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 作者: 学诚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 分享到:
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痛苦来自于将缘起无自性执为真实;分析这种认知的过程。
佛法可以分为: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的特点,根据生住灭因缘来建立一切的法都是由因缘生。那么因又从哪里来呢?这个因跟那个因又是相关的——我们常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去的是瓜的种子,收获的也是瓜;你种下去是西瓜的种子,结的果也是西瓜;种下去是冬瓜的种子,结果也是冬瓜;种下去是黄豆,收获也是黄豆;种下去是绿豆,收获也是绿豆……这个种子,它跟去年的种子,跟前年的种子,跟前几年的种子,一直如此等流下去的,种子的力量一直延续下去,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无始无终。
有为法,都是在这样一个无始无终的时空状态下相依共存,它没有第一因,没有最初的开始。这个因要变成果,需要很多的缘:一颗种子,是一个因,需要泥土,需要水份,需要阳光,需要肥料,需要人工的培植、照顾。。。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外缘,因缘和合才能够产生结果。我们的心也是一样,一直在等流下来,一直在延续下去,它不会无缘无故的,也不会忽然间我们就会有一个什么念头,忽然间,我们会有一个什么奇思怪想,这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都是有因果循环道理,只是我们了解不到,体会不出来,感受不到。缘起法——外在的事物是缘起法,我们内心世界也是缘起法。
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我们看到佛,不仅仅是看到他的形象,看到他的外表,就见到佛的法,佛的道路。佛要告诉我们什么?佛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不能做得到?我们做得怎么样?做得好不好?根据什么原则去做呢?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呢?就是要根据缘起的道理,根据因果的法则,缘起的道理——就是正见,一切有为法,生、住、灭的过程,所存在的种种现象,我们了解清楚了,我们能够把握得住,我们不迷茫、不迷惑,就名为世间清净正见。
那么这种法由因缘而产生,它的安立也是根据因缘的和合来安立,都是没有自性的,没有它的本性——诸法因缘和合而有的现象,没有其体性。我们了解到了,我们通达了这种正见,就叫做出世间清净的正见。
缘起因果的道理,世间清净正见,通达它无自性,那就是更高一层。所谓无自性,就是观照它是空性,我们观察它是空性的时候,不是说从道理方面去说明,它是空的,也不是说从理论方面去建立它是空性,而是从内心里头,自己真正觉悟到、觉察到,它的无常,觉察到它的不实在,觉察到缘起的如幻如化,不真实...我们内心里面真正把握得住,认可了这样的一些道理。我们很多的痛苦,很多的问题,就是把世间这些缘起因果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当真理,当真实,当成我们生活的目标,生命追求的对象,这就同佛法的本质,同佛法的要求,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世间上面,我们对一个境界的认识,都是要靠根、境、识——六根、六境、六识,根境识三种和合,就产生触,触的作用,我们说触境生心,我们看到一个什么境界,听到一个什么境界,一个什么声音,然后内心里面就会产生作意...所谓作意,就是去留心、去注意,留心注意以后,它才能进一步去领纳。领纳了,我们内心里边就会有那种形象产生...所以触产生作意,作意产生感受,感受就是领纳,领纳产生想,想就是取相,内心里边就有那个法的形象,那个境界的相,相产生以后就造作,造作就是对我们内心里边的那种形象,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然后自己下一步决定:要怎么做?通过身语去造作。
也就是说,触、作意、受、想、思,这样一个系列下来,首先跟触有关系。比如我们在佛堂里边,听经、听课、诵经、拜佛,我们所接触到的环境,就是一个清净、如法、和合的环境,这样的话,我们内心的作意,我们内心的感受,以及我们内心种种的形相,都是比较好,比较清净的,比较如理的;反过来,我们在社会上的,一个非常嘈杂的境界当中,十分混乱的境界当中,污浊不堪的境界当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境界,都是不理想、不美妙,对身心极其不利的境界,这样的话,我们的作意,我们的感受,我们内心里面所接触到的那些境界,也会很不好,所以,对于修学佛法来讲,环境就极其重要。
修道环境的创造、培养、成就,能够利益很多很多的人。有了这种氛围之后,一个人要修道、要学习,要来体验生活,他是靠整个的环境的、氛围的熏陶,因为我们这种氛围非常好,道风非常的浓厚、纯正、清净,那这些力量从哪里来呢?一方面我们大家的发心、用功、护持、带动,我们为什么能够发起这种心呢?原因是依教奉行。依什么教呢?依善知识的言教。善知识的言教,又根据什么来呢?根据佛法,根据祖师大德的修行经验,我们所作所为,就是有标准的,就是有根据的、有来源的,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法理的根据,有佛法的体会,有实际身、语、意三业的造作,我们同佛法就相应。
一、学佛法在心地上用功夫,不能用世间心智模式,应用心落实。
同佛的境界相应,就不会在很琐碎的、很细微的、很没有价值的事情上、枝节上,去计较、去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说,这一生当中,我们哪一些时间,是跟哪一些人相处?几十年下来,可以从时间上面去分析,同自己相处的人,自己是不是很喜欢、很爱好、很渴求;或者说我们相处的周围的这些人,可有可无;甚至不是那么喜欢,乃至在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当中,就没有几位让自己觉得可以一直相处的人。世间上的这些朋友也是很有限的,甚至世间上的朋友,所追逐的目标、生活的方式都是无用、无益的。
作为我们佛教徒来讲,什么样的师、友,对自己学习佛法的帮助、成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常常自己学不下去,用功不能上路,并且常常会退失、退堕,不知道自己学对了、学错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在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同别人探讨,及时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得到別人的帮助、指导,更没有机会和能力,去分享同行善友学修佛法的心得和经验。当然时间长了、久了,我们的问题就越积越多,我们内心的症结,就越来越坚固,无明烦恼越来越深重,越来越认不清修学佛法的路。
修学佛法本来是要在心地上面做功夫,向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寻找问题,世间上的知识、学问,是从外面看问题。我们学佛法以后,如果依然向外看问题,向外去认识,就非常容易把这些问题,说成是外在存在的,不容易把它当成是我们内心的问题,因为你把它当成是外在的一个问题。犹如一个人来剥笋:一片一片地往内剥、剥一个笋也好,剥两个笋也好;今年剥笋也好,明年剥笋也好;剥到最后一片的时候,他发现笋里头空无一物。也就是我们如果往外看问题,就是从外表来处理问题,就犹如我们剥笋一样从外表,来解决问题,那么一直往里头解决,解决到最后,发现没有什么问题。那个时候不等于说,我们就会悟到很多的道理,而恰恰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内心已经变成非常无奈,变成非常迟钝、非常麻木、非常地混乱,甚至内心里边,已经很严重地受伤,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内心不能缘善法。
好多学佛法的人,时间久了不仅仅不愿意、不喜欢,同不学佛法的人相处,也不喜欢同学佛法的人相处。他觉得,你学的法门跟我法门不一样,你学得那么差,比不上我,不愿意跟你相处;或者说我自己学得这么差,学得这么不好,跟你在一起,也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也不愿意跟你相处——就是学好、学不好,高低都不喜欢同别人相处。这就是我们知见上面的问题。学大乘佛法,慈悲心就是要培养我们面对所有人、所有事的一种能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恒常无间饶益有情,一切时处普摄护——摄受众生、护持众生。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广大,越来越有智慧和力量;而不是学了佛法以后,把我们内心裹得越来越紧,绷得越来越紧,思想认识越来越机械、越来越单调,那都是在用心的过程当中,有问题;在修行的过程中,存在着障碍。
所以我们学修佛法,就要直接从内心着手,佛法的路子,根据道次第,在行持,不能落入到世间的心智模式陷阱当中去。世间的心智模式,不能用到佛法里头来,不能用到修行这方面来,不能跟修行的次第混为一谈。修行的次第,必须根据佛法来。世间的一种心理模式,是世间养成的习惯性。它又是从什么地方来呢?是根据世间的人的种种的学习、生活、工作、行为,然后总结出来,这样的一套思考、思维、讲说,这样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世间上来讲是成立的,是有它的价值,也可以说是缘起法,是俗谛的内容。
但是这些东西也是空,它不是真谛的部分,它不是让我们内心,能够真正得到提升,无明烦恼得到破除——靠这种的方式、方法,是做不到的。反而让我们的心又进入到另外一个误区当中去,进入到一个更加坚固的误区当中去。也就是说本来我们内心的烦恼无明状态时起时落——没有规则、没有规范,那么你有一套模式以后,让那些乱七八糟的烦恼,全部组合在一起,成了规范,成了一套模式,我们的心就进入到那样一套模式当中去。时间久了,佛法的一些名词概念、术语、经论的文字,也有可能会变成自己世间心智模式组成部分——这个是非常有可能的,并且常常也会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
如果我们真正符合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根据佛法的教授去实践,用心去落实,那么这个人的行为跟所有的人,绝对都是能够相融、融合、圆融,相即不离;差别诸法在法性上面是平等的,在缘起上面有区别,在法性上、在空性上,是平等的,佛菩萨通达缘起,佛菩萨证悟到空性。所以呢对不同根基的众生,他都知道如何去适应。我们学佛法,就是要逐步向这样高的境界、深的境界去努力、去用心、去用功。我们学得越来越好,成绩越来越大,自然而然,我们的缘起就会越来越广阔,同人家打交道、相处、合作,就会越来越容易和合。不能和合,和不来,内心当中有距离、疏远、隔膜、猜忌、愤怒、嗔恨、嫉妒等等,诸如此类,都是自己生出来的。自己心里生出来的,都是自己内心的烦恼、无明状态。
二、舍弃对现世的贪着,用心于佛法,坚定信心。
我们对佛法了解一点,了解一个法类,就要照着这一点去实现,照着这一点去努力,照着这一点去用功落实,就要拿来修行用,同自己生命相结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为了听两句佛法,不惜生命。为什么为了得到两句佛法不惜生命呢?佛法比生命更重要。当然有人说,我们没有生命,怎么会有佛法呢?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佛法的话,我们生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我们学佛法的人,依然常常会关心、会挂念,会担忧说,我们这样学佛法,去打工、赚钱、上班,时间少了,机会少了,身上没有钱,如果生病的时候怎么办呢?没有钱看病,生病的时候,没人来照顾自己,最后老的时候,没人来帮助自己,没有人给我助念,死的时候没有人处理后事,没有人来帮火化,等等,所以就有很多很多的,莫名其妙的担忧——老、病、死,种种的问题,非常地挂念。实际上这些的问题,都是对现世利乐的贪恋,不等于说你不学佛法,你这些问题就解决好了——不学佛法的人,未必说你生病的时候,人家就很好来照顾你;你老的时候,很多人帮忙你;你临终的时候,很多人来关怀你。不可能的;当然也有,但是没有的居多。
学佛法的人,同参道友很多,在龙泉寺,大家来当义工、来学佛法。这么多的信徒,你生一个病大家都知道了,他就给你拿药,你住院的时候,他要照顾你,是不是?你没有钱的时候,人家还要帮助你;你要老了,自然而然人家也会关心你。。。那肯定不会有问题了。你出了些什么事情,大家都会来帮忙,不仅说居士们、义工们会帮忙,我们法师们也会帮忙。他不会说,因为我们学佛法,我们老病死问题就不会得到解决了,没人去处理,就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担心。因为你心里会有这些担心、挂碍的话,就很难把所有的身心用在佛法上面去,这些方面,还是世间心,还是对于现世的贪着,对现世利益的一种执着,所以我们慢慢要把它去掉。佛法是讲业果,你只要照着佛法去实践、去落实,我们有很多的善业,有很多的福业,自然而然会感得很多好的果报,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我们有时候,来学佛法的时候、当义工的时候,个别人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不会理解——说你好好的一个人,年纪轻轻,还去学什么佛法,劝你不要去学,不要到寺院里边来。那时候我们自己觉得,这些父母啊,这些朋友啊,他们是这样地关心自己,又这样对自己很好,他又这样地百般阻挠。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自己的信心,是不是坚定,会不会动摇?对现实生活当中的种种的境界,会不会贪恋?对学佛法会不会感到后悔?这些就是检验我们的善根、我们的福德因缘、我们的智慧的时候,而不是一种障碍——表面上来看,这些是一种障碍,那么这些障碍你超越了,我们内心就越来越沉着,就越来越有力量,同佛法的距离就越来越近。
因为自己的父母,朋友对我们的一种劝导,对我们的一些建议,他们也是出自于好心,因为对佛法不了解,觉得在庙里边,天天就是念经,生活也很简单,早上又要很早就起床等等,他不知道宗教信仰的一种意义——生命深层次的一些内容,他不了解。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说,人家这么关心我们、劝导我们,我们也要跟他过不去,或者说我们也要不理他,要对他怎么样,甚至说要跟他去对立等等,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就是要以一种平常的心去对待,来到寺庙里边,家里有事情,还可以回去看;他要看你呀,也可以来到庙里边看,这是非常方便的,虽然在北京,城里要到这里来也很容易;外地到这里也很容易,坐火车,坐飞机,当天就能够到;你如果要跑到外国去,那就不那么容易了,是不是?你跑到非洲去,跑到俄罗斯去,跑到美国去,跑到国外去……
所以我觉得,在庙里出家也好,当义工也好,总是比出国要好,出家比出国要好,出家可以看到,出国跑到外国去,不容易看到,出家还是为我们国家做事情,到外国都为外国人做事情,为别的国家干活,是不是?这很多都是人的一种观念,总觉得出国很好,出家不好。我觉得出家比出国更好,真的是这么一回事。这个佛教里面,也需要很多人去做事——承担如来的家业,从我们国家的、社会的角度来讲,它也是社会的一个事业,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很多有能力的人、有学问的人、有责任心的人去承担,这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不是独立的,不是孤立的。缘起就是相依共存,更何况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也是允许和保护的。只是我们自己有没有真正那种宗教的信仰,有没有真正的那种虔诚、恭敬,有没有真正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宗教的情操、宗教的热忱,这是很重要的。
学佛法,是不是真正很认真去实践、去落实,如果我们真正很认真去实践和落实,我们对世间上种种的名誉地位,世间上所有的种种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种种的厌恶等等,甚至人家对我们的批评,我们都会不在话下的,就是别人对我们的误解,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别人对我们这个障碍,我们都能一道一道去解答,慢慢慢慢去跨越,这些就是我们的业障,学佛修道的障碍。因为有些人,他对佛法不了解,对宗教不了解的话,就产生了障碍。他自己的障碍也会变成我们的障碍——因为缘起的法就是相即不离的,就是你内心的问题,也会变成我的问题;我这个问题解决了,你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不成问题。因为你的问题不会影响到我,所以我们学佛法,就要有这种非常坚定的信念。不然的话,大家都会搞得很痛苦,就是障碍你的人,会很痛苦。他看看你这个同修,还不是很坚定,还有希望,他下次再来劝你,过一段时间再来劝,如果我们自己很坚定,他看了,没什么希望了,下次不来了。这是真的,这样的话,他也回心转意,也开始学佛,那这样子都很好啊。所以我们自己信心很坚定的时候,很多业力都能够改变,很多的想法也能够得到改变。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佛教、对宗教,有很多偏见,有很多误解,这些方面,就需要靠我们去解决。
我们在这种修行的意乐方面,要非常的坚固,要抛弃对现世生活当中种种生活的贪恋、经营,你去经营现世生活当中的种种的事情,如果没有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也是在造业,比你对现世生活当中的种种的享受,这种业还更厉害,因为你造作出来的这种事业,会影响到更多的人,一起在轮回——如果我们没有去造那种业,可能还不会导致那么多人去轮回,那么多人都痛苦,因为我们的造作,反过来会导致更多的人在轮回。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的一种用心的问题;反过来说,我们的学法的意乐非常坚固的话,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就同佛法结合起来,我们生活就会越来越充实,我们的工作,就会越来越有力量,我们所做的事情,就越来越有意义。这样佛法就真正走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虽然在学习佛法,实际上,佛法没有进入到我们生命的状态,我们也常常容易以佛法的一些名词,去对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以佛法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这样会变成自己很痛苦,别人也会很痛苦,甚至也会给佛教蒙上很多的骂名。这个都是因为我们学佛法学不好的一个体现;你如果真正学好,学得比较深入,自然而然这些问题不会存在了,即便发生,过了一段时间,它慢慢就消解。法就是要来对治这些烦恼,对治这些障碍,对治自己的烦恼,对治别人的烦恼。有问题的发生,有障碍的发生,就是烦恼起现行,烦恼在发生作用。我们需要靠佛法,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我们的发心与佛菩萨、祖师们发心的关系;传承的加持。
所以我们在学佛法的时候,不需要去担心,现世生活当中,种种无意义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六万次能够当转轮圣王的这种福报,施舍给佛陀的弟子们——六万次当转轮圣王的福报,这个福报有多大。大家来到这个寺庙里,我们都是得到佛菩萨的功德,因为佛菩萨的功德,能够召唤我们这些人,来到寺院里,这都是佛陀当时在因地发心所成就的,你来再多的人,来更多的人,它也会有,能够维持的,大家也能够相安无事,也是会有东西吃,也是会有地方住,那么只有靠我们的发心。
我们如果去发心,这个果报都是会出现的,这些果报的出现,不是因为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发心努力只是一个缘分,我们这个缘分加进去,这个佛法兴盛的种种的因缘就现前,就现起,这个缘、那个缘,众缘和合,佛法就兴盛,所以它不是靠哪一个因、一个缘就够,它靠很多很多的缘分,集聚起来,佛法才能够兴盛。也不是说,我们这些因缘,我们这些人凑在一起,它就有佛法,也不是这么一回事。社会上面,各种各样的俱乐部都非常多,各种各样的会议、活动、运动会等等,有很多的活动、很多的人群,那些人群当中,不学佛法的人,他佛法没有来源,所有的人都是不知道的——甚至没有听说过,更不会晓得佛法有什么好,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帮助。
我们来到寺庙里,来到三宝地,大家用功学佛法、修行、办道,就能够很深切感受到佛法的一种力量跟作用。为什么这样呢?就是跟过去的这些佛菩萨、祖师大德们的发心有关系。我们根据佛言祖语来实践,所以我们的心,就跟佛菩萨的心相应,跟佛菩萨的心相近,能够跟佛菩萨的心相即不离。不仅佛法如此,世间法也是一样的。比如你会说话、你会读书、你会认识字,你一本书打开,你知道这个字怎么念,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这个字怎么读呢?老师教你的,你说我要查字典,查字典也是老师告诉你,他说这个写在字典上面,这个什么音,这个什么意思,也是老师,这个老师也是有老师,老师前面还是有老师的,一直到哪里?一直到创造文字的人,一直到创造纸张的人,一直到发明跟创造印刷业的人,编书的人,都是有关系的,都是一直这样传承下来,你里边缺了一个环节,我们这个字就认不到,我们就看不到,我们更不知道怎么发音,不会知道它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认识这一篇字面的意义,同时就包括了很多过去古人的经验,包括现在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包括我们自己的发心跟用心,已经包括进去了。同时,我们看了这篇文章,看了这一页纸以后,我们有收获,有心得,得到启发,这种作用,还会影响到自己的行为,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我们还会分享给别人听,还会影响到今后生命的历程,就跟未来联系在一起,就是世间法,它本来也都是过去、现在、未来有联系的,这佛法更是有联系的。所谓有联系它就是有传承,有联系就有加持,有联系就有感应,其实是我们的心太粗了,太现实了,太简单了——体会不出来,感受不到这种种加持的力量、种种感应的力量,同佛菩萨有联系,这样的一些因缘,自己觉察不出来,这些都是我们很严重的问题。
四、谈中士道:深信业果,舍弃对后世的贪着,对治烦恼。
其次,我们学佛法,不是说要让我们的后世过得更好,也不是让我们后世不要堕地狱,后世升天,后世当一个很有出息的人,当一个社会上很有地位的人,不是这回事。我们学佛法,不仅仅要舍弃对现世的贪着,同时也要舍弃对后世的贪着,对后世生活利乐的一种贪着,这种动机和意乐都是不对的。
我们希望现世在佛法方面能够用得上功、走得上路,有作为、有成就;更希望我们这种力量,我们这种习气、修行的习气、学法的习气能够持续等流下去,让后一生,能够一出生,就知道学佛法,就能够很容易上路,用得上功,对这个法领纳的程度,越来越纯正、越来越浓厚,体会越来越深刻。所以对业果的相信,不仅仅是现世的,后世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学佛法是为了要成佛,成佛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努力、发心、用功,这样的话,我们就要把长期以来在自己思想当中累积下来的那些错误的思想——对现世和后世的一些生活上面的贪着,把它去掉,把它去得干干净净,佛法才有办法一步一步学得好。
下士道谈业果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对治现世的贪着;中士道,就是要对治后世的贪着。这个三士道里面都有非常清楚的交待。我们在用功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要对治贪着,这个是重点——重点中的问题。如果在这些很重点的业果方面,没有思维、抉择清楚,业会决定的,业会增长广大的,业所作不亡——业作了以后不会失去,它就决定了你一切,所以我们说,对业果要深信不疑。如果我们没有对现世、后世贪着心的对治,你怎么能够入道呢?我们所有学的这个道,就跟道次第都是不相干的,我们何时认真去思考,我们怎么样去对治现世、后世利乐的贪着。
我们对现世贪着的是什么?对后世贪着的是什么?它的表现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贪着?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去追求、要那么去努力拚命——这就是佛法不共的地方,佛法根本的精神之所在。我们刚才说的是贪着,而不是说,我们去否定世间的存在,世间也是存在,这些存在是世间缘起,因果轮回的现象。我们要超越,不要在这样的一种轮回的规律当中受苦,需要靠佛法。
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我们要去超越,超越就是从心上去超越,我们心上超越不了,就是因为有烦恼,有问题,需要佛法去对治。佛法对治,很不容易,不知道怎么对治?对治的方式、对治的途径、对治的办法,就是整个用法的过程,就是纳法成业的过程。所以我们,佛法学得怎么样,好不好?就是看对现世后世的一种贪着,对师友缘的缘份是深、是浅,对佛法的信心,对佛法,三宝的恭敬心,对自己未来生命方向的把握和肯定,这些都是非常实在的,它不需要去问人的——问自己,自己觉得哪个答案对,就是你的成绩了。自己觉得我还不知道,那就有问题。自己觉得,我对世间上的那些还非常在意,就说明我们还没有入道!
以此同大家共勉,阿弥陀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