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八册)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一、什么是痛苦

从佛教的观点简单地说,痛苦不是物质,也不是任何物质的运动,而是精神的一种特殊感受。

感受是属于精神领域特有的东西,钢筋、水泥、砖头、玻璃等物质不会有感受——既不会感到痛苦,也不会感到幸福。人死了以后,尸体也和石头、砖头一样,在接触外界的任何东西——地、水、火、风时,都不会有反应。因为它没有意识,所以感觉不到任何痛苦或幸福。

精神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分别精神,也即“分别念”;另一种叫做无分别精神,也即“无分别念”。

眼、耳、鼻、舌、身的感受,只有感受没有思维,所以叫无分别念。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不管我们的意识怎么样想,身体却能分分明明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痛苦,这就是无分别念。

当看到、听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以第六意识去思维、分析对境的好坏与否,就叫做“分别念”,第六识所感觉到的痛苦,就叫做分别念的痛苦。

二、痛苦的来源

因为痛苦或者快乐产生时,能检测到大脑某个部位的脑波会有所变化,所以有些人认为:痛苦与快乐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其实并非如此,大脑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意识依靠大脑,可以辨别、感受外面的东西,但痛苦与快乐本身,却不是由大脑产生的。

佛学经典中多次探讨并论证过,痛苦来自于我执或执着,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的;此处的结论是,痛苦和幸福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习气或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的。

无分别识的痛苦多半与我们的意识没有太大关系,但修行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也可以转变无分别识的痛苦。但目前我们要转变的,是第六意识的痛苦,也即分别识的痛苦。

譬如,当我们开着一辆昂贵的名车时,也许会觉得很有面子、很了不起,傲慢当中夹杂着轻飘飘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来自于第六意识。从无分别识的感觉而言,开名车与开好一点的普通车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但第六识却觉得非常不一样。同样,当我们穿名牌衣服时,也会有满足、快乐、洋洋得意的感觉,这也不是名牌衣服创造的,而是我们的意识创造的。因为从无分别识的角度来看,质量好一点的衣服与名牌衣服的触觉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辨别牌子的真假,另一个人拿一件普通衣服给他穿,并告诉他那是世界顶级名牌,他也一样会产生满足、快乐的感觉。

当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名车,穿不起名牌;或当我们发现邻居有更好的房子、车子时,痛苦又开始萌生了。虽然我们仍然有衣服穿,不会挨冻受饿,无分别识已经满足了,但分别识却会觉得丢人现眼、低人一等。可见,这些感觉都是第六意识创造的。

虽然佛陀不否定物质生活也可以带来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来自于外界。幸福与痛苦,并不是与外界完全没有关系,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关系。幸福本身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要想获得幸福,只有往内心去寻找;要真正解决痛苦,也只有往内心寻找解决方法。所以,我们不能迷迷糊糊地做着金钱能带来所有幸福的美梦,因为金钱不能带来所有的幸福。

启蒙运动时代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机械唯物主义者拉梅特利在内的很多西方哲学家都认为,痛苦与快乐来自于外界,幸福不可能从内心产生,要寻找、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寻找。因此,西方人长时以来,一直鼓励人们往外追求幸福、寻找快乐。

一般人本来就误以为,幸福快乐来自于外界,再加上这些学者们的大肆鼓吹,所以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的几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众所周知,尽管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觉到,这种追求是错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说已经走向失败了。

佛教的精神导师们一再告诉我们,内心不要太脆弱。内心脆弱的人,更容易产生痛苦。

什么叫做内心脆弱?什么样的人会内心脆弱呢?

坚强和脆弱也许与遗传也有一点关系,有些人生来就比较坚强,有些人先天就比较脆弱。但绝大多数与环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当中,然后又在贵族学校读书出来的人,相对来说精神比较脆弱。因为精神脆弱,所以在任何问题上都很计较、很挑剔。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会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到对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环境,都产生强烈反感,所有东西都看不顺眼,找不到真正的满足感。最后的结果,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乐趣,最终可能会走上极端的路。

所以,我们要学得坚强一些,不要让痛苦轻而易举地就在心里生起。

总而言之,痛苦的主要来源,就是自己的执著。

三、战胜痛苦

此处所谓的战胜痛苦,并不是彻底断除痛苦的根源,从此以后再也不发生类似的痛苦。只有最后解脱的时候,才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就目前而言,用修行的方法把痛苦转为道用,使痛苦不至于影响自己的修行与生活,就叫做“战胜痛苦”。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痛苦,有可能来自于金钱、感情、婚姻等等,没有修行的普通人,很难战胜这些痛苦。一般人会在外界中去寻找痛苦的根源,他们解决痛苦的方法,也是改变外境。比如说,假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很不满,若不解决这个心病,就会一直窝在心里,让自己很痛苦。为了解决这个痛苦,他就可能会去打人、杀人,最终实际上并没有战胜痛苦。只有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才不会受到痛苦的影响,才能真正地战胜痛苦。

四、解决痛苦的方法

我也了解过一点儿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虽然那些方法对有些人有帮助,可以让当事人暂时轻松一点,但终归是临时性的帮助,而不是行之有效且一劳永逸的办法。

有一位心理医生说:有人因为婚姻问题而痛苦时,他会告诉当事人,想象把对方装在一个箱子或口袋里,关严上锁以后,从十几层楼上的窗户扔出去,然后想象这个人再也没有了,从这个世界、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这样心里也就比较容易离开对方、放下对方。再出问题时,又故技重施。这个办法虽然看起来很好笑,但对有些人还是有一点缓冲高压的作用,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凡夫总是这样,每当遇到痛苦时,第一个反应,是想把外在世界的痛苦连根拔掉,但对凡夫而言,有些东西是无法推翻和断除其根源的,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卓有成效的不同方法去面对。

佛教解决痛苦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解决;二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解决。

(一)世俗谛的方法

当遇到痛苦、自己做错事或失去执着之物等等的时候,应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第一、通过修行,减轻痛苦;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将痛苦转为道用。

1、制止、消除或减轻不愿意接受痛苦的心态。

应当思维:我这样痛苦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伤心痛苦也是有害身心的。

轮回当中肯定会有很多痛苦等待着我们,每个凡夫的命运都大同小异——都有生老病死,所有人终究都会死掉。怎么样死去,谁都说不清楚。父母可能会离开我们,婚姻、家庭、感情、金钱、工作上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遇到痛苦的时候,如果始终都是拒绝、抵抗、逃避,不敢面对、不敢承受,只能说明我们的抗压能力很差,内心不堪一击。因为内心非常脆弱,无法面对和接受痛苦,出于本能而习惯性地逃避痛苦,时间长了,我们的内心只会越来越脆弱。任何问题都斤斤计较、挑三拣四。外在环境再好都没用,什么都看不顺眼。

长此以往,只会导致内心越来越容易受到伤害,没有任何东西让自己感到幸福。这样给我们带来的创伤更大,最终肯定会在痛苦面前倒下,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而没有任何益处。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没有遇到问题之前,一定要锻炼自己的心智,否则即使理论上知道痛苦和幸福来自内心,但关键时候却用不上。

不同的人看相同的问题,结果也不一样,这也与当事人的内心有着很大关联。一般来说,凡夫的内心脆弱易感,而圣者的内心却非常坚强。譬如说,在佛陀即将圆寂时候,周围有很多阿罗汉和修行人围绕着。虽然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要圆寂了,自己将失去一位伟大且不可多得的导师,但所有在场的阿罗汉都很平静,唯有阿难因为没有证悟,只是凡夫,所以在释迦牟尼佛床角哭哭啼啼、悲痛异常。阿罗汉们并不是不恭敬佛,但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空性,所以超越了痛苦。

综上所述,痛苦不一定是痛苦,幸福也并不一定是幸福,关键在于怎么去看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