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三册)

  • 作者: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如果已经有了菩提心,为何还要受菩萨戒呢?其原因是:如果不受菩萨戒的话,菩提心就无法变成戒体;如果不是戒体,菩提心就只是一个发心而已,谈不上是大乘的菩萨戒,所以,仅有菩提心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仪轨受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萨戒。

反之,要是没有菩提心作基础,就算重复念诵受菩萨戒仪轨成千上万遍,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戒体。在我们佛学院听课时,都要先念受菩萨戒的仪轨。凡是大乘佛法的仪轨或修法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发菩提心与受菩萨戒的偈子,但如果只是嘴上念,而没有生起菩提心,就得不到戒体,所以,戒体是很有讲究的。

就菩萨戒而言,首先是通过四无量心的修法生起世俗菩提心,再通过受菩萨戒的仪轨得到戒体。受戒时如果有上师在场当然最圆满,即使没有的话,也可以凭自己的观想与发心自受菩萨戒,如此即可得到完整的大乘戒体。但小乘所有的戒律,不论是居士戒或出家戒,都必须由善知识授予,佛像或经书都不足以胜任。

平时我们往往自以为:念念仪轨就有了菩萨戒;或是参加一个仪式隆重的受戒法会,如在汉地有的“三坛大戒”,就深信能得到菩萨戒。其实这很难说,因为是否有菩萨戒,与菩提心具备与否有很大关系。如果有菩提心,就要让菩提心变成戒体;要变成戒体,就必须通过释迦牟尼佛和菩萨所制定的特殊仪轨;一旦成了戒体,我们就正式步入了大乘解脱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小乘的别解脱戒也有先后的次序,如果没有出离心在先,而且内心深处也没有断除杀盗淫妄的决心,如此受戒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大乘菩萨戒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先进行菩提心修法的锻炼。当无造作的世俗菩提心生起后,再去受菩萨戒,否则,如果在此以前受戒,就不会有任何结果。

虽然我们自以为是具有菩萨戒的大乘修行人,但没有菩提心是绝不会有菩萨戒的,所以,请大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具备菩提心,在这一点上的次第绝不能错乱。

下面简单谈谈受菩萨戒的方法。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受菩萨戒仪轨广为宁玛巴修行人所用,我们平时念的仪轨,就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其他的教派,如格鲁巴传承也有受菩萨戒的仪轨,但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

二、预备工作

首先要选择该受几条戒律。就像受居士戒时,要选择受五条戒还是只受其中的两三条戒一样,受菩萨戒也有三种选择。上等根基的人可受比较广的二十条;中等根基的人受四条戒,但每一条又可分为二支,所以总共是八条戒;下等根基的人可以只受一条。这条戒是释迦牟尼佛为一位国王而特别宣说的,但并不是受这条戒的人都必须是国王,佛陀当时只是考虑到国王公务繁忙、时间有限的情况而制定了这条戒,所以,在时间、能力等不允许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受持这条戒。这条戒并不涉及行菩提心,只是一个愿菩提心。戒条的要求,就是在内心深处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从现在起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誓愿成佛!有了这个决心,就是最简单、最起码的一条戒,再加上发誓纵遇命难也不舍弃度众生的决心,这个决心就是愿菩提心的戒体。

发心与戒体该如何区别呢?前者——为了度化众生而誓愿成佛是发心;后者——发誓绝不舍弃度众生的决心是戒体。如果无法受八条或二十条的戒,则只受愿菩提心的戒也可以,但这是最下等的受戒。如果能生起菩提心,则八条戒或二十条戒在意义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有的只是数量上的差别而已。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人,要守持八条或二十条戒应该不是很难,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只受一条戒。至于究竟受八条戒还是二十条戒,则可由个人选择。

分享到: