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第五讲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 作者: 星云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 分享到:
第五讲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在世间上,无论做什么事,必须要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不可,我人在社会上兴办的事业,在佛法里修学的道业,所遭遇到的障碍、魔难一定很多,如果犹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会一事无成。所以在这一段经文里,我们要讲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懈怠”,就是对于断恶修善之事不尽力,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识的放纵。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对治懈怠的药方就是精进。
所谓精进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长,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已生的恶念令速断。这个世间是佛与魔的世间,精进的可以成佛,懈怠的堕为魔界。
过去的先圣先贤,在道业上所以有成就,哪一个不是经过大死一番的精进?我们就拿本经的当机众阿那律尊者来说吧!
阿那律尊者有一次在佛陀的讲经法会中,竟然打起瞌睡来。佛陀对于懈怠不精进的弟子,很不欢喜,就喊醒阿那律,诃斥他说:
“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内;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尊者听了佛陀的诃斥以后,心里很惭愧,发愿从今以后不再睡眠,每天不是经行就是诵经。
一天两天不睡眠是不要紧,但天天不睡眠,人的精神当然会支持不住,眼睛也会吃不消,经过一段时间,阿那律还是精进不懈的不休息,他的眼睛终于瞎了。
佛陀非常怜愍他,教瞎了眼的阿那律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即证得天眼通。
阿那律为了佛陀的一句话就那么精进,能这样大死一番,就不会为情欲、懈怠所惑,就不会为众邪魔鬼所娆。学佛者,听经闻法,了知诸法实相,这是得文殊菩萨的大智,但要从所得般若智再行精进,才可契合普贤菩萨的万行。
人贪慕轻安,讲究享受,对于修道就不能发勇猛精进之心。佛陀往昔在因中修行时,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进牺牲之心,岂是那些批评佛教是消极的人所能想像体会得到的!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何能做到?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不是大仁大智的精进精神吗?
在世俗里,若有人劝你打牌赌钱,你如不打,他就会说你消极;劝你吃喝跳舞,你如不应邀,他就说你懈怠。修学菩萨道的圣者,为了度众生、了生死,其积极精进的精神,实在不是一个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路经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几乎死在沙漠之中,但他宁愿向西天一步死,也不愿往东土一步生,若非宗教的热情,为教的精进,何能至此?慧可大师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若非有精进求法之心,何能至此?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进为主,无论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若无精进,也无法完成波罗蜜。
经里说,精进有十种利益:㈠不为他力折伏,㈡获得诸佛摄受,㈢人天等众敬仰,㈣听闻正法不忘,㈤未知者能求知,㈥增长无碍辩才,㈦得进住于禅定,㈧少病少恼少患,㈨饮食容易消化,㈩如优昙花开放。
精进如钻木取火,不可中途停顿,菩提心好发,恒常的精进心确难维持,无论做什么,若无恒心、精进、毅力,中途停止,一定不会收到实益。常听到人说:“五分钟热度”,没有恒常的精进,以五分钟的热度来做事,怎么能够成功?要使精进持久,要有孔明先生“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否则,只求速成的心,或是希求近利的心,一不达目的就后退,一遇挫折就灰心。那些做事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的人,就是没有百折不挠的精进精神。
在经里有一段寓言说,有一只鹦鹉,见到一座山林失火焚烧,火势非常猛烈,它见了非常不忍,即刻飞到河边用口衔水前来救火,像这样“杯水车薪”都不如的救火方法,当然无济于事,但这只鹦鹉仍然精进不息的为救火而忙。
这时,天上的火神知道了,就对鹦鹉道:
“鹦鹉!火势这么大,你以口衔的这一点点水,怎么能救火呢?这不是徒劳无功吗?”
鹦鹉回答道:“救火是大家应尽的责任,明知我的力量很小,但我不能不尽心尽力而为!”鹦鹉的话很平凡,但鹦鹉的壮志是不平凡的,这种见难不退的精进勇猛,竟感动了天神为它熄灭山林的火灾。
在《四十二章经》里就有六章说学道的人应如何精进,精进共分三种:㈠披甲精进,㈡摄善法精进,㈢利乐有情精进。所谓披甲精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修道者好像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阵,意如怯弱,就会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如精进勇锐,不畏前境,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破灭众魔而得道果。这披甲精进,就是说修行必须要有战斗的精神。
披甲精进是除恶,但精进中还要完成善法,是名摄善法精进。这是说无论出家在家,修习善法不宜过急,也不宜过缓,一切要以适可为主。因为急则由反动而退,缓则由怠惰而退。好像弹琴,弦松就会不鸣,弦紧又会声断。所以为善修行不要太缓,也不要太急,缓急都会出毛病,佛法的第一义是在中道!
利乐有情精进,这是说学佛的人要大发慈悲,普渡众生,但三界众生无量无数,若不精进,何能实践度生之志?怀着无限的悲心,具有广大的志愿,才能精进不退。
我人在修道的过程中,常常容易犯根身疲倦,心识放纵的毛病,这是我们还没有了知时间和生命的宝贵。我们在时间中生活,想到今天完了还有明天,今年不做还有明年,少年不修还有老年,就这样在悠悠时光中蹉跎岁月,结果在懈怠依赖的习性下堕落了。
若是知道生命的宝贵,时间岁月的不再来,把无常记在心头,就会一刻不停留,一刻不犹豫,真心向道了。
过去,佛陀问诸弟子道:
“人命在几间?”
“在数日间!”弟子甲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不以为然,再问道:
“人命在几间?”
“在饭食间!”弟子乙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仍不以为然,又再问道:
“人命在几间?”
“在呼吸间!”弟子丙回答。
人命在呼吸间,佛陀听了非常欢喜,就称赞道:
“善哉!子知道矣!”
人能觉悟到生命在呼吸间,对于修道,对于行善,还敢懈怠吗?对于修道,对于行善,还不赶快精进去完成吗?
精进是纯而不杂曰精,前而不退曰进,精进的目的是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天长地久有时尽,烦恼绵绵无尽期”,与生俱来的无明烦恼,盘据在我们心中,使我们不能超脱轮回,了脱生死。学佛,最大之事就是破烦恼恶。烦恼,是烦心恼身之谓。烦恼,比怨贼、强盗、土匪还要厉害,“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人生的不安,人生的痛苦,都是由烦恼而来的。
佛法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对治瞋恚,以智慧对治愚痴,以无我对治憍慢,以正信对治疑惑,以正见对治恶见。把很多烦恼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的六种根本烦恼,除了这六种根本烦恼以外,还有二十种随烦恼。
根本烦恼,如同树根一样,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二十种随烦恼中,又分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两种,大随烦恼八种。十种小随烦恼,就是忿怒、仇恨、结怨、虚诳、奸诈、谄曲、傲慢、迫害、嫉妒、自私。中随烦恼两种,就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种,就是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我人所以不能认识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因无明烦恼遮蔽了我们光明的心体;我们生活在危险恐惧中,就是因为有烦恼的扰乱。统领这一切烦恼的主帅就是我执,众生因为执我,一切烦恼就会随之而起。“要学佛法先无我”,能修证到无我的境界,那就是无烦恼的境界。
“我执”,是烦恼生死的根本;“无我”,那是多么困难!我执不除,烦恼恶就不能破。破烦恼恶的方法:先从精进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开始,再加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烦恼”自会逐渐破除,我人本来的面目自会显现。
烦恼破了,还要降魔。魔者,能坏人善事,断众生慧命的曰魔。那些障碍、扰乱、破坏、诱惑,能夺命的都叫做魔。魔,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内心有贪瞋烦恼的魔,没有降魔的精神,就不能修道。
魔,遍覆在世间一切处,最坏的魔还是隐藏在我们的心里,寺院里的韦驮菩萨,手拿金刚降魔杵,面对内而立,可见降伏内魔比降伏外魔重要。
佛教日益衰微,而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人太少,穿佛衣吃佛饭,假借信佛之名,做贩卖如来勾当的魔子魔孙太多。做真正佛陀的儿女,今日须有向魔挑战的精神!末法时代,去圣时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希望今日正信的佛子,要向韦驮菩萨看齐,手执降魔杵,降伏一切障道的魔鬼!
本经说“降伏四魔”,四魔就是:㈠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之魔,㈡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苦之魔,㈢死魔??指能断人生存命根之魔,㈣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等。
在《小止观》及《起信疏》等经论里说,摧伏四魔的方法,即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或称念三皈五戒,或诵《般若心经》。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也是经过降魔以后才成道的!
专造罪恶的烦恼破了,一切扰乱道业的魔王摧伏了,就能够出离生死轮回,脱出五阴三界的牢狱。
五阴就是指五蕴和合的有情色身;阴,盖伏为义,因色受想行识能盖伏有情的真如佛性之故;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阴如苦聚,三界如火宅,我人的身体、世间都是无常不实,等于不可依赖的牢狱,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才能“出阴界狱”!
众生不懈怠地精进修道,舍弃五阴之身,脱离三界牢狱以后,证得常住法身,逍遥自在,那就是一个光明、解脱、安稳的世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