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四册)

  • 作者: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6823
  • 分享到:

(3)证悟空性的标准

我们不需要去问别人自己有没有证悟空性,只需自己去看,这是很容易了解的。如果我们的心只是很平静、很轻松、很舒服,就不能表明什么,只是内心平静、头脑清晰而已,在空性方面没有什么感受,就不算证悟了中观的空性,因为我们在深度睡眠的时候,也是很平静的,却没有什么作用;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还有一些外道,他们在修禅定的时候,已经达到非常平静的境界了,但这些对断除烦恼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以心是否平静作为衡量证悟与否的标准。

什么才是标准呢?就是在平静当中,要有证悟的成分,明白吗?也就是说,心平静的状态正处于证悟空性的感受当中。心不是毫无知觉地平静的,而是空性境界当中的平静。所谓“空性境界”,也就是空性的体会。在那个时候,心既平静,又有证悟空性的感受。其中证悟空性的一面,叫做“胜观”、“智慧”或者“悟性”;而平静的一面,则叫做“寂止”或者“寂静”。

虽然我们的思维可以将二者分开,但实际上二者却是一回事,因为此时此刻,心与证悟空性的感受已经融为一体而无法分开,平静的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感受,而证悟空性的感受也就是平静的心,这叫作“止观双运”。

仍然像前面所说的做饭一样,我们辛辛苦苦地听法、思维,最后需要的,就是这么一截。当然,虽然目前只是小小的一截,但随着修行的积累,这种境界就会慢慢延长,这叫作证悟空性。这不但是一个中观的修法,如果你们自己会修的话,这种修法与密乘的修法也是非常接近的,因为中观的证悟与密乘的证悟都是证悟,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分别。

(4)其他要点

修行时间的长短可以自己安排,无论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可以,其中有一个原则前面也讲了,刚开始的时候,总的来说时间不能太长,而应该分成很多个阶段。比如一天修四座,每一座又可以分成几个比较短的阶段,这样就会好一点。当修到比较好的时候,则不要分得那么细,而要把前前后后的阶段连成一片。

还有一点我以前也讲过,就是在一座的观修准备结束之际,最好是在感受比较好的时候停下来,无论修空性也好,修无常也好,都应该这样。

为什么要这样呢?不是要尽量安住于好的状态当中吗?因为,如果在好的状态中停下来,就对下一次的修行有一定的帮助,在下一次修行之前,就会很有兴趣,认为自己刚才都有了很好的感觉,也许现在修还是会有,这样就能满怀期待、兴致勃勃地开始修习。

如果上一次的修法,是在迷迷糊糊的状态当中停下来的,就不会对后面的修行有什么帮助。

之后,便是回向等结行,后面的程序,在《慧灯之光》里面已经讲完了。

以上程序,可以应用于所有事物。也就是说,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这样观察。如果我们从每一样东西上面,都获得了空性的感受,那么,我们证悟空性的智慧强度就会越来越高。

刚开始的时候,对每一个东西都要思维、剖析,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白色的花思维完以后,还要对红色的花进行思维,而是可以把所有同类的事物归纳在一起,从总体的角度进行思维。

对于人类,就只需对自己特别执着的个别人进行单独观察;对外界的物质,则可以尽量归类,从而抉择出同类物质的空性。以水为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水,但我们却可以把所有的水看成一个整体去思维:原来我认为水是存在的,但这样观察以后才知道,无论是在一条河流、一汪湖泊,甚至是一个海洋里面,都得不到一滴水。

在刚刚修行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其他境界,这种感受就叫做境界。名词时常会把人搞糊涂,一看到境界,就会让人浮想联翩,其实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

通过这些方法,就慢慢证悟了空性,这些都是修行上的诀窍,虽然理论上很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程序,但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所讲的,是对色蕴的一部分——肉体以及外界物质的观察,下面宣讲如何对精神,以及肉体与精神的运动进行观察。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

前面讲了空性修法的一部分——对色蕴的剖析,下面抉择受、想、行、识四蕴。

2、受即是空的修法

所谓“受蕴”,是指感受的总称,可以归纳为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三种。

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呢?当眼睛看到令人赏心悦目,或者令人作呕之物时,会将这种观念传递给第六意识,意识就随着眼睛而产生执着,贪心与嗔恨心也就因此而诞生。这里所说的嗔恨心,是指不接受的意思,我们不一定会对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生起嗔恨心,但却会有不愿接受、试图远离、厌恶的反感之念,这也叫作嗔恨心。

本来我们也不会把感受当成“我”,前面我们也分析了,感受不可能是“我”,如果把感受当成“我”,从理论上也站不住脚。见解我们已经知道了,今天要讲的,是正式的修法。

在打坐之前的准备工作——身体的姿势、观想、排污气等等做完以后,让心静下来,并开始思维。

首先,是观察受蕴,看受蕴是不是单独、实有的一体。上面说了,通过思考我们也很容易知道,作为受蕴,它至少包括痛苦、快乐和无记的三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就能初步了解到,受蕴并不是我们原来所认为的实有的一体。

再进一步,其中快乐的感受又可以分成各种各样的快乐:当眼睛看到鲜花、唐卡之类的物品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眼根的快乐;耳朵听到悠扬动听的音乐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耳根的快乐……所以就有很多种快乐的感受。这样一来,我们又可以明白很多问题,原来不但受蕴不是一体,而且作为受蕴一部分的快乐感受,也不是一个实有的整体。

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分析痛苦的感受与无记的感受,这样分出来的结果,都肯定是一样的,所以,感受是可以分成无数种的。

再进一步,无论快乐的感受也好,痛苦的感受也好,其中的每一个念头,还可以分成无数个刹那。

什么叫做一刹那呢?佛经当中讲过,先把六十张很薄的鲜花花瓣叠加在一起,然后由大力士用箭头上插了尖锐细针的弓箭去射击花瓣,针尖在一眨眼的瞬间就穿过了六十张花瓣。仅凭我们的肉眼,只会觉得针尖同时就穿过了六十张花瓣,无论如何也看不出针尖是井然有序地穿过花瓣的,但实际上针尖却是一步步逐渐穿过花瓣的。其中针尖穿过一张花瓣的时间,叫做一刹那。

当然,这只是对基本时间单位的一种粗大定义,并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在此时段概念下面,还有无数个更小的时间单位,但因为如果再往下细分,就会有无数种刹那的单位,大家就会搞糊涂,不知道什么才是最短的时间,这样刹那的单位也就无法确定。比如说,因为一分钱、一毛钱与一块钱所代表的价值数目大小都不一样,因此就不能把它们作为同一个价值概念来计数。同样,不同层次的时间概念也不能相互混淆,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会用针尖穿过六十张花瓣所需的时间,来界定一刹那的概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