到它们的相异之处,一方面又挖掘出二者可互为印证的地方,并最终从科学与佛法互不相违的角度,论证了前后世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涅槃经》中有一句话:“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所以,懂得前后世的道理,对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现代人群的人格改造,皆具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作者简介】
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1984年于藏区之佛法重镇——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并依止当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潜心深入经藏,刻苦学习。经过多年努力,精通了显宗五部大论及密宗之续部,并获得堪布学位。
20多年来,于学院担任教学重任,培育出为数众多的僧才。20世纪90年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弘法。近年来,又深入各藏区,宣导环保、素食、教育、戒杀护生等理念,同时讲授基础佛学正见,深化信教群众对佛法的认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又积极于藏区建立图书馆、创办学校,并邀请五省藏区专家学者编纂汉藏英新词辞典,负责主编工作。历时五年,目前已出版了《汉藏英常用新词语图解词典》和《汉藏英常用新词语词典》。
近十年来,更着力于深入研究西方科学、哲学,期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弘扬佛教文化。
弘法之余,仍勤写不辍。有藏文版《堪布慈诚罗珠全集》四大本(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慧灯之光》六本套装(海南省出版社),中文版《轮回的故事》(台湾橡树林出版)、《解开藏传佛教的神奇密码》《佛教——迷信or智信?!》《揭开藏传佛教的神秘面纱》(台湾LR文化事业出版社出版)、《慧灯之光》系列丛书行世。
【目 录】
第一章
有前世今生?
否认的观点
无法立足的理由
第二章
从今生看到的前世
心识的产生
前世今生的可信度
身体的形成
身心的关系
第三章 结语
西方学者的评价
反对的声音
科技未证实的,不一定不存在
在佛法中寻找智慧
附录一 七则前世今生实例采访
往来于生死之间
一位中学教师的濒死体验
死后再生母子情深
前生后世铁证如山
超类绝伦的虹身示现
人身飞空神秘消失
附录二 《六道轮回图》解说
【精彩书摘】
首先论述心识产生的过程及真相。
在此世界范围内,一切细微众生以上的生命形态,都拥有我们通常所谓的“心”。在心的力量未充分发展、强大、增上、圆满之前,它连细微的苦乐感受都一概接纳,此种心我们就称之为渺小之心;当心力日渐强大,已能控制身心内外的一切物质时,此种心就名之为勇武之心;心还经常隐藏在秘密之处,此时它就成为从暗处操纵言行举止的主犯;另外,从古到今,成千上万的寻伺者相继被迷惑的原因,就在于心成为狡诈者;如果善加利用,心又会成为一切功德的所依,此时它则如如意宝藏一般,可源源不断地生出功德利益。
东方世界之中,千百年来,无等大师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色迦仙人、印度瑜伽士、藏地之虹身成就者以及汉地的禅宗祖师等,诸如此类的圣者各自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开启了心识奥秘之门。在他们当中,有些已圆满了自他二利,获得了最究竟的果位;有些则现出了世间的各种功德;还有一些则获得了治病救人的能力……总之,各人的收益都不尽相同。不过,依然有许多人对这种心识到底存在与否满怀疑惑。尽管同处一个蓝天之下,都属于“人类”这个大的物种范畴,但先进思想与落后认识之间,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巨大差异,这真是令人倍感遗憾。
如果有人要问:这样的心识是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对此,不论智者还是愚者,在千年、万年甚至十万年之中,都试图予以解答。
面对这一共同难题,不同的人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但在这些千姿百态的答案中,能够真正站住脚的可靠结论,数量却是微乎其微的。如果在这里以密宗续部的理论分析心的奥秘,这一问题即可被阐述得异常清晰、明了、细致,人们亦容易对之生起信解。但考虑到此时此处宣说甚深密法的机缘尚不成熟,故只能暂时收起这一打算,只以显宗的说法来解释心的本质。
按共同说法而言,所谓的心无有开始、终结之边际。因为从无始以来,心识始终处在连续不断的迁流之中,故而我们也一直在轮回大海中,随着生、老、病、死的汹涌波涛而头出头没。所有众生都逐渐从青春年少一步步走向衰老,最终则通过死亡而再生于来世;新的生命体又开始新的一轮成长、壮大、衰朽、死亡的过程,如此往复,循环不已。一切众生就像是在参加比赛一样,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从今生到来世的运转之中,其间,没有一个众生的心识在这一过程中消失过。
正如《百论》所云:“轮回此苦海,恒时无有尽,凡愚陷其中,何不生畏惧?韶华逝去矣,复又现于前,此世已过尽,来生竞相现。”此中所讲的道理,我们理应了知。
在如何看待众生的生命这一严肃而重要的问题上,就我们现量所见,科学和佛经的阐释之间实有天壤之别。除此之外,在对待其他一些牵涉到生命本质的问题上,佛法的甚深义理与科学理论同样不可同日而语。有智之士对二者在这些领域内大相径庭的观点,理应如眼观色法一般了解得清清楚楚。
观察、判断一种现象时,善加取舍、仔细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许有人会这样想:对某些人来说,前后世可能会存在;但另外一部分人未必就有前后世,因他们脑中已没有关于自己前世的丝毫印象。这种看法毫无疑问无成立的合理理由,尽管有人暂时回忆不起来前生经历,但通过下文即将论述的催眠试验及回溯自己往昔经历的做法,相信大家对回忆前世的现象将不再会感到陌生。我们不能因为有人仅仅只能忆起前世住家的一鳞半爪,就认为自己前世住过的屋子压根儿也不存在,或者就只有能回忆起来的那么一丁点儿大。一般而言,众生进入母胎之后,即会陷入长时间的昏迷状态中,并因此而丧失前生记忆。如果有人要问住于母胎中之时日,则可回答说不定。
普通说来,人类住胎之时间多为九月或十月,但亦有个别长于此者。比如众多佛经中都提到过,罗睺罗就在母亲胎中住了六年之久;还有一个名为老生的比丘,因业力所感,当初也曾让母亲整整怀胎了六十年。不过,怀胎不到九个月的情况也有,此中道理下文还会提到。
总体来看,因为众生业力各自不同,故显现上的住胎时间也长短各异,唯一、永恒、通用的标准实在难以确定。与之相同,中阴境界的持续时间也因人而异。佛经中说过:中阴身可存在七天、四十九天,或者一直持续到获得身体聚合之前。现在那些能回忆前世的人们,他们所回忆到的中阴持续时日也各不相同。
至于为什么有些人能忆念前世,有些人对前世却茫然无知,这主要是因为众生各自的脉性及前世业力的异熟果报不同所致。若要问什么又是异熟果报,则可以例说明:若对别人作过法布施等布施举动,则此等行为就可成为将来拥有回忆前世的能力的因缘。诚如《宝鬘论》所云:“以无垢法施,回忆诸宿世。”
【前言/序言】
本书是作者慈诚罗珠堪布融佛教的戒律、因明、俱舍等佛法内容与现代心理学、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理论与实际发展成果为一炉,并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量真实事例为论据与补充,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权衡、深入思考后创作而成的。通过佛法与科学多方面的比较说明,一方面找到它们的相异之处,一方面又挖掘出二者可互为印证的地方,并最终从科学与佛法互不相违的角度,论证了前后世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相信此书的出版必会增上人们对前后世存在之理的信解,并有助于廓清长期以来蒙蔽在众人心头的有关前生后世的疑云。
针对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很多人因为从小就接受机械唯物论及庸俗无神论的熏陶、教育,故在不经过任何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轻易就把前生后世的理念与迷信、落后、麻痹人灵魂的道德说教等负面概念联系、等同起来。具体说来,有些人根本就不承认心识的连续、迁流性;有些则半信半疑;还有一些尽管从表面看来也在学佛,但因他们无法从教证、理证两个方面牢固确立前后世及业因果存在的必然性,故此类人的见解一点也不稳固,随时就有可能发生摇摆。
正是为了使这些人能真正明白事理,作者才将佛法与现代科学原理结合起来,详细论证了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其实佛教理论本足以揭开生死变迁的秘密,但因其阐述的道理非常深奥,而很多人又对它怀抱极大的偏见,故作者才借助科技理论及当今发生在众多国家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以现代人能接受的口吻,与他们的心性十分相合的例证、语言,有理有据地阐释了关于前后世的正见。文中不但有佛教的教证、理证,亦有科学及人们的实际生活所提供的道理与说明,想来无有成见者接受起这些论述、论点应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究实说来,佛教徒也罢,非佛教徒也罢,承认并按照前后世的法则行事,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如果否认心识的流转、迁移,人们必将毫无禁忌地为所欲为,这一点正应验了《涅槃经》中的那句话:“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所以懂得前后世的道理,对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现代人群的人格改造,皆具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环顾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明白并遵守前后世及业因果规则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在经济狂潮的推动下,金钱至上已成为太多人恪守于心的座右铭。古代的文化传统与道德观念日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领域,人们对内心科学的轻视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在给别人讲经说法的法师或世间老师、教授、学者中,有些只懂佛理,对科学则一窍不通,有些又满肚子世间学问,对佛法则知之甚少,能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完成弘法利生之责的人,实属凤毛麟角。不过在作者的相关著作中,这二者一直都被他有意地融合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佛教;又用佛法鉴别、观照科学。这是贯穿于作者一系列佛学著作中的一个明显特征。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非常精彩的、能证明前后世客观存在的、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公案,在品味作者对它们的分析时,大家一定会对不可思议的众生业力、不可思议的佛法奥义生起信解。由于他本人一贯喜欢并只说实话,且以令众人了知前后世、虹身成就等现象之本质为己任,因此,多年以来,他多次排除障碍,不惧艰难险阻地奔赴一些地方,亲身采访、调查了涉及此类事件的当事人,并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面对这些查有实据、无懈可击的事例,不知那些顽固坚持生命断灭论的人们又该作何感想?
面对这本《生命的真相》,真希望当代以及未来的读者们都能擦亮慧眼,静下心来反观自己和他人在永无止境的轮回跑道上争先恐后、盲目漠然地冲向痛苦深渊的情景;更希望大家都能借着本书出版的因缘,重新审视一下生死名利竞赛场的本质,以及被我们无数次践踏过的人身及生命的本来意义!
我们理当知晓,自身在今生中所感受的一切,其实远在前世就已埋下它们的根;而如果要了知来生的实际境遇,省察今生的所作所为即可了然于胸。此中道理恰如《华严经》所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无量寿经》中也说道:“人于爱欲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因此,我们理应精进行持善业,这样做才能给今生来世带来永不会空耗的实际利益。《大智度论》又云:“今世与后世,行法则安稳。”这其中的道理我们也应完全通达。对一个智者来说,不懂得外在世间的学问没什么可遗憾、后悔之处;但若不能掌握自他心识不断流转这一基本原理,那就实实在在有负智者之名了。
试图求取人生最高智慧的人们,不妨从前生后世之理直下深入进去,以此途径也许能最终打开佛法终极智慧之门。假如人人都能从佛陀教法中汲取最究竟的理智结晶,则此世界当下就可成为净土,所有众生都能尽享暂时乃至究竟的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